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安全教育;教师绩效;管理体系

一、引言

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部分学校以及教师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层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实际的学校安全管理过程中或者对于学生放任不管、或者通过“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学生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上述两种方法均是不可取的。形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并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同时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无法达到相关安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体系中来是一种可行的管理模式。它不仅能够做到让教师有的放矢,同时还能够通过绩效管理的引导作用来规范教师的相关行为。

二、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及其范畴

根据不同的安全事故产生场所以及相关的安全行为对其安全教育进行分类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根据高中学生的特征,其安全教育内容应该涵盖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交通安全:该部分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规避不良的交通习惯,如: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随意横穿马路、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骑车不打闹,追逐等。

第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该部分安全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在校内层面应该注意体育活动安全、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校内劳动安、学生住宿安全等;在校外活动安全则需要包括: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不得疯疯打打、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等。

第三,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及其范畴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为核心,否则则会由于包括用火不慎发生火灾、用电不慎发生火灾等多发性灾难。为了避免相关的安全事故产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宣传灭火基本知识、自救与逃生措施等。

第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该部分安全知识主要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一)预防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即①传染源:病人、病畜、老鼠等②传播途径:空气、食物、土壤、昆虫③易感人群: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

只有教师做到对上述若干个方向的有效教育与引导,才能够保障学生在校内外的人身安全。为此,此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师评价的重点。

三、高中安全教育在高中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清晰的意识到在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中加入安全教育指标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同时也明晰了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责任目标。因此,在具体的绩效体系应用过程中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根据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不同层次的绩效指标。在具体的指标规划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开设学生安全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开展情况的好坏,包括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课堂准备以及学生的实际安全教育效能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实际安全系数(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进行评价。

其次,通过不同的权重方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整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来。结合现阶段高中普遍应用的打分制评价体系进行相关的评价项目分类。其中除了安全系数为客观指标之外,其他项目均可以应用主观打分原则来予以实现。同时,应用加分或者扣分的方式与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联合,最终得到响应的分数。

最后,建立完善的绩效奖惩制度。利用教师评价的最终得分确定教师的绩效成绩。并以绩效成绩为依据,对教师的绩效奖金、评优、升迁等奖励政策发生关联。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对于相关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还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的相关校园安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系统同样是教学管理重心转移的“指向标”。利用该制度还能够实现教师评价指标的透明化,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四、总结

校园安全关乎社会的核心,关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校园安全管理为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系数,学校通过教师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活动是一种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对安全教育基本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了将安全教育内容评价纳入到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中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执行步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3-03

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使企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通过电子档案的查询,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得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科学选人、用人及推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依据。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建设方向

(一)注重学生档案信息库建设的有序性、可视性,增强档案信息的共享性

学生毕业后,其档案将随其一同转入用人单位,档案中的内容对学生毕业后选拔、任用、考核、定职、晋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凭证性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的很多档案材料,如学生入学登记表、招生录取名册、学生学籍表、成绩表、学生奖惩材料、各类比赛竞赛等获奖材料,学校都将永久或长期保存。基于各级组织和学生自身查询需求以及学校长久保存的需求,将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存储,再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库,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和以邮寄为主的传递方法,进而呈现出可视性、复制性、稳定性和便捷性等网络化管理特性,具有为各类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查询和浏览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在档案查阅过程中的少记、漏记、误时等现象[1],最终达到快速查询、精准查询的目标,同时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注重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增强档案建设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其着眼点是使学生和其他组织单位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信息资料的查阅,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维度。档案信息网络化还能有效地增强各个部门的安全防范意识。由于现代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就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对档案流转跟踪的管理和登录管理,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保密制度和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严格划分电子档案信息的操作权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提高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增强档案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2]。

(三)注重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选拔人才的精准度

当前,市场化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增强了企业用人的自主性,德能兼备的人才更受企业青睐。而毕业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求职简历材料,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准确度和可信度也不高,用人单位单凭一纸资料很难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状况[3]。建立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档案信息库,将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政治思想、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情况,尤其是将学生的实践经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实习企业评语等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能促进学生反思成长过程,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个人信息,从而准确有效地选拔和聘用人才。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建设内容

