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时期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

自1997年4月

信息化人才短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就三支队伍的现状来说,首先是缺少能统筹兼顾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大多由行政人员或教师兼任,不具备宏观层次上的统筹协调能力,很难帮助决策层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以及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其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基本上由计算机教师兼任(少数高职院校有专职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网络维护能力相对欠缺。再次,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尽管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但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其中难以找到相应的学科培训项目。已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程,多数未能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效整合,职业教育教学未能构建新型的彰显职业教育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模式。

有效信息开发不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家主干网络建成之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突出问题就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用的信息资源不丰富。管理信息多、教学应用资源少,公共课程资源多、专业课程资源少,助教资源多、助学资源少,专题网站多、综合网站少。二是可共享的资源不多。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导致职业教育开发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知识产权与经济利益),资源开发积极性不高,阻碍了优质资源的生成及共享。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停留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上,实现的是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督查、信息查询、档案借阅等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围绕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两个部分。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整体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国家信息化大环境的优化。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信息化发展思路,也在形成有关的区域规划。但由于运作机制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组织,未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性质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远景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连接我国所有的家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大众媒体传播体系,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习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各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全民的教育功能。

目标职业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多种类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智能、开放和高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管理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学能力 建设研究

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要求,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负责机构各自为政、内容体系不协调、不衔接,甚至相互重叠、信息化教学能力价值取向严重偏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体化,通盘整合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终身发展体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符合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动态的、实践的、系统的。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介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教学技术,更具有发展的时代性。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相应地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系统的

“中医治人,以人为本,以病为标;西医治病,以病为本,以人为标。”因此,中医学也常常被人们称为“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学,中医治人,其病自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哪儿有病医哪儿”,也绝非是简单的“查缺补漏”,应该是“源头活水”。

首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职前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也不能单一地依靠在职参与的一些能力发展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结构要求,又有其自身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是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发展。

其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侧重。职前教师的能力发展,更加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模仿体验,在职教师的能力发展,更加侧重不同信息化教学情景的迁移融合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职前能力发展和在职能力发展既有不同侧重,又有发展的一体化紧密衔接。

最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而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内部成长,而是关乎个体外部的诸多关联要素。从教师个体成长到促进学生、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发展的系统性。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有指向的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1.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微观层面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方面。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有助于人们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的理解。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认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又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理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影响因素和教师的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即教师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考查。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开展了一些研究,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从这一角度概括总结的。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影响因素罗列太细,会缺乏概括性与针对性;影响因素划分单一,又显得过于笼统,不便于深入研究。以上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对于我们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大帮助。

(2)教师应用技术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技术发展的相关研究,直接影响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学中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考查,关注的角度都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也存在对新技术还没有研究清楚,新的技术又纷至沓来的状况。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即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教学中的新技术产生新时尚,使用一段时间后,这种新时尚又被淘汰,也就是说,新“时尚”意味着将来肯定被“淘汰”,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时尚—淘汰”的怪圈。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是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其中有一些不同程度地涉及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阶段描述,我们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的表现不尽相同。

2.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描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析探讨,结合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统筹考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可以从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微观策略三方面分析。其中,宏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中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方法论,微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条件。

(1)宏观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策略,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2)中观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中,促进教师这一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职前培养、教学实践、在职培训、协作交流、自主学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观层面的促进策略,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3)微观策略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条件。信息化社会中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协作交流,是教师个体角度促进其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等方面。

参考文献:

[1]Ralph Fessler & Judith C.Christensen著.董丽敏,高耀明,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6-38.

[2]Glatthorn,A,Teacher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sevier Science Ltd.,1995:135-138.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8-22.

