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防治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虫害日益严重,而采用农药进行防治又造成污染的情况下,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给菜农开辟了新的蹊径。这主要是利用自然养成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有益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技术,来控制害虫发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其特点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对害虫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害虫天敌是自然资源,可就地取材,成本低。
目前的微生物农药以杀虫剂为主,真菌中的苏云金杆菌(Bt)、细菌中的白僵菌以及病毒类制剂都是针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只有少部分的是针对病害,比如细菌类的芽胞杆菌和真菌中的木霉菌。但针对病害的微生物农药前途广阔,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农药种类。
微生物农药防治蔬菜虫害的三大好处
1 可提供无污染的蔬菜
蔬菜大部分都是食用部分,其根茎叶花果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常不需要加工即可直接食用,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蔬菜的农药污染问题,如果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蔬菜害虫,就可以避免农药污染,确保人畜安全。
2 避免蔬菜害虫产生抗药性:
在众多蔬菜害虫发生的情况下,菜农多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而时间一长产生抗药性,农民又往往得加大农药用量,增加施药次数,这样出现的农药愈用愈多,虫子愈治愈多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害虫抗药性增强了,化学防治效果下降。生物防治通过生物及其产品,可以有效地防治蔬菜害虫,保证无污染蔬菜自勺优质高产,又可减少有机农药的投入,从根本上解除防治莱田害虫的化学农药的选择压力,因而铲除了害虫发生抗药性的温床,有效地将滥用化学农药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扭转为良性循环。
3 保护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些农药一旦进入田间,就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半个多世纪才能降解。化学农药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治菜虫常常需要大量、多次地喷洒化学农药,这不仅污染了蔬菜,也必然会引起周围天气、土壤和水域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应用生物技术防治蔬菜害虫,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给人们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生存空间。
微生物农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1 细菌类微生物农药
(1)苏云金杆菌(B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占到全部微生物农药使用量的绝大部分,可用于防治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茶毛虫、茶尺蠖、棉铃虫、玉米螟、苹果巢蛾等多种鳞翅目害虫。
(2)多粘类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番茄、辣椒、茄子青枯病。
(3)枯草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等,还可用于调节蔬菜生长、起到增产作用。
2 真菌类微生物农药
(1)白僵菌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类微生物农药,可用于防治白粉虱、烟粉虱、蛴螬等多种害虫,非常适合保护地害虫防治。
(2)木霉菌可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和霜霉病、西瓜立枯病和青枯病等。
3 病毒类微生物农药
目前发现对昆虫有致病力的病毒有300多种,可使200多种鳞翅目害虫感染带毒,常用的病毒有三种:
(1)核形多角体病毒。喷在植物上,被昆虫取食后,经胃液消化,游离出棒状病毒粒子,通过胃(肠)皮细胞进入体腔,在昆虫细胞核内复制增殖,感染病毒的昆虫约10天左右即可死亡。
关键词:绿色农业;柑桔;无公害;生产;技术
1 引言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造成人居坏境的污染,使得如何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柑桔作为重要的水果之一,要在市场的竞争激烈中站稳脚跟,在保证含糖度、化渣性的同时,首先要保证食用安全。进行无公害生产是确保柑桔综合质量的重要方法。无公害生产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的初级阶段,在确保产地生态环境清洁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降到最低。
