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 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 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 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措施
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一化、专一化的经济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特征是资源高消耗,废弃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所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业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合为一体,实现农业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产的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种养植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的革新,改变了原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大多数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甚至是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资源匮乏。就拿农村污染来讲,有农业生产造成的以面积污染为主的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和规模化畜禽鱼养殖污染;有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常后产生的生活污染;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的工业污染等等,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对不少地方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农村循环经济是通过修复农业生产链,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循环利用率,从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达到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途径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用内容之一。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各级政府都花了大力气,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相当严重,活劳动量的支付与受益,有不少是不成正比例发展的。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产品和畜牧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村中的大量“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比如,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养鸡——鸡肉加工、出售——鸡毛加工——加工的下脚料用于养鱼——鸡的排泄物加工——有机肥料水稻种植业,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也一样,只要认真进行循环经济的运作,农民就能在多个生产环节中得到收益,并且还能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为中小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就地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条件。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形式。
当前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农村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知识,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开展生态公益活动,把节肥、节药、节水、节柴、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逐步使广大农民形成循环型农业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传统而落后的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2.建立循环节约型农业
对此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以大田作物为主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种,并与养殖业结合,达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护,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四是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乡村的青山绿水永存;五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于腐烂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取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确保尽可能少的废弃物排放。
3.建立节约生态农村
江西省农民在过去的岁月里创造了“猪——沼——果”这一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曾被农业部确定为“南方生态模式”向全国推广。今后我们要继续实施“猪——沼——果”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一模式,提升综合效益。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还应当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沼气池上传下带的纽带作用,形成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把“猪——沼——果“模式和建设生态庭院有机结合。沼气池建设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使遍布山乡小庭院变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小种植园、小养猪场、小加工厂等,实现“小庭院、大效益”。同时又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增强发展新优势,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之是做足“猪——沼——果”模式文章,通过“山顶种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沼气翥饭、沼液施肥”实现节肥减药,变废为粮,变废为钱,把广阔的农村建成节约型生态农村、绿色田野、幸福冢园。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46-02
1 引言
发展和保护之间有矛盾,也有统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期,如何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一条新路子,既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保护好农村的青山绿水。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以期逐步综合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生活水平,也包含了居住环境。而我们提倡的农业循环经济恰是以农业资源的再生循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不污染来保护环境,将农村农作生产时留下的秸秆、动物粪便转换成再生资源,将本来可能视为污染物的东西转变成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得农业生产物每个阶段的生产物都进入了循环系统,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源―农作物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绿色农业系统。通过这样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能源,又美化了农村环境,这样的农业循环体统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也将会成为建好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从外部环境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在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农民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这一系列过程的实现都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达到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促进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它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增多了产业化的节点,从而增加了用工的需求,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让农民不用离开家就可以就业,从另一层面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综合来讲,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3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它是遵循“零污染、零排放”的原则,一是农业资源得到了最大休的利用,节约了资源,二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从而对农村环境不会造成破坏,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业资源,实现了农村环境的美化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村环境更加美化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 循环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3.1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是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为赢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结果创造条件。
3.2循环农业产业化提倡产业集群化、多样化,主导产业要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它强调了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生态环境的外在风险。
3.3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协同发展为基本切入点。
3.4循环农业产业化生产环节必然要经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良性互动过程,生产的末端尽可能地减少形成废弃物的可能性,而仅有的废弃物也要通过多级利用实现再一次减量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4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的构建路径与实施途径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即市场主导、要素优化组合和资源保护型的三种实施途径。循环农业产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将其每个生产节点的产生物进行消化,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中主要有以下这些模式:
4.1 绿色的种植业工程。通过种植绿色果蔬,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直接投放市场;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制成动物饲料;可将种植业进行科学规划,结合目前观光农业的发展,以种植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2 养殖业工程。通过种植业生产出来的绿色饲料,规模化地进行养殖业的开发,在充分消化种植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时,可以生产出绿色的养殖业产品,这也正好顺应现代生活对绿色养殖业产品的需求。
4.3 沼气开发工程。种植业和养殖业必将产生出一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恰好是沼气生产最好的资源。将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植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转化成沼气,一是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问题,也为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找到了去处,也为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一个洁净的环境。