[4]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22.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赛博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55-02

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战略阶段。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解读、改革,形成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知,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功能和价值,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教育信息化概念

以宏观思维为指导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解读,当前西方语境下的教育信息化术语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均强调教育信息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并且认为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复杂,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技术过程。

Computers in education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用来泛指计算机的教育中的应用。该术语侧重于实用主义,研究焦点在于学习和教学的微观层面。Educational computing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强烈的心理学研究色彩。研究的焦点在于对计算机的运算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计算机视为一种智能化的教学机器,技术色彩比较强烈。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或informatia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这个术语流行于21世纪初,这也是当前概括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术语,其囊括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所有研究,具有比较浓厚的教育学导向,侧重点在于教育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全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应用教育学与心理学来推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变革[1]。

(二)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支持通讯、处理信息,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建议。20世纪90年代,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潮流,给教育实践和研究带来的冲击,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2010年,美国政府就在《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提出了“美国教育转型:技术赋予学习力量”,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超越了计算机对教学进行辅助的发展阶段,计算机成为了教育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同时,教育信息化以复杂系统为基础,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2]。

二、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尽管教育信息化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阻碍。教育信息化与文化、经济、政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到学术眼光狭隘与孤立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相比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领域,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在现实层面,信息技术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仍然在不断地增长,这也导致教育信息化战略走进了浅薄浮躁、急功近利的误区。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专家指出,出于公众的期许,当前的教育系统纷纷在学校和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以此博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但是事实上教育机构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这也使教育信息化出现了跟风的问题,而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无法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没有发挥真正的指导意义[3]。

尽管当前确实有研究证明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的确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研究的可靠性仍然较低,有学者提出学生学习绩效的改变并不完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结果,这也使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在当前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为科学研究,其研究理论基础和结论都难以得到验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积极性。

正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使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人们也无法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来解决这些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人员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时,有浪漫主义和基础乐观主义的错误倾向,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学习变革的深刻性和高度的复杂性。

三、推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各国均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并予以了广泛的研究,但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有关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硬件建设,同时忽视了质量控制。人们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对“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如何被使用”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事实上,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每一种技术进入实践领域之后,都会重组人们的交往模式而创造一种新的环境,对人们造成改变,对人造成改变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创造的新的环境。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会带来教育制度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中,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改变自身的深层技术观,将技术作为改变人的力量。要将传统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两分法打破,认识到以社会媒体为代表的新技术对学习和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在追求技术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基础周围的社会环境,使教育信息技术具备更加浓厚的人文关怀[4]。

(二)将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支点构建起来

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2005年美又启动了赛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目的在于建造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推动美国科教文化的发展。这一举动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也可以通过赛博基础设施建设来汲取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经验。

1.赛博基础设施的含义。赛博基础设施是一个大型科教平台,其具有四个主要领域:学习与劳动力发展、赛博服务与虚拟组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高性能运算,这四个领域各有重叠。赛博服务与虚拟组织的作用在于使教育和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用于分析和处理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高性能功能则是以海量的实践数据为基础进行建模。这些领域的相互联系,能够对学习和教育方式进行改变,有利于推动学习变革与劳动力发展。赛博基础设施与高性能运算、大型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具备专门技能、各种应用软件、先进的计算机资源和高速互联网络的科教平台[5]。

2.赛博基础设施的人文性。有别于第一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是,赛博基础设施将“人”作为核心,对技术本身进行了超越,通过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能够将协同工具、通讯技术、数据资料、分布式计算、软件与硬件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构造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和知识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和集成模拟、建模和可视化工具等各种应用软件,以及中间件、大规模数据集、远程传感器和高性能运算,赛博基础设施能够将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和技术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平台。这样一来,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数据信息和工具手段的共享,并且实现隐性的专业特长的共享,打造以此为基础的知识共同体,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值得借鉴的是,赛博基础设施对人的价值的彰显,美国教育研究机构将其作为推进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动力。将教育赛博基础设施的创建作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支点,就要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和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3.赛博基础设施的价值。分布式、跨学科和协同性是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征,其目的在于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共同体,推动新方法、新模式、新工具和新思想的产生,使教育信息化战略得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促进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催生新一代师生群体,从而使教育信息化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

