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建期项目业主工程成本财务控制
项目业主对工程成本的财务控制,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来进行,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
一、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作为项目业主的财务部门应参与可研报告的审查工作,重点审查可研报告的完整性及经济性。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经政策、税务政策,结合相关财会知识,系统地分析可研报告经济卷的编制背景、财务评价依据、上网电价测算、电价成本测算 、财务报表编制、经济评价指标的测算以及相关数据的测算,包括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其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所需流动(或营运)资金,预计的产能、产量和销售量、总成本和销售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期限、项目的物理生命周期和经济生命周期、建设进度、税率和利率、项目筹资方案和各类资金成本,确认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降低建造成本。
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项目可研阶段时间比较长,很可能当时设定的边界条件已发生变化,作为项目业主应将项目涉及的边界条件发生的变化及时向设计院进行反馈和沟通,从而保证可研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011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经济政策的变化: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到“稳健”,其紧缩程度将大于2010年,预计全年将加息2-3次;汇率方面,人民币整体升值方向不会改变,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都与编制可研报告时的经济政策完全不同;另外由于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核电政策的变化:温总理3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这样中国的核电发展速度放缓,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将会延长,项目的前期准备费用将会加大。因此项目业主应与设计院充分沟通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在计算项目投资估算时,应就变化的边界条件重新进行建设财务费用、涨价预备费及前期准备费等项目的测算。
二、建设项目的采购阶段
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采购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项目业主在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合同价款条款。这些条款约定必须清晰、明了,且可操作性强。在项目采购过程中只有加强合同管理,才能避免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财务部门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参与招标文件内容的审查。应对合同支付条款、保证条款、税费条款、保险及索赔条款从财务角度进行审查。包括合同支付方式、支付时间、减免税等条款。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合理地节约财务费用、获得税费的减免优惠,降低项目业主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有效降低工程成本;二是参与合同评标。财务部门应对投标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文件及近三年的经审计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审查,确认其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三是参与合同谈判。在谈判开始之前参与谈判的财务人员应熟悉招标文件,并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对合同条款再次进行审查,若仍有需要修改的条款应及时提出意见,在谈判过程中与乙方进行协商、沟通,避免合同签订后,在执行过程中对甲方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项目业主与设备制造商在设备采购方面往往会涉及到进口减免税的利益有谁获得。财关税[2009]55号《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里提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和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但在此文件的附件1《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暂行规定》同时也明确”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核电等特殊领域的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以及开发自用生产设备的企业也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与设备制造商合同谈判时,对进口的设备部件而产生的减免税利益应进行充分的沟通。项目业主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利,应与设备制造商共同进行此利益的分享。
三、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
在工程施工阶段,财务部门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工程价款支付控制,进行支付审核时应审查所付款项是否为年度基建投资计划内项目,是否有年度资金预算,是否签订合同并按合同条款进行支付,支付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备料款、水电费、质保金等款项是否扣回,发票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审查结算程序是否正确,支付证明材料是否经施工监理单位、项目总承包单位审查确认,是否按程序规定报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审查确认,提供材料是否原件;三是严格控制合同变更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超执行概算资金支付。如发生以上情况应由承包方提交书面材料,经施工监理单位、项目总承包单位及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后,按内部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对重大事项,比如金额较大的设计变更、索赔等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由项目业主总经理会或董事会批准后,方可进行结算支付。
四、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阶段
项目竣工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通过竣工决算,既能够正确反映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和投资结果;又可以通过竣工决算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考核投资控制的工作成效,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经济方面的基础资料,为未来工程的建设成本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竣工决算阶段,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内部程序规定,实事求是地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做到编制及时,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此阶段财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财务部是编制竣工决算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应组织成立竣工决算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组织财务部、计划部、工程部、生产准备部及被委托的工程公司(施工单位)等有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归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存在问题的资料予以退回,要求其补充完善后重新提交;二是收集整理会计资料,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装订;与本建设项目相关的会计核算要处理完毕,保证在进行竣工决算前与工程相关的经济业务已全部在财务账务中反映;三是组织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财产物资的盘点工作;核对往来账、清理债权债务,做到账实、账物、账证、账账、账表相符;四是负责做好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资金筹措和财务情况说明、负责债权债务的清理情况说明、负责审计意见总体情况说明等;五是做好单项工程转增资产工作。应注意区分一次交付生产或使用的工程与分期分批交付生产或用的工程;根据共同费用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分摊计算方法;六是财务部门应参与竣工决算后对概算、预算及决算分析的工作,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七是财务部门应参与建设项目的财务后评价工作,重点计算建设项目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已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益,并测算后评价时点以后至建设项目预期终点将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益,以综合评价建设项目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项目业主与总包方签订的合同中,一定要对项目竣工资料的完整、正确、真实等进行要求,否则不能办理竣工结算手续。
