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教育制度

环保教育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保教育制度

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植改善 室内环境 空气质量

一、引言

随着房屋的不断建设,越来越有必要多进行室内空气检测,以确定室内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治理。但国内空气质量检测服务相关产业还并不成熟甚至空白,仅销售昂贵的仪器,造成绝大多数家庭因无法承担且长久来看意义并不是特别大而只是尽可能的多通风,仅以自己感官上的是否可以入住为主,这样往往并不科学有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室内的空气质量分析与调查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秋季室内寒冷,冬季空气较为干燥等问题一直对人们造成困扰,而分析后的空气如何有效改善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绿植对教室空气质量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共得数据48份)

图一 第一天空气清新度

图二 第二天空气清新度

图一为第一天在教室没有绿植的情况下对约48人在课堂上的{查与分析结果。2人觉得空气质量很清新,1人觉得空气清新,33人感觉空气质量一般,10人觉得空气很闷,2人觉得空气闷。总体上给人空气质量偏差的感觉。当所有的人离开,关闭所有门窗,放20绿萝,等了一天,又对第一次调查后的人数再次进行调查问卷以检测摆放绿植一天后给人的直观感受的差异对比。在同一间教室的约47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如图二所示。其中16人感觉空气质量清新,29人感觉空气质量一般,2人感觉空气闷。通过比较植物的问卷显示分析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觉得清新的空气的人数上升,觉得空气闷的感觉的数量是0,空气感到闷的人数也减少了很多。

三、改进方向

这些植物都是绿色的,如果可以用各种颜色的植物也可以给心情带来积极的影响。植物有丰富的颜色、叶色、果色和颜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分支,美化和丰富了城市景观。可以不同季节性的植物颜色的外观与季节的显示让人们感受到流动的旋律的色彩,感受生活的节奏,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效应,引起了联想的各种各样。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内容。早在公元前发现对人类健康的颜色效果,医学的古希腊的父亲,希波克拉提斯曾说:“色彩是人类的身体和心灵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医学界早已在临床治疗和康复护理的色彩理论的应用,提出了“色彩疗法”,即通过看颜色病人眼观,产生刺激,促进疾病和心理康复,起到治疗的作用,与五种彩叶植物可以减轻视觉疲劳的人。

四、总结

放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杜鹃花,在室内(本实验中使用的绿萝)增加甲醛的吸收和增加小植物和其他的大植物,可以增加室内湿度,改善室内环境,因为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除了少数用来维持生命,其余部分将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买一些绿色植物和花放在冬天的房间,放一些植物在教室,有助于改善空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情绪和改善视觉疲劳,同时改善空气环境,使课堂更加人性化,也能达到增加空气湿度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房间不应该放太多的绿植,因为绿植会呼吸,会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当天气寒冷时,许多人选择关闭窗户,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花卉放置过多会增加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晓敏.高校教室环境品质实测与评价[D].衡阳:南华大学,2013

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第2篇

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笔者所在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环保方面的文件精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等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引起教师的重视。

学校成立“小学创建绿色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关于“创建绿色校园”的专题会议,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学科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校要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分别制定《小学环境管理制度》《小学卫生管理制度》《校园绿化规划制度》等规章制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将“创绿”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长抓不懈。

注重环保实践,开展绿色活动

重视宣传,创设氛围 学校要把规范学生文明行为,进行环境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如绿色环保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宣传板报、读书征刊、绘制环保宣传画、征集环保宣传语、观看宣传片、宣传环保意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立足校园 将德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开展“清洁校园,美丽自我”活动。激发学生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意识,积极为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做贡献。活动中涌现出的环保活动优秀班级要及时表扬与奖励。经常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装饰环境,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绿色与生命”比赛活动,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丰富环保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

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们到街道和社区开展清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孩子们用他们的热心改变社区面貌。学校开展“我与绿色同行”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行动,让环境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真正将绿色行动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如“放飞梦想,展现风采”“你丢我捡,共保环境”“白色污染,谁见谁捡”等一系列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教育”,让校园“绿”起来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让他们“动”起来,学会如何维护和参与环保。各班成立种植小组、护绿小组、环卫小组等,坚持经常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环保兴趣。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年的4月和9月,学校号召学生植树造林,每年春天,学生都参加“种蓖麻”、建设小花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成长。

利用环保节日进行活动 结合3月22日“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 “世界荒漠化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保护臭氧层日”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征文比赛、绘画竞赛、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把师生的环保热情进一步推向,提升环保情趣。