赛博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员而言,应该对复杂概念进行可视化和建模,加强相互合作,开发新的可用于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情境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大规模、及时准确的跟踪和评估。以赛博基础设施为基础,将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实验室、课堂以及其他领域整合起来,打造泛在学习环境,突破旧有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

四、结语

在新时期,各国都对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从计算机的产生开始,人们就在不断地探讨如何发挥计算机的运算功能,将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其具有超越单纯的技术逻辑的思维方式,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予以深入的理解,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彰显人的价值,吸收美国赛博基础设施的有益经验,打造具有个性化、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和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 吴世勇.从教育口号看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

[2] 李汉潮.德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启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3).

[3] 易玉梅,彭志明.教育价值取向的分裂与创业教育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4] 李凯.试论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发展[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 信息化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20-0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它对于衡量我国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公平视角下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创新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教育改革及发展的纲要中指出,公平教育要能够惠及全民,这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因此,在教育公平视角下,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区域教育的信息化,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

1 教育公平的意义

教育公平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指人们均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及教育成果。随着时代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这是由于教育公平有着社会的、时代的、现实的及历史的背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人们发展最为本质的要求;从法律及政治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的机会均等。但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中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不均衡。这种客观方面导致的不均衡致使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先天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公平的意义就在于缩小、甚至是消除这些不均衡,推动社会每个个体的发展。

(2)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常被人们看做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利的工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现今是一个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教育能够成就未来的社会,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仍需要通过公平的方式和思想构建和谐的教育,扩大并优化教育的资源,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人们能够共同分享教育改革及发展带来的成果。

(3)教育公平对于改善民生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完善教育公平,使其整体水平和状况能够平衡。但由于公共教育的资源在学校、区域以及城乡等之间的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仍存在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受教育的诉求,对其的补偿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不公平的现象。这些现象给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都带来了难题,增加了社会公众心理压力。我国要不断扩大教育,满足更多人教育的需求,就要将教育当做是民生问题来解决,并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当做是国家基本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来执行[1]。

2 教育信息视野下的教育公平

不论是哪个国家及社会,不断发展的教育公平均是其历史的进程。当前我国教育信息视野下的教育公平,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宏观方面的一些问题大致相似。但在微观方面,如物质条件、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来说,教育的信息化仍是推进教育公平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2]。

2.1 教育信息视野下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由国家和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的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根本在于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具备教育的属性,而且还具备技术的作用。从教育属性方面来说,教育信息化具备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而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教育信息化具备网络化、多媒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等特征;本质上教育信息化仅是信息化的教育,除了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以及教材的多媒体化外,还能够引发教学观念、教育思维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革[3]。

2.2 教育信息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作用

教育的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教育的资源、分享教育的信息扩展资源使用的范围,能够初级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公平。

2.2.1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内部公平的促进作用

(1)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教学的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政府拥有较大的管理权利,对学校的管控过于严密,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原先垂直型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向水平及双向交互跨越[4]。除此之外,学校校本的管理模式也逐渐走向成熟,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教学管理更加强调和注重教学的民主与高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处于非对等的关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转变了教育知识传播的方式,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3)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家庭因素、知识程度与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构建知识,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互助,进而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2.2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外部公平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视野下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改革和发展需得到其他行业和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教育信息化还能促进城乡、区域与学校等的协同能力,对于减弱或消除城乡、区域与学校之间因经济、历史等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进而提升我国综合素质水平[5]。

3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

教育公平视角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确保教育公平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缩短学校、城乡信息化设施存在的差异,才能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这也是推动我国城乡教育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契机。加强信息化的建设,需把3G技术、IPV6、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支撑体系,并以此来推进学校、城域网信息化设施的升级和改造,进而确保基础设施能够达到资源、服务以及网络全覆盖的一体化教育发展需求[6]。与此同时,还需为各个教育部门及学校提供一套开放、稳定、高度、安全、智能化的服务,与城市的信息化接轨,确保城域网网络的互通互联。

