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第1篇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这一点是虚拟实验室有别于一般实验教学课件的重要特征。

 

1计算机虚拟实验室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虚拟实验室建设。 信息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存在的实验困难等,计算机虚拟实验室建设是发展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

 

2 虚拟实验软件功能特点分析

 

2.1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 实验,即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 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

 

2.2软件特色

 

虚拟实验软件既为教材中每一个演示与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提供了系统的虚拟支撑软件,又为教师自主构建个性化的虚拟实验软件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工具。同时为了帮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更好的备课、讲课,该软件还提供了实验教学相关的文字、符号、图形、图表、音视频等资料的编辑工具,以及将这些资料与所提供的虚拟支撑软件或教师自己构建的虚拟软件有机集成的教学工具。

 

该软件具有以下特色:

 

实用性:有效解决了常规实验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全面性:覆盖了吉林省农村初中物理所使用教材中所有演示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

 

系统性: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备课、讲课及学生学习支撑手段; 仿真性:按照原理实现虚拟仿真;

 

实时性:可随时随地进行虚拟实验;

 

可控性:提供能够动态调整实验参数并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实验步骤的虚拟实验环境。

 

2.3搭建最简单测试环境的步骤:

 

1.选择一台高性能的主机电脑,虚拟机共享主机电脑的物理内存,CPU和磁盘。毫无疑问,应该选用一台x64双核,拥有2个或4个处理器,8GB内存和大量磁盘空间的主机电脑。

 

2.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后,使用你最喜欢的虚拟化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

 

3.安装完操作系统,安装你想为标准服务器映像配置的任意应用程序和Windows支持工具。这个标准映像将应用于多个服务器。

 

4.创建Sysprep图像。Sysprep是微软开发的一个清除机器识别信息的工具,如电脑名,网络信息和SID。

 

5.将Sysprep生成的图像安全保存在保护目录中。

 

6.复制图像到另一个文件夹。然后,你就可以使用虚拟化软件来打开这个图像,这时图像会导入小型安装程序,提示你输入网络信息,电脑名等—与其它任何安装程序一样。完成安装步骤后,使用创建的基准图像,就可以生成一个能够转化为域控制器,成员服务器等的特别服务器。

 

7.按自己的需要,多次重复前面的步骤。通过复制Sysprep图像,可以创建多个特别机器。在建立实验环境时,要注意几个在Windows Server 2003不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Sysprep, Windows 2000 Server和Windows Server 2003中的Sysprep由3个文件构成—SYSPREP.EXE,SETUPMGR.EXE和SETUPCL.EXE—可以在Window Server安装光盘的\Support目录下找到。另一方面,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也内建了Sysprep,可以在C:\windows\system32\sysprep\sysprep.exe下找到它。是的,它只有sysprep.exe一个文件。在虚拟机中,你可以在命令提示符或GUI中运行sysprep.exe。在命令行下,输入:

 

sysprep /OOBE /Generalize /shutdown

 

注意,如果只是输入sysprep而没有加上任何选项集,GUI会给出提示信息,。/shutdown选项比/reboot选项重要,因为/shutdown允许复制安装图像。(/reboot只是完成安装并创建新机器)。可以在微软Windows Deployment ServiCES更新里的步进式教程中找到更多有关这一点的详细信息。

 

当然,与Windows Server 2003不同的另一个变化是Windows Server 2008提供了完全版和服务器内核(Server Core)安装的选择。在安装前期,会提示所示的屏幕。为了在测试环境中同时拥有2种版本,需要每个都安装一遍。也就是说,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完全版本,对它进行Sysprep操作并保存,再在另一台机器上安装服务器内核版,并进行同样的操作。

 

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要求输入产品ID(Produce ID),即PID,这一点仍然保留在beta版中。此外,必须在30天内激活它,否则就要重新安装它。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使用的虚拟化软件必须能够构建Windows Server 2008的映像。例如,在VMware Workstation 5.5中,并没有Longhorn或Windows Server 2008的选项,但是在新的6.0版本中就包括了安装"Longhorn"和vista的选项。

 

如果,购买x64的机器作为虚拟实验室的主机,注意VMware Workstation 5.5和6.0两个版本都要安装在64位架构上,对于虚拟机来说,两个版本都要安装64位的客户端操作系统。然而,如果使用的是旧x64电脑,它采用的可能是不具备Intel"虚拟技术"特性的老芯片集。如果是这种情况,在虚拟机中安装x64操作系统时会出现处理器不支持该技术,停止安装的提示。因此,如果你想安装Exchange Server 2007,安装x64版本的操作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在构建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时,要决定是把Longhorn域控制器和服务器添加到一个建好的的Windows Server 2003森林里还是放入一个纯的Windows Server 2008森林里。如果两种都想要,那么需要测试互操作性和移植的问题,但是为了了解特性的所有功能最好有一个纯粹的Windows Server 2008森林。