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班队会 学校各个中队分别以“向白色污染说不”“我做节能小卫士”“珍惜水资源”“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等为主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非绿色生活的反面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教育学生做绿色公民。

科研教研,渗透环保

学校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主线,紧跟课改步伐。笔者所在学校还进行了“绿色长城,我们在行动”的科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教师撰写绿色环保论文,学生写绿色环保体会,充分展示了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科学、品德、地方、校本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教育学生保护鸟类,保护生态平衡;《小镇的早晨》抓住小镇早晨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讲授这一课时,要结合环境污染和雾霾天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校编写了具有家乡特色的校本教材,充分挖掘家乡的环境特点进行环保教育,每学期要搞校本学科公开课,如《我爱家乡绿》《我为创建绿色校园出份力》《校园因我而美丽》等,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第3篇

环境管理制度

1、根据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要求和学校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努力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按班级划分清洁区,落实后勤人员卫生包干表,抓好班级值日生工作,坚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工作,保证校园风无长的杂草、墙壁无涂划、无球印、无脚印、无悬灰,地面上无纸屑、无烟蒂、无果皮、无杂物、无痰迹、垃圾箱内及时清除,屋角屋顶无蛛网灰尘,桌面无新刻刀痕,学校内无卫生死角。

3、校园内环境布置简朴、美观、大方,教室、办公室以及其它各室的门窗玻璃齐全,室内窗明几净,光线充足,桌椅排列放置整齐,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楼梯、走廊及校内道路、操场清洁整齐。

4、厕所每天要打扫,定期冲刷,并喷洒药水,使用厕所要讲文明,讲卫生,保持厕所的整洁,减少臭味,消灭蛆蝇。

5、黑板报、画廊、宣传橱窗的布置要落实专人负责,1个月不少于1期,保持美观整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趣味,富有教育意义,开工生动活泼。要定期更换版面,并注意正确使用简化字,注意字体工整,文体规范。

6、绿化、美化校园要有计划,逐年分期实施,校园内要做到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常绿植物,对已有的花草树木要指定专人养护管理,全校师生要人人做到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

7、学校各类用房应每月全面检查一次,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上报中心学校,采取措施进行维修。校园内墙壁、物品要定期粉刷油漆。

8、学校要有健全的校园卫生制度。由少先队组织检查小组和校值日每天两次对全校各室、各清洁卫生区进行检查评比。

9、教育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医生配合下,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逐步添置卫生设备,完善学生的卫生保健档案。

校园环境管理“十三个禁止”

1、禁止随地吐痰。

2、禁止随地大小便。

3、禁止乱扔果核(壳)、瓜皮、纸屑、烟蒂、塑料袋等废弃物。

4、禁止乱倒污水和粪便。

5、禁止乱倒垃圾和在露天场所、公共垃圾容器内焚烧树叶、杂草、垃圾。

6、禁止乱涂、乱写、乱画、乱张贴。

7、禁止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主干道路上乱堆放物品。

8、禁止带宠物进校。

9、禁止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非指定的地点乱停乱放。

10、禁止损坏一切公共财物和环境卫生设施。

11、禁止在教学区、办公室烧饭和乱倒剩菜剩饭。

12、未经批准,禁止在校内设摊摆点。

13、禁止攀树、折枝、摘花和践踏草地。

校内张贴物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加强校园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保持校园的整洁,特对校内的各种张贴物(包括布告、公告、通知、宣传品、标语、海报、启事、广告、指示等)做如下管理规定。

