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模式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自我护理的内涵及发展
Orem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自理的概念,她 认为自我护理是学习来的,而且是有目标和方向的 个体活动,是一种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行为,这种行 为是通过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不断调整 和适应并逐渐成熟的,它对人的生活、健康和集体 产生影响[4]。Levin等[]在1979年提出,自我护理 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为了提 高健康水平、阻止疾病发展、识别和参与治疗而采取一系列行为。Dodd[]认为,自我护理是一个自我 观察、症状感知、判断疾病严重性以及选择治疗的 决定过程。Gantz认为,自我护理分为自我护理维 持和自我护理管理两部分。自我护理维持指遵从正 确的健康行为,如合理的饮食、正确的锻炼和遵医 嘱服药等;自我护理管理包括:能识别自我健康微妙 的变化、评估症状和体征出现的重要性、正确对待 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监测治疗的效果这一系列全面 的、复杂的过程。自我护理管理要求病人有一定的 敏锐力和感知力,它是建立在自我护理维持之上 的[7]。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自我护理更具有可操作 性。在此基础上,WHO在1998年自我保健的 概念,认为这是人们为了获得健康、预防和治疗疾 病而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与相关因素:卫生(一般卫生条件与个人卫生)、营养 (饮食种类和质量)、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和休息)、环 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自我药疗。
从自我护理内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应用 领域早已不仅仅是医疗过程,而是更倾向于自我保 健、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等。
2发展自我护理模式的必要性
2.1自我护理模式是新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1948年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即“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 上的完好状态”。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le在生 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尽管新的健康观和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 但至今尚未在护理领域深入普及。这除了有生物医 学模式定势较大和人们思维贯性的原因外,更重要 的是现在的护理模式自身的方法论问题还未完全确 立。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 同时,还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要靠自 我调节和培养。所以,要实现护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必须强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这要求护理人员注 重把护理科学技术同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 病人参与为中心的思想融进护士的护理程序、操作 程序及健康教育程序中,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参与 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
2.2自我护理模式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卫生需求増加的重要 途径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 67 亿[8]。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测算,到2020年, 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6. 61% ;到2050年,我国 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4. 38亿,老年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 76%,我国人口老龄化形 式非常严峻。人口老龄化导致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 费用负担增大,我国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4. 5%;老年 人失能率为18.8%[9]。研究显示,如果我国各年龄组 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保持不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 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将逐年增长,与2003年相比, 2015年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数将分别增长51. 82%和 48. 24%,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为79. 60%和 77. 27%,在未来50年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就诊人 数增长178. 12%,住院人数增长187. 19%[10]。近 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人群覆盖率不断扩大,但这些制 度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对老年人的优惠,甚至 出现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死角”。人口老龄化导致卫 生需求增加以及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为自 我护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通过提高老年人及 其家人的护理能力,能够降低老年人对社会卫生资 源的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卫生需求的 增加。
2.3自我护理模式有利于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慢性病指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精神异 常为代表的一组病症。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患 病率达 到 15 10%。 第 四 次 全 国 卫 生 服 务 调 查 显 示,3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9. 39%,城市更 是高达15.42%[9];012年中国慢性病监测及糖尿 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 患病率为9. 7%,60岁以上老年人其患病率高 达19. 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国 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 状。世界银行也发出警示,慢性病在中国已进入高 速增长状态[11]。严峻的慢性病现状促使慢性病规 范化管理在我国卫生工作中逐渐被提上日程,卫生 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 均等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并 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慢性病管理工作在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中已经稳步开展。但是慢性病由于发病时 间长,容易受多种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且 需要长期而系统的治疗[12],仅靠医务人员并不能保 证其完全规范化治疗。很多研究已经显示,把患者 纳入到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的参与性,提倡患者自 我护理和管理,对慢性病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并 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患者参与正是自我护理模式的 核心内容,所以,结合我国慢性病现状以及慢性病特 点,自我护理模式在我国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将会起 到重要作用,其有利于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2.4自我护理模式可以缓解卫生资源不足的现状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面临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 以及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的现状[13〜14]。