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以人文本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的首要要素,因而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1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处理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的目标,而是应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
2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2、3]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为国家栋梁的基本潜质和条件,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能激发创造性和自主创新性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就必须走人性化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苛求学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其次是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势下,主观上学生群体已经不接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客观上高校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也不能使这样一种模式维持下去。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个性培养和创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视等,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抓住“学生”这一根本,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本化管理,其实是对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发展是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3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3.1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对自身所处管理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洞察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3.2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容,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大方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习俗,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化品味及活动构成的气氛等。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人不仅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的影响他人和自己。就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生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5]。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意识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集体的影响、优良作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3.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6]。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3.4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7],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做到与师资队伍和其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要明确条件、坚持标准,切实做好人员选配工作;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扎实推进人员培训工作;要提出目标、严格要求,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感;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学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使学生工作者都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明确神圣职责,增强责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总结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生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6]。
【摘要】从临床医学教学的目标出发,以能力本位理论为指导,根据未来 医学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和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以目的为导向,注重课程为核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与教师互动因素和教学评估环节,并创造条件改善创新教学环境 。
【关键词】能力本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8-02
当前临床医学教学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较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进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基础知识面过窄,缺乏人文科学课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进展的全新趋势,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将成为医学教学中的关键。
一、能力本位理论的涵义
“能力本位”一词最初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中文翻译,“能力本位”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所有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 学模式,狭义即指加拿大的CBE/DACUM教学模式。国外有代表性“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CEB模式,以及英国和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都对职业能力有明确的界定,都有一套划分能力层次、分析能力结构的办法和标准,都注重实践,都有一套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手段或方法,都强调适应市场的变化。与这种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能力本位”教模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亦显示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全新理念,这又以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加拿大CBE模式最为典型。其共同的特点是:都以能力作为课程组织的先决目标,都重视实践课程和活动课 程,都以尽可能节约的原则选择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都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都把 知识的掌握看成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和为培养能力服务的,都重视操作能力和技能 的掌握 。
二、 临床教学在能力本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要研究临床教学的能力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能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根据未来医学人才的从业素质要求,构建研究型学习课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要建立与临床医学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 ,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能力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品质的培养 。
(三)操作程序: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一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 )一形成解释(可能结论)一评估结果(讨论引导)一验证结果 (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 )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论考试。(2)技能领域。临床操作水平考试和社区全科医学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能力教育的实践
根据 2l世纪的临床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能力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 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能力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能力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临床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了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健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 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05~O7级的三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段(三年级下半学年)开设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 。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 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l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睫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 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 主导力 。医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师生间的相互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怍的热情 例如:我们在平时工怍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特定工作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樱而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因此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力度十分重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及生活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校进行教育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然而学校管理者往往以管教者和家长的身份自居,将学生视为管教的对象,对学生采取以管教为主、服从为主的管理模式,故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也就自然被剥夺与淡化了。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本身,重视学生在情绪方面及情感方面的体验,重视学生在道德方面及人格方面的发展,积极推动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总的来说便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相关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的进行自我教育,使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自己学习及学校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可以科学、合理的处理各个教育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使所有教育活动都围绕推动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进行开展。所以,对学生进行管理则应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进行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服务时真真正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此外,基于经营管理方面的理念视角,教师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学生,学生具备怎样的素质,对学校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会造成直接影响。
二、建立扁平形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扁平形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指的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具有扁平化特征和网络模式的组织结构,旨在可以快速交流信息和共享信息,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以管理组织的层次。将组织层次进行减少也使得学生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及相关路程得以减少,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满足学生需求及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也更符合学生目前的实际及现实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途径得到大大缩短以及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使服务意识及理念得到转变,也使得由于信息进行多层次、直线型传播导致的信息损耗以及信息失真得到很大的改善,为有针对性、及时的进行服务提供了保障。现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使用的是科层制模式的直线型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上比较冗长、比较繁琐。所以,对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中目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建立扁平模式的管理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
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是将尊重学生作为管理的基础,将推动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主要体现为:其一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其纪律是以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由为基础的;其二纪律即为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其三纪律标准并非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教条”而仅仅是其成长过程的参照标准。在对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制定时应以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构建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符合其特征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得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其核心在于管理制度和管理纪律,重点体现在制度上,其制度具有的苛刻性特征、惩罚性特征、管束性特征、统一性特征、压制性特征等都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不但使学生在人性方面及创造性方面受到压制,也使得学生管理成效甚微,严重阻碍了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及人才的而培养,引发出许多教育问题。所以,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四、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即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享有相同的权利,相互之间彼此包容、尊重、支持、关心、帮助,享有平等进行参与的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其核心观念在于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物”,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并不是弱化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只是强调在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并不是忽略教师在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将其进行重建。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的特点,可从以下层面实施工作:
(1)学校辅导员。作为辅导员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班会形式、座谈会形式、单独谈话形式、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等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专业教师。可效仿普通高校的方式,构建专业教师成立的导师制,组建一支高素质、有经验的导师队伍,并以专业教师作为该队伍的主体,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跟踪教育,为其授业解惑。
(3)学校中层干部及高层干部。学校中高层干部通过给学生代表开展座谈会、到班级进行走访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各方面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做工作。除此以外,高等职业学校还应大力建设本校的校园环境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向学校引入产业文化,使其走入校园、走入课堂。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还十分漫长而艰巨,要想从低起点出发快速完成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士,就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础理念实行“严格管理”,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对象是什么人,怎么有效去培养人”进行思考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可以全面协调的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丹,顾铭清.职业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2]熊宗荣.以人为本理论在民办高职学院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3]许红星.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学生工作新路径探析――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关键词】独立学院;趋同化模式;办学质量;创新
独立学院的创办时间不长,但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等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独立学院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和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占有了特殊的地位。独立学院必须走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不然的话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趋同化办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弊端
当前,在毕业生人才市场上,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选聘人才现象,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经常表现在学校层次和类型的竞争力上”。用人单位先选聘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再选聘二本院校的,最后才选聘三本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选聘市场不是选人才,而是在选学校。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办学指导思想的趋同化。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多是“高级应用人才”,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相同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环节,甚至学时分配都是相同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相同“规格”的同类人才,用人单位当然要去选一二本的学生。
这种趋同化办学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需求。独立学院要想办成一所受社会欢迎的本科院校,必须走出趋同化办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二、走出一条培养新型本科生的道路
如果大学生分四批录取的方式不改变,那么由于一二本院校占有软硬件的资源优势、国家资金保障优势和生源优势,而独立院校仍采取与他们趋同的办学模式,用自己的弱势比别人的优势,肯定是不行的。反之,如果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活动能力强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一二本院校的办学新路,一定能找出属于独立学院的生存空间,提高三本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认识,独立学院应开创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可以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顺应生源特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本科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新型本科生,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新型本科生(三本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知识优于高职生,达到本科(一二本)的要求,使学生就职有门。
三、关于新培养模式的思考
1.新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增强职业技能,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和“职业人才”的无缝对接。
2.推荐一种模式:“611”式的三阶段模式
(1)理论学习阶段(前6学期):采用成熟的被普遍认可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达到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精讲多练,减少课程门数,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把基本知识真正学到手。
(2)职业培训阶段(第7学期):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籍副校长提出“人们已习惯了学生毕业之后要经过工作实践、培训和工作积累才能逐步适应和胜任工作”,但大学为什么不能直接培养“职业人才”呢?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社会需要的是“职业人才”,两者是脱节的。我国有一位独立学院的院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他的学院可实现学校和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要想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有需要,即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内是需要的人才;二是质量有保证,人才规格类型、知识结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要;三是职业能力具有竞争力,即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会行业、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是达到第一条要求的基本条件;制定先进、合理,且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并认真实施培养方案,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按岗位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是当前独立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哪所学校在这一教学改革中取得成绩,哪所学校就会在人才竞争上取得优势。
(3)综合提高阶段(第8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开设选修课和进行毕业设计。本阶段可以大量开设选修课,如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类,或人文科学类……学生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将会结合自己的不足、未来就业或兴趣爱好等,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选修课,这必将提高选修课的效果。对毕业设计要适当减少时间,降低理论性要求,保证学生在一具体实践问题上得到专业的综合性训练。理工科学生要加强施工和工程设计类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题目;经济类要结合企业运作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总结提高;文科语言学类应避免大而全的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的题目。无论哪个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越具体、越结合实际,学生就越会得到越大的锻炼,收获也会越多。
以上独立学院发展的创新之路,希望能对三本学院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改革之路是艰苦创业之路,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着想,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竞争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出发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独立学院一定能开创出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切实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以评估为契机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质量-在评估中心召开的制定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5(7).
Key words: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people-oriented concept;management of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72-02
0 引言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学生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将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重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普及,努力建设新型师生关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1.1 管理方法单一 传统的管理模式将学生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教师则通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得学生的主权人格意识丧失,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2 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有不专业的教师,这些不够专业的教师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缺乏经验,难以做到以生为本,在管理中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工作质量得不到合理的保证,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管理工作。
1.3 办学模式对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一般是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参加实习。这样的话,三年的课程需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实践增加理论基础。两年内完成三年的课程,使得学习的时间排的很紧,学生的课时增加,上课的时间占了学生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学习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和吸收。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习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表现在各个方面。综上这些问题都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1.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做到位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普遍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不能单单停留在表面,或者忽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一些学生可能会采取不合理的措施缓解压力,所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到位很重要。
2 以人为本模式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人,以学生为基础,将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将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
2.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尊重学生作为标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努力将工作环境营造成理解、合作的氛围,将提高效率和质量作为工作的目标。
2.2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将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重心,在管理的过程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以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
2.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在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教育方式是非强制性的,这样更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较强的说服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
3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必然性
3.1 学生个体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目标,承认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2 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性经济已成为社会的主体经济。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大变革,如何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呢?这就需要个人加强主体意识,关注自我的全面发展,将培养正确的兴趣和合理的价值观作为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趋向于多样化和多元化。
3.3 院校自我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院校管理方式将学校作为管理的主体,学校是绝对的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控制学生。这种传统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也由此带来了很多弊端:这样严格僵化的管理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甚至直接逃课,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下去,会丧失学校的竞争力,以学生为本不能仅仅当口号来喊喊,还应作为实事来抓。
4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实施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学校教育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人格和道德发展。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己作为自己管理的主人,只有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在各项的工作中将学生真正做到成为主人,才能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的管理中,必须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成为管理和教育的主体。
4.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具有平等的权利,彼此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以此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无视,而是一种师生关系的重建。师生间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 学生的管理制度应以尊重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成长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
4.4 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一些规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达到用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管理的目的。校园文化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将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4.5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管理要想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并将此作为一切管理的根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从工作中进行自我思考和评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满足学生精神上渴求独立的心理,还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