 

只要考虑了以上因素,使用虚拟工具和免费下载的Windows Server 2008 beta 3,就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一个测试和训练环境,为切换到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积累经验,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第2篇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以色列60%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没有水,没有雨,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维持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们长期致力于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1)循环利用污水资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循环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处理后的污水利用率已达70%,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每年大约有3.2亿立方米的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农业生产,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果园主要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2)利用微咸水。以色列南部沙漠的微咸水被用来农田灌溉,生产的西红柿和其他蔬菜、水果的品质优异。以色列利用淡化咸水进行灌溉的面积达到45 000 公顷。(3)采用滴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很早就采用了压力喷灌技术;以后以色列又开发了滴灌技术。它可用于长距离和坡地灌溉;肥料可以与水一起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从而节约了水和肥料;滴头直接将水输送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水的蒸发极微,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研究表明,地表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滴灌可高达95%。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三十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4)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由于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以色列因地制宜地在各地修建各类集水设施,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供直接利用或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国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2亿立方米水。

 

以色列节水农业,让人们看到:在资源短缺情况下,如何利用其他优势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率;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在资源限制的基础上,合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产业经济模式的输出绩效最大化。以色列能在国小人少和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情况下,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节水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2.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精细农作,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美国的“精确农业”,极大降低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精准农业体系的主要构成有:(1)美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农业信息系统;(2)美国的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两种;(3)利用3S技术即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农作物的精确化种植。利用3S技术,农场主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如给农作物施肥,当大型拖拉机进入田间喷施肥料时,显示屏可同时显示两幅彼此重叠的图像,一张是数字化地图(上面标有每一块小区的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前季单株产量,当年单产指标等),另一张是方格坐标图(可根据GPS讯号随时显示拖拉机所在的小区位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器可根据事先做好的每一块小区的数字化地图,自动计算出每一块小区的肥分配比和喷施量,并向自动喷施机下达指令,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杀虫药的喷洒。此外,该系统还能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判断出浇水、施肥的时间。据统计,采用这种精准农业技术可节省肥料10%,节约农药23%,每公顷节省种子25公斤;同时,可使小麦、玉米增产15%以上。

 

3.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模式。菲律宾玛雅农场: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十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作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世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典范,玛雅农场就像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所以产生了良好的节约效果。

 

二、中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国情比较

 

1.农业人口资源。在美国仅占全美人口不到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农业人口资源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十二年,有20%以上的农民为大学学历。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对待农业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掌握程度低,影响了农业发展。

 

2.农业经营方式。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实行农场经营,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田202hm2。以色列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订单生产,二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例如莫沙夫农场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由于以色列的农业相当发达,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很高,农民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了解到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因此,公司与农户在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目前依然大多以为主,因此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已经逐渐暴露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以色列严重缺水。但以色列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每顷土地的用水量却没增加,以色列依靠高科技农业,减少了水的浪费,压力灌溉方法的产生,使以色列单位面积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70%。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是灌溉与施肥一次完成的。另一种就是使用循环水和淡化海水,以色列所有灌溉方式都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化操作可完成实时控制,也可执行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在灌溉过程中,如果系统记录下水肥施用量与要求相比有一定偏差,系统会自动地关闭灌溉装置。还有一种传感器,它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这种传感器直接和计算机相连,当需要灌溉时,它会自动打开灌溉系统进行操作。中国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靠人畜力操作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装备综合技术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三、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启示

 

1.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因此,应该让全民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如普及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沼气综合的利用。

 

2.因地制宜地选择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传统,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南方的“猪—沼—果(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中部平原的“粮饲—猪—沼—肥”模式,西北地区的“五配套”模式,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生态循环模式等。这些模式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和补贴制度,设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等,加大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

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第3篇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第4篇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它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资源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活动对环境最小侵害的农业经济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典型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模式。模式是利用沼气池这一农业接口工程,把农业和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看营房”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其中“沼气池―猪舍―果园”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业、果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的一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它利用庭院、果园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果园”三结合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把养猪的猪粪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照明、炊事、取暖等,沼渣、沼液作蔬菜的有机肥料或猪饲料添加剂,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畜牧业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加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1.法律支撑。发展生态畜牧业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应制定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来构筑法律环境。德国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有关废弃物末端处理的法律,并于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要求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日本于2l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并颁布实施了《新农业基本法》等多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成为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今后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文,以早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污能源利用工程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生态畜牧业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第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广泛宣传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知识,举办生态畜牧业模式培训班,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组织经验交流会;鼓励农民购买、订阅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和书籍,提高人们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水平。