2011年国家 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数为1. 7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 52人,远低 于美国每千人口医师数2. 7和每千人口护士数9. 8 人的水平。2010年中国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为2.9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09人, 而在农村则分别为1.32人和0.89人。在人口老龄 化严重、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升高的严峻形势下,卫生 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使我国卫生服务供给面 临着巨大挑战。另外,我国医护比仅为0.85 = 1,远 低于1:2的标准[15],这说明我国护士数量存在更 严重的不足,而老年人护理以及慢性病管理更倾向 于依托护理人员,这进一步加重了卫生服务供给不 足的现状。由于卫生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卫 生人力资源不足这一问题近期很难得到完全解决。 与卫生人才培养相比,人群健康教育及提高患者自 护能力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也符合卫生事业的 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自我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3自我护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1医学期刊进入网络时代
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Access,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医学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医学信息。
1.2网络化医学期刊的优势
1.2.1传播更快捷和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医学科研人员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医学信息资源;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科研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医学期刊网络化后,医学科研人员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关注的最新科研信息。
1.2.2内容更丰富传统期刊通过单一的模式信息。很多图表受制于版面的局限,往往以文字形式表述。而网络化医学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期刊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为医学科研人员提供了更清晰明了的直观说明,摆脱了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1.2.3搜索、检索更高效目前,科研人员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万方、维普、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各大医学数据库,也可委托信息所专业查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搜索检索,跨库检索服务,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多种信息路径,从成千上万篇医学期刊中检索出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查新人员再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医学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免去了医学科研人员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便于医学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医学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
1.2.4刊期更灵活传统医学期刊由于卷期的固定,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一系列流程的完备,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而互联网信息可随时添加、及时更新,医学信息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弥补了医学期刊时效性长的不足。特别是优秀论文、科研成果网络首发,以单篇的形式上传收录于各大数据库,将改变传统出版物刊期的单一模式。
1.3网络化医学期刊的弱势
1.3.1投入成本的增加医学期刊的读者,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将比购买传统医学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硬件设备,还需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
1.3.2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医学科研人员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研人员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医学科研人员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
1.3.3习惯性与舒适性长期以来,医学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科研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科研信息可圈可点;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要利用硬件设备,需要网络环境;网络文献格式一般为PDF和JPG,不方便医学科研人员作标识;因此,传统印刷版医学期刊在科研人员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1.3.4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网络化医学期刊发表的方便快捷,往往缺乏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足,不像印刷版医学期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互联网上,科研人员可以各类医学文献资料,包括未审核的、未被医学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科研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便与读者见面,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2传统医学期刊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化除了表现在方法和规则方面继续与国际接轨外,还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即要使我国的医学科研成果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实现这一愿望,有两个办法:一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期刊走向世界;二是医学论文直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发表。
3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电影、电视剧的相互依存,就是一很好的佐证。传统医学期刊虽不及报纸、科普读物那么普及,但其在医学专业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作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医学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在线审稿系统的开通,既有效地带动了作者、读者、专家的沟通,也赢得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使人们与一些全国的优秀医学期刊密切了联系,传统医学期刊将借助互联网走向更宽广的平台。
4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学 议论 引导 学生学力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是特级教师李庾南几十年教育经验的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最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推广,取得巨大成功,后陆续推广到其他学科。虽然数学和思品,两门课程存在很大差异,但这种教学模式在思品课堂中同样颇有成效,尤其有利于学生学力的发展。学力作为思品课而言,学生的学力主要指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和指导,学生能知行统一,提高自身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二者在核心理念上是相同的都“以生为本”。所以在思品课堂上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力发展。