柑桔无公害生产的基地要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远离工矿企业、城市和交通要道,以保证土壤、空气、水质的质量。柑桔种植的土壤中的镉、铅、砷、汞等重金属会被果树吸收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些重金属含量绝对不能超标,同时土壤中也不能因为氮肥的过多使用而引起硝酸盐浓度过高。科学研究证明空气中硫化物、氯气、氮氧化物、氟化物、粉尘等物质对柑桔种植也会产生危害。土壤水质也很重要,水中的氯化物、酚类和苯一旦超标,就会通过灌溉进入植物的根系。如果柑桔园区的土壤、水质、空气超标,有害物质在柑桔的生长过程中慢慢进入果实中,从而影响果品质量。
2 柑桔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要求
2.1 肥料使用标准
柑桔无公害生产的施肥要求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的好处很多,它可以提供柑桔所需要的许多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加土壤的保肥和保水能力;对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同时可以使一些农药的溶解度增加,加快其分离出土壤;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调节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一些有机物的分解物可以明显的增加柑桔的糖度和花渣性。 允许使用的有机肥包括腐熟的厩肥、微生物肥等。如果缺少有机肥来源,我们可以种植绿肥压绿。如果是城市垃圾,必须要先经过无公害处理。无机肥也要讲究配方施肥,否则也会引起土质的变坏和柑桔品质的下降,甚至会引起产量的下降。
在柑桔园区建设初期应重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尤其是在种植柑桔小苗的初期。因为柑桔是深根果树,并且栽植后生命力有几十年,每年需要消耗很多的营养。为了给柑桔的根系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要重视小苗定植前的挖深坑翻土工作。应在要定植的地方挖1个50cm×50cm×50cm左右的深坑,然后倒入腐熟的有机肥,将土壤的表土翻入搅拌,再把深土留在最上面。这样就会对柑桔以后的生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农药使用标准
农药按毒性分为高毒、中毒、低毒。在柑桔无公害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原则是优先使用低毒农药、有限度的使用中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在农药的使用时要强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且药效期短,并且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使用农药;要注意喷药时的气候条件,避免农药大量流失,还要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
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
现在许多桔农认为柑桔的病虫害防治就是喷施农药,这是一个需要修正的误区。单纯的农药喷洒的后果只会提高病虫的抗药性和增加病虫害发生频率,导致果品农药残留的增加。现阶段倡导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的含义是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充分考虑环境和所有生物种群互相依存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将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它的内容包括植物检疫、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还有物理机械防治等。
太原市(以下简称我市)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园林绿化事业飞速发展,新建和在建着不少的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化,同时大量的园林苗木随之引入我市,这些购进的园林苗木部分是未经检疫部门检疫的,因此附着在苗木上的病虫害也同时被带入我市,致使我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大量增加,危害日益严重。在防治工作中由于家底不清,盲目防治,使一些天敌减少,越治越多,既污染了环境,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浪费,给城市人民的卫生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建议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上摸清了我市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为我们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我市病虫害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下。
