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防治定义

生物防治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防治定义

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第1篇

教育、人才、就业、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物价、社会保障、城镇化……连日来,这些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使社会对本次大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能够通过会议得到积极的回应。“报告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吉林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始终关心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大代表车秀兰十分高兴地对记者说,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她认为,过去五年,我省教育方面一系列重要成绩有目共睹,人民群众得到了诸多实惠,是真正的见证者、受益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从“办好民生实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角度,布置了重点任务,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准确把握。车秀兰代表建议,下一步工作要更加注重教育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转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巩固提高,发挥好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李念福、安立佳、高维平、刘和忠等代表建议,要重视高等教育规划,将其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质量;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龚玲、马廷芳两位代表建议,要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采取整合教育优质资源、加大政府专项投入、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等措施,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李元元代表特别关注报告中提到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基本建成创新型吉林”等内容。他认为,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视。为此,他建议政府要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的“特区”,在“特”上下功夫,做好文章,建成创新的政策特区、创新的人才特区,特别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密集区、创新的组织机构特区、创新的企业特区。就大学而言,杨元元代表建议,要加快学科调整优化,完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建与共赢。杨小天、郑秋林两位代表建议,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加快制定实施人才兴省战略,用政策、环境和条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推进具有吉林特色城镇化实现新突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之一。究竟我省城镇化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子,代表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赵振起代表认为,发展城镇化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城镇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要突出产业支撑。他认为,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竞争,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增加就业和促进人口的转变,才能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不能只靠土地财政来解决,必须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有资金支撑功能完善的城镇化。”赵振起代表还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在城镇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目前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底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积极保障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代省长巴音朝鲁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做出的庄重承诺回荡在会场上空,令与会的代表们心潮起伏。“省政府能够把这些承诺写进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充分体现了一以贯之抓富民工程的决心。”陈洪海代表动情地说。他认为,过去五年,省政府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改善幅度前所未有,进一步增强了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大病”得不到及时诊治等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此,王江滨代表“把脉”并开出“良方”。她建议政府从城乡居民的医保补助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费用,设立体检专项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的基层医院对未曾因“大病”住院报销的城乡参保居民进行分期、分批筛查,为群众健康提供及时、可靠的保障。李海宽代表建议,省、市政府及医疗部门要增加对医保基金的投入,改革医保、农合统筹资金支付方式,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促进医保、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正常健康地运转,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报告中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化文代表针对提高劳动保障水平问题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劳动者创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王化文代表建议,应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此外,王化文代表还建议,应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肯定成绩不放大,直面问题不回避,这是报告带给每位人大代表的深刻印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二项民生实事中,“启动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引起代表们广泛讨论,大家纷纷为此提出真知灼见。瘦肉精、塑化剂、染色馒头、毒豆芽……近年来,频繁发生在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向人们敲响警钟。一句“如今我们究竟还能吃什么?”已经成为大家常说的“冷笑话”。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宋亚坤、曲江、王向东、杨成虎等代表围绕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政府要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统一利用检测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食品安全。沈亚菊、张雪梅、哈日巴拉、李锐代表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入口关,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使假劣药品、食品无法进入市场。同时,他们还建议强化人大工作监督的作用,促进安全责任落实。

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针对生物防治来说,它属于一种新兴的学科,主要探究的就是景观生物群落以及与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不仅要探究景观结构单元组成以及相关的类型、空间格局和及生态过程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作用,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空间上的格局、生态过程和尺度等方面之间的相关作用进行有相应的确定。在城市生态园林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一是斑块一廊道一本底理论;二是景观异质性理论;三是景观连接度;四是连通理论等等。

1.简述城市生态园林

所谓的生态园林主要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并且是融入了景观学、植物生态学以及生物的防治技术等有关城市生态的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在对风景园林以及城市的绿化进行研究时可能会影响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园林的宗旨就是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协调、追求和谐以及谋求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是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自然有限供给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了社会经济的不断高效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生态的建设以及发展。

2.生物防治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的绿化从而形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更好的跟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在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当中的昆虫也比较复杂,其主要是表在昆虫群落当中的种群组成以及种群密度之间发生的各种变化。但是,关于化学的防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十分的严重,并且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影响,同时还对自然界当中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然而生物的防治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些问题,并且在现阶段已经是被园林植物防治过程中广泛的应用。