一、“自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性,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传统的思品课以老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毫无吸引力。对于思品教材绝大部分学生在不需要老师的讲解下是看得懂的,如果课堂上老师还在讲解教材无疑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初中思品课也不是以“知识”目标为主。“以师为本”的讲授式教学是无法很好实现思品课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注重“以生为本”。在思品课中学生“自学”是多方面的,包括阅读各种材料、查找资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这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一课中,让学生自学课文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习小组合作制作《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为主题的手抄报,再让学生上台展示。在整个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现代媒介能力、阅读能力、选材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而且这种“以生为本”的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极大促进学生学力发展。
二、“议论”中促进学生思辨性,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在思品课堂中“议论”是十分普遍和有效的课堂环节。“议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小组或全班性的讨论。在议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初中思品几乎每堂课上都有“议论”的过程。有涉及到价值观冲突的讨论,比如“老人摔倒,你扶不扶”等;有涉及到全面认识问题类的议论,比如“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等;有涉及到现象到本质的讨论,比如“对于公共生活中的很多规则,很多人明明知道,为什么还明知故犯?”等;有涉及到知识层面的讨论“如何区分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受益、处分权?”……在思品课堂中需要学生议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效的议论是会让“真理越辩越明”。在议论的过程中,知识目标不仅能更清楚的实现,更主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倾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是显性的学生学力的发展。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议论中,组内分工明确,主持人、记录员、代表发言者等角色轮流担当,这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这也是思品课中“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这是隐性的学生学力发展。
摘 要:依据儿童发展理论、健康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出“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实施办法、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对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信念、行为;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21―03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强调学生知识、信念、行为的协调统一,并以发展的观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融人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使课程实施者用一种整体的、发展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按照教育规律与原理,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中若干要素,加以科学合理地组织,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图1)。
2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呈金字塔结构(如图2所示),塔底是综合理论,塔身是融合理论,塔顶是学科专业理论。
2.1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艾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学说”中指出:在人格发展中,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1]。
罗杰斯指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对人的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和行动[2]。
依据艾里克森与罗杰斯的发展理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发展观:1)个体发展是一个整合而连续的过程,体育与健床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效果并不能仅由即时的评价反馈来确定,而应从更大的范围――对终身发展的影响来进行考察。2)在体育教育中,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心理发展和运动技能发展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能有所偏废。
2.2 教育和学习理论 奥苏倍尔的“同化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行为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他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统一。三者在学生认知发展和掌握学习精要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对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导向作用。
依据上述学习理论,本研究认为:1)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身体、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知识、技能、经验的传授。
2)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2.3 健康教育理论 本研究依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列出的四种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干预理论(知信行模式[KAP或KABP]/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HBM]、社会思考理论[SocialCognitiveThe・ory,SCT]、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rantheoreticalModelofBehavior,TIM])为行为干预的健康教育理论基础[3]。
根据凯尔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干预教育阶段(图3):
第一阶段(人心一明理,服从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井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第二阶段(体验一参与,同化阶段),师生互动进行以运动参与为主的体验教育,结合室内课讲解和讲座,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观点。
第三阶段(解惑一力行,内化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使学生坚定信念并逐步养成健康习惯。
其中,第三阶段是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环节。
基本心理过程:知(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信(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一行(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3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
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其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考虑到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个性、潜能、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教育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图1)。
所谓的”达成目标”,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期待在学习者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达成目标可以说就是最低限度的目标。所谓”提高目标”,指通过多方面的指导,期待学习者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和深化,是在达成目标之上的一种较高要求的目标。所谓”体验目标”,是期待学习者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体验,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主动探索,是较高要求的目标。