(一)突出品德修行与职业能力导向,扩展学生档案信息内容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成长经历的丰富性,企业的实践经历、现场操作、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材料仍以传统的高考录取表、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和党团组织方面的材料为主,缺乏能吸引用人单位的内容,如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技能竞赛经历和证书、企业实践经历、企业实习评价、顶岗实习内容等。将上述内容转制为电子档案,更有利于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实践导向的特点,要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品行、企业师傅评价、技能展示、参与技能竞赛情况、参与应用型科研情况、小发明和科技制作获奖情况、社会调查等列为档案重点内容给予专门性记载和保存。

(二)突出精细化管理,建立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的学生档案信息系统

“互联网+”思维下,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应立足信息化背景,建立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推进档案管理流程走向精细化。学校要重视学生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建设,划拨专门资金购买计算机和开发学生档案信息系统。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并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数字化处理方面,更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管理与利用层面。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数据资源体系,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形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用户关系管理,针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不同用户,建立动态的链接列表;在挖掘数据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合理界定哪些信息是属于学生私人信息,要设定权限给予保护[4]。现在很多应用型高校有专门的网站和专门的数据入口,可以尝试在数字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与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积极建设与开发档案信息的数据库接口,这既可减少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又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分类呈现,为需要者提供能够公开的档案信息[5]。在开发学生档案信息系统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用户建立专门的数据入口,通过设置使用人权限、条件和密码等验证信息,为学生及就业单位提供便捷的检索、准确的查询、安全的认证、档案的转递等一系列服务,让学生档案积极发挥其功能。

(三)突出服务导向,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队伍

随着学生档案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使得学生档案从各学院(系)建档,到学生档案室接收、保存、查询、利用和档案投递等环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此,在配备充足的O施基础上,在学校和院系层面都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网络录入与维护人员,建立档案管理专项预算和奖惩机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授权范围。同时,网络维护人员要做到尽职尽责,保证系统的稳定良好运行,及时更新学生个人信息,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充分挖掘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寻找档案信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档案信息的不同主题查找,为用户提供多角度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措施

(一)建立学生档案建设宣传和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动员、就业指导等环节向学生宣传,让学生了解档案的构成内容、相关作用及政策法规,加深学生对档案的认识。利用学校的宣传展板、校园广播、校报、公共选修课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个人档案关系着学生自身就业与未来发展的理念,明确什么内容将记入档案,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注重全面培养和塑造自己,尤其强调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同时教会学生利用档案开展求职就业活动、就业推荐活动。在学校的各项评优评比和班级日常考核中,适当增加学生档案方面的指标和内容,正面导向,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二)建立统一的档案建设标准和操作流程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取“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勤工俭助学学生”的用人方式,而专职学生档案管理只有1~2名,多名学生轮岗值班,每个工作人员都按自己的方式工作,作业流程不规范,档案管理的服务性、专业性明显缺失,不仅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材料。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流程和档案建设标准。

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一般环节包括档案材料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登记、移交、转递等,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细则,考虑应用型高校实习实训和企业实践等环节,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流程。尤其是对于技能竞赛、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和内容、质量和数量、归档时间等细则都要做出要求,确保档案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在内容收集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扩充学生档案归档范围,将个人发展材料、诚信档案、企业实践材料、技能竞赛材料、心理档案等纳入学生档案收集范围。建立各部门归档时间表,做到随档案形成及时归档,档案管理人员统一收集后录用信息化系统,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连贯性。

(三)建立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协调和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学生档案的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划分参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避免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6]。协调处理好与学生档案管理相关的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合作关系,出台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提升高校学生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视和认知度。在建立学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之后,对学生档案信息的录入会提出新的要求,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学生档案信息录入制度。基于此,要对各院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招生与就业处、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实习实训管理部门、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级分类档案业务培训,指导档案填写方法,统一档案填写标准。这些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及时录入,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对未能按时录入学生资料信息、错录学生信息的相关人员要追究责任。

参 考 文 献

[1][5]邹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6(13):44-46.

[2]梁浩.谈档案信息网络化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现代交际,2015(9):101.