1、所有张贴物必须张贴在学校指定的布告栏内。

2、张贴物要真实、简要、工整、干净、不许覆盖刚贴上的重要通知。

3、张贴物必须写明单位名称和日期。布告、公告、通知要盖部门公章。未有部门公章,或者贴在公布栏以外的和过期的各类张贴物品,将立即清除。

4、在校园内不准张贴不利于学校安定团结或不利于校园文明建设的张贴物,创建办除及时清除外,并追究书写人和张贴人的责任,严重者给以处罚或依法处理。

苗圃管理制度

1、苗圃是校园培植苗木、花卉、制作盆景的绿化基地,贯彻以绿养绿方针,逐步减少学校投资。

2、苗圃必须为美化校园服务,同时也要为社会绿化活动服务。

3、苗圃不准存放私人花卉。

4、苗圃工作人员严禁私自将各类花卉、盆景带出苗圃,违者罚款。

5.苗圃努力为教职工服务。

校园环境卫生工作管理制度

一、环境清扫

1、工作量:每班环卫清扫人员承包的责任片块,包括路边绿化地及其中小径。

2、清扫时间:每天至少清扫一遍,并全天候保洁。

3、负责拾清绿化地上的果皮、纸屑等垃圾,并负责清倒垃圾筒。

4、严格控制蚊蝇孳生地,做到责任片无蚊蝇孳生地。

5、责任片内发现乱倒的垃圾,要及时处理,遇到难题即报上级管理部门出面处理。

二、日常管理规定

1、禁止随地吐痰。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

2、禁止在食堂、教师、走廊、窗外、道路、绿化和操场等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烟头、饭菜等。违者就地清除,批评教育。

3、禁止向校园内投掷石头、丢弃废物、排放污水,禁止在室内外乱倒污水、乱扔各种垃圾。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捞出。

4、禁止在各种建筑物、设施、树木上张贴大小字报和乱刻画,各部门的通知、海报、广告、启示等必须在指定的广告栏内张贴。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擦洗干净。

5、禁止在办公室、走廊、厕所内用火处理废纸、杂物,严禁将火种倒人垃圾箱内。

6、禁止在室内、走廊和绿化地带、建筑物周围以及道路地区打球、踢球。违者没收其体育用品,造成门窗损坏的,按原价两倍赔偿。

7、不准在绿化地带或空场上随意大小便、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违者批评教育,就地清除。

8、不准在校内外、门口等地任意设摊。如经职能部门同意临时设摊,摊主应保持摊位周围场地的环境整洁卫生。

学校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工作,促进校容校貌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实际规定如下:

一、保护树木花草及园林设施

1、严禁攀登假山和雕塑。不得用砖头、石块、木棒等器物敲打或用脚踏雕塑等设施。严禁在校园及这些设施上涂抹乱画。

2、爱护花草树木、严禁践踏草坪、折枝摘果,教学楼区域内不许打排球、篮球、不许踢足球。

3、不得在教学区内追逐打闹和进行可能损害橱窗、树木等设施的各种活动。

4、保持校园清洁,不随意乱扔纸张及各种废弃物,随地吐痰,负责卫生的各班要按时清扫。

5、凡有破坏学校花草树木及教学设施的,除进行赔偿外,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二、维护楼内秩序

1、上下楼梯和在楼内行走要靠右侧,不得多人并排行走或勾肩搭背,不准在楼内追逐奔跑。

2、楼内须保持肃静,不准大声喧哗。

3、不准乱扔废弃物和随地吐痰,废弃物要投入垃圾箱。

4、做完间操或全校大会结束后,各班须按秩序进入楼内,不得拥护,以免发生伤亡事故。

5、爱护楼内设施,不准坐、踩管道,不准破坏桌椅。放学后,值日生要及时关闭门窗和关灯。如因门窗未关,玻璃损坏,按规定赔偿。

6、要注意保护楼内标语牌。不得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更不准破坏。

7、不准在楼内玩任何球类或从事其它体育活动。

创建“绿色学校”规章制度

1、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环境教育分工负责制。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学校工作计划,日常工作安排,部门工作考核必须把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必要内容。该项要求列入学校工作常规考核。

2、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必须完成教材和大纲要求的环境教育教学任务,做到有机结合,巧妙渗透。每学期至少有一个专题讲座,考试试卷中要有明显的环保内容,该要求列入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常规考核。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工作人员要做好环保宣传图片、图书、音像、报刊等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

4、学校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要把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作为学生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每次活动要求有总结,有台帐。

环保教育制度

1、师生自觉学习环保知识,认真写环保读书笔记,提高环保意识。

2、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在实施学科教学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3、利用节日庆典和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绿色创建活动

4、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随手关紧水龙头,随手关灯,不开无人电风扇,电脑长时间不用,必须关闭主机和显示屏。

5、不用一次性物品,不乱扔纸屑、果皮、塑料袋、废电池等,班级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6、爱护花草树木,不折树枝、不摘花、不踏草坪。

7、课间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少制造噪音,共创宁静环境。

8、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10、买环保电池,减少环境污染。

11.拒吃野生动物,不买野生动物制品,善待生命。

12.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13.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14.维护绿化,捐资种树,做绿色小卫士。

15.做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环保宣传。

节水节电制度

一、节水制度:

1、洗水水龙头不能开得太大,用水后关好水龙头,杜绝长流水。

2、厕所内的水龙头定人开关,其他人员不得开关。

3、食堂工作人员要有节水意识,不得随意浪费,发现严重浪费用水者,每次罚款5-10元。

4、后勤要经常检查水管和龙头,发现漏水现象及时修复。

二、节电制度:

1、严禁学生和其他人员私拉私接电器,不得使用电炉、水茶壶等耗电电器。

2、师生要养成节电习惯,杜绝长明灯现象,做到人走灯灭,人走风扇灭,饮水器及时关闭。

3、夏天室外温度低于30℃,冬季室外温度高于5℃时,不使用空调。夏天空调、冬季采暖前要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时必须及时关闭电源。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的空调温度不得高于20℃。

4、晴天白天不开电灯,教室尽量开窗通风,不开电风扇。电脑及时关闭,教室电视不用时关闭;放学后电子备课室要切断电源,以减少待机能耗。

绿化管理制度

1、常年有人对树木、花草进行修剪。

2、抓住时机,及时浇灌、追肥、灭虫,对认为造成损坏,根据情节轻重,扣除班级考核分1----5分。

3、对学校的一草一木,落实到班,人人进行保护。

4、学校的大面积绿化,要有实施方案,并要全体师生参与设计,广泛征求意见,让人人植树,个个爱花。

5、由门卫人员监护,对外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对花草、树木的破环,出现问题追究门卫的责任。

6、各式的盆景花,全部落实到专人进行负责管理,保持常年枝叶茂盛。

7、绿化一草一木,需要移栽的要报请学校绿化领导小组批准。

禁烟制度

1、全体员工应自觉学习健康知识,人人懂得吸烟危害健康的道理,积极开展禁烟宣传教育活动,吸烟教师应自觉戒烟。

2、学校齐抓共管学校的禁烟工作。利用健康课、团队活动、班队主题活动、广播等各种形式,经常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使不吸烟成为教师员工的自觉行为。

3、教室里、走廊上、办公室等学生集中的场所,一律不准吸烟。

4、休息室、会议室在会议时间里,与会者一律不得吸烟。凡学生和家长集中的地方,本校教师一律不得吸烟。

5、在学校内的醒目处张贴禁烟标志等,安排专人进行不定期地检查、劝阻吸烟者。

6、全体师生员工把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进行下去,向无烟学校的目标迈进。

创办“绿色学校”奖惩制度

一、全校教职工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投入到此项活动中来,并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二、各任课教师,要把环保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断丰富自身环保知识,并教育学生。

三、班任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四、各班级要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评比标准,每天检查,每周评比,评出优秀班级。

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电子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94-02

新时期高校改革,生源扩招,办学规模扩大。同时,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操作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趋势。这些都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加重了计算机实验室的运行负担。然而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实验室的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及更新。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围绕改造、增扩进行,受经费及环境的限制,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及运转无法满足供求,人机比严重失衡。为满足教学要求,计算机实验室必须超负荷运转,进入实验室的人次剧增,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知识层次不齐,这都给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安全和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分析并有意识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成为高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实践,分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1 硬件环境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建设是一门学问,这里头包括配电房的设计,电气线路、网络线路的设计及布线,电气开关及插座的选择、布局、安装等。然而由于许多计算机实验室都是通过课室临时改造而成的,受环境所限,改造时没有长远考虑,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装修没有按照专业特点进行建设,同时施工人员往往不具有建设专业机房的经验,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多媒体课室进行改造,这就为日后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配电房的建设不合理 计算机实验室的配电房一般应为独立空间,用于摆放稳压器及安置空调、照明、设备等控制开关总配线箱。开关线箱安装是否科学,开关、配线以及辅助材料选择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稳压设备的摆放是否合理,这些都会影响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甚至是威胁到实验室管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容小视。

线路设计布局不合理 由于实验室建设、改造时计算估计不足,配线的使用没有按照机房规模及用电设备的特点合理选择配线。如使用过小的电线及空气开关,在设备运转中用电量增加,电路负荷增加,使得配电房电器开关及照明开关使用时间长,配线开关周围及布线盒普遍出现明显的发热异常现象,空气开关、电器开关经常烧坏更换,长期使用将加快线路老化,容易带来火灾隐患。

实验室空间布局不合理 计算机实验室没有根据规模大小合理布局,讲台、学生桌椅、计算机设备的摆放过于拥挤,人员出入不便,同时设备散热等,都会带来安全隐患。

环境卫生问题严重 实验室的卫生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的要求高,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然而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性及设备超负荷运转,人流量及设备放热,使得温度、湿度都相应上升,同时进出实验室时带来的粉尘都对设备造成影响。由于一些学生的不自觉,把各种零食、饮料带入实验室,卫生条件变差,一旦没有及时清理,就会带来鼠、虫隐患,给实验室的设备及线路带来威胁。