不同管理模式下财务部门的职责不同,有些项目业主的投资控制职能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样财务部门是公司一级投资控制中心,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要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分解下达、控制与分析的牵头工作,这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控制涉及到技术、组织、经济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全面、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因此,在项目成本的整个控制阶段,充分运用财务方法对造价过程进行主动控制,强化过程动态管理和有效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程序制度,财务人员应适当掌握工程造价理论知识。这样财务部门才能对建设项目的成本实行全过程的参与、跟踪、反映及监督,控制好工程项目建造成本,从而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1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少内部定额
目前,施工企业编制预算主要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预算定额进行编制,该定额首先有一定的滞后性。再有就是企业缺少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定额,使得施工成本不能很好的跟实际吻合。
1.2制度执行不力,缺乏监督
项目管理已实施二十多年,施工企业已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制度越来越多,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根源就在于制度有了,但没有执行或执行制度的力度不够,缺乏监督。
1.3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目前在项目上还存在一种思想,认为成本管理是会计员、核算员的事情,与管技术、管安全、管质量的没有关系。有些项目上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验收和发放,表面看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却忽视了成本管理的责任。
1.4成本发生环节管理薄弱
在有些工地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材料堆放散乱,没有及时清点,变质锈蚀严重,有效利用率低;在材料的领用上,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以耗代领;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不能按操作规程办理,设备使用及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人员不能执证上岗,甚至造成人为损坏的现象。
1.5 “安全成本”、“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 协调不到位
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早日竣工,可早日发挥经济效益。但是,在规定的工程造价内,做到按规定的工期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从技术、管理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综合采取措施,使之协同动作,才能达到既缩短工期又减少成本费用支出的目的。否则,盲目地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会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加大工程项目造价,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因为施工进度的加快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和机械设备,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直接成本的增加,但工期延长也会导致工程项目间接成本的增加。因此,合理工期的确定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现实中,一些项目部要么是要质量延工期,要么是赶工期忽安全轻质量,总之很难协调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另外,不规范的招投标,使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被破坏,或被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所取代,使得双方对工程质量与效益的责任约束降到极限,工程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1.6缺乏施工成本总结
降低工程成本,是建筑企业工程成本管理的中心任务。企业应定期地检查工程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查明成本升降的具体原因,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降低成本的潜力,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但现实工作中,项目经理部经常是完成施工任务就完事,忽视事后总结,不能为今后工作做借鉴。即使是写总结,也是一些原则性的套话,没有实质性的东西。甚至有的项目经理认为“总结”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就使得许多宝贵的经验白白地丢掉了。
1.7考核兑现力度不够
项目竣工时,工程结算收入与各成本项目的支出数额最终确定,项目经理部整理汇总有关成本核算资料,报公司审核。根据公司的审核意见及签订的成本承包合同对项目部进行奖罚。对项目部进行奖励,是解决员工积极主动挖掘潜能与企业效能同步增长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奖励可以促进项目部加强成本管理意识。但当奖励不兑现、惩罚不执行时,则通过设置奖惩来控制成本的目的就难达不到。
2改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个人看法
2.1一切以合同为依据,注重合同的签约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会对通过制定法规、授权专业组织编制标准合同条件,设置专门机构监督合同执行等方式对工程合同进行宏观管理。政府会授权专业组织通过制定标准的合同条件对合同进行管理,这些标准合同能比较公平合理地划分风险责任和权利义务,一般较科学、严谨,易于为合同双方所接受;长期使用为广大工程管理人员所熟悉,便于理解沟通,减少合同当事双方的误解与冲突,减少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费用。
重视合同签订过程对合同条款的研究,对不明确的内容通过谈判用条文明确下来,预测施工中可能牵扯到索赔的因素,对牵扯到责任的条款认真分析,力求在合同中限制风险或转化风险。凡是牵扯到双方经济利益的事项都通过合同确定下来,以合同为依据,减少了不必要纠纷造成的损失。
2.2由成本工程师或工料测量师参与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在很多国内知名施工队伍中,工料测量师或成本工程师在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料测量师管理源于英联邦式的工料测量计价制度,目前香港也沿用该制度。工料测量师是指从事工料测量这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在工程材料、工程数量、工程变更、额外工程报价及工程成本控制等方面为项目管理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其工作类似于国内的造价工程师,但其方法和具体操作又有明显区别,他们要参与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成本工程师则是在美国专门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从事造价估算、标底编制、进度及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工作。
2.3成立专业建设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
成立专业建设管理公司可以使模式目标明确,讲求工程建设造价、工期、质量的综合效益,且管理队伍精干,人员素质高。并且管理公司长期从事一项专业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建设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该领域最新信息和先进技术,加上普遍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能,这样就可以形成全过程一元化的项目成本管理体制。从选择方案编制估算开始,到优化设计、编制预算,再到建设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都可由专业建设管理咨询公司来进行。这样不但可以强化专业人员的责任心,而且可以保持前后工作环节的相互衔接与呼应,便于统一管理。
2.4使用专门的商业性公司提供建筑业基础性数据
在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商业性公司专门从事编制出版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各种基础性数据资料,为社会服务。这里提到的基础性资料不同于国内颁发的定额、指标、费率和预算价格,它们都是由商业性公司编制的参考性资料,内容很详细,而且每年都更新,因此较适合于市场实际情况。