[3]盛磊.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 [J].兰台内外,2015(2):58-59.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权重 TOPSIS法

1引言

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突发事件急剧增多: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先后4次将4名同窗室友杀害、2006年6月郑州大学拒发毕业证书导致学生发起大规模骚乱、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一宿舍楼失火致使4名女生丧生、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的应急管理不容忽视,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理不仅影响着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突发应急事件管理面临如下复杂性特点:(1)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学生危机意识淡薄;(2)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潜伏着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3)校园突发事件情况多样化,处理方式综合性要求高;(4)政府高度重视校园突发事件处置,但应急管理任重而道远。

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定性分析与评估,没有建立完善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没有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建立基于调研结果的综合评估模型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本文从五个方面考察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南京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

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2.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考虑到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特点,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即应急预警能力G1、基础保障能力G2、快速响应能力G3、应急事件处置能力G4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G5,应急预警能力由应急预案的制定X1、应急预案的评估X2、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X3、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X4来测度,基础保障能力由应急资源的储备X5、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X6、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X7、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X8来测度,快速响应能力由接警与处警能力X9、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X10、应急资源管理X11、检测预警系统X12来测度,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由现场指挥调度能力X13、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X14、灾后信息来测度X15,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由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X16、保险的使用研究X17、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X18、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X19来测度。

2.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考虑到评估指标权重在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本文从主、客观综合赋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法和实地调研法,得出综合赋权指标权重,使得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权重数据更加准确,具体结果如下:一级指标G1-G5的权重分别为:14%、30%、26%、21%和9%;二级指标X1-X19的权重分别为:19.18%、22.92%、20.05%、37.85%、29.08%、25.81%、29.69%、15.42%、17.82%、23.34%、29.71%、29.13%、53.74%、28.96%、17.30%、17.26%、27.72%、35.48%、19.54%。

2.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

在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过程中,各方案为被考察的若干高校,评估指标即为本文所提出的五大指标,通过定量模型的分析,以比较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

3 南京五高校的调研研究

3.1调研过程简述

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10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五所高校分布在仙林和江宁大学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调查范围涉及在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3.2基础数据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以打分的形式对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五所高校的得分结果显示,被调查的这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基本合格,但结果并不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南京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总体情况,各高校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与评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仍需加强,师生满意度并不高。

3.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得分结果,采用线性比例变化法和线性加权方法得到加权标准化矩阵,见表1。

基于TOPSIS法,得到理想解为:V*={0.19,0.23,0.20,0.38,0.29,0.26,0.30,0.15,0.18,0.23,0.30,0.29,0.54,0.29,0.17,0.17,0.28,0.35,0.20};负理想解为:V-={0.19, 0.15, 0.14, 0.26, 0.24, 0.19, 0.23, 0.13, 0.14, 0.16, 0.21, 0.23, 0.40,0.24,0.15,0.15,0.17,0.25,0.17};各方案到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S*A= 0.2778,S*B= 0.1407, S*C= 0.2650,S*D= 0.3061, S*E= 0.0954。各方案到负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 S-A= 0.0883,S-B= 0.2375, S-C= 0.0917,S-D= 0.2520,S-E= 0.2625。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分别为:C*A= 0.2412,C*B= 0.6280,C*C= 0.2571,C*D= 0.4683,C*E= 0.7334。用理想解法得到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排序结果是:E>B>D>C>A。E高校的得分离理想解最近,而A高校和C高校离理想解较远。从表1可以看出,各指标的理想解分布比较平均,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而各指标的负理想解主要集中在A高校和C高校,说明A高校和C高校在一些方面很欠缺,亟待加强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

3.4高校应急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调研结果发现的南京高校应急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评估。高校制定应急预案时应重视预案的合理性、及时性、可操作性,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急预案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因此,师生的满意度不容忽视。

(2)居安思危,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广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是导致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述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并且,学生学习应急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逃生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应急预案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因此,高校应重视应急预案的实施,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4)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高校应急管理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和师生的安全,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迅速掌握突发事件情况,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5)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善后工作。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向师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学校的责任。信息的公开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活与生命安全,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指标X9的得分普遍很低,因此,高校应当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是消除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善后工作,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影响和处置工作的进展及时向广大师生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

(6)重视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近年来,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这就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各高校都能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服务效果有待改进。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达到预防突发事件的目的,也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师生进行心理干预,消除不安全因素。

4 结论

高校是人才高度积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急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稳。论文提出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综合赋权方法设定了指标权重,以南京高校为例,分析比较了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差距,并提出了若干措施。下一步的研究集中于分析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并基于成本的角度提出最优的改进与资源投入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R].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9.