4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教师培训 机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应机构及高等教育、体育院校的互相协调和支持,定期、分级举办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教师培训班。
目的:使教师能够承担教学。若教师作为下一级培训的培训员,则需要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前沿理论的综合培训。
学时:依据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两部分。一般采用3~5日培训法,对教师集中进行21~35学时的培训即可承担教学任务。
内容:青春期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影响因素;现代新兴体育运动技术、教法等。
方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4.2 教育过程的结构 学(学生)的活动、教(教师)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介所开展的统一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执教者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教学过程的结构可见图4。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有如下一些环节: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创设环境探索学习观察指导技能掌握或知识习得反馈调节巩固提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3 教育支持系统 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社区、家庭与学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支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做好社区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可以建立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可以举办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宣传活动,鼓励家庭参与,帮助学生应用和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行为。
5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教育的特点,通过收集、分析、比较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或效益的过程。它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教师中心、内容驱动向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的教育重心的转移,也带来了教育评价的变革,即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Eisner&Peshkin,1990;钟启泉、张华,2001)[4,5]。
田5 发展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评价田
本研究的评价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1)对课程目标、方案、内容、材料、效果等的评价;2)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环境等等有关教育过程的评价;3)对教育者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评价。
1)过程评价:在干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行评价。
2)影响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即干预的短期或中期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有关知识和态度、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以及良倾向。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效果,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评价方法包括三方面:(1)学生自评:学生对接受体育与健康干预教育前后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2)教师评价:包括任课教师、协作课教师、班主任。他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外,还要对全班学生的班风、学生间的关系、班级气氛等进行整体评价。(3)家长评价:家长对学生的变化进行评价。
3)回访(阶段/结果)评价:在干预教育结束后三个月年或1年进行追踪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行为变化和保持情况。评价方法为:(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是否保持了健康行为或改变了不健康的行为;当前的身心健康状况。(2)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行为保持或发展变化情况。(3)学校评价:学校对一个班或一届学生的综合评价。(4)家长评价:评价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的建立保持、身心发展变化情况。
6 小 结
1)“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为宗旨,以“健康第一”为导向,提倡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
2)“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逐步养成健康习惯。它强调把“运动有益终身健康”的信念纳入学生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3)“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趋向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和目标人群的质性评价,使评价方式更富人性化,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而生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1988.
[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223―251.
[4]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5]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7]Velicer-0,Hudlce―SL,et sJ.An empifieM typology of 9uectswithin ofchange.Addict―Behave,1995,20(3):299―320.
一、听课――自身成长进步的需求
听课应带着问题、需要、疑惑等去听。听课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措施。常言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
1.听课的目的
听课要因人而异,听新教师的课要注重发现他的优点与不足,听前辈的课要学习其经验、组织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等。
2.听课的方法
一是仔细“听”:上课教师的讲解是否精练准确,学生和教师互动如何(时机、对象与深入程度等确立的有效性)。二是认真“看”: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规范性,教学方法的创造性,教学气氛的和谐性,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器材运用的多样性,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保护方法的安全性。三是细心“记”:记录具体细节的处理,旁注自己的理解与拓展。如,真实地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来看时间把控如何;记录教师与学生言行的交互过程,把握互动的内涵;记录活动的闪光点,沉淀好做法的实质;记录活动的不足点,去发现问题与启示,并思考新(自己)的解决策略。
3.听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要站在学生角度来听。听课要做到眼勤、手勤、嘴勤、心勤。假如,每听一节课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问题,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听课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听不同性质的课,要有不同的目的、要求。
二、磨课――使课精益求精的基础
磨课,顾名思义就是如何让教学设计中的各个板块和内容更加和谐和完美,更适合教学需要,更为高效,精品课都是磨出来的,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使自己的体育课精益求精,所以,磨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较大地提升作用。
