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心理预期;信息传播;图片;文字
1引言
心理预期也可以称为预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受众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对预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决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决策的前提就是对被决策的事物形成一个预期,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预期之下进行的,预期在个体的决策机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是影响受众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
预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响心理预期的因素可分为信息因素和被试因素两个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传递及呈现形式等;被试因素包括被试的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甚至被试的年龄焦虑状态等。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文字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专家最为重视、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课题,而有关图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图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关注。沈德立等(2001)认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双重编码,而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因而图片便于记忆,更有优势效应。图片之所以具有优势效应是因为图片的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图形材料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图片、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有何不同。
预期结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感受等个方面,即:群体对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预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致性);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刺激强度是否也会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为预期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答案体现,研究者通过观察两组答案的分布特点(一致性)、数量值上的差异(感受性),来观察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的影响。具体为两个问题:两者对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两者对预期结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被试共79名,均为男性,年龄在l8到24岁之间。参加填写问卷的个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随机分配到图片组或文字组,经检验,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材料。问卷分为两套,一套为图片问卷,共15题。每题都是一张描述特定场景的图片,然后是与这张图片相关的一个问题及七个选项。另一套为文字问卷,与图片问卷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图片描述特定场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图片描述特定场景。
两套问卷除了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个用图片说明一个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为了排除答题倾向的干扰,问卷中半数的问题选项逆序排列,两套问卷逆序排列的题号及排列顺序一致。
2.3程序
2.3.1问卷的编制
本次研究以自编问卷为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选择图片材料并生成相应的文字描述。对入选图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节(独立性),可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有较明显的预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为标准,共选定33张图片作为初步人选图片。然后,由6名大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大多数人对图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则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则不符合。结果33幅图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与研究者假设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图片被淘汰。由3名大学生对选定图片进行描述。(指导语为:“请你对每张图片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你观察到的全部信息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用词语、短句,尽可能不用长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交由另一名没有参加过前两次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汇总,汇总要求是: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关信息。这样做是因为每名学生的描述都是客观上用于判断的图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将他们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这个并集会越来越接近全集,即文字问卷中每题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图片问卷中每题图片给予的信息(有关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信息量对等的问题在第五部分综合讨论中会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删去描述不清楚的图片,结果有9张图片无法准确描述被删去,最终确定15张图片做题目,3张备用。
然后,编订问卷的问题及选项。问卷问题由研究者根据最初选定图片时对图片预期的假设而编订的,并根据每个问题编制十余个备择选项。而后选取6名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前任何试验),让他们看图对问题进行选择,目的是选定选择项的量程范围,缩小选择项之问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确。在确定选择项的数量值范围之后,对于选择项为数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这个范围内按对数关系计算出五个数据点,加上已确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个数据点,设为七个选项;选择项为文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数量值范围内按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设定为七个选项。
2.3.2实施调查
对79名青年男性进行了调查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分两次进行,每名被试随机分入图片组或文字组。测试指导语均为书面形式,具体如下:“请你根据以下陈述的事件(给予的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推测,在1—7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的推测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据上文给予的有限信息推测每个问题,只认为事件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不考虑特殊情况。”
3结果
3.1数据的预处理和项目的筛选
用Pearson系数以及每道题与问卷每题总分相关分析了图片、文字两套问卷的信度。其中,在图片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205,第二题为一0.122,第四题为一0.049,文字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179,第二题为0.314,第四题为0.241,这三题在两套问卷中的相关显著性都大于0.05,对问卷统计结果没有意义,所以保留其余12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3.2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众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何差异。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是指受众选择答案的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文字问卷的方差都大于图片问卷,其中有6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余项目不存在显著差异。
3.3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是指受众对图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据这个感受程度做出的预期推理。本研究通过研究受众对问题预期推断的结果来观察受众的心理感受程度。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名被试的总得分,即将每份问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编排答案的题目先进行校正),结果见表2;其次,将两组中各名被试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t(77)=5.258,p
4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和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对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数据结果还不能做出确凿的结论。从表1可知,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图片问卷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问卷组的标准差,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景下,图片材料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个项目都是采用7点计分,两种情况下的方差很难出现很大的差别。就本研究的结果来说,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项目出现了显著差异。不过,在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其余各题的方差都是文字问卷的大于图片问卷的。这种明显“一边倒”的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片材料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文字材料。两组问卷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图片中的信息传输给被试时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试在接收图片信息的冲击时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试脑中的处理过程是按顺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统一整合,所以图片信息给受众的冲击力要强于文字信息,这也就是图片组的感受性明显高于文字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探讨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时,信息量是否对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在场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对等,就会直接影响被试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两组被试选择结果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对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问卷编订的全过程中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地减小或者消除这种不对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来源于图片,所以某一名被试的描述只可能是图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个子集。将所有被试的描述结果整合到一起,这样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图片的信息含量尽可能地相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预期这个心理现象量化,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心理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预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人们研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心理感受等级将心理预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便于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为了增强馆藏文献资源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高校图书馆应该由个体分散模式向社会化协作模式转变,从传统的馆际互借发展到电子文献传递和文献提供,通过新媒体手段,既能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又能提供学术交流、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实现战略转型.随着馆藏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高校图书馆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服务方面的馆藏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公众信用优势、馆内场所优势、公益服务优势及资源共享优势,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以“受众中心论”为指导,通过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在知识信息的传播方面发挥出自己的综合优势.