消防安全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由于电子设备众多,各种线路及空气开关长时间的使用,出现发热老化等,都会带来火灾隐患。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消防安全设备及应急措施。由于学校发展及教学需求,许多实验室都是课室改造建设而成,楼层高,上下楼走廊、通道过于狭窄,特别是遇到上下课、考试、大型培训等人流相对密集的高峰期,如有突发事件发生,极容易酿成拥挤群体踩踏事故。

自然灾害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大面积、大功率电子设备集中场所,在雷雨天是非常危险的,雷电产生的自然现象如串雷等都会对设备造成危害,甚至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

偷窃现象 现在的计算机主机箱为了拆卸方便,大多采用无需螺丝刀的简易扣锁与手扭螺丝结合的设计方式,在给装机维护的拆卸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保管带来不安全因素,特别是计算机实验室这种设备数量大、相对集中、空间分散、人流量大而杂的场所,设备器件保护的难度更是大大提升,在管理人员无法顾及或意识疏忽的情况下,偷窃事件时有发生。

2 软件环境问题

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计算机公共实验室根据课程的需要一般安装有多系统,且各专业类型的应用软件繁多,使用频率过高,人为的不规范操作行为,都会在不经意间造成软件损坏。

计算机网络安全及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网络安全一直是高校校园网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家进行联系交流及商务活动的首选工具。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正处在不断吸收知识的时期,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都会去尝试。网络世界满足了大学生这一特性,各种五花八门的免费应用软件、聊天工具、娱乐游戏等更是深得年轻人的喜爱,逛论坛发帖、回帖、转帖,任意下载安装各种软件,已成为大家网络冲浪中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网络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各种不法言论、虚假信息、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随着网络扩散,在大家发帖、回帖、转帖时可能就触犯了国家法律,同时在下载、安装各种网络应用软件、游戏时,也将病毒、木马带到了实验室的计算机中,同时在高校的局域网校园网环境下迅速扩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往往成为高校校园网中病毒爆发的集散地,成为病毒的乐园。

3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环保措施

通过分析,明确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威胁的存在,以此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此加以防范和解决。

以严格标准建设、改造实验室 改造和建设实验室时,严格按国家标准,要尽可能地考虑网络的布线、电源插座的布置、计算机的数量及桌椅摆放位置、机房的扩容等。计算机实验室的供电线路配备独立的供电线路,计算机不可与照明、空调等其他用电设备共用线路,要配备专用保险开关并安装地线,搭接专门的防雷装置,还要尽可能地配备带有防雷功能的的专业稳压器,防止雷雨天的串雷对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建立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隐患往往来源于松散的管理,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综合管理体系,它包括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和完善的安全技术,完整的实验室安全评估策略包括详细的安全档案记录、安全日志等。只有通过实验室安全指导手册的规范指引,坚持长期的安全制度,每周对实验室提交安全自查报告,管理部门按季度进行安全复查,记录备案,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开展安全与环保文化教育 生命的价值是最高的,安全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安全意识树立了,安全体系才能健全,安全制度才能落实。目前,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安全环保意识薄弱,安全培训不够。应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和学校的安全环保工作相结合,建立安全准入制度“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仅对学生,对于新到实验室的教师也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培训教育,进一步深化实验室安全、环保教育,逐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环保意识,才能逐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形成良性循环。要普及安全教育,安全与环保事务人人有责,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和氛围的营造。这不仅仅是为了师生自己的健康安全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学生具有安全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观念带到社会上去,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教育更多人。

健全完善的消防安全应急系统 计算机实验室由于电子设备的原因,一般是较封闭的空调房,既要保证机房的通风,又要温度适宜,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实验室的财产安全。因此,实验室要配备完整的消防安全设施和建立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机房要放置消防灭火装置器材,并定期检查是否有效,防止过期不可用;机房要有安全门与安全通道连接,避免遇到火警时疏散不通畅;遇到安全事故时,各部门要加强合作;等等。

加强校园网监管及软、硬件的日常运维工作 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增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合理正确的监管,监管与防范同时进行,防止个别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便捷性实施非法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编辑发放非法的信息。