清洁生产是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危害。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提出清洁生产的要求,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环节。今后应加强对中型养殖场、粪便污染的生态化治理,提高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促进畜牧业清洁生产,积极研制高效饲料添加剂和低碳、低残留新型兽药,推广动物重要疫病的综合防治,控制兽药、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3.加强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研发相关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实施产业化经营;同时,开展生态畜牧业的试点,对生态畜牧业基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树立典型,并组织有关人员到畜牧点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大力报道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新技术。

农业经济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肇东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8-02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并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后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全市幅员3 905平方公里,现辖2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93万,属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自1993年成立以来,针对肇东比较典型的农业县份的本体特征,肇东市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1.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1)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优运用,即在资源减量化优先为前提下的资源最优利用。(2)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与生态环境友好,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至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在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协调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既是环境资源的享用者,又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与自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经济模式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2.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包括农业产业(种植、林、渔、牧、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工业循环、农业-工业-养殖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系统的大系统。农业各产业系统之间的这种天然的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是发展农业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中,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二、肇东市以玉米为原料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肇东市充分发挥玉米原产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玉米种植和精深加工,促进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循环利用,形成完整的农业―工业就地循环示范模式。

1.玉米―酒精循环

以玉米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食用酒精、工业酒精和燃料酒精的玉米-酒精循环模式,这类循环代表性企业就是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年生产酒精达40万吨,年创产值近20亿元,利税达3亿元,年转化玉米能力达120万吨,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酒精生产基地。

2.玉米―味精等系列产品循环

以玉米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生产味精、鸡精等玉米系列食品。这类循环代表性企业是成福集团。该企业是以玉米食品加工为主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冰花”牌味精、鸡精等玉米系列加工食品14大系列,近140个品种。

3.玉米―饲料与酶制剂循环

以玉米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将其生产为各类玉米饲料和酶制剂的循环。这类循环代表性企业是希望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在希望饲料的牵动下,另有10余家饲料加工企业都在蓬勃发展,玉米饲料企业年可转化玉米2万吨。北方酶制剂公司是全国酶制剂行业重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松雪牌”糖化酶、纤维素酶等系列生物酶,其中,“松雪”牌糖化酶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

4.玉米深加工“三废”循环

以玉米进行深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废渣。在实践中,肇东市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探索出全新的循环模式。企业投资建立内部污水净化处理系统,使之能够循环使用;投资建立废渣分离、干燥、转化生产系统,变废为宝,转化为绿色无污染的生物有机肥料;建立专门的二氧化碳处理厂,将以上企业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干冰,再将干冰销售到大庆石油公司,成为其采油重要辅助材料。这样的循环既确保污染最小化,又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5.玉米秸秆―能源循环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将其转换为燃料酒精和发电的玉米秸秆―能源循环模式。这类循环代表性企业是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和国能集团生物发电公司。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已经进入实际生产阶段;由国能集团投资3.7亿元建设玉米秸秆生物发电项目和辽宁高科能源集团投资2.4亿元建设玉米秸秆生物发电项目,两个项目建成后,年可消化玉米秸秆40万吨。

三、肇东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1.注重原料基地建设,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基础

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优质、高产、安全为核心,以专用、专供为方向,在适应市场、优化结构、增加亩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加速种植科学化,推进农田水利化,确保生产标准化,为粮食产业化提供了有利保障。

2.注重龙头企业建设,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平台

近年来,肇东市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四川希望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黑龙江欣欣大庄园集团、天津宝迪集团、大连成达集团等一批实力企业集团,打造了以中粮集团、伊利集团肇东分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民营企业,组建了黑龙江成福集团,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注重运行机制建设,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保障

(1)强化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对接。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发展“契约农业”,基地农户按订单生产,龙头企业按订单收购,既保证了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这样企业可以放心组织工业生产,农民可以放胆从事农业生产。比如,成福集团每年都与周边乡镇的农户签订玉米种植合同,这样既化解了企业收购玉米原料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使原料供应不受市场行情左右,不受收成丰欠影响,保证了企业生产所需,同时又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2)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引导基地与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捆绑、连结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稳固产业化发展的框架,夯实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冀平,冯雪.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9.

[2]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