2.1生物防治病虫天敌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不仅生物防治的定义得到了相应的扩充,其生物防治的范畴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充。针对目前而言,生物防治在进行研究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进了天敌的增加,同时也进行散放对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对微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与商品化为主。城市园林植物丰富的种类和充足的蜜源,为害虫天敌在一定的程度上建立稳定种群发挥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的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一是应注意就是对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补充天敌的食料和寄主,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天敌越夏、越冬的场所,使天敌种群能够顺利地生存、繁衍。二是,注意协调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一些矛盾,注意选用特异性、选择性农药或生物农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经对天敌昆虫的引进以及使用,防治害虫上在一定的程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对益螨进行研究以及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益螨的研究和分析,还会进一步的涉及植绥螨类群、肉食螨类群等等,植绥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单一害螨进行捕食,还可以对一些小型的昆虫进行捕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生物学、人工饲养以及释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推广以应用。比如:西方盲走螨防治李始叶螨。对于优势种天敌的不断繁殖以及工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对赤眼蜂的繁殖技术研究已经是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同时也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对于平复小蜂的繁殖以及散放防止松毛虫等大型的娥类效果十分的良好,通过人工的进行饲料防止瓢虫以及对保幼激素促进瓢虫成虫产卵进行结合利用,我国人工饲养的多种小蠢冲重要天敌蚁行郭虫的技术已经是取得十分良好的成绩。管氏肿腿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杨干象以及桃红颈天牛等害虫。

2.2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发展

我国在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以及开发都一直十分的活跃,并且在“九五”期间对生物农药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并且也已经把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药选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关于BT类作为代表的细菌杀虫剂已经是其主导的产品,在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当中的主要有日本金龟子芽抱杆菌对蟒槽发挥杀虫作用以及苏云金芽袍杆菌对鳞翅目的幼虫有较强毒性,之后又发现了该种菌的不同类型菌株对双翅目以及鞘翅目等七个目的的昆虫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在当前国际中生产量最大的就是苏云金芽抱杆菌,同时也是在城市园林防治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微生物杀虫剂。

昆虫病毒杀虫剂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病毒―微生物复合杀虫剂”中的主要复配剂,结合园林绿化植保报道的过程中为松毛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以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比较快速作用的BT杀虫剂进行有效的配合,结合相关的林间试验的表明,不仅要比单施BT发病快,还能够让松毛虫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保持着低密度。针对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而言,其主要是应用的就是球孢白僵菌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规模性的防治松毛虫、开展卵孢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结合相关的一些报道,EB一82灭蚜菌为蚜虫病原真菌毒力虫霉的发酵制剂,其主要的代谢产物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其杀虫组成的成分是一种醋溶性街醇类化合物,不仅击倒蚜虫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还能够杀害叶螨。转基因以及天敌等方面的生物农药,比如:例如高效方面的研究、新型苏云金芽抱杆菌方面的研究、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一会会进入有序的开发。

2.3在园林当中的应用

关于植物源杀虫的物质是在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当中寻找出的杀虫活性的物质,其主要就是次生代谢的物质,同时它也是植物自身防御以及昆虫适应演变一同进化的结果所在,在很多种的次生代谢物对昆虫的变现是在杀毒以及行为干扰等作用。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迅速的,并且对苦皮藤、沙地柏、马桑以及苦参等很多种的杀虫植物进行了研究,从而开发出了百分之零点五的楠素杀虫乳油、百分之二十九的油酸烟碱氯氰乳油以及百分之零点五的羊角扭水剂等。

随着高线技术不断的发展,不仅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和普遍的应用。给生物防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转微生物杀虫基因抗虫植物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农药特性,而美国的环保局早已经将其进行了确定,并且列人农药范畴,针对转基因抗虫植物而言,只能够在抗虫农作物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以及应用,BT抗虫基因在一定的程度上成功的被人为的转到落叶松、苹果等相关的树木,还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束语:在自然的生态系统当中,生物和生物之间是有着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通过对植物、害虫以及天敌间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导导致害虫的种群一直都围绕着低平衡的密度进行相应的波动,从而使得某一五中在生物群落当中来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从对于这种密度就称作为平稳的密度,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自然的控制。然而关于种群维持在平稳密度的过程就叫做自然条件的过程中,同时也是生物密度制约因子的结果。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城市园林的生物防治,必须要强调以整个城市原理生态系统当中生物群落每个功能团作为条件单元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本地的有益生物进行保护,来不断的改善以及增强有益生物的因此,从而长期有效的防止有害生物的危害以及暴风,这将是城市园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发展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闫淑君,洪伟,吴承祯. 生物防治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 福建林业科技.2003,12(24):103-106

[2]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12(24):153-155

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森林 病虫害 治理 策略 原则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它有如下特点:①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②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使其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它不是许多防治方法的机械拼凑和综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佳防治方案。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但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③综合治理并非以“消灭”病虫为准则,而是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④综合治理并不是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技术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准则。

一、综合治理遵循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二、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 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再平衡;广西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216-01

生态系统应对生物入侵的方法是生态再平衡,但再平衡过程需较多时间,且会对区域经济与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因而应对生物入侵进行积极干预[1]。广西位于中国南部,与云南、贵州、湖南及广州接邻,存有800公里的国境线与1500该公里的海岸线,易发生生物入侵,需进行谨慎防控。本次研究以广西生物入侵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生物入侵对广西影响的基础上,总结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具体如下:

