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虚拟股权激励分配方案

虚拟股权激励分配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虚拟股权激励分配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虚拟股权激励分配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股权激励;动态股权制;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分配创新;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43-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对企业动态股权激励机制的研究”(05YJ201)

[作者简介] 郑玉刚,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汤幼平,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郑玉刚和蔡根女,2005)孕育的是一种全新分配标准和理念,是继动态股权制后一种新的实现股权和分配动态化的激励体系,它将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形式有机融合于同一模型,既有很强短期激励效果,同时通过当年未分配利润转增能自动使股权份额随业绩增减发生相应变化,有利于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此外,通过对业绩指标适当定义,还能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各管理层级和岗位的考核与分配,以及其他任何存在分配的社会活动,比如家庭财产分割等,真正做到在实务当中的无限制使用。

一、对两种激励模式的分析借鉴

1.岗位津贴转股模式。该模式由复旦大学吴嵋山(2002)设计提出。其运作机理是量化关键人的岗位津贴(额度),用以购买风险收益分配股(虚拟股权)。①岗位津贴(额度)。总额由公司按上年净收益20%暂定,某关键岗位津贴额度为该岗位权重比各关键岗位权重之和再乘以20%。②风险收益股。每个关键人的岗位津贴(额度)转为风险收益股。风险收益股的所有权和盈亏分配权归个人。③分配方式。以企业上一年收益(净利润)为分配基数(100),其中包含所有关键人岗位津贴(额度)转购风险股总额(20)。例如:公司利润500万,某关键人岗位津贴(额度)3%(15万),则利润增长30%、0%、-20%时,该关键人风险(贡献)分配收入为19.5万、15万、12万,分别高于、等于和低于额定的岗位津贴。

对岗位津贴转股模式的分析:第一,此种动态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浮动年薪制,即按结果与目标的比值确定最终收益的方法,但套用了虚拟股权的激励形式,其实质是将股权淡化为收益分配权,以缓冲现有出资股东对股权再分配的抵触。在此,每个关键人必须把其所担任的关键岗位的津贴额度作为岗位股,与公司当年收益挂钩分配,强化激励,共担风险,构成命运共同体。这表明经理人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追求业绩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同步增长,相对固定年薪制,此种模式还是有很强的改善作用。第二,该模式也存在弊端。经理人如亏损100%,其承担的充其量不过是其岗位津贴罢了,而所有者承担的则是全部责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人这种有限责任太轻。很显然,这样的模式对人的约束是不够的。从激励效果上看,如经营者认为本身岗位津贴的额度或虚拟股权的比例就不够,那此种机制调控他的积极性亦有限。从可比性来看,甲分公司经理业绩亏损而乙分公司盈利,两人股权相同,则结果是他们将拿一样的风险(贡献)分配收入,如此显然不合理。最后,由于经理层最终的收益是围绕着核定的目标值上下波动,将无可避免地使经理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谋求考核机构如董事会的特殊支持(串谋),从而使其设置的绩效目标值降低,这样,在经理层取得较丰厚报酬的同时而企业的绩效并不见得就会提高。由此可见,当该模式运用于国有企业时,其考核标准和监控机制(针对全体班子)不容忽视。借鉴思路:动态股权制有一个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以股份制形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动态股权制的改革。而吴嵋山的岗位津贴转股模式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在不实行股份制的组织中,通过采取虚拟股份制的形式我们也可以把工资、资金、岗位津贴等收入的货币形式甚至是工时、工作量等非货币形式转化为一定的“股份”,进而便可进行模拟股份制操作。这种改革思路对许多因条件、环境限制暂不能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事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类盈利性及非盈利性组织其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都是深远的。

