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时代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特征
首先,很多大学生对于作弊存在着侥幸心理。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但是很多大学生依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在作弊的过程中被抓到,但是他们往往不思考作弊被抓到后的不堪后果,为了在考试中获取成果,他们宁愿冒险。
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进入考场前还没有产生作弊的念头,但是如果考场监考不严,少部分大学生就会壮胆进行作弊,从而影响了整个考试的严肃气氛,给其他大学生有失公允的感觉,为了能够追赶上其他通过作弊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很多大学生会产生不作弊便会吃亏的心理,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到作弊之中来。
第三,大学生作为人必然存在嫉妒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敬和喜爱,他们已经习惯于领先于别人。但是大学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他们的这种学习优势可能在大学时期不再明显,自己可能即使很努力也达不到佼佼者的程度,看到别的同学遥遥领先他们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嫉妒心理,这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即使在考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可能选择作弊。
第四,大学生的虚荣心促使大学生作弊。有一些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了能够保持他们良好的荣誉,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在大家面前营造完美的形象,这些同学选择作弊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还有一部分同学将作弊视为一种可以炫耀的能力,为了使其他同学看到自己的“聪明睿哲”,他们会通过作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一)从客观层面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虽然发生在大学之内,但是大学却是社会的缩影,追根溯源,大学生考试作弊和当今的不良社会风气休戚相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社会上的投机取巧、贪污腐朽、诚信缺失、不劳而获现象俯拾皆是。这种社会氛围在无形之中给身心发展上不完全健全的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大部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很多大学生都会走上作弊的错误道路。
另外,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错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的时候过分重视学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以及考试成绩,很少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加之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都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大学生自己也把学历、文凭、分数和证书看作是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很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以后的就业之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当前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集中精力获取各类证书,例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教师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为了证明自己具有获取证书的能力,有一些大学生会在考试中采取不正当手段,作弊现象应运而生。
第三,大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无形的,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一鸣惊人。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这种迫切的希望,害怕因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父母的惩罚或者训斥。
(二)从主观层面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具有认知障碍。自我意识觉醒在大学期间的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唤醒和激发,伴随着大学生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定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存在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和扭曲的情况,他们可能将眼光局限在社会的阴暗面上,只看到社会上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贪污受贿的那一部分,却对真、善、美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只吸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到大学生活之中来,面对考试会毫不犹疑的选择作弊取得良好考试成绩。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偏低。思想道德水平往往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作弊能够反应一个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之后,在大学期间往往放弃了对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放任自流,导致自己素养偏低、胸无大志,认为自己考试作弊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作弊。一个人的心理是在不断的冲突和矛盾中走向成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的波动、情感面临的冲击以及外部世界的干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心理不协调和心理上不公平之感造成大学生在考试中选择作弊。
三、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可大可小大多和其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应该从根本上对这种现象进行防范和避免。思想道德教育课首先要教育学生的是诚信,诚信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获得他人的尊重,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思想道德教育课要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侥幸心理和虚荣心理,引导学生意识到考试成绩要通过自己努力获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让他们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大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课还要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大学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察,更是对学生品格和素质的考核。高校应该让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本质,使得学生了解到考试知识对他们一学期所学知识的考核,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改革的考核,让学生从思想本质上了解到作弊的害处,以端正的心态面对考试,不自欺欺人。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任课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将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虚荣心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用自己的汗水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于差生,教师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对自己逐渐有信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考试。