1外来生物入侵对广西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破坏生态系统。

广西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破坏生物遗传、影响生物功能两方面。从生物遗传角度分析:生物入侵后会与区域生物发生杂交,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与物种多样性。如:“水茄”对广西河岸、海岸与湿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严重影响。“飞机草”对广西灌木丛、平缓山及谷地地区的草本植物与灌木的演化方向造成严重影响。从生物功能角度分析:生物入侵后会破坏区域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破坏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动植物营养的作用,引发生态问题[2]。以牛蛙为例,产于美国的牛蛙在入侵广西后,迅速占领了广西湿地、耕地、动植物公园等地区,造成地区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水分子含量减少等问题,从而导致区域内部分动植物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1.2破坏环境安全。

广西生物入侵对环境安全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与环境功能損失两方面。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由于缺乏天敌,入侵生物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以福寿螺为例,福寿螺的代谢物中含有尿酸与氨氮,因而大量福寿螺代谢物推挤会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从而改变水质,使区域水体发黑、发臭。从环境功能角度分析:入侵生物会破坏区域环境的净化功能,从而引发环境安全问题。以水葫芦为例,水葫芦在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PH值与溶解氧下降。同时,优势水葫芦在水体表面会阻断光线穿透,导致水底生物在缺乏光照的情况下大量死亡。从而引发环境功能破坏,危及环境安全。

1.3造成经济损失。

广西生物入群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入侵治理损失与环境保护损失。从入侵治理角度分析:根除入侵生物较为困难,目前尚无成功经济可供借鉴。而治理与防控往往需消耗大量经济费用,造成地区经济损失。以柑橘种植为例,在柑橘黄龙病菌入侵后,广西省需花费大量费用维护柑橘种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入侵生物对环境造成破坏后,区域政府需花费大量资金治理环境。以水葫芦为例,水葫芦入侵广西后大量繁殖,堵塞河道/航道、造成河床抬高等问题,部分水域地区甚至发生沼泽化问题。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经济进行治理。

2广西省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策略

2.1替代控制。

替代控制是依托动植物衍生规律而使用区域植物的额替代外来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方法[3]。通过种植区域本土植物或养殖本土生物,形成区域内土壤,空气与水流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使入侵动植物丧失生存空间,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对入侵生物的抵制。替代控制其优势在于:付出较少的经济成本而实现的抵制生物入侵的目的。以基及树为例,基及树有名福建茶,属紫草科,是常绿灌木的一种。基及树性喜温湿气候,能在广西地区广泛生长。大量种植基及树能够有效应对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同时,种植基及树还能促进保持水土,维护环境安全。但,替代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能有效应对所有外来生物,因而需结合其他控制方法一起使用。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构建新生态的方法治理入侵生物的一种生态防控方法。生物防治法要求从入侵生物区域内引入天敌,从而实现入侵生物与其天敌间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治理入侵生物的目的[4]。生物治理的优势在于通过生态的方法抵御物种入侵,能够实现保护环境与治理生态的双赢。以红火蚁为例,红火蚁生于南美洲,经由人工因素被代入广西后大量繁殖。红火蚁的天地为食蚁兽,因而广西省可以引入食蚁兽制衡红火蚁,从而实现生态再平衡。但生物防治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引入的生物是否会再次成为入侵的物种,是否在再平衡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平衡。因而,在引入的新物种时需设计严谨的引进策略,包括引入、监管、繁殖等。

2.3跨领域功能转化。

跨领域功能转化是指:转化入侵生物的功能与应用领域,从而在物尽其用的基础上实现治理入侵生物的目的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入侵生物的充分利用。以小龙虾为例,作为入侵物种的小龙虾经由人工转化被定义为例美食,跨领域进入餐饮界,不仅实现了治理,同时创造了经济收益。广西也可采用跨领域哦功能转化的方法治理入侵物种。如:牛蛙与福寿螺可以转化进入餐饮行业;五爪金龙、圆叶牵牛可以转化进入医药领域。跨领域功能转化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是一切生物的天敌。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多赢的基础上实现治理的目的。

总结

本次研究以广西生物入侵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生物入侵对广西影响的基础上,总结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具体包括:1.替代控制;生物防治、跨领域功能转化。而生物入侵治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一问题还存有较大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智增.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博白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5, 38(9):115-119. 

[2]庞淑婷,刘颖,朱志远.国内外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管理策略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5,5(12):99-103. 

[3]李俊生,赵彩云.“主要入侵生物生态危害评估与防制修复技术示范研究”项目介绍[J].生物多样性,2016,24(10):1200-1200. 

生物防治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建设;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emand grows, the state also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lot of flowers and trees are planted here and there in the city corner, add to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for the city, harm but in garden plant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process often suffer from a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hich not only make the garden plants cannot play its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lso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 landscape, the thinking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measures on how to develop the garden plant,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pests and diseases.

Key word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ests; integrated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0 引言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工程建设合理规划,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1 病虫害综合治理及其原则

1.1 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1.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让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2制定园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的分析

在园林建设中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认为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植物、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 园林建设中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3.1 搞好园林建设的合理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重视“三个体系”建设,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4.1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7 重视队伍建设,确保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各级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承担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起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病虫害防治检疫队伍的建设和资金投入,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