信息传播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要作进一步延伸,而面向社会传播各类知识信息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图书馆一样,除了服务特定群体的读者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这就是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综合整理和有效传播,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只有向最广大的读者群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所存在的价值才会更大.目前,计算机与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大多得到了普及.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向全社会传播知识信息有了更好条件,网络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实现了零距离.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形式的载体才能传播、交流,现实的信息资源依据其载体形式可分为载体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四种类型.
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积累,都购买了大量的中外文图书资料、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并拥有大量的随书光盘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丰富的馆藏为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为此,高校图书馆要从单一的收藏借阅模式,朝着以组织、传递、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方向的转变.现在的读者,不仅仅只想在图书馆能获得信息,他们还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深加工,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向全社会进行传播.只要不断更新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把“单位图书馆”变成“社会图书馆”,那么每个高校图书馆都将成为全社会知识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站和节点.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等载体,与高校图书馆进行互动,在线接受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智慧和财富.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力开设书画展览、签字仪式、信息会;利用大众媒介宣传自己,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图书馆协会或联盟,以加强自己的实力;实施图书进社区、图书进军营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传播功能.
高校图书馆要打破文献信息资源壁垒,面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化.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向他们提供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知识信息,力争把自己建设成为广大读者依赖的、能够充分满足需要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成为老百姓了解文化生活、参与文化生活、感受文化生活的信息平台.
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为信息传播插上翅膀
新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后出现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也被人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更加先进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必须实行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网络资源组织的新型模式,更是为了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一般高校图书馆都购进了光盘数据库,这便于教学和科研,但对于本校图书馆资源的挖掘使用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却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加快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步伐,这不仅是将特色资源数字化储存起来,而是关系到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链接与导航,关系多媒体的资源在共享原则下的重组与整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在拥有纸质载体的同时,应该积极朝高密度、轻量化、小型化的数字化载体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成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信息用户带来了信息高速公路,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用户联为一体,所有信息可通过网络接收或传递出去,信息服务呈现出跨时空、跨区域、开放型等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数字化也成了衡量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为扩大知识信息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增加电子文献数量,以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数字馆藏资源包括了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体的现实馆藏资源和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体的虚拟馆藏资源,两者都是以数字化方式为特征的信息资源.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信息资源.”
