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策略

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种养结合型的循环农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同时,以不断优化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而积极响应国家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因而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过程当中则需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不断探究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一、种养结合型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

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以达到实际的发展目标,仅依靠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养殖模式,难以达到实际的目标,同时还会增加环境承载力,达到环境最大容量,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负担,使得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应用到农业经济中能够将农业种植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将动物粪便经过无害化的处理后,将其作为植物的有机肥料。而这种种养结合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实现猪场的无污染,零排放目标,为农作物提供充分的养料,以尽可能的减少肥料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通过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畜牧业的产值和产量,有效转换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产业化的经营,以结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加强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生态环境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更加注重种植业的发展,忽略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数目整体偏低。而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粪便和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从而加速了对环境的破坏,废水肆意的排放到河道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从而导致大量的水生生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濒临灭绝。而富营养化的河水用于灌溉当中,会造成田地肥力过重,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三、种养结合型发展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改善生产方式为了实现种养结合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则需要政府能够加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规划和引导,以帮助农户形成正确的养殖观念和种植观念,全面提高其创新意识,有效改善农业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则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且能够为农户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带领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农户加强规划,从而结合其畜牧养殖和植物种植的现状选择合适的工作形式,全面提高种植和养殖的效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则需要加强畜牧养殖和植物种植技术之间的衔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二者的工作有效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协调发展,让畜牧养殖能够带动农业种植。

(二)调整生产结构当前农业经济总体呈现重农业,轻养殖的状况,而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主要以养猪为主,而正是由于在畜牧养殖中主要是以耗粮型畜牧业为核心,从而增加了养殖的成本,难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因而在现阶段的种养结合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则需要充分抓住各个地区的特色,以结合各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水源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同时,以加强农业结构的优化,从基础工作出发,实现农牧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选择以草食为主的动物,以有效避免人畜争粮的矛盾出现,创建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每年持续高速增长, 其中部分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如果以绿色GDP 的概念来考核我国的经济增长, 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大打折扣。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自然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新增GDP 的8%。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 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现出来。到2020 年, 只有实现以GDP 衡量的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降低到2000 年的水平四分之一以下, 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提高到2000 年水平的四倍以上, 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这表明倡导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进循环经济不单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重大进展。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 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 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 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二、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 Reduce) ,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 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 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 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 生产者) 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消费群体( 消费者) 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 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再利用” 原则( Reuse) , 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对消费群体( 消费者) 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 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对制造商( 生产者) 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 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 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 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 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三、发展与环保平衡视野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1、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1)宣传教育。要将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循环经济,应该各司其职,政府以调控、引导、监督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辅以强力政策支持;企业根据政策安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公众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上要融入循环经济理念,自觉参与构建循环型社会。

(3)试点推广。开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主体众多,处理的问题方方面面,且各类循环经济的实施即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如何将试点阶段的经验转化为在全面展开阶段的必备常识,进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必要。要研究和推广企业、园区和区域循环经济的经验,探讨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循环区域循环的协调与对接机制,创造多样的“人—自然—社会”三位复合系统内的经济循环形式。

(4)重点突破。选准循环经济的突破领域对区域循环经济乃至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以来,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开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机,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2、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三个层面: 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和基础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核心政策直节针对具体产业而制定,基础政策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由于各类政策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有三类政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当前重点可以在核心政策有所作为。

(1)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降低资源、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落实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可以实施环境立法、环境计划与指导、环境监督等政策措施,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工程和项目、提高污染严重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明确的信息,引导资源流向,扶持和促进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部门发展。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在于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产业进行规制,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点技术、核心技术;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政策则以生态平衡为标准,推动区域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3)技术支持政策。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实力较强的优势,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短缺技术、关

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这一过程加速城市化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必造成大量的污染,消耗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因此,在整治城市污染源、工业污染源,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产生与利用领域等方面,时间紧迫,需要政府立即重点扶持、及时引进和开发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领域,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支持策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同时,加强国内外循环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4)经济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包括预算补助金支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在预算补助金支持方面,对节能技术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开发、环保技术开发给予补助金制度;在财政补贴与支持方面,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补贴;在税收方面,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并实施特别税等方式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循环经济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见成效。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 加快相关立法并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积极支持在不同层次开展循环经济的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 用其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并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红云.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J]. 中国乡镇企业. 2008(04)