2.增量奖股模式。该模式三大特点:不动存量动增量、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促进产权多元化。这一点与MBO是不同的。MBO动的是股份存量,增量奖股则在保证存量基础上实现对关键人激励。1997年TCL老总李东生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一个为期5年经营协议,核定当时TCL集团净资产为2.43亿元,每年企业净资产增长不得低于10%;如果增长在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15%的股权奖励;增长25%~40%,管理层可得其中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得其中的45%。这一措施促使了当时TCL集团的飞速发展。那么,现在的增量奖股制度又将如何规定呢?据新浪网2005年9月3日报导,广东省国资委出台的增量奖股办法较之前对经营者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其考核主要指标是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能进行奖股: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值>本企业前三年指标实际完成平均值×30%+全国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前3年平均良好标准值×40%+同期银行5年期贷款利率×30%。除了这个主指标,还有一个限制性指标和一个否定性指标。所谓限制性指标,就是经营性现金流指标,看企业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扣除掉一些非经营性的成分。限制性指标还有一个作用,如果企业现金流超过了净利润,则考虑以净利润为主提取。如果现金流净流入低于净利润,则以现金流净流入来衡量了,两者之间取低者。至于否定性指标,则是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保值增值率,奖励将被取消,同时,还将按相应比例扣除经营班子预先交付的押金。对于净资产增长超过目标值以上的,则拿出50%作为奖励。其中,公司高管享有50%(法定代表人不超过12%),另外50%分配给企业骨干及普通员工。奖励股在持有者离职时企业不予回购。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刘纪鹏则认为,奖励的计提最好按经营业绩实行累进制,比统一比例更为合理。

对增量奖股模式的分析:第一,关于增量奖股的约束机制。增量奖股动得是股权的增量而非存量(期初的股权计算基数),这一点与动态股权制相同。其约束效力是在于经营者预先交纳的押金会因为业绩不良而扣除,而且,当初实际业绩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奖励将被取消,所以经营不善的机会成本还是很大的。另外,增量奖股下关键人离职时股份不予回购,届时关键人所持股份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平时的经营效益,由于免除了企业和出资人的保底责任,这一举措无疑对关键人的制约作用会更强。第二,增量奖股下经营者所能取得的收益。在增量奖股下企业经营者能否取得收益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这一规定较之过去无疑更加严格了。在此考核机制下,管理部门预先设定的目标值便会对经营者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这里面如何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值是至关重要的。借鉴思路:从本质上看,增量奖股与传统动态股权制有很多相通之处。相比之下,最大的不同就是动态股权制在原始股份的设置上分成了岗位股和风险股两块,岗位股是无偿赠予的,其股份所有权与盈亏分配权阶段性分离,即虚拟股份性质,而风险股则是按岗位股数量一般为1:1比例追加资本设立的,其所有权归持有者,最后一块即是引入了股权“动”的因素即按贡献分配的贡献股,而这贡献股则与增量奖股方式同出一脉。但不同的是,增量奖股对于获得股份奖励的考核要求更为严格,相对粗放式的管理也更科学,当然这也是许多经营者对增量奖股方式的犹疑之处,而这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动态股权制的进一步完善所借鉴。

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提出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借鉴吸收了动态股权制、岗位津贴转股、增量奖股等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是指在预先划定每位员工所享有静态股权比例(初始股权比例)基础上,按其所负责业务(项目)给公司带来的税后贡献率超过其初始股权的部分进行奖(罚)股比例(一次性分配权)的直接计算,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有机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根据所有员工当年贡献计算一次,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不能延续到下一年使用。如果用Rn'表示某员工动态股权比例,Rn表示某员工静态股权比例,Pn表示该员工当年负责项目的净利润,∑Pn表示公司当年所有项目的净利润,∑Rn'表示全体员工当年动态股权比例的总和,r表示股东大会通过的当年贡献分配率,则其静态模型的分配公式为:Rn'=[(Pn/∑Pn-Rn)×r+ Rn]/∑Rn',易证∑Rn'和∑Rn 值为常数1,则Rn'=(Pn /∑Pn-Rn)×r+Rn。其中,贡献分配率r也可由全体有表决权股东根据各自不同业绩率和股权比例计算加权系数,然后再将所有股东提出的分配建议值r进行加权,最后得出公允的r值。该模型优点:第一,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不是作为一个单一模型提出,它是建立在传统按股分红基础上的分配模型,是一种对传统分配模式的改良。它通过对不同部门和人员的业绩进行适当量化定义,从整体上使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分配真正统一起来,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宽屏全动态化的考核和分配系统,并且可实行自动化管理。在这里,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只是适时调整指标和权重,控制政策的方向。基于此,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范围十分宽广。第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克服了传统按股分红不能和员工股东业绩挂钩而带来的激励弱化缺憾,其原因是传统的按股分红实际上是一种待遇而不是激励。股份制能把所有的人凝合成一个群体,但是却并不能保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尽力地去工作。而静态模型则巧妙地将传统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方式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短期激励效应大大增强。如,“在弟弟当年业绩分别是0万、10万、50万、100万四种情况下,弟弟的股权为3%,假设所有项目净利润∑Pn为100万元,r经兄弟协商为30%,则弟弟、哥哥二人的动态分配比例为如下集合:(2.1%,97.9%),(5.1%,94.9%),(17.1%,82.9%),(32.1%,67.9%)。而此前不论何种情况,即无论弟弟和哥哥是否努力,他们的分配比例始终为(3%,97%)。”可见,采用模型后由于分配能更直接地与员工业绩挂钩,从而较之前对短期激励能产生更显著影响。另外,通过对股东当年未分配收益转增股本的设计,可自动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和调节,产生长期激励效果,既有利于促进对优秀人才长期激励,对长期业绩不良而不思进取者也起到了一个非常有力鞭策作用。“为了缩小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合理股权配置认识的差距,在企业利润分配方面,可以构建经营者更高股权比例激励的自动转化机制,……将应分而未分的利润按面值转作员工股本,使其静态股权比例发生改变。”转增后,便得到如下结果:“若经营者业绩率上升(即Pn /∑Pn大于Rn)时,静态股权比例上升;若业绩率下降(Pn /∑Pn小于Rn)时,静态股权比例下降;若业绩率保持应有水平(Rn)不变,则静态股权比例维持不变”。这样的转增结果与当期业绩增减的对应关系无疑等同于在经营者与大股东之间构筑了一条“软约束”机制,使每个人相对其他竞争者其业绩都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相对比例)而不能偷懒,即“不进则退”。