今后开展防治工作的措施
严把苗木检疫关
近几年我市园林事业发展很快,园林苗木引种运输频繁,一些植物病虫随之传播,带来很大灾害。如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等虫害相继传入我市,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认真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非常必要。
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
开展园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有计划地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的依据,是消灭和控制病虫害于大发生之前,及早做好防治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市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还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建议我市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预防机制。
加强苗木特别是新栽苗木的养护管理水平
以往人们重栽、轻管,近几年来虽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不善,肥水不足,病虫的为害,使一些树木逐渐衰弱死亡。因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
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1大伏革菌介绍
大伏革菌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原毛平革菌科(Phanerochaetaceae),是一种常见的木材腐朽菌。在自然环境中,大伏革菌子实体通常生长在树桩和倒木上,其生长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被侵染树桩在1年后开始出现子实体,3-4年后子实体成熟[22]。成熟的子实体开始产生担孢子,担孢子是侵染树木的主要形态,它能够被广泛的传播,在距离产孢中心250m远的地方均有担孢子出现。担孢子大多在晚上释放,影响其形成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另外,大伏革菌经过菌丝断裂过程可以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也可以侵染树桩,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无性孢子传播方式的研究较少。大伏革菌菌株有同核体和异核体之分,同核体是指在菌丝体中细胞核的基因型相同,它是由基因型相同的菌丝融合而成;异核体是指带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两个单倍体菌丝相互融合,导致菌丝体中并存有两种或以上不同遗传型的核。大伏革菌同核体和异核体菌株之间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但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防治病原菌方面,同核体菌株的孢子产量比异核体菌株大得多,但只能在室内实验室条件下防治异担子菌,其生长速率和防治效率均比异核体菌株小,在林地中易退化[23,24],故在防治异担子菌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目前无论进行室内研究还是生产商业制剂均采用异核体菌株。
2大伏革菌防病历史及商业化菌剂发展
1950年,英国人Rishbeth[20]首先提出用大伏革菌防治异担子菌,大伏革菌可以像异担子菌一样侵染树木活组织,通过优先占领生态位来控制异担子菌在该树桩上的生长,其侵染过程不依靠其他微生物的辅助作用。大伏革菌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松树的概率很高,这样可以保护松树免受异担子菌侵染。在英国,大伏革菌侵染树桩概率和侵染面积均比异担子菌高,但两者侵染树桩的季节不一样,大伏革菌孢子对于干燥的环境更敏感,在温暖且极其干燥的情况下,大伏革菌产孢率降低,与异担子菌间竞争减弱,导致异担子菌大范围侵染树桩。在芬兰,大伏革菌和异担子菌孢子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在5月末到8月末大伏革菌孢子出现概率最大,此时可以显著降低异担子菌的侵染率。Meredith[25]通过试验证明,大伏革菌孢子即使比异担子菌孢子沉降低,也可以降低异担子菌侵染面积。最初应用大伏革菌作为生防剂时,在接种量和应用剂型方面还难以把握。1963年,Rishbeth[22]制作了片状的生防剂,用以溶解稀释后喷洒于伐桩表面。试验得出在20℃条件下,溶解稀释后的孢子悬浮液在48h后孢子活力没有显著降低,但实际应用中建议现用现配。此剂型主要缺点是在森林中使用时至少要提前1h水化,实际常常需要通宵浸泡。1968年,Rishbeth优化了生防剂型,以乳化油替代了片剂应用于森林中[9],但乳化油较易污染,很难维持无菌状态。1970年,产品被重新包装,新的包装形式是将孢子悬浮液混合于蔗糖溶液中,将此混合物密封于聚氯乙烯小袋中,此商品克服了过去出现的问题,且保存时间长。因此,英国人将该混合物发展为商业化菌剂,商品注册名为“PGS”[26]。