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近几年购买了一批高档服务器和大容量磁盘阵列设备,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局域网.所有电子资源均储存在磁盘阵列上,满足了数据的快速访问和安全性要求.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推进“开放式、自动化、网络化”工程,实现了馆藏资源开放式管理,馆藏资源已逐步向社会开放.同时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着力提升馆员的服务意识,注重培养师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读者不但可以通过网络对该图书馆的概况简介、使用帮助、图书馆公告、书目推荐、相关展览业务、读者证件管理、使用权限管理、图书续借、预约业务、书目信息、馆藏电子图书资源等进行信息检索,还能对有关资料进行下载,或开展电子阅览和光盘资源点播等业务.读者之间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互动.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在文献的流通、编目、采访、查询等业务中实行计算机自动化,对图书资料进行提炼、摘要,建成各种与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读者需求相关的各种专题数据库,把自己的信息产品通过网络系统传送给广大读者.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图书馆数字化将是一场前所未的革命,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成为一个电子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世界上不少图书馆都在做资源重组和功能再造,大学的专业图书馆都在构想自己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健康信息传播;健康教育;寄生虫病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alaria, Schistosomiasls and Filariasis; Key Laboratory of Parasite & Vector Biology, Ministry of Health, Shanghai 200025,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gress of medicin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ubjects,?which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products" are derived from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 health, desire to obtain heal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t is have important impact to people life and health hazards in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 Prevention of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s by the heal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Key Heal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Health education; Parasitic Disease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多样化及食客的行为方式改变,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疾病-----寄生虫病,它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疾病。而一种被忽略的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随着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加,在城市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调查结果,食源性寄生虫中最有代表性的华支睾吸虫,其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估计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感染率为0.58%;带绦虫感染率为0.28%。由于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和鱼、蟹等引起的其它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肺吸虫病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仍然较高。用健康信息传播和教育手段来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风险。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3-2015年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健康信息传播教育:大学生548人、中学生86、小学生57人、在职的人员264人,从事卫生工作专业人员118人,卫生官员30人,(见表 1)。
1.2方法:根据不同对象,分别按年龄分组进行传播前的摸底调查, 问卷答题,知识讲座,知识问答。如:是否经常在外用餐、生熟餐具是否分开、是否喜欢吃路边无证摊位烧烤等等。发放宣传小册子,观看宣传教育片,短信互动,寄生虫标本的实物观看、讲解,现场多媒体互动,现场提问,使得受传播者有体验感!
1.3调查内容:
对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态度、信念、个人行为及健康教育课等。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被忽视和遇见食源性寄生虫:华支睾 吸虫病(肝吸虫病)、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囊尾蚴病、广州管园线虫病、旋毛虫病、隐孢子虫病、曼氏裂头蚴病等等。
2. 结果
开展形式多样信息传播,普及预防寄生虫病知识,尤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展开, 2013-2015年对1103人次人员的健康信息传播教育。通过《人体寄生虫标本馆》实地参观,面对面地知识传授,实物的观看、接触、问题的解答、发送发放宣传小册子,让参观者亲自动手点击视频将会出现互动模式等等,提高了参观者兴趣。从手机信息的反馈和前后问卷调查,起到了良好效果,小学生的知晓率达到90%、中学生95%、大学生98%、在职人员98%、专业人员100%、卫生官员100%。普遍认为这样的健康信息传播方式受益匪浅,今后在外用餐一定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追求美味、鲜嫩的同时,煮透食物,改变吃醉虾、醉蟹、烧烤和涮锅的陋习,不吃或少吃路边烧烤,尽可能去正规餐馆用餐。
3. 讨论
健康信息(Health Information)是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R、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即健康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是以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健康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1]。
食品供应渠道增加,居民日常饮食模式趋于多样化,摄食生鲜和未彻底加温食品人数日益增加,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球约有5620万人感染食源性吸虫病,其中790万又严重后遗症,7158人死亡。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如不加以提醒警示它的患病风险就越来越大!人们应该在日常食品饮食中应做到:
3.1改变不良嗜好 摒弃陋习
众多寄生虫病通过传统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而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喜好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和肉类的饮食习惯,喜爱烤肉、烤鱼、涮火锅、喝生水、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路边的不洁食品,这些不良嗜好和陋习往往给罹患食源性寄生虫病带来极大的隐患,改变这些尚难改变不良嗜好、摒弃陋习是预防与杜绝寄生虫病根源。
其次
3.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饭前、便后不洗手, 饮用生水, 瓜果、蔬菜不严格清洗即食用等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饮食中,少吃或不吃半生熟菜肴,不食生菜、半生海鲜、食品,养成吃熟食的习惯,吃涮锅时要将肉片彻底煮熟、煮透后食用(至少两分钟以上),蔬菜瓜果清洗干净后吃,因为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重要原因。
3.3 加强信息舆论监督,堵源头、促意识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必须加强舆论信息监督,从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提倡科学养鱼,牲畜圈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屠宰业的监督和无证食摊的管理,加强对肉食品、水产品市场的卫生检疫,建立严厉的食品安全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卫生意识,风险意识,按照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家庭食品制作的10条黄金规则:1.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2.彻底烹调食品 3.立即食用煮熟的食品 4.精心储存食品 5.彻底再加热熟食 6. 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 7.反复洗手 8.精心保持厨房所有表面的清洁 9.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物 10.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
3.4 加强健康信息的传播
随着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有些对鱼、肉类等食品加工不重视,不注意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与器皿分开,卫生检疫工作相对滞后;对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尚未系统地开展。这些都是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潜在的危险因素。
健康信息传播已不单纯是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或是卫生部门的事情。每一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监督者。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一个可控、可防的疾病,通^预防寄生虫病健康信息传播,了解预防知识,了解对健康危害性,引导和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妇女和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如“健康处方”、“健康大课堂”、“健康万里行”、“健康进社区” 等,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
参考文献
[1] 胡晓云,李汉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信息传播[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8):585-586.
