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防治的途径

生物防治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防治的途径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根据对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及相邻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内高等真菌多样性的比较,植物病原菌是由于环境改变后适生的真菌逐渐演替发展而来的,由此,提出了生态工程治理的防治途径

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和相邻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loohm2以上)的高等真菌多样性中,真菌组成之一的植物病原菌,它们对植物的侵袭,是在人类干扰或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菌物之间的复杂性和能量、营养的可得性使一些能继续生存的种类演替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不断发展造成的。

环境变化的影响

环境变化(间伐、采伐、开垦农地)的头三年里,在寄主植物上(幼苗或幼林)多种病原真菌同时出现,造成综合侵染,外来植物种上的真菌种类比当地种多1倍以上。热带天然次生林8年后的真菌演替系列组合原生状态转化(亚热带10-12年),16年(亚热带20年)可恢复;人工纯林8年后的次生演替系列逐渐形成特征种组合,12年后相对稳定,病原菌的循环周期明显出现,成为引起寄主常发病的病原。对一种主要病原化学防治后2-3年,另外的病原菌又开始上升为主要病原,胶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变化是典型代表。为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的寄生内座壳菌(Endothia Parasitica(Murr.r.)P.J.etH..Anders)和栗溃疡病菌(Coryneummodonium(Sall.)Griffor&Maublanc),在原生林的麻栋(Quercus aeutissima Carruth.)枝干上〔(高海拔区是C.magaspemum H.&P.sydow,在矮高山栋(Q.monimotrcha Hand.一Mazz.)枝干上。〕为常见的以腐生为主的种。板栗纯林成林后,则转变成为寄生性强的病原种。

拟盘多毛抱菌(Pestalatiopsis sp.)是亚热带,温带原始林内多种林木上的以分解衰老叶和枯落叶为主的优势种,当开垦种植各种经济林木后,这些林木生势弱时或外来植物种适应性差时病原菌侵染这些植物,引起病害。

原生林内的腐生菌,以炭角菌科Xylariaeeae)、蕉抱壳科(Diatryaceae)、枝抱菌(Czadosporium spp.)、团黑抱菌(Periconia sp.)等最为常见,它们的作用除了加速物质分解,及早为生长的植物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力之外,还在于优先占领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使兼性寄生菌难于定殖。人工林内优先定殖的菌类大多是具有侵染能力的黑腐皮壳菌(Valsa sP.)和它的无性世代壳囊抱菌(Cytospara sp.)。

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eles)的真菌,在原始林内的叶上很常见,在人工林内很少,这类菌在活叶表面以利用叶表各类微尘或胶溶性物质为主,其中拟小盾壳科(TrichoPeltinaceae)都是菌寄生菌,由于它们对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的优先占领,也许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主要类群,成为原始林内叶部病害发生轻的原因之一。

重寄生菌的表现

活物寄生菌(Obligatebiotrophieparasite)在原生林内主要受重寄生菌(Hyperparasite)抑制,但重寄生菌受环境影响很显著:

1.不受环境变化影响—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都随病原菌存在的。如在竹叶上寄生柄锈菌(Puociniaspp.)的锈菌寄生抱(Sphaerllopsisfilum,S.spp.)和寄生白粉菌(Porwderymidew)的白粉寄生抱(Amperomyces quisqualisCes.cxsehlechl.)。云南竹类28属,210种,在全国占70%,种数占50%,从原始竹林到普遍栽培都有利于柄锈菌(Puccinia sp.)引起的叶病发生和蔓延,但从未见因该病流行,导致经济损失的病例。白粉病在原生林内的发生也如此,但栽培植物感病的原因是由于植物病原菌(在前)与重寄生菌(在后)生长期的时间差引起,并导致经济损失。

2.环境有一定影响—原生林内常查到,人工林内在某些环境或病原近产抱期方可查到,如寄生松疤锈菌(Cronartium ribioola)和某些柄锈菌(Puccinia sp.)的顶抱菌(Acre-monionspp.)。