PGS只能施用于松树上,在4℃条件下保存7个月。此后,多个国家(如保加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和波兰等)将此商品应用于林地进行野外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各国科学家们都在研究适合自己国家的生物防治菌剂。1970年,波兰商业化的生防菌剂产生,注册名为“IBL”。此商品是将大伏革菌的孢子和菌丝接种于灭菌后的山毛榉木屑中,将此混合物放于聚乙烯的小袋中,可应用于松树和云杉上,在干燥低温环境下可存放1年。1991年,芬兰科学家从云杉树桩上分离得到一株异核体大伏革菌,将其做成可湿性粉剂,混合硅胶后,密闭封存在箔衬袋中,此商品注册名为“Rotstop”,其可应用于松树和云杉上,在零下18℃条件下可存放18个月;8℃下存放1年;室温下可存放1星期。但打开包装后必须在24h内使用[26]。与此同时,美国也生产了大伏革菌商品化制剂,但是未获得认可。在Fennos-candia地区,每年有62000hm2的欧洲云杉使用大伏革菌来防治异担子菌;在整个欧洲,每年有超过20万棵树木使用此方法来进行根腐病的防治[27,28]。中国对针叶树干基腐朽病的防治研究较少。作者于2012年在中国东北林区及云南省广泛采集和分离野生大伏革菌,并且通过室内培养基及木桩实验,对比了我国的和国外引进的野生大伏革菌对中国小孔异担子菌的防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大伏革菌防治小孔异担子菌的效率较国外大伏革菌差。
3大伏革菌防病机制
早期研究表明,大伏革菌抗异担子菌的机制可能有3种:菌丝干涉、营养竞争和诱导寄主抗性。
3.1菌丝干涉菌丝干涉是在真菌竞争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伏革菌能够引起异担子菌菌丝结构及功能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异担子菌死亡。它们之间的菌丝干涉模式和Ascoboluscrenulatus与Coprinusheptemerus之间干涉模式相似,即在两者接触区域,质膜内陷,形成超大的质膜囊泡,细胞里的内含物通过此囊泡外泄,细胞逐渐瓦解、死亡,而且在两者接触区域无可见的线粒体,连结线粒体的电子致密物质沉积[29,30]。Mgbeahuruike等[31]在2013年指出,大伏革菌培养过程中分泌的微小粒子能够抑制异担子菌早期葡萄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表达。同时,由于大伏革菌的干涉作用,两种菌丝交互作用中异担子菌编码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使其竞争力减弱。
3.2营养竞争大伏革菌作为营养竞争者,通常和病原菌之间竞争碳、氮和铁等营养元素,进而限制其增长,营养竞争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快速的在树桩上定殖,占领更多的生态位,致使异担子菌不能够继续侵染树桩。Käärik和Rennerfelt[32]在1957年证实大伏革菌比异担子菌能更快的侵染树桩,也能在已被病原菌侵染的树桩上代替异担子菌。这和大伏革菌胞外酶的分泌有必然联系,因为大伏革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木材腐朽菌,能够产生许多胞外酶,这些酶可以降解木材组织,利用降解产物来满足自身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同时达到定殖于树木上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不同大伏革菌菌株产生某种酶的酶活性不一样,酶活越高,定殖树木的速率就越大,生物防治的潜能也就越大。大伏革菌产生的胞外酶有:脱氢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漆酶和通用过氧化物酶等。Anna等[33]在2008年指出,大伏革菌产生的漆酶较少,过氧物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脱氢酶含量高。漆酶主要参与木质素氧化和杀菌的酚类物质降解和脱毒过程,大伏革菌缺少漆酶就说明大伏革菌不是致病菌。另外,大伏革菌产生P2O酶,该酶参与到木质纤维素的氧化解聚中,主要作用方式是给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提供H2O2[34]。一般情况下,呼吸酶的活性(如脱氢酶和磷酸酶)可以作为真菌降解过程强弱的量度,磷酸酶的活性受脱氢酶的影响。2000年,Varela和Martinez[35]在大伏革菌中发现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大伏革菌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象征着树木木质素生物降解的开始,这对于白腐菌是必要的过程。
3.3诱导寄主抗性施用大伏革菌能使寄主细胞产生有毒的代谢物质,这些代谢物质限制了异担子菌进一步生长。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细胞程序化死亡对于植物正常生理活动是很重要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半胱氨酸起着重要的调解作用。研究发现,预处理大伏革菌后,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产生及坏死细胞死亡的基因高度转录[36,37],寄主部分细胞程序化死亡,从而使由异担子菌侵染引起的寄主组织坏死斑停止继续扩展[38]。最重要的是,施用腐生营养型大伏革菌后能够提高寄主的局部抗性,使寄主细胞壁木质化和栓化,强度增加,阻止了异担子菌的侵染定殖。在大伏革菌预处理过的组织中,DAHPS和SAMS两个基因高度转录,DAHPS基因可产生合成木质素过程中第一个酶[39],而SAMA基因则编码不同木质素衍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40]。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能够阻止病原菌产生的酶和毒素的渗透和扩散,从而保护树木组织。因此,这两个基因的高度转录说明了它们在阻止异担子菌侵入的过程中的起着关键作用。