三、模型的整体研究框架

以促进动态股权制完善为出发点,以构建动态股权激励静、动态模型及其配套应用模式(合称新动态股权制)为基本目标,通过深入企业复杂环境的研究,探索出现实环境中应用科学模型来实施人才激励的有效模式,切实促进企业发展。

1.国内相关研究动态和企业应用实践情况概述。包括动态股权制基本内容、动态股权制在企业的实施状况、效益以及学术界对动态股权制探讨的几个方面问题。需要指出,现行动态股权制在激励方面仍然存在制度缺陷,还需要进行新的制度创新加以解决。如果有一种新的激励体系能使企业股权和分配结构真正随业绩不断“动”起来,这无疑是使企业绩效实现持续增长的真正出路。

2.静态模型的构建及其审视分析。静态模型优势:一是将按资分配和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方式有机集成在同一模型,既克服了传统按资分配和动态股权制下贡献股调节的不足,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股东未分配利润的转增能自动使原股权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并且这一变化与个人当期业绩情况的升降是对应的(实际上是建立了隐性的退出机制),较之传统动态股权制能更好地实现股权的动态性和效率;三是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只要对业绩的定义稍作调整,就能作为各种激励方式的插件,对企业、事业等各种类型和所有制(未实行股份制的按虚拟股份制计,如岗位津贴转股)的组织均适用。但静态模型在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弱点,即对企业各方面环境的变化考虑不足,还不能马上就在企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得到实践和应用。

3.静态模型的应用研究。虽然现在得出的激励静态模型还不能马上成熟地应用到企业实践当中,但是在假设企业环境是静止不变的条件下,该模型还是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关于该模型在一种企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高校社会服务中心的应用分析和比较。

4.企业多变环境下的应用研究。通过对静态模型引入各种环境变化参数,包括企业人员调整和股权的变动,以及企业内部实施的其他奖励政策等,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到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通过对动态模型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模式的分析,得到分类分层分配和全企业(组织)统一分配两大模式,为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层级的个体采用提供借鉴。

5.应用前景分析。静态和动态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组织,当之无愧是一个普适的模型,而且更是一种全新和独立激励方法体系,一种模型化的激励指导思想,一种新的分配标准,它既能独立存在发挥作用,更能与其他激励方法体系实现兼容,这正是这一模型最大魅力和实用价值。

6.应用个案研究。如兄弟公司案例(郑玉刚和蔡根女,2005)、高校服务中心案例(郑玉刚和王红毅,2005)以及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薪资计划研究(宋晓东和张立寒,2006)。此方面的研究方向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围绕一些传统行业、新兴行业以及某些特定职业类型的分配模式展开,前者如高校、医疗单位、科研院所、公益和行政性组织等;后者如金融保险、交通、电信和高科技企业;特定职业比如直销员(当前许多企业的直销薪酬可说是非常复杂,也存在许多问题)、研发人员、服务工程人员等。

参考文献:

[1]郑玉刚,蔡根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J].企业经济,2005,(8).

[2]罗辉.再造企业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郑玉刚,谢永建.动态股权制再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