[2] 李祝平,欧阳培.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08(01)

[3] 李永奎.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抉择[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4] 臧运波. 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关系浅析——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J]. 广东化工. 2010(12)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经营 绿色环保

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13-02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系统,区域循环经济不能背离区域发展的规律,而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区域循环经济又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

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由企业、产业、工业园、城市、政府、消费者等众多主体要素参与和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巨系统,主要包括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的分层循环流动和交换,使主体要素间发生相互作用和关联,形成和优化区内循环和区际循环的系统结构;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各种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通过公共设施和支持服务机构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通过科学设计区域间的空间立体网络,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循环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和解决区域性项目的需要。

东北三省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三省之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具有相同的产业结构,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等相似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但是,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资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使原材料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又可以通过改造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容量持续承载的要求。因此,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发展所走的道路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的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以原材料、资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为主?熏农业占的比重很大,“靠天吃饭”现象仍很严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方式,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三个产业中存在的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使经济产业和环境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困难,产生了许多失业人员,这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就业岗位。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求企业要走向世界,然而贸易壁垒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阻力。近年来,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一个主要的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可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为获得认证的企业将有可能被外国政府禁止进口,同时外国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环保形象,终止与物证企业的生意往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这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出口主要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方方面面,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目前,应该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再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制定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二)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也应该运用价格、税收、财力、信贷、收费、保险、转移支付等方法,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

(三)建立循环经济执法检查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企业、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执法责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组织专项检查,加强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执法检查和监督。

(四)建立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合力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与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全民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营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使循环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环境产业为其产业和技术支柱的,所以大力发展环境产业,会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环境产业市场,关键是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效益型的驱动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备、技术的开发和更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研发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条件,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需求扩大,这就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技术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通过ISO 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

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循环贷款 风险 精细化信息化

本文以一大型银行东南沿海某县级市支行为例,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某行个人循环贷款概述

该支行所处县级市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面积721.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8万人(2010年普查数据),2011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0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5.7%,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以服装业、陶瓷业、食品业为发展龙头的产业集群。截至2012年9月,该支行贷款余额达108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客户8100余户,贷款余额约29亿,不良贷款余额3800万元,不良贷款率1.3%。

在该行发放的个人贷款中,个人循环贷款占比较高,户数为4853户,占比59%,金额21亿元,占比72%。从风险状况来看,个人循环贷款不良贷款余额为3618万元,占个人不良贷款总额的95%。从业务品种分布来看,个人循环类贷款主要分布在助业贷款、个人综合授信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等几个业务品种。

从定价情况看,对个人循环贷款的定价明显高于一般个人贷款定价水平(见图1)。

从贷款的担保方式来看,个人循环贷款的担保方式以房地产抵押为主(见图2)。

综上所述,个人循环贷款在该行个人贷款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某行个人循环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点

1.贷前调抵押物,轻第一还款来源

在担保方式上,该行个人循环贷款绝大多数为房地产抵押担保,为债权的有效实现提供了保证,但在贷前调查中,该行往往以借款人能否提供抵押物作为贷款的主要依据,以抵押物的价值作为核定贷款额度的测算标准,对第一还款来源相关资料和证据收集不充分,只采信了借款人或其直系亲属所经营实体开具的个人收入证明,缺乏个人税单,资产证明等第三方证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借款人的实际偿付能力的分析。事实上,不论采取何种贷款担保方式,借款人第二还款来源只是起必要的补充作用。当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偿,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操作难、变现难、执行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即使能够足额收回本息,在资产处置中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也难免得不偿失。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从客观上来说,借款人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很明显。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个人纳税信息也存在很大水分,在一些地区民间投融资相对活跃,个人借贷行为十分普遍,银行要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收入等相关财务数据需要付出巨大的信息成本。其二,从主观上来说,一些金融机构因为业绩和考核压力,对客户的认识流于表面,只注重形式要件的审查,贷前调查的框架已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出现了脱节。