4大伏革菌防病过程对周围环境的生态影响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根际周围存在着很多生物,如细菌、菌根真菌和昆虫等,这些生物中有的能起到保护树木的作用,它们通过营养竞争等手段来对抗木材腐朽菌。细菌在整个树木腐朽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固氮细菌对腐朽过程中氮平衡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41]。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其对靶标生物影响较小。然而,大规模的应用生物防治剂会不可避免地对针叶树树桩上的真菌、细菌群落及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42-46]。使用Rotstop处理初期,大伏革菌在树桩上占主导地位,这并不影响其他微生物定殖树桩。但是,由于大伏革菌生长速率较快,限制了其他微生物的营养利用,以致可减少达15%的物种丰富度。处理6年后,大伏革菌渐渐失去主导地位,而Resiniciumbicolor、Hypholomacapnoides和Sistotremabrinkmannii等真菌逐渐增多[46]。在意大利,施用大伏革菌2年就会对该地区真菌区系造成很大影响[47]。另外,有研究表明大伏革菌的生长能够显著降低腐朽初期阶段细菌的丰富度[43]。而应用单一基因型的Rotstop生物制剂在短时间内不会对当地大伏革菌种群基因型造成威胁[48]。
5野生大伏革菌筛选过程、指标及防病注意事项
商业化生物制剂所用菌株均是从野外采集、分离,纯化,最后通过一定的试验验证而得到的防治效果最好的菌株。Rotstop制剂所用菌株是同一种异核体菌株,PGS所用菌株是从野外采集选取的近10种菌株,而IBL选取的菌株则更多。这3种商业化制剂选取的野生大伏革菌菌株均是从野外的腐朽树桩、原木或的木片上采集和分离的。采集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更新和补充菌株,筛选效果最好的菌株来防治异担子菌。筛选可用于商业化的高效大伏革菌没有固定的程序,总体来说分为3个方面。(1)在MEA培养基上测量大伏革菌生长速率和拮抗异担子菌效率。实际工作中,IBL在MEA中添加了愈创木酚,测量其酚氧化酶活性;Rotstop在MEA中添加了木质素染料,测量其分解木质素的活性,这些对于筛选高效菌株都是必需的。(2)室内测量木桩上大伏革菌防治异担子菌效率。其中,IBL选择测量被异担子菌侵染后木片失重率和预处理大伏革菌然后接种异担子菌木片失重率,失重率测量同样适用于室内木桩筛选生防菌。(3)在野外伐桩上测量前面筛选过的高效大伏革菌防治异担子菌效率。PGS和IBL在松树上进行,Rotstop在云杉上进行,经过野外伐桩防治效率的检验,最终确定商品化的菌株。2011年,Anthony[23]改良了室内筛选菌株的培养基,他所用的木锯屑改良培养基是和自然介质最接近且最适合大伏革菌生长的培养基,可以用于快速筛选高生长率和拮抗作用的大伏革菌,而室内树桩筛选关键看其在树木上的生长速率。他在2012年指出,大伏革菌的两个疏水蛋白Pgh1和Pgh2在其防治异担子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强拮抗作用菌株在木锯屑培养基的单菌落中Pgh1高度表达,拮抗能力和两菌株接触时Pgh1、Pgh2的转录水平呈正相关[49]。所以,在筛选高效菌株时,也可以从基因水平入手,这样使结果更为准确。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别人很少研究的酶活角度入手,研究大伏革菌纤维素酶活力与其木桩拮抗率的关系,试验得出,两者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新鲜树桩及其根部组织细胞壁纤维素结构,使真菌能够快速定殖于树桩,这是高效生防菌株所必须的,故作者认为可以将大伏革菌胞外纤维素酶活作为高效生防菌株筛选的指标之一。另外,在筛选过程中还发现大伏革菌的控制效率和其孢子悬浮液的浓度、异担子菌的孢子悬浮液浓度以及这两个菌株孢子比例密切相关[50]。1960年,Meredith[25]发现防治松树根腐病所需的异担子菌和大伏革菌孢子悬浮液浓度比例是1/10时最有效,但在防治挪威云杉时,比例为1/2.5,每种寄主要求的比例不一样。而且防治效率和喷洒的大伏革菌孢子悬浮液的面积成一定数量关系,大伏革菌喷洒面积越大,异担子菌侵染树桩面积越小[51]。Dumas[52]在2011年得出,一些化学物质,如木质素磺酸铵(木铵,ALS)能够刺激大伏革菌的萌发和生长,当大伏革菌孢子溶解于1%或2.5%的木铵溶液时,大伏革菌在任何温度下的萌发率均比溶解于水中高,且其萌发管更长,将此悬浮液喷洒于伐桩表面时,大伏革菌能够更快定殖于伐桩表面,进而防止异担子菌侵染伐桩。大伏革菌是一种有两极杂交系统的异核体真菌,通过配对实验和DNA印迹分析得出,欧洲的大伏革菌菌株之间是互交可育的,而且其欧洲种群和北美洲种群间也是互交可育的。因此,也可以通过优良菌种杂交来达到提高大伏革菌防治效率的目的[24]。
6结语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1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特点