[2]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R].教育部通报.2006,(19):28-30.

[3]刘伟,张万红.加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策略分析[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133-139.

[4]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50-51.

[5]Board on Natural Disasters. Mitigation Emerges as Major Strategy for Reducing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science’s compass,1999,(6):1943-1947.

[6]M. Crichton, R. Flin.Training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tactical decision gam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1.255-266.

[7]Campus Crisis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lanning,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M ]. San Francisco: JohnWiley & Sons,Inc,2007.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第4篇

一、在我国高校中危机事件的特点

危机事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矛盾的累积而逐渐地显现出来,而高校作为组成我国社会的重要部分,在其中必然会有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折射。而高校也在随着社会对自身进行发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些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改革力度与其实际情况的不相符,使潜在的危机早已埋在其中。故在高校的发展中,其所面临的危机日益增多,风险也日趋增大,而高校作为人才、科研和理论的重要培育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危机日渐增多的趋势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增加针对性。应急管理对不同的组织虽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科研、教学等提供服务的组织,其主要存在的危机事件特点为:

(一)危机伤及群体具有单一性。由于高校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高校危机伤及的群体多为高校学生,虽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教职工,但相比其他组织中伤及的群体具有多种类型,其所伤及的群体类型就比较单一。而高校中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周边发生的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思维虽活跃但却不像阅历丰富的人们那般成熟,通常易出现冲动和偏执的想法;他们普遍掌握通信工具的运用,更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等等这些,都会使高校中的学生成为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同时,高校学生也会作为危机事件性质影响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措施。

(二)危机影响具有社会性。高校会通过学生、家长、媒体及用人单位等与社会发生联系,其教育是牵涉到千万家的一个大问题。高校若出现危机事件,不仅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在各种途径中对社会产生影响,这必然会对学校的名誉和效益带来损害。因此,高校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乡镇、社区及企业等基层组织,其发生的危机事件所影响的范围更大,且程度更深,特别是受到社会及媒体的关注,让有些媒体完全置社会的责任于不顾,大肆对高校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炒作,这便对高校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危机诱因具有个人心理化。高校一直被视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无论对教职工还是学生来说,其隐藏的心理问题成为在高校中最常见导致危机的主要诱因。笔者根据对多年全国高校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大多数的危机事件中很大程度都与文化程度高的一些人群的心理问题有关,其一方面原因在于相比普通人群来说,高知识人群更容易在性格、心理及精神等方面出现异常倾向。另一方面原因是高校学生处在成长但个性不成熟、成年但经济不独立的阶段,多多少少会存在经济、学习、家庭、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往往在面对困难时,其不能正确的去应对,而是会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其不但不能真正解决掉问题,而且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危害。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诱因中的心理因素应正视起来,制定出应对相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避免心理问题成为导致危机事件的因素。

二、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对其所发生的原因及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对社会各有效资源的整合,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处理方案。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由于高校危机事件有不确定性、威胁性及时间有效性等一般危机中的特性,同时也会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因此,应首先对国内外应急管理中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借鉴,其次应体现自身情况和高校特色。总而言之,对高校的危机事件应采取灵活的应急管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外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其发展较为成熟。应急预案对危机的紧迫性和突发性,有较好的预防和处置作用,而国外一直对应急预案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有着极大的重视,因此其制定出了种类丰富的预案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演习进行修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对其有利的预案,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

(二)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相比企业、政府等组织,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更具有特殊性。通常高校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往往是作为中间人的身份来进行的,其一般会与其他组织建立起危机事件处理的机制,并处理好与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支持。因此,针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因素特点,应把心理干预放在高校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

三、高校应急管理中的相关策略

首先,应明确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其次再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相关策略,真正使校园环境安全且和谐。其相关策略包括:

(一)提高领导管理层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理念。通常衡量一个领导能力的高低以应急管理能力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作为高校领导应培养前瞻、理性及科学的危机意识与应急理念。

(二)制定或完善高校中的各应急预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出符合学校情况的应急预案。预案需具有指导的作用,并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不切实际,只注重表面,为避免发生空策略,应在高校中定期开展危机事件的应急演练,从演练中找出不足,以便及时作出预案的修改与完善。

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消防;应急演练;预案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3-01