2.贷款额度期限较长,一次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等因素导致部分贷款风险被掩盖

该行循环贷款的额度期限一般为三年,一次核定,多次使用,还款方式采取单笔贷款期限不超过一年,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在这样一个比较长的贷款存续期,由于自身经营、经济周期、其他不可抗力的影响,借款人的财务情况及还款能力都会发生变化,而个人客户的特性决定了这种变化过程往往是隐性的,渐变的,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下,这种变化就更加难以发现。特别对于自助循环类的贷款品种,这种变化就更可能被“拆东墙补西墙”的到期还款,循环借款的过程所掩盖。虽然按照该行的操作规程,经营单位应对个人循环贷款进行按季的贷后管理现场检查,但由于缺乏会计报表,税收单据等资料,没有一个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贷后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判断就相对主观和滞后,再加上个人贷款客户数量多,分布广,经营单位要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客户群进行全面的贷后管理,在人力资源调配上难免捉襟见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贷后管理的表面化。实务中就出现过在借款人某期贷款逾期后,贷后管理人员才发现借款人已经停产,丧失还款能力的现象。

3.贷款支付管理难度大,对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难以把握,监管风险显现

个人循环贷款的创新点在于借款人开通自助服务功能后,能够在多种自助设备上自由还款借款,循环使用,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借款人使用贷款资金的效率,降低了其财务成本,但无疑也触碰了监管红线。监管部门《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以往个人信贷的支付管理环节是一个颠覆性变革,“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将“实贷实存”变更为“实贷实付”。而该行在贷款资金支付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只对额度核定后首次贷款发放的用途进行审核的现象。当客户利用自助设备进行第二次乃至此后多次还款再借款的循环时,银行对这部分贷款的支付就未能进行事前审核,事后也未补充相关资料。从对相关贷款结算账户的分析来看,有部分借款人的结算账户甚至只是用来进行借款还款的循环,没有资金正常运用和销售还款的交易记录,贷款资金向何处去,还款资金从哪里来,银行都无法掌握。这不仅违背了监管精神,暴露出较大的监管风险,而且由于借款人真实交易背景的碎片化、模糊化,银行做不到“认识客户”,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判断也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三、化解个人循环贷款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可能途径

在个人循环贷款暴露出一些风险和隐患后,该支行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如逐步压降消费类个人循环贷款(含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和个人综合授信贷款)授信额度,严格控制助业贷款的个人自助循环贷款额度,加强支付环节的审核等。这些措施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疑也对这项业务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寻找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平衡点,从根本上突破个人循环贷款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应从制度流程的变革和贷款技术的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化解借款人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1.制度流程的精细化

制度流程从根本上控制了一个产品的目标群体、操作流程、可接受风险水平。个人循环贷款,特别是个人自助循环贷款所暴露出的风险状况,说明这种产品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流程设计上还不够细化,没有能够依据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作充分调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加以改进:

贷款准入。循环贷款这一业务品种从设计初衷来看,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其目标客户群体应为现金流稳定,信用记录良好,具备较强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从这一角度出发,经营行在选择营销目标时,一是要严格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避免在业绩压力下盲目扩大业务覆盖面,从而将风险控制在源头。二是对新介入循环贷款的借款人,可考虑暂不核准其自助额度,后续阶段经营行再根据贷款资金支付的合规性、货款归行率、贷后现场检查情况等指标,审慎评价其生产经营情况,动态分析第一还款来源,核定符合其经营发展需要的自助额度,从而建立借款人评价的反馈机制。

支付管理。由于其特殊性,要保证自助循环类贷款品种在支付环节上符合监管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突出矛盾的显现,根结在于客户需求同产品功能之间的错配。如个人消费类融资需求,其借款用途往往不特别明确,交易对手缺乏规律,经营行应考虑使用信用卡来满足借款人的这类金融需求。而针对借款人生产经营类融资需求,仍可以采用现有的循环类贷款产品,但应利用技术手段,将借款人借记卡下的贷款资金子账户和个人存款子账户加以区分,对于贷款资金的使用和支付要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严格管理,设定必要的限制,并可采取协议约定、手续费优惠等方式鼓励客户使用POS刷卡、网上支付、转账汇款等付款途径进行支付结算,对使用现金的结算行为严格审查和控制,保证支付环节具备真实的交易背景。

期限管理。前述的贷款期限单一、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还款方式会造成信用风险的掩盖,解决这一问题,银行是否可以根据借款人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分析其资金循环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不同的借款申请核定相对应的借款期限,做到“期限长短结合、利率高低匹配”,同时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仍可选择随时结清贷款。这样就能在保证产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建立约束机制,增强与借款人实际经营活动的匹配度,使风险“早暴露,早控制”。

2.贷款技术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