教师还要做的是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适当的心理压力能够促进学生考试进步,但是如果学生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应该常常与学生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面对的难题和压力,鼓励学生克服压力,努力振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左西孟旦;米力农;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 DCM)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肌病之一, 以左心室增大或双心室增大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点, 主要表现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并发症、胸痛等[1]。病程呈进行性发展, 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阶段, 病死率较高。目前, 临床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包括正性肌力药、利尿药、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左西孟旦(levosimendan) 为钙增敏剂类心力衰竭治疗药, 该药物可选择性与心脏肌钙蛋白 C 的 N-末端结合, 稳定心肌钙键, 增强心脏肌钙蛋白 C 对Ca2+的敏感性, 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2], 减少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脑钠肽水平, 临床用于心力衰竭失代偿患者的短期治疗。本文主要通过左西孟旦和米力农的临床观察, 明确左西孟旦的疗效及经济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住本院心血管内科的发生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86例, 患者年龄35~62岁,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24例。患者在入选前, 均确诊为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评级根据纽约心脏协会的评定为Ⅲ级或以上;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入选对象均排除患有严重的低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恶性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43例, 对照组43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及心力衰竭分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给予患者强心药、利尿药、硝酸甘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以及扩血管药等。试验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左西孟旦(悦文,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左西孟旦的负荷剂量为12 μg/kg, 注射10 min再以0.1 μg/(kg·min)的滴注速度进行静脉滴注, 1 h后将药物的浓度增加到0.2 μg/(kg·min), 持续23 h。对照组给予米力农负荷量 50 μg/kg 静注 10 min, 然后 0.375 μg/(kg·min) 静脉泵入并持续 24 h。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经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 LVEF、LVSD、LVDD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极差, 5年生存率不及50%。目前对DCM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手段, 随着介入技术的CRT或CRT-D植入的深入研究, 以及外科治疗如心脏移植、左心室成形术等, 对DCM的治疗提高到新的台阶。目前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力衰竭, 抗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等, 能改善症状, 预防并发症和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从而提高生存率, 对于合并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病情加重的一种表现。心力衰竭的发展是不可控的, 即使对原发病因进行控制、消除, 使心肌不再受损, 心泵功能也会因为心肌的重塑而继续发展加重病情,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左西孟旦是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扩张血管和冠状动脉, 降低肺动脉楔压等作用, 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 维持心肌的耗氧能力, 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静脉注射左西孟旦注射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注射部位痛。Kaheinen等研究表明, 左西孟旦的正性肌力作用是米力农的 10 ~20 倍, 其心脏氧消耗明显低于米力农。大型临床实验LIDO、RUSLAN、CASINO、SURVICE、REVIVE等均表明左西孟旦有效治疗心功能不全[3]。Silcva-Cardoso等[4]研究表明左西孟旦静脉给药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明显效果及安全性。目前认为, 左西孟旦治疗 CHF 的可能机制是激活血管平滑肌的 K 通道开放, 使细胞膜超级化, 抑制 Ca2+内流, 激活 Na+-Ca2+交换体排出Ca2+, 使细胞内Ca2+减少, 导致血管扩张。
BNP 是 1988 年由日本的 Sudoh 等从猪脑内分离纯化的一种利钠肽, 其结构和功能类似于 ANP[5], BNP 是一种含 32 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 是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载刺激下, 主要由心室肌分泌以反映心室过劳的一种神经激素, 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且有研究表明, BNP 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和预后指标。BNP 水平是不对称心室重构的间接表现形式, 血浆 BNP 的浓度是反映左室舒张压或左室收缩不良的生化指标, 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NT-proBNP 作为 CHF 的检测方面定量标志物, 较BNP更灵敏反映患者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程度, 有助于 CHF 的诊断及治疗;LVEF 能在检查方面反映 CHF 患者的左心功能。本研究表明, 与米力农比较, 左西孟旦可减少DCM患者发生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时的住院时间, 降低LVSD及LVDD, 提高LVEF, 降低 BNP, 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 左西孟旦注射液可有效治疗DCM患者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并且可有效改善心肌功能, 不良反应少、安全且耐受性强, 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爱群,胡大一.心血管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06.
[2] 孙宝莹.左西孟旦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药房, 2011, 22(18):1718 -1720.
[3] Lehtonen L, Pōder P.The utility of levosimendan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Ann Med, 2007,39(1):2-17.