3.2 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公平视角下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确保人人都能够利用、享有和贡献,才能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优化教育信息资源,可以从经费的支持和政策的制定、保障等方面入手,将各类、各级的信息数据及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育的科学管理,并形成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的教育资源体系,达到教育资源共享、数据融合的目的。在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还需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进去,将优秀教师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名师讲堂等。同时,还应为人们提供一些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或是学前、社区以及继续教育等,满足不同人们对各种类型学习的需求,形成开放、积极学习的文化氛围,推动文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3.3 加强信息化公共服务建设

教育公平视角下,加强信息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能够推动教育的公平,为社会公平提供保障。加快信息化公共服务的建设,需以城市基础信息设施及网络为依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人才成长的规律、学习型城市的教育需求的公共信息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打破原先部门之间的界限,推动建设思路从业务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同时根据职能及用户的群体,构建一个经济实用、性能可靠以及技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依托现成的集成应用系统,建立综合查询中心,为部门提供统计服务及数据查阅,为教师、学生及教师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并建立一个包括在线辅导、网上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实时的应用服务。

3.4 加强信息化应用建设

教育公平视角下,还应把育人作为立足的根本,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多层次、开放型的教育技术培训机制,将培养与提升融为一体。通过将教育的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学校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及培训的整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2)积极探索并改革信息化教育与教学,将多媒体、电子书包以及虚拟课堂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同时,还应积极研究多往融合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的模式,并通过数字电视、互联网、卫星以及移动通讯等途径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朝着均衡、公平及优质的方向发展。(3)加强师生信息的素养,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性,提升其教学的水平。同时,还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与探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4)建立健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应用的评定指标,包括学校信息化的设备、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等方面。同时,还应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工作,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力度,推动城乡、区域及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能否得以持续、和谐的发展,会对教育公平造成影响。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优化教育信息的资源和结构,统筹规划,推动区域教育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达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春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3):43-45.

[2] 杨彦军,郭绍青.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引领团队的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8):91-93.

[3] 张曼.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3,10(2):156-157.

[4] 孙梅,邵伯乐.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理论与实践,2012,27(3):3-4.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第5篇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回顾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并进一步影响会计手段、方法和功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两个阶段,虽然这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互有渗透的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会计手段的优化,由手工记账发展为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这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次飞跃;后者是会计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阶段,不仅有会计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更有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方法、手段、角色、地位、功能的深刻影响,这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二次飞跃。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上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的组合,以网页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技术。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云”计算产业的开发和应用中,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转移到“云”计算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中小企业快速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可能。

未来,会计这样一种职能也许会像IT技术一样,外包给外部专业化的公司运行,比如会计事务所、财务公司。企业把整个财务流程切割成很多段,而只把其中的一段(即某一个业务流程)或某几段给外包公司来做,这样能精简人员,使公司更有效率。

二、物联网的便捷性与智慧性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事物都是可感知的。联网的冰箱在坏后,可主动与厂家联系,并说明故障原因,甚至在消费者还没有发现冰箱坏的时候,就可能收到厂家的反馈;通过联网,用户还可以在远端用手机或电脑指挥家电运转,包括调节冰箱温度、打开空调等等。这是华为描绘的正在研发之中的数字家庭平台项目——一个更加遥远的互联网规划,让家电联网,其市场规模比移动互联网更大更广。

1999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被提出,表面意思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说明互联网依旧是其基础。即互联网是将计算机相互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的网络技术,而物联网则是在该基础上将所有物品甚至人连在一起。这便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从技术层面上定义,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网络基础,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三、物联网下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下的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方向是在大系统内实现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只有站在大系统的角度看发展方向,才能与经营管理信息化实现有机融合。