大豆食心虫通常是以老熟幼虫在田中结茧过冬为主,1a只繁衍1代,次年8月中旬可以说是其成虫的盛发期。大豆食心虫的成虫飞行能力弱且具有微弱的趋光性,所以它们的活动范围一般只局限于田与田之间,时间也是集中在17:00~19:00,上午它们只会在大豆的叶背或茎杆上潜伏。如果我们可以看见它们成团飞舞,则说明是成虫的盛发期了。成虫交尾后便会在嫩豆荚上产卵,卵孵化幼虫后便会蛀入豆荚将豆粒咬成兔嘴状缺刻,同时在豆荚表面留有白色薄丝网。大豆食心虫的寄主要有种植大豆、野生大豆、苦参等。所以大豆食心虫虫害的来源主要有2个:在大豆成熟前脱荚入土;在大豆收割后未脱荚幼虫可继续在田间或晒场等处继续脱荚,脱荚后爬到附近土内。这就是说只要成虫的产卵盛期和大豆结荚期不相同,则来年的虫害就不严重。同样,由于大豆的品种不同荚皮的形态结构不同,抵御虫害的能力也会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尽量要选无荚毛的品种、荚毛弯曲的品种和荚皮的隔离层细胞为近圆形或短椭圆形的品种。
2 大豆食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用抗(耐)虫品种
要降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应根据实际合理选择抗虫品种。一般来说,着卵量大的品种有:有荚毛的、荚毛直立的、幼嫩豆荚3~5cm长的等,这些品种要尽量避免选取。选择的方向为:无荚毛的、荚毛弯曲的、过晚熟或极早熟的、大豆荚皮的隔离层细胞为短椭圆形或近圆形的,这些品种的抗虫性强,可因地制宜进行选用。
2.2 远距离轮作
根据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成虫飞翔力弱和幼虫又只能在被害豆田中过冬的特点,从而得出防治大豆食心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条件允许的采取水旱轮作。两者都要求不能与上年种植大豆的田块邻作且相距最少在1000m以上。
2.3 深翻、细耙,调整播期
因为大豆食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为豆茬地,所以及时翻耙能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这样做有2个好处:能把越冬的幼虫杀死一部分;可把幼虫深埋处理。要降低危害和虫食率,提前播种是较好的方法,当大豆接近成熟的时候,刚好是成虫产卵盛期,这时成虫要在豆荚上产卵不易。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白僵菌喷雾,可有效防治脱荚落土越冬的幼虫;释放赤眼蜂,在成虫产卵盛期可有效的控制大豆食心虫,放置的数量约为30~40万头/hm2;最后,要保护好大豆食心虫的捕食性自然天敌,例如步甲等。
2.5 药剂防治未入荚幼虫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时机是幼虫入荚前。这是因为幼虫孵化后,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在豆荚上爬行,所以防治的准确时机是豆荚上见卵的时候。喷洒的配方主要有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4~10mL/hm2兑水、5%来福灵乳油200~300ml/hm2、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400~600mL/hm2 3种,喷洒要均匀,重点防治结荚部位。
2.6 防治成虫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有效、最环保的办法就是防治成虫,关键环节是把成虫发生盛发期准确报出,这就需要做好田间调查工作。调间蛾量安排在8月初,每天傍晚前于大豆田内重点查5点,点与点之间最少间距10~20m,每点两垄,每垄约长100m。在垄间行进的时候,应手持木棍,长约65cm,顺垄前进轻轻拨动豆株,这时成虫(蛾)会被惊飞,重点观测“蛾团”的数量和单个“蛾团”的大概数目,如果连续3d累计双行蛾量达100头,蛾量骤增,出现“打团”飞舞现象,说明已到高峰期,这时候采取防治措施能取得最佳效果。
2.6.1 敌敌畏熏蒸防治
用敌敌畏乳油防治成虫应在成虫发生盛期,即8月中下旬大豆封垄后,熏蒸的方法主要有3种:
2.6.1.1用约30cm长的植物秸秆两节,一节保留原样均匀插在垄台上,另一节剥皮蘸药(浸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min,使其吸饱药液)。每1hm2需药棒600~750根。
2.6.1.2把药棍夹在大豆枝叉上,可用向日葵秆瓤或玉米穗轴浸足80%敌敌畏药液,5cm一段,在田间间隔四垄插一垄,每隔5m插(夹)1根。
2.6.1.3是向田间均匀洒药,每1hm2用药量1.5~2kg,将块状或颗粒状载体拌入药液。上述方法虽然效果好,不过需要人力,耗时大,若种植面积大,不利操作。
2.6.2 喷雾防治
在成虫多发期,可选取如下药物配剂杀虫:20%灭扫利、2.5%敌杀死、5%来福灵等兑水喷雾。施喷药时须注意,为了使下部枝叶和上部叶片背面匀着药,喷药时将喷雾器的喷头朝上,从大豆根部向上喷。这种方法对隐蔽较深的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不足之处就是同时会大量杀伤天敌。
2.7 大豆收获后防治
2.7.1 机械杀伤越冬幼虫
大豆田是食心虫的越冬场所,所以大豆收获后对其进行翻耙既可以一部分越冬幼虫又可以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2.7.2 避免因脱粒不及时食心虫在豆荚内继续取食为害
豆荚也是部分食心虫藏身之处,为了避免因脱粒不及时食心虫在豆荚内继续取食为害,可以采用边收边脱粒或者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的办法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