3.人工林内一直尚未查到,原始林内常见:如寄生煤目Meliolale:)的三种狭抱菌(Isth-mosPoraflabra,I.sPinolsa,I.namsfordii)及五种绒落菌(SPeroPe::lavatus.SmelanoPlac,S.dorycarPus.S.offusus,S.sooPiformis),即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都非常适宜煤臭菌发生的原生林内发生很轻,而且零星;而受煤臭菌侵染的人工林和园林植物成了“黑色植物”也未见到它们任何一个种存在。

人为影响

人为的生产活动除影响地表生物群落使数量减少外,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或长期不施有机肥),连续依赖化肥提高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环境,使领抗菌失去生存场所,线虫病(Ne一matosis)和由镰刀菌(Fasaniumspp.)等病原引起的多种根腐病严重发生,蔓延速度快。小面积的刀耕火种,对控制病害的发生无济于事;大面积一次性刀耕火种(loohm艺以上),由橡胶树灵芝(Ganoder,naPseudoj去rreum)和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二lu、)等引起的多种根腐病发生时间可推迟到10年以上。茎、叶感病轻。但当某种病害发生时,蔓延速度快,经济损失大。

防治途径

如上所述,植病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应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达到持续有效的目的。

1.查出栽培植物在原生生态系统中自然菌群结构及关键种,在创造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时,这个生态系统应是自控的保护性生态系统—适于与控制病原有关的菌类和关键种生存和发展。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引种植物,除检疫外,还应将该植物对新区内菌物群落的适应性作为评定指标。

2.优先保护对病害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的生物种,并为其创造适于生存发展的条件。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字:生态体系;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庆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现状与未来[J].甘肃科技,2014(6):20-21.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第3篇

1市场条件

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以漳州市为例,2008年,漳州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6.67万hm2,受橘小实蝇危害比例高达30%以上。而采取的防治方法主要为高毒农药和套袋,对水果品质造成影响,不利于出口。另一方面,漳州市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大面积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生物防治技术的试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平台。由此可见,漳州地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也是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需求的必然选择,其市场需求量大。

技术基础我国生防学科的发展把引进外来天敌昆虫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机械化繁殖优势种天敌和工厂化生产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形成了我国的特色,并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生态学等学科渗透的生物防治学科。生物防治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升了我国生物防治领域的科研能力,以此为基础,农科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高端人才,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又上了一个台阶。随着生态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相关的科研投入也日益增多。近年来,以高校为依托的科研机构已经成功掌握了几种昆虫天敌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天敌昆虫的资源保存利用、多种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繁殖、专用器具的研制及田间组合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某些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用于控制蔬菜、果树、园林等作物主要害虫的天敌昆虫产品及组合应用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广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除此之外,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培育不育遗传实蝇品系,成功研究出实蝇大量人工饲养技术,并采用现代生物措施防控橘小实蝇。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将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病虫害绿色防治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防治产品尚未大规模进入生产资料领域。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如美国波士顿基因城、旧金山生物技术湾、瑞士Bio-Alps、德国生技河、伦敦等5个典型的国际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1],其发展特点如下。首先,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专家学者、创新人才进行技术更新换代,借助其高端设备和先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确保为产业的发展迅速地输送最新的科学成果。其次,成立核心公司。核心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营销和融资等实力,综合竞争力强。成立核心公司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依靠金融支持。核心公司的成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之前需要先成立专家型公司。所谓专家型公司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前端的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其业务重点和运行模式类似于科研小组。而该公司的成立离不开金融支持,通常这类公司的创办都是由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利用其研究成果借助风险投资进行的。最后,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产业化初具规模,一些良莠不齐的公司也会竞相模仿推出类似的产品,抢占市场。产业化公司为了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占有部分市场份额,产品必须富有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

3加快我国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科研机构研发力度,增强产品的稳定性产业化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供给方,科研机构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用现代化的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同时注重引进先进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推进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同时,在生物防治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天敌作为一个生防制剂所需要的包装、贮存、安全运输等商品化技术研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开发改良型(特别是抗寒、抗热、抗旱、抗药、抗多种虫害)天敌和病原菌品系,加强产品的稳定性。

