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工程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薪酬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薪酬就是工作人员因为给其所在的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劳动而得到的应有的报酬。从狭义上讲薪酬就是指货币以及能够转化成货币的酬劳。从广义上讲,薪酬除了狭义上的薪酬之外,还涵盖了得到的各种不是货币形式的酬劳。合理的薪酬待遇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单位按照一定时期构建蕲艾的成本管理的相关目标,根据成本控制相关的主体在其职权的领域里,在出现生产耗费之前以及在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里,对那些可能制约成本的原因以及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调控,来确保成本管理的相关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行为。成本控制对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利益也在逐渐增加。企业在其发展运行的过程当中,一个企业员工的利益是由该企业薪水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工成本的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会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只有通过有效的控制使企业员工的薪酬与人工成本合并起来,才可以达到企业薪酬跟劳动成本之间的利益最大。本来,就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根本没有正确的处理好员工薪酬跟劳动成本之间存在的利益方面的关系,在部分企业里面往往将其自身的那部分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想法设法所建工作人员的薪酬,降低各种生产经营当中的相关费用,以此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然而,如果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要缩减他们的薪酬的话,员工会出现罢工或者是辞职的方式来反抗企业的所作所为,这样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员工酬劳与劳动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其一,维系住员工薪资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让员工们的薪资能够与他们的劳动付出成正比;其二,企业可以经由别的方式把劳动成本给有效的控制好,让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员工薪水跟人工成本控制之间的存在的问题
(一)在大部分企业当中,对薪酬管理方面的认识不是很全面
举例来说,部分企业只是用金钱去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把薪酬片面的理解成工资,另外再加部分的奖金以及福利,但是把员工其自身价值的有效实现给忽略掉了,没把员工的自身发展放到企业当中去。此种做法是错误的,且没有科学性可言。
(二)对薪酬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没有公开性以及透明度可言,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现在很多企业依旧运用以前陈旧的薪酬管理的相关模式,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此种陈旧的方式早就不可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强化对个别员工的激励,把团队合作的意识给忽略掉了,这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若是公司比较看重短时间内发展的成效,而将公司的长远发展给忽略了,对员工薪酬的制定以及发放没有公开性以及透明性可言,也许会致使部分员工存在一定的工作压力,这不但不利于公司员工的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和谐的发展,而且还可能造成员工对公司的薪酬没有信任感。
三、解决员工薪酬跟劳动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使基本的薪酬有一个稳定的发展
对于目前的职位薪酬来说,一般是把工作当作基本,把人当作基础的技能方面的薪酬,若是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稳定定,那对于公司来讲究更有利于对其职位薪酬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因为各个工作岗位以及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岗位不一样其获得的薪酬也是不一样的。
(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
公司在对员工进行招聘的时候,应该合理了解员工的相关需求。把员工招聘到公司后,不但要看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能力,来制定相关的薪资,还应该按照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岗位设定,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要让员工的薪资水平跟其劳动付出成正比。
(三)要让员工的福利待遇有切实的保障
所谓的员工福利待遇其实就是工作人员劳动付出之外的,公司提供给员工的一种奖励,现在福利待遇在公司员工的总收入当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把劳动成本给有效的控制好,重要的是把员工的福利给有效的做好。对于控制人工成本来说,员工福利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既可以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也可以让员工在企业当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公司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员工福利保障方面的相关制度,以此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关键词 企业 核心员工 流失 对策
一、核心员工概述
(一)核心员工的定义
核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掌握着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核心员工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在企业能够从事创新性工作,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引导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员工。
(二)核心员工的特征
(1)市场价值高。
(2)不可替代性。
(3)影响力大。
(4)工作自主性强。
(5)自我实现需求层次高。
(6)流动性强。
(三)核心员工的作用
(1)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主导资本。
(2)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3)核心员工是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主要力量。
二、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一)核心员工流失的去向
核心员工的流失,主要有以下四个去向:①流向竞争企业。②流向新行业。③自主创业。④继续深造。
(二)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之间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员工流动,一方面这说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越来越高的雇员流失率已经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正常发展。尤其是某些核心员工的流失,会给一些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打击,这可以概括为显性损失和隐形损失两大方面。
(1)显性损失。①有形资料的流失。②相应的离职成本。③重置新员工的成本。著名人力资源学者弗兰霍尔茨建立了一个用于测算雇员更替成本的模型,包括“初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两个部分组成。
(2)隐性损失。与核心员工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显性损失相比,其给公司带来的隐性损失更是巨大且难以估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使企业内部管理混乱。②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④损害企业形象。
三、防范核心员工流失的策略
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核心人才的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公司核心员工的高流失率已经给公司带来了多种负面影响,如何管理核心员工,如何留住核心人才,己经成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紧迫性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保留、发展、协调等四大职能。根据公司核心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的四项职能着手,本文将给出一些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获取核心员工的策略
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但有其入职后诸多的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隐患其实在招聘环节就已经存在。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避免核心员工的流失,在招聘核心员工时就要设计科学有效的流程,来进行相关控制。
(1)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在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要充分考虑公司的长期、中期及短期规划,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好人才储备。
(2)制定合理的核心员工招聘方案及招聘方式。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择优录用原则。公司应该针对不同的核心员工需求信息,寻求更专业化的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来推荐人才,也可以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招聘信息渠道,使得信息的实效性切实增强。
(二)保留核心员工的策略
企业要保留核心员工,必须依靠一系列科学与合理的制度,包括完善企业的绩效
评估体系、健全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等。
(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公司离职的核心员工一大部分是因薪资水平低而离开公司的,因此公司要挽留住核心员工,必须建立合理的适应市场形势的薪酬体系,才能有效地吸引核心员工,激发核心员工的能动性,并保留住核心员工。
(2)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与晋升空间。企业能否为核心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和足够的晋升空间,也是企业能否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核心员工有很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根据核心员工的职业偏好及性格特征帮助其制定一条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使核心员工感觉在企业发展会有一个明确及美好的前程,以赢得核心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及保持工作激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完善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在一定期间内通过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地评价,旨在根据不同的考核结果给予员工相应的奖惩,以促使他们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4)核心员工的培训策略。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和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员工必须及时进行充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满足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设计培训模式时以提高核心员工的业务技能为主,使其利用技能不断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需要加强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计划及实施的监控、培训效果评价的工作。
(5)协调核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核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是能够影响他们离职的因素。企业要保留住核心员工,就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舒心、和谐、沟通顺畅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提高核心员工以企业为家的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结语
核心员工的离职管理工作一直是公司的工作空白地带,但是做好这一工作对防范核心员工离职以及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起有效的离职管理制度也是公司的当务之急,这可以从重视与离职员工的信息沟通、做好离职员工的工作交接管理、做好离职员工的关系管理等方面去努力。这一整套策略方案从核心员工未进入公司之前到他们离职之后都做了关照,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在很多方面对公司现有的制度都是一个突破、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宏刚.企业核心员工的管理[J].企业文明, 2003(10)
[2]柯健.岁末年终企业核心员工集中流失现象透视[J].现代人才, 2008(01)
[3]朱清国.让核心员工的价值得到发挥[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 2008(06)