2.5利用信息化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网络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帮助企业加强了沟通,降低了成本。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用,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建筑业竞争力的目的。一般国外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及项目管理软件,这样成本估算、成本数据收集及分析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
文章结合近期对工业工程专业“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以期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
新建本科;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资、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有数十万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要做强制造业,就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工程研究与应用,培养一大批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我国工业工程高等教育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从1992 年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开办工业工程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180 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工程专业调研概述
为了在办学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构建技术本科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理论模型、设计新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提出课程改革指导性意见、制定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核心课程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我们开展了工业工程专业调研活动。调研整体上采取典型调研方法,主要选取思源学院往届毕业并正在从事工业工程相关工作的学生以及“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设立工业工工程部门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研、实地考查、资料检索、毕业学生座谈和企业访谈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共发放调研问卷53份,召集毕业生13人次召开座谈会,实地考查企业3个,与相关企业有关负责人访谈4次,参考有关文献4篇,从课程知识调研、专业技术能力调研、个人基本能力调研、职业能力培养调研等四个方面展开调研活动。依据调研结果和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建议。
二、工业工程专业应用性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工业工程岗位及专业知识需求现状
(1)企业重视程度不均衡。对相关企业的调研表明,企业对于工业工程重视程度有很大区别,台资企业一般均设有“工业工程部(IE部)”或“生产与工业工程部(PIE部)”,如菱茂光电、技嘉科技、晟铭电子等企业,工业工程专项工作开展比较深入,开展项目基本符合我们一般高校的培养的目标;国内企业除个别比较大的外向型企业设立工业工程部门外,大部分企业没有工业工程部门,这些企业虽然也进行了相关的工业工程活动,但是很不系统,其重视程度也很不够。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通过对以上企业调研,大部分企业均表示需要工业工程人员,但是这些企业现有的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大都来自基层作业人员(如晟铭电子)、机械电子技术人员转岗和行政人事人员转岗(如菱茂光电)等,来自工业工程科班出身的人员极少。这是由于1980年代初我国在引进推广现代管理时,忽视了工业工程的开发和应用,我国的IE专业迟迟未能开设。近几年来虽然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但是毕业生大都转行,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极少,这才形成今天工业工程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
(3)工业工程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一是专业知识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对于统计学、项目管理、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运筹学、成本控制、工程经济、人机工程、物流系统设施规划、生产实习等需求比例较高。二是能力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对于专业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为欠缺。
专业技术能力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对于项目管理能力、生产现场管理优化能力、基本办公软件掌握使用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专业软件掌握使用能力等需求比例较高。
个人基本能力需求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对于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建模、提出解决方案等)、良好的态度和思想(包括坚持、多智、灵活、责任心、积极地传递意见、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和教育别人、时间和资源管理等)和系统思维能力(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主次重点等)需求比例较高。
提高职业能力的方法。根据调研结果,提高职业能力的方法主要方法是: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到对口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1)重点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清华大学为例:工业工程系招生的本科专业为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致力于提高工业与服务系统效率,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理论基础、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掌握宽广的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对复杂的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综合专业能力。
(2)普通二本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及机械电子类相关学科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工程知识背景,熟悉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集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从事项目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实务性和研究性工作。
(3)三本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本专业培养掌握制造技术基础、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对各类项目或企事业的生产、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4)改进方向。通过对以上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不难发现,重点院校工业工程专业除了强调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以外,更强调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具有对复杂的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综合专业能力。普通二本院校工业工程专业除了强调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以外,更强调大学基础知识背景和集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
针对思源学院作为新建民办本科学院面临的实际生源问题和软硬件条件现实,学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方向是:更加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改善创新意识等。
三、工业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工程专业名称的困局
“工业工程”这一专业名称是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规定的规范名称,这是根据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它不是研究某一独立的工业领域,如“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而是研究包含以上某种或某几种工程领域的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设置和改善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超越所有一般独立工程领域的“工业的工程”,所以“工业工程”的名称的命名是科学的,也是从事这一行业的规范的名称。但是这一名称在国内企业和社会中认知度不够,造成了工业工程专业名称的困局。其实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起源地美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但是美国大部分院校和企业对这一专业名称改为了“工业与系统工程(I&SE)”,台湾、香港等地也做了一定的软性处理,如称为“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等,我们内地也不妨做一软化处理,估计会使这一专业具有更高的认知度。