3.2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加速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契合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潮流。一方面,政府应针对生物防治技术公司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应增加此类公司投融资渠道,并借助政府信用,使政府外的资金能够顺利注入。合理分配科研机构、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的股份,使得企业能健康稳定地运营。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农户制定有效的价格补贴政策,加强生物防治技术产品的示范效应。政府作为农户与企业的媒介,应建立多重渠道,增加双方的认知度。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控制农药合理使用;对果蔬的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控,为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提供政策导向型扶持。

3.3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生物防治使用率绿色生物防治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物防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各类媒介对生物防治技术和运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成功经验进行宣传和介绍,有利于技术快速实现市场化。

3.4成立具有专业水准的生物防治技术服务公司,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支持,最终成为以一体化服务为核心、生物防治技术为驱动力的技术服务公司。初期可以借鉴国外知名生物防治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按照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集中扶持,落实政策,迅速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的链条,发展现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行业,谋划生物防治产业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第4篇

1.分析常见的森林虫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加强生物防治法应用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防治,必须对森林中常见虫害的来源、发生的阶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切实加强对其的防治。

1.1来源途径森林虫害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地森林原有的虫种。一般情况下,森林内的某一种害虫不会导致虫害大发生,并与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的环境存在较大的联系;二是从其它的寄主中转移而形成的虫害;三是通过外地传播。尤其是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种苗需要频繁的交换,而在交换过程中,一些害虫就会随着寄主传播到森林之中。

1.2发生阶段森林虫害大发生一般会经过准备、增殖、猖撅和衰退阶段,且在发生时往往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周期性和偶发性,并在实际中受到周边环境、地理气候以及保护工作到位与否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2.森林虫害防治中如何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探讨

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同的虫害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利用寄生性天敌、利用捕食性天敌等防治方法。鉴于森林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法的必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主要就如何在森林防治中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讨性的分析。

2.1利用有益昆虫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有益昆虫对森林虫害进行防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森林虫害防治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害虫,其天敌较多,所以必须利用这些天敌昆虫加强对其的防治。但是在防治之前,必须加强对害虫的天敌昆虫的调查。掌握森林中存在哪些害虫,哪些天敌昆虫又能为我们所用,并对害虫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掌握可以利用的途径,从而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训化和增殖,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害虫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利用有益昆虫加强森林虫害的防治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2.1.1加强对自然天敌昆虫保护的同时善于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天敌昆虫,其作为限制害虫的种群和数量的主要载体,作为森林资源保护人员,为了更好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就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良好的越冬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其越冬存活率提升,在保护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同时达到降低害虫的数量和种类的目的,从而更好地预防重大虫害的出现。

2.1.2加强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力度很多天敌昆虫由于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天敌昆虫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降低其防治害虫的作用,若不加以重视,则可能导致发生大的病虫害。所以,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天敌昆虫的特点,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寄主,并准备人工饲料,加强对其的繁殖。及时的将其放入森林之中,达到控制森林虫害的目的。例如松毛虫赤眼蜂,就是一种可以大量繁殖的天敌昆虫,利用有效防治森林中的枯叶蛾科、卷蛾科、毒蛾科等寄主昆虫给林木带来的危害。

2.1.3加强对天敌昆虫的引进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一些害虫的天敌在森林中没有,所以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就难以实现。而这就需要及时的引进害虫的天敌,有时候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但是不得产生副作用,从而更好地建立生物链,才能更好地对虫害进行防治。

2.2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的主要原理是就是在森立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达到防治的目的。常见的害虫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细菌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利用细菌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致病细菌达到感染害虫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虫因病而亡,最终达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的目的,但是采取此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害虫死后全身变黑变软,最后腐烂变臭。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细菌以苏云金杆菌为主,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对鳞翅目的森林害虫防治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2.2.2真菌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利用真菌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致病真菌达到感染害虫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虫因病而亡,最终达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的目的。常见的致病真菌主要有虫霉菌、自僵菌、赤僵菌、绿僵菌等,且利用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菜蛾;油菜;赤眼蜂;病毒;新奥霉素;生物防控;呼伦贝尔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07-01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Control of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in Hulun Buir Area