采取必要的监控管理 许多学校往往忽略了监控管理的重要性。监控系统可以对分散的实验室实现集中监控管理,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现状,实现实验室时时监管、无人值守,节省财力,提升机房管理水平,提高单位管理形象,有效监管出入人员,对出现的应急情况能第一时间掌握,防盗,对不良破坏行为加以制止。

环保教育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都将影响到祖国的发展,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报告里,却频频反映出现在的高等院校里,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因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缺乏自觉主动的生态伦理教育,很多学生所掌握的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等基本常识,获得知识的途经有限,常常借助视频、杂志等媒体得到相关零碎知识,很少从书籍和课堂讲座中获得。在当今社会,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对环境伦理教育的认识却难如人意,许多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也渗透了大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考过四、六级更能让她们关注,在这种功利性的就业导向下,不少大学生对生态伦理普遍重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也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甚至导致缺少生态道德行为,造成校园的环境恶化、水电浪费、白色污染等等现象。

2.生态伦理教育活动参与性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教育活动方面表现的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虽然不少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常常不论是对生态教育还是对环保宣传活动的参与上都缺乏主动性,会选择在不损害自己时间精力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到生态伦理的相关实践中来。还有的大学生对选修有关生态环保方面课程的教育不感兴趣,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环保实践活动方面的学生社团,没有主动的将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的自觉,缺乏了解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常识、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主动性。

3.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规划、师资的配置等方面来看,都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有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1]。在高校的教学中,相关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知识点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全国没有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编写权威的专门教材,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各行其是,从而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对那些已经开设一些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由于受课程类别、课时的限制,教师也仅限于简单介绍一些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强化学生的理解,授课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师资力量看,许多高校也没有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专门队伍,往往都是教授自然科学方面的老师兼任,缺少了人文关怀的视角,难以找到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切入点,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原因分析

1.高校对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趋向于开展就业前景广泛,有明显利益效果的热门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应有的重视,强调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却往往忽视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在道德上不仅要关爱他人和社会,而且要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践踏和破坏自然[2]。这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地区差异、专业差异,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的高校相比较,大多数高校还是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视,从而导致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出现滞后,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在生态伦理教育方面还存在意识比较淡薄、对开设环境保护课程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机会,因而,只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才能使生态伦理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仅仅是渗透式的教育,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很大程度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多进行“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方法单一,创设情景不足,大学生虽然会从中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忽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

在生态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一些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是运动性的,没有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而生态伦理起源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践行,通过开展广泛的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对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感受。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养成,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理论灌输就可以实现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育的课时安排、经费来源和评价方式等都限制了高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缺少社会合力系统

毋庸置疑,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受到其周围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4]因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深刻影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但就目前看来,政府、大众传媒等对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充分,电视、网络、广播、移动终端等载体是现在大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其中涉及生态伦理宣传的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也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社会的合力系统。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但现实中社会和家庭的生态伦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形成,有的甚至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如有的家长经常出现浪费水电、随意吐痰、乱丢垃圾等不良的破坏生态的行为,这些家长自身不良生态伦理道德的反面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1.增加生态实践环节,培养生态实践能力

生态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整个过程一定要坚持实践原则,使生态伦理教育回归生活,接轨现实,“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5]。因而,可以开展校外生态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同当地相关环保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回收废物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绿色旅游,参观游览名胜古迹、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热爱自然;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支持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等,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最后还应该将生态伦理规范纳入学生日常道德实践之中,在注重日常养成教育的同时,要将生态伦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行为习惯。

2.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生态理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生态伦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高校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有的甚至缺乏生态伦理教育的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因而,首先要配备好高校生态伦理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他们加强专业培训,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访学、出国研修等,以不断更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对现有各学科教师开展生态伦理系统理论的培训,高校许多学科中都渗透着与生态相关的知识,如教授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探讨和谐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各学科老师都能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代言人,使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从全方位得到贯彻落实。

3.完善课堂教学

生态伦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课程,因而,要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教学体系,完善生态伦理课堂教学,高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归入高校德育之中,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并将生态伦理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教育有关的选修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共同发力。在教学模式上,既将生态伦理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看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把握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校园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生态伦理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教育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在传授生态伦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4.构建生态校园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而环境优美的校园正是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学校的规模、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大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生态伦理观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做好校园环境保护和绿化覆盖,对校园教学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构建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专业理论教育与生态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团、院团作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校园环保宣传社团、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报刊等媒介、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建生态伦理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遵守生态伦理规范,使学生主动去保护环境,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美好的生态环境带给我们的舒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4.

[2]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4-55.

[3]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