关键词:电气工程;核心课程群;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7-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6]徐滤非,胡学芝,吴鸿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1):57-64.
[关键词] 国际工程承包 核心竞争力 构成要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世界贸易往来逐渐快步走向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相互作用下频繁,各国的贸易能力在相互影响下加强,各国经济逐步开放,贸易壁垒大幅度削减。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削减关税、减少保护等措施,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前对外贸易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与升级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承包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日益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重视工程安全和绿色建筑,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承包商及双边和多边金融机构越来越认为最低价中标的竞争模式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呼吁建立一个透明、高效的投标程序,确保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项目的承包商才能通过资格预审。一些国际上大的承包商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承包商角色越来越多地向开发商角色转变,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使得国际工程承包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这种产业分工体系深化的意义将十分深远,它拓宽了国际工程承包高端市场的广阔前景―开发工程项目、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之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很快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问题。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规模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长期制胜的根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这是核心竞争力最初意义上的定义,以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区别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2.强调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要素,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竞争力来支持。
3.强调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这一理论的代表者是麦肯锡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企业各环节的配合,包括技能、文化、人力等。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突出强调多种资源形成的综合优势,并且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
4.强调能力性。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时提出了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能力等。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真正构成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源的总称。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
2.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战略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战略。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源泉,企业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3.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推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4.品牌价值。品牌是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和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研究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从1979年发展到现在,虽然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关键的一环,而正确认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就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行业特点,组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的开拓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是一项集设计、施工、设备、劳务等多项资源为一体的工程,产品没有可替代性。如果要在工程承包领域进行业务扩展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直接产品,不是被动地跟着市场建设项目生产所需产品。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另一个重要行业特点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同时还需要带动相关产业或地区的发展。因此注重产品的开拓竞争力是树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2.业务的关系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的顺利完成,不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力,而且还有赖于工程实施环节中各个合作伙伴的执行能力和配合程度,因此良好的关系营销竞争力是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合作领域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合作伙伴,一类是供货方,一类是买方。
就供货方来说,合作的关键要素体现在价格方面,供货方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而供货方的配合程度也将影响工程的进展速度。就买方来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国多是发展中国家,项目业主多是代表项目所在国的政府部门。这些国家多是经济实力不强,普遍缺钱,需要援助,但具有一定的资源,而中国的国内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目前国家采取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将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
3.资金的融资竞争力。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足和金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条件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二是对外承包工程的传统市场主要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政治、金融和商业风险都较高,承保条件要求高、保险费率高,加重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成本负担。三是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为国外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汇率风险。
为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尽快突破融资瓶颈,扩大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更好地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积极探索适合国际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尤其是应积极探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所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展项目融资渠道。
关键词:通信工程 融合 问题
随着当今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因此,作为国内重要战略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信息产业正在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迈进,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到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完善,将产业结构的发展推向知识化、智力化、技术密集化。
在当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工程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在职业教育类院校中的普及和推广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但在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的融合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情况
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看, 虽然教师的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但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仍较难满足其需求。从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来看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如对于教师的业务素质评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引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师培养体系滞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步伐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通信行业专业知识与职业教育并轨的进程。
二、教学模式差异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改进方式也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重硬件到重软件,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从倡导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但在过渡的过程中仍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学生成才并健康发展的培养模式。
三、实践教学方面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效果占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很大比例。只有处理好实践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实践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仅要求具备必要的硬件设备,更要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资金或客观状况的限制,与现代通信技术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发展,同时缺少IT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断层。
四、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是实现教育学的主要媒体。由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将开发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材作为重要改革环节。近几年,通信技术专业的教材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方面都体现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水平,但在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强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五、全面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欠缺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从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职业院校已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也为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开设了很多综合素质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仍不够紧密。
六、教学内容单一
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设计结构和组织方向。目前职业教育针对这一理念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单一地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目前某种程度的学现象,也使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诠释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看似学习了很多本专业知识但到职业实践中发现很少或根本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