CUI Bao-yu

(Hailar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Workers of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Yakeshi City in Inner Mongolia,Yakeshi Inner Mongolia 022150)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used three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cluding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carrying virus of diamondback moth Trichogramma prevention treatment,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sis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prevention law in rape Plutella xylostella L. field to evaluat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e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rape was increased by three control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effect of the virus+New Austrian mycin was the best.It could be seen that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 small moth woul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diamondback moth;rape;Trichogramma;virus;xinaomycin;biological control;Hulun Buir area

呼伦贝尔农垦地区由于地处我国东北,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年均温较低(-3~3 ℃),年降水量适中(400 mm左右),病虫害种类较少,非常适合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在防治有害生物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开展生物防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隶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年发生代数多,繁殖系数高(平均每头雌成虫产卵量在170粒以上),世代间虫口数量增长快,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危害近年来呈加重趋势。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各种杀虫剂,使小菜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1-3],造成许多杀虫剂相继减弱或丧失了防治效果。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应用非化学杀虫剂来防治小菜蛾,生物防治成为最有效和应用前景最广的防治手段。

油菜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最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之一[4],也是呼伦贝尔地区常年大面积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为了减轻小菜蛾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同时又保证油菜的品质,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小菜蛾是最合适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杂305;供试生防用品:松毛虫赤眼蜂(携带小菜蛾病毒与不携带病毒2种);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以上生防用品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多旋翼无人机释放携带小菜蛾病毒松毛虫赤眼蜂防控区3.33 hm2;处理2:多旋翼无人机释放普通松毛虫赤眼蜂防控区3.33 hm2;处理3:小菜蛾颗粒体病毒防治小菜蛾+新奥霉素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控区3.33 hm2;处理4(CK):空白对照3.33 hm2。

1.3 试验方法

1.3.1 松毛虫赤眼蜂的释放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的施用。从油菜苗期开始,使用多旋翼无人机释放2个处理的2种赤眼蜂,每隔7 d释放1次,连续3次。从油菜苗期开始,在处理3防控区施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新奥霉素,每隔7 d施用1次,每次于傍晚每20 mL药剂对水15 kg喷雾,连续施用3次。其他时间整个油菜田都按农场生产常规正常进行。

1.3.2 油菜产量测定。油菜收获后对4个处理进行产量测定,核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油菜收获后4个处理油菜产量核算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释放赤眼蜂防控区和使用小菜蛾颗粒病毒+新奥霉素的处理区产量均高于对照,经t-检测结果分析,3个处理的油菜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尤其是处理2和处理3,与CK产量差异极显著。由此可以说明,3种生物防治小菜蛾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3即小菜蛾颗粒病毒+新奥霉素的产量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对小菜蛾的防效可能好于赤眼蜂,但也不排除可能是新奥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2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处理3的油菜田小菜蛾虫害较轻,且病害(菌核病)影响也更小,因此处理3的油菜产量最高。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生产区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防治和病毒防治的都能取得一定的防效,提

高油菜产量,且效果较明显。未来在小菜蛾综合防治方面可考虑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法。但考虑呼伦贝尔地区气温较低,松毛虫赤眼蜂在此地是否能够建立稳定的种群,还需做相关试验研究。综合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这2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否适合长期大面积推广使用,还需进行后续的进一步的应用试验[5-7]。

4 参考文献

[1] 吴青君,张文吉.小菜蛾发生特点及抗药性现状[J].中国蔬菜,2001(5):49-51.

[2] 陈之浩,程罗根.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103-107.

[3] 黄剑,吴文君.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97-100.

[4] 吴伟坚.关于小菜蛾的寄主范围[J].昆虫知识,1993,30(5):274-275.

[5] 侯有明,庞雄飞.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J].昆虫学报,2002(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