高校保卫部门是学校的行政职能部门,担负着学校公共秩序、安全防范、消防和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也是负责全校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消防安全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新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教育部公安部第28号令)的要求,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狠抓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高校由于人员和教学现代化设备设施众多,用火、用电等比较普遍,加上部分建筑物和线路老化等,极易发生消防安全事故。高校消防安全工作关乎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为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火灾灾害,提高校园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应积极对全院师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

一、消防演习预案

1.1 指导思想、演练目的: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国发办[2007]9号)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安全第一”的原则,建设平安和谐校园。通过火灾等应急预案现场演练,让全校师生在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自救,能够迅速、有序、安全的撤离疏散,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2 演练目的:论证我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师生熟悉消防应急的逃离;让学生掌握遇到消防事故的自救和逃生的方法,提高学校师生对消防的意识 ,提高学校师生在火灾现场的疏散、逃生、救护能力,培训学校师生对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1.3、演习过程:在规定时间由保卫处负责发出消防警报,全体师生听到报警声后能够在规定时间有序、紧张、安全、迅速向各个消防出口疏通,到达安全区域。在几分钟内全体师生在操场集合,由学工处清点人数,清点完毕后向演指挥汇报人员到达情况。确定所有人员都安全到达后,由现场指挥某某向全体师生讲解本次演习的重大意义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并针对消防要点措施等进行了全面教育和告诫。由现场指挥主讲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方法与效能并予以示范。由两名校卫队员组合演示对已燃烧的火堆进行示范扑救。其内容如下: 1、灭火器的使用方法;2、消火栓的操作;3、防火安全知识;4、逃生之急行的方法与要素;5、消防器材保护措施。

二、预案实施

为了使消防演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培训和演练,如果全面培训和演练一方面能够确保师生在事故发生时严格按照预案行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应急小组发现预案存在的问题,培训要求让全校学生和所有教职工参加,还应该确保培训或演练是全面循环的,并将每次演练或复查预案结果记录在案。

2.1 培训。 讲解了消防安全知识围绕消防“四个能力”来进行,是公安部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出的,1.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2.提高社会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3.提高社会单位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4.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全校学生和所有教职工熟悉本校消防安全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掌握疏散程序、逃生技能,通过张贴图画、消防刊物、视频、网络、举办消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宣传防火、灭火、应急逃生等常识,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全体师生的消防知识培训,每年新生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培训等。

2.2 演练中的能力提高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消防安全管理人带领学校的有关部门每月对学校检查一次;学校各单位、部门领导每周对责任区域进行一次检查;高校保卫部门每周必须进行消防专项检查,尤其是学校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消防设施的配备保养情况;学校公寓、图书馆、食堂等重点部位的教职员工班前、班后必须开展检查。2、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应建立两支队伍(灭火第一战斗力量队伍、灭火第二战斗力量队伍),发现火灾后,起火部位人员工1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一战斗力量距起火点近的人员负责利用灭火器和室内消火栓灭火,距电话或火灾报警点近的人员负责报警,距安全通道或出口近的人员负责引导人员疏散,火灾确认后,3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疏散引导员应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通知、引导火场人员正确逃生。利用本校消防器材设备灭火,正在授课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疏散逃生。

三、指挥协调责任明确

应急指挥是应急行动的灵魂,关系到效率和救援安全。怎样提高协调和整合资源、应急决策、现场行动的效率和安全,使各有关参与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消防应急指挥部职责:指挥协调各工作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工作,迅速引导人员疏散,及时控制和扑救初起火灾;协调配合公安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3.1 组织结构。 学校成立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学校火灾现场指挥,应设总指挥一人和副主指挥三人,急指挥部下设六个专门工作组:1、义务消防队(灭火行动组)义务消防队职责:现场灭火、抢救被困人员。

3.2 疏散组疏散引导组职责:引导人员疏散自救,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点安排专人值守,其余人员分片搜索未及时疏散的人员,并将其疏散至安全区域。

3.3 安全防护救护组,安全防护救护组职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并视情转送医疗机构。

3.4 火灾现场警戒组,火灾现场警戒组职责:控制各出口,无关人员只许出不许进,火灾扑灭后,保护现场。

3.5 后勤保障组,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通信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供电控制、水源保障。

3.6 机动组,机动组职责:受指挥部的指挥,负责增援行动。

四、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