4.4 循环模式的建立。在沼气生产中产生的沼液和养殖业中的动物粪便,这可是种植业所需的养份。通过这样的“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产―种植业”的产业循环,不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新农村重要性
5.1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循环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来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5.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各个节点的技术措施完善,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长远化和资源再生化。
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
发展农业循环型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从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6.1 思想观念的改变。只有从思想上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了一个长远的认识,从根本上接受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理解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同了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先进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顺利的进行推广利用。
6.2 从教育培训上进行加强。要真正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实施应用,没有一支过硬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不行的,只有从教育培训上找突破口,通过一定的示范带动,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能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脱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6.3 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因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比较长,见效慢的产业链,在短期内老百姓很难看到收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并且要完善相信的政策法规,建立系列的长效机制,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给予政策引导。政府也可通过出台政策的办法,落实试行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的新举措,并且通过放宽和规范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年限,扩大信贷的规模,努力采取“封闭运行与专项放贷并行”的办法,确保农业循环体系运行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我们政府只有从思想上给予引导,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条路子能能够走下去,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彩云,龙和,王小慈.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 任平,周介铭,曾永明,张果.基础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 永耀辉.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建.设体系
第一,要加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使山东省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态农业。为此,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综合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在山东省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法律法规,以便当地农民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意识,培养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等习惯[1]。第二,要建立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理论整合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并综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优化、完善,以便构建的农业理论体系既顺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形势,又符合山东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保山东省能够有序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活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要合理借鉴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免因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妨碍生态农业建设。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核算体系,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将我国制定的绿色GDP统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促使生态农业朝着健康、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2、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进程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对物力、人力、财力以及科技力有着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必须重视前期投入。山东省生态农业具有起点低、经济效益薄弱、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发展层次低等特点,这都要求山东各级政府重视制约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关工程建设等。第二,要重视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水土保护、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行动,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使用有机肥与无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相关化学物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控制减少污染,加强生态防护林等体系的建设,控制山东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另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而有效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指导山东省生态农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3、深化技术创新,夯实技术基础
第一,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夯实生态农业技术基础,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多种生态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为当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第二,传统农业的优秀技术要加以改进与创新,促进传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山东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浓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继承发展。第三,要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丰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广体系,培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从而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强农民素质,构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视农民素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修养的积累,促进山东省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饲养、科学施肥施药,从而实现科学耕作,生态种植,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第三,要有效发挥山东省优秀的农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断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结构,促进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多种方式经营。其次,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Reduce)、再生(Recover)、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4R原则)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排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而农村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通过产业组合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育、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好处
1.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畜、菜、果、沼、鱼等生态型、环保型、经济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用能结构,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对秸秆和柴薪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而改用沼气供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减量、再用、循环”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采用与环境相容的绿色环保型、资源可再生利用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有效地补充了农村能源供给,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农村沼气的供应有力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的消耗。根据农业部测算1立方米沼气燃烧热值相当于2kg标煤,一口沼气池,一年产生的能量分别相当于840kg标准煤、130kg液化气。因此沼气的应用保护和节约了煤炭资源,实现了循环经济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减量化)的原则。
4.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
发展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改变了农民的燃料构成,每口8~10立方米沼气池户年产沼气450立方米以上,年均可节柴3.16吨,相当于保护0.33公顷的林木,因此,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循环经济中资源低耗原则。
5.提高了土壤地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沼液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有防治和抑制作用,用于种植农作物及果蔬产品,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实现了再利用生产,净化了农业生产环境,有利于无公害农副产品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
6.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户使用了优质的沼气能源,瓷砖灶台取代了泥砖灶台,厨房干净又整洁,厕所由“脏、烂、臭”向无害化卫生厕所发展,从而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有利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
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
科学技术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