1.认识问题的视野和应具备的理念。首先解决认识的视野问题,用大会计观提高两点认识,走出一个误区。需要有大会计的思维和胸襟,以一个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技术的角度来制定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方针与策略。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所用的或即将应用的信息系统体现了什么管理思想?已经解决了哪些管理问题,当今的管理瓶颈是什么?如何通过信息化运用物联网来提升管理水平?根据这些问题选择软件,就能为信息化的方案做出正确决策。

3.要有大系统观。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打破会计软件的信息孤岛。明白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制造中的位置,才能知道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明白和认识会计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清楚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才能知道会计信息化如何深入发展。清楚成本管理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位置,才能明白成本核算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进行采集,需要与哪些系统集成才能支持决策。这些对明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方案至关重要。

4.要有集成观。集成是实现财务数据、成本数据从业务源头自动采集,目标是达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融合”只有通过集成的物联网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融合”也解决了各种信息孤岛。如何集成?这需要清楚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只有明白这些,才会提管理需求,这是会计人员应该做的。认识水平高低、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进程、水平高低和项目成败。

四、物联网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以RFID技术将“现实的万物”和“虚拟的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而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有较大的影响。

1. 解决数据源问题,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在原材料从采购开始就被嵌入RFID电子标签,到入库、领用、在制品、产成品入库、销售等所有环节中,设置多个感应器实时与标签主动“交流”,将所获数据导人数据仓库。在此过程中,数据的读取没有人工的参与,只是物品的自动“说话”,使得获取业务数据更加容易而且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另外,在物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实时处理”方式,即数据不是在业务发生后才处理,而是在业务发生时立即被收集和更新,使得数据前移,因此数据具备了及时性,可以被实时反映,同时也增强了数据分析的价值。特别是标签数据存储量大,在物品流转的各个环节,写入了所有相关的,较以前更多的信息,包含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2.“清晰化”企业生产成本,加强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为使企业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寒冬,SAP在最新白皮书《新经济环境下的成功之道》中提出,“掌控企业全局视图,成就清晰企业”;紧随其后。微软提出了“明智IT——逆势成长,节省成本,抢占先机”的口号。可见,二者都认为发现并降低低效甚至无效成本,控制管理风险,优化业务流程,增加成本收益是成为清晰化企业成本必不可少的,物联网是重要手段。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为例,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中心的划分有一定难度;而且与成本动因无直接相关的制造费用需要选择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成本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另外,如果作业数很大的话,就增加了成本计算的工作量,加大了核算成本。而在物联网环境下,利用RFID实时追踪整个领料、生产、入库流程,每个标签里及时更新成本信息,从而使生产成本计算变得“清晰”,结果也更加科学、合理,会计人员可以实现对生产成本的动态核算和管理。

3.促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加快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该规范更多的从制度方面设计,但重要的是要想真正得到实施,还需要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物联网应势而生,可以作为有效地技术工具,进行有效地监管。企业可以运用RFID技术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一旦RFID标签生产规模化、市场化,将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企业有效地内部控制。另外,物联网技术作为会计监管的先进手段和方式,将推动会计监督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快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

4.物联网有利于促进企业内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减少“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一般来讲,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在财务上的核算需要设计若干个凭证模板,每一经济业务事件对应一个凭证明细,凭证模板设计的越多,经济业务转换成记账凭证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当一项业务发生时,比如材料入库,RFID捕获入库信息,该业务信息进入系统后,根据凭证模板自动生成实时记账凭证,会计人员只需要审核确认即可生成相关的账簿信息,从而实现了实时信息系统。还有由于实时凭证是由包含了制单号的入库单等业务单据自动生成,所以可以由会计记录追溯到业务行为,保证业务和财务系统的一致性和及时性,还会实现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

5.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方便管理者加强供应链管理。由于物联网会成为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即对产供销环节的监控、对实物资产的监控、产品生产的监控等,所以业务混乱的现象得到有效防范,从制度上保证了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合法,降低了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的可能性。因此,物联网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