2、专业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脱节
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但是现有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大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机会走出校园,或者是没有一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
四、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一个基础,多个方向的“2+1+1”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应该根据我院工业工程生源和师资的定位,培养掌握制造技术基础、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对各类项目或企事业的生产、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尝试多角度分方向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可试行“2+1+1”人才培养模式。“2+1+1”培养模式,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第三学年开展企业生产实习和实践训练,并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在具备对企业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后,第四学年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职业定向,分职业方向的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
采用这一模式可以彻底改变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需求脱节和高校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状,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形成全新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三赢。特别是对于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和今后的职业定位。
工业工程专业有以下八个职业定向可供学生选择:IE工程师(综合职业);制造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生产管理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操作分析师;企业资源规划师;项目管理师。
要想顺利实施工业工程人才“2+1+1”培养模式,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建立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施“2+1+1”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许多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型企业还是很欢迎在校大学生来公司长期、稳定的工作。此外,通过与企业签订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二是解决教学计划的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教学计划是按照四个学年安排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获得学分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第三学年以后多数都是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用考查形式,由授课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带着题目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研究,最后完成的成果以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或者策划方案的形式提交,也可进行必要的课程成果答辩。
三是做好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问题。以上规划必须取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许可,因此务必做好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尤其是教学计划安排发生变更后,必须要与教务处做好衔接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四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问题。首先是第三年学年企业生产实习和实践训练环节中教师的培训,可安排教师与学生一起顶岗,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其次是第四学年分职业方向的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的教师的培养,教师应该具备某一个或多个职业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
2、工业工程专业能力结构的三位一体设计
(1) 能力结构的总体设计。总体结构方案如图1所示。
①专业基础模块:由三个核心基础构成,即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和管理与经济学科基础。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由高等数学、管理数学、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计算机应用基础、Access数据库应用组成。制造工程技术基础:由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和现代制造系统组成。管理与经济学科基础:由企业管理概论、工业工程概论、成本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经济学组成。②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由三个核心能力和外延能力四部分组成。核心能力一:工作改善能力, 课程群的构成如:核心课程: 基础工业工程;辅助课程: 人机工程、现场管理。核心能力二:生产控制能力, 课程群的构成如:核心课程:生产运作与管理;辅助课程: ERP原理及应用、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核心能力三: 设施规划能力,课程群的构成如:核心课程: 设施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构成如:辅助课程: 生产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物流管理;外延能力:服务与其他管理能力,课程群主要有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2)实验体系的设计。①核心能力一。核心实验:工艺程序分析、秒表时间研究、双手操作分析、模特法应用;辅助实验:环境噪声测量、注意分配实验、学习曲线实验、动作稳定性测定、疲劳度与疲劳测定。②核心能力二。核心实验:生产制造管理(ERP软件);辅助实验:ERP沙盘模拟。③核心能力三。核心实验:生产物流仿真(Witness);辅助实验:企业物流模拟(实操)。
(3)课程设计的设计。①专业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2周+课外2周(主要结合金工实习)。②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一:人机工程课程设计:2周+课外2周(主要结合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核心能力二:生产组织课程设计:2周+课外4周(主要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核心能力三:设施规划课程设计:2周+课外2周(主要结合企业调研活动)。
(4)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实现。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验室中开展相关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再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学生熟练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技能,完成从理论教学、实验室虚拟实验,再到企业生产实际的过渡,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完成从了解到熟悉再到熟练掌握的过程,保证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得到连续、渐进的训练。
在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如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各项活动,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以下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的几种模式。
第一,利用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收集企业相关数据资料后,可利用学校的开放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如生产系统模拟与仿真、ERP、人机工程等可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用离散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关活动。这种方式适用于与学校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且距离学校又比较近的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现场管理的生产现场实验部分以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即可采用这种方式。