[4] Silva-Cardoso J, Ferreira J, Oliveira-Soares A,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evosimendan in clinical practice.Rev Port Cardiol, 2009, 28(2):143-154.
关键词:网络游戏;信息化时代;生存方式
网络是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伴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是人最终走向全面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以往的时代,人们对生存方式的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物质生产需求方面的。生产和消费成为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为何而生存,怎样而生存,在信息化时代有了新的内容。外界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物质基础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精神基础薄弱的问题就会突显出来,人们迫切需要加强精神层面的建设,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精神食粮,人们还希望通过一个由自身构建的世界来达成精神层面的愿望,这种需求最初表现为梦境。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虚拟空间,这个囊括了人们所有的梦想的虚拟的现实性存在物出现了。虚拟世界的出现使得人们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促进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平衡。人们的生存方式拥有了一个精神层面的选择项。人们通过网络游戏的生存方式的选择,在精神意义上,人自身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样,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就不会止步于现实世界的种种框架内,而拥有了更广的空间和维度,就认识水平和能力而言,则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拓展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里,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已不再像以往时期那样始终摆在第一位,而是转而求其次,即追求精神生活。虚拟世界的应运而生,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程阶段。虚拟世界里的游戏就成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们的焦点。网络游戏作为生存方式的意义也就体现于此: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信息时代里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焦点;人自身以全新的形式投入到虚拟世界中,虽然外在形体仍然处于现实世界中,但精神世界则与虚拟世界相联;在数字化、人化的网络游戏中,人找到了迷失已久的自身;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人们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建构了虚拟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努力以精神信号的形式在人的意识中得到了反馈和联动,促进了人脑的相关机制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这种行为的本身就体现出人类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的历史趋势。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可是,这些变了味的文字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在广泛使用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利弊呢?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但由于习惯,我在平时网络聊天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网络用语。于是,我便思考,难道网络语言真的如此无利可寻吗?仔细想想,其实非然,如果一些网络语言格式比原有词语更有魅力,更有好处,在表达上具有新意和特色,就有积极作用,就会丰富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能渐渐取代原有词语和格式,这不是也为词汇进步做了供献吗?
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循序渐进地讲解知识的内容,然后配套出一系列的练习题来让学生做,通过做题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只是器械地做题,而忽略学生对这个知识本身内部的理解。这样在遇到别的问题时,学生很难想到用学过的那些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形成是不利的。而且,知识面很单一,在学某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单单讲解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但是,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信息化教学,由于讲授课程时所采用的手段方法很多,而且灵活,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知识的变换很快,学科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可能现在遇到一个物理题,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却出现了新的数学问题,这要求学生的头脑要灵活多变,思路要很开阔,思维的转变也很快。这对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二、学习过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讲授知识、做题,做题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解对题目做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对某一类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结出解这一类题目的各种方法。而学生也只是学结出来的解题方法,思路,都是现成的,并不是学生真正理解做出来的。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注重的正好相反,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至于结果可能不唯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开放性试题,在新课程改革后,对培养学生的的能力,达成共识。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大量地引入了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要用到很多的,比如:ppt,几何画板,flash等等方式,来向学生呈现说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听教师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各种手段来查资料,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分析
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接受,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听,有没有真正地在学习,认真地思考他所讲授的地知识,只是一味地讲。学生也只有这样机械地接受,这是传统教学一个重要的弊病。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变革学习方法。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前景。信息化教学在方法上讲究多样,主要注重启发、探究、协作等。摒弃了以前那种单一传输式的教学,不只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启发为主。就是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教师会用多媒体举出很多的例子,让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最终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要改变学习方法:
1.走向创新性学习,学习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择储存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利用它来解决问题,怎样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利用它来创新。
2.走向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致力于转变学习者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把学习变成学习者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在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3.走向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充分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差异和实现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教学理念。
4.走向基于技术的学习,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也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无法体现出来。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