[2] 陈艳, 牟荣, 国果,等.健康教育对寄生虫病防治的影响[J].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83-85.
[3] 张小萍,蒋守富,洪国宝,等.上海市市售食品食源性寄生虫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4):404-409.
[4] 张卫民, 姜晓燕.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4):231.
[5] 俞铭敏.以媒介为载体的健康传播现状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9,4(增刊):18-21.
[6]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健康教育传播现状评析.2012年度中国健康大会优秀论文集[C].264-266
[7]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鉴于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水平的普遍问题,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可体现在采用新的数字信怠展示形式、科学地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化建设思路、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渠道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合二为一四个方面。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还需要认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展示与传播效果:一是专业人力资源缺乏:二是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三是关于真实性的态度问题:四是资金投放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三)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关键词 “正能量” 信息传播 教育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理念和精神信仰的教育,意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理解社会的综合人文素质,提升它们将来适应社会和接受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的综合能力。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但是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论
教育方式就是信息传播方式。教育就是以传播新价值和新理念为目的,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是决定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就能保障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人类教育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精神灵魂的课程,新的信息传播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每个人的精神气质都具有时代性,这种精神气质的培养来源于所处时代的精神文化风气和社会人文精神价值,它是整个社会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信仰教育和生活方式教育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教育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高校要围绕现实社会的理论基础来教育大学生,让具有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中,做一名具有现代精神气质和责任公民。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它属于既传播知识又传播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传播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的传播更倾向于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价值的教育,它要把这中价值观传播和示范给所有大学生,它的传播过程必须与当下社会所具有的核心理念联系起来,否则在教育中难以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通过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是大学生认可,然后这些价值理念就会主动的被了解和学习,才能形成具有社会共同感知的社会行动和生活方式。
1.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体系
新的传播技术的使用给高校教育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技术,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收获。高校所有的教育方式构成高校自身的信息传播体系,其中就包括口授式教学、阅读文献式教学、行为示范式教学、互联网信息终端传播式教学和实践造作式等教与学构成的信息传播体系。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大学也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接收到这些价值观,但是在这些教与学的信息体系传播中,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端发挥着其它传播方式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1.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动,而不是像专业技术课程那样一成不变。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时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基础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已经脱离实际的方式和内容,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被高校大学生重视和认可,认为这类课没有学习的意义,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上时代所е碌摹5鼻暗母咝K枷胝治教育方式还存在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缺乏时代性。其二,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错误认识。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终端的高效利用。
2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2.1信息传播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
(1)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教育观念该是从原来的记忆背诵转向利用技术查询所需的材料,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也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影响。教育体系内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主体等各种要素,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彻底改变这些要素在整个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对每个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生动、要求教学环境必学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必须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要求教学主体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等,所以说它对这些要素的影响是深刻的。
(3)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价值观传播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传播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播高校和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具有重要性。它能够提高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能够使大学生尽快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快速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能力。
2.2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多重纬度
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为教育方式改革提供多重纬度,每个纬度都为教育方式改革提供一个具体的方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它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有针对性指导。
2.3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求不断地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现代信息传播体系下,要依托这个信息平台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面,不断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
3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3.1正能量信息传播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人们的整个思维方式和理解问题的方式都产生的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维开始变得专业化和技术化,理解问题的视角也开始变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的教育,在传播教育方式中一直保持封闭的、单一、统一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彻底开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变的具有活力和潜力。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引导,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现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多元多渠道多终端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3.2正能量信息传播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能量的信息传播体系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启示有多方面的,它让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变的更加开放,变的更加具有人性、变得更具有理性和包容心。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学习专业化的知识和培养健全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他们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在信息化泛滥的今天,必须要建立正能量的信息传播体系,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思想价值观,最终让每个人成为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光源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成功。
4结论
面对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保持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必须保持能够被质疑和公开讨论,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传播给所有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2).
[2] 王玉芝.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