第三,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企业实践活动。寒暑假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可利用这一段时间到企业现场开展各种工业工程研究。如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在完成实验室实验、课程设计后,对工作改善和生产控制的技能有了较好掌握,再到企业去开展相关工作,为企业解决相关问题,深受企业欢迎。
3、课程学习的建议
(1)管理与工程知识要专精广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把握每一个机会,加强充实自己的学识,无论在传统工业工程技术,如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工厂布置等要精通,对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如运筹学、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分析等更要努力钻研,做到专而精的程度。更由于将来的工作可能涉及机电、化工、机械、土木、计算机等范围,所以对这些知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因为不广又不精,在寻找对策、解决问题时就会感到不得心应手。另外除了工业工程技术及各项工程知识外,对于最新的管理新知更要有所认识涉猎,尤其财务与成本会计方面更是不可忽视都要了解。工业工程人员在任何机构或工厂服务,是要解决整体性问题的,如果只求生产制造过程的合理化,而一般行政管理、销售管理、信息网络不能合理化,即使再勤奋也是枉然。
工业工程人员有了以上认知,也可促使上司、老板改变观念及接受建议,配合达成目标。工业工程的接触面很广,是一门既困难又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们认为工业工程人员离开学校后,不但要全心全力做好本身的工作外,对工程及管理未来的趋势特别要随时留意探讨,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是现实的、激烈的、是瞬息万变的,也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所以光以在校所学已不足以应付现代企业的要求。
(2)加强人际关系的培养。工业工程人员想要达成任务目标,除了专精广博,需要创新力以外,对于人际关系要注意培养,应该具有高超的说服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一味讨好。工业工程人员是为达到整体最高利益来替大家服务,是为了健全企业体质,为了长远利益,求得真正之整体性效果。依我们的经验,不论从事国有民营企业、政府行政工作或个人事业,一定要得民心,才能成功。因为今天你不能争取、获得你的上司、老板的信赖,纵然具有天大的本领,也只落得怀才不遇罢了。所以心理学、行为科学也是必要开设的课程。
(3)培养整体系统的理念。现代企业日趋庞大复杂,工业工程人员必须突破过去的观念,而经常以整体系统的理念,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由于每一个整体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所构成,子系统彼此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子系统的最佳对策,对整体系统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前大家常强调要“把事情作对(do the things right) ”,今后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 ”。整体系统的观念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概念,例如一个涉及好几个单位、好几方面专业人员知识的整体性问题,就必须由工业工程人员幕僚群来参与,以整体系统的观念来寻求一个最佳的决策,去折冲、协调、拟定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必然更为落实可行。
(4) 追求永无止境的合理化。企业要万年长青,需要不断成长发展,从根本改善体制着手,而工业工程人员的工作目标是坚持原则、追根究底,追求永无止境的合理化,也就是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因为今天所做的合理化,随着法律规定、政治因素、经济形势、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的变化,到了明天、后天也许就变成不太合理,甚至完全不合理了,而企业体制的好坏跟合理化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点工业工程人员应有深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75%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2.1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现代制造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开展
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机械与材料学院和工业工程系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3.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思路
3.1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三峡大学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三峡大学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3.2发展目标
从2005年起,工业工程本科开设一个专业方向,招收一个班约40~50名学生,利用3~5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成本专业的体系建设,同时申报和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形成本科+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从2011年起,争取本科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招收两个班约100名学生,探索与国外高层次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争取依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机械工程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4.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定位在: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4.1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的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4.2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各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在学分分配上,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类课程学习的宗旨。
4.3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这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
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了工业工程实验室中的人因工程实验模块、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同时,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使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为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我校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来,本专业从机械工程专业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建设队伍,2006年后,先后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2名、工业工程专业高素质研究生1名来充实教师队伍,2009年,委派一名专任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国内高校访问学者专业进修,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工业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工业工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9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58%,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100%。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分布优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6.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从就业情况分析,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就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有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17%以上;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等方面,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