1.磨课的目的
是让教师对课的精妙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优秀教师都是磨出来的。年轻教师的课需要磨,磨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别人的优点(要多听骨干教师课),要培养自己的教学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固有的授课特点;磨的过程就是要敢于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多参加优质课比赛或基本功比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磨的过程就是要善于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要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参赛);磨的过程就是要敢于挑战旧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只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就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2.磨课的方法
磨课也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把大家提出的好的建议吸收过来,然后充实到自己的课上,让课上的质量更高,是自己的授课水平提高的过程。课是需要磨的,磨课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如何上好课的过程,会发现很多不足和缺陷。
从磨课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磨课中锤炼自己的语言;在磨课中改正自己的陋习;在磨课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在磨课中否定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长处。课磨得越多授课水平就会越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会提高,如果要参加优质课比赛,就必须认真磨课,因为磨的越多,你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越强,因为每磨一次课你都会发现新问题,你的应对能力也就提高了。
3.磨课的注意事项
磨课重点是解决教学中难以预设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不磨课,是难以进步的。
为什么有的体育教师能成为骨干教师,而有的体育教师就沦为平凡呢?这就需要不断地坚持才能成长。成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甜蜜的,就像蛇必须经过蜕皮的痛苦才能成长一样。磨课的过程就是深挖自己的潜力,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也是考验自己耐性的过程,是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
三、议课――相互借鉴能力的来源
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1.议课的目的
是帮助授课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然后围绕课标结合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课堂的生成情况、教师的组织情况进行议课。
2.议课的方法
议课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的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题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涉及的教学环节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会如何?同时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你原来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为什么感觉不好?等等。
3.议课的注意事项
议课要注意年轻教师一般都很有个性,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挖苦,不要把议课开成批课,那就失去议课的意义了。议课的过程就是借鉴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过程。议课要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和扬长避短,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围绕改进部分进行交流,议课要从教学中的不足入手,如,着重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现象等进行改进。
以上三者在过程上又具有同一性,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上一堂高效的课。
四、评课――指导他人进步的途径
所谓评课,是将听课时发现的闪光点或者是一些建议说给授课教师听,将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了解即可。他没有过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没有知识的再次提升和飞跃。
1.评课的目的
评课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②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③师生互动和氛围;④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发挥(包括示范讲解、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和知识的引领,即――评教师基本课堂操作技能是否过硬;⑤筛选出课是否具有特色与亮点;⑥看教学效益的有效性是否得到体现。
2.评课的方法
评课时,包括自己的评课和聆听他人评课两个环节:自己评课,如,一是可以针对课堂中最大亮点的具体挖掘。二是针对值得商榷的层面提出异议,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其他听课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三是根据自己选取的听课主题进行针对性评课。四是可以抓住课堂中的关键事件进行评析。
聆听他人评课,如,一是把握评课者评论的内涵,与上课的相关环节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瞬时剖析,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与上课教师、评课教师进行针对性地交流。二是认可他人评课的环节,自己评课时不要再去剖析,除非有深度的拓展。三是针对他人评课有异议,赶紧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寻找适当机会进行碰撞,以寻求更合理的剖析与解决问题的最新策略。
3.评课的注意事项
年轻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做为评课者应该注意到,对于年轻教师出现的问题,哪些是要善意提醒的,哪些是可以着重提出的,哪些是可以一笔带过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保护年轻教师的心里,其目的是既让年轻教师知道课的不足,又让年轻教师感觉工作有干劲和奔头。但要注意鼓励多于建议,肯定多于否定。评价年轻教师的课时一定要多看闪光点,忌专家似的、滔滔不绝批评似的点评,不然他们一定会感觉无所适从。评课者要保持中肯的态度,就课中的某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分类进行建议,并且具有建设性、合理性,更是建立在听课者的水平基础之上的。
对于年轻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评课应有所差别,对于年轻教师提出建议如:①授课要注意用体育专业用语,要突出体育课的特性;②要鼓励他们善于观察、注重总结;③要写好课后反思。不能过分拔高对年轻教师的要求,但随着阅历、知识、智慧等的丰润,一切都会有所提高。对于“自动化”的进程,一般去寻找一些特殊学生的动作,或者去观察与聆听教师的言行,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给有经验授课教师的建议如: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②课堂组织是否合理;③教师对学情的掌握;④教师的语言与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上课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再次要让学生得到快乐。围绕这两个目标组织教学就行,目标要明确,组织要简洁,各部分过渡要顺畅。
评课者在给授课者点评时,既要让他们在思维上得到拓展又要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评课切忌只谈优点,不谈不足,这对评课者没好处,对授课者更没益处。
听课,主要针对年轻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是自己要得到和需要的东西;磨课,主要是精益求精,磨出精品课;议课,主要针对磨课、教研课以改进完善为主;评课,主要针对指导他人或评优课,需要甄别选拔等。这四个过程是学校教师体育教学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由年轻教师向骨干教师以至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
、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会看的看门道(八):看课与分析体育教学中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