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第1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遵循的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确实为农村带来新的气象新的生机,产业发展了、住房白了、串户路硬化了、活动场所有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乡村垃圾处理确实是一大难问题,没有固定的投放、处理场所(特别没有处理办法、场所),垃圾往往被随便放在路边、沟渠边、崖边、地坎边,天热发酵臭气熏天,大风卷起漫天飞扬,大雨滂沱随水飘荡,既污染当地环境,也污染下游河道水源。乡村垃圾处理,不容忽视,刻不容缓。

做好乡村环境整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环境卫生约束机制,强化村民责任意识。一是在三委成员中指派专人负责农村社区卫生监督管理,通过一事一议群众会,组织群众讨论制定“乡村社区文明卫生公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的卫生行为。二是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以村委会或社区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即包打扫卫生、包绿化、包清淤)责任书。

完善配套标准。制定一个统一的农村社区文明卫生公约;建立一个环境卫生管理站;配置一辆垃圾清运专用车;每个村民小组至少配备一名卫生监督保洁员;每个村民小组建设一个高标准垃圾池;每户设一只垃圾桶。

分片建好垃圾填埋场(点)。按照就近、便捷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分片建立垃圾填埋场(点)。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城管、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充分支持配合。成立农村垃圾处理和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全网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有长效管理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度。编制好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对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置的布局、用地、规模等作出明确界定。构建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体系。要切实履行好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职责,加强环境卫生执法和检查。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第2篇

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明确“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目标;签订《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编印《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指引》,规范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要求;开展“大清洁,乡村美”、“美丽乡村,环卫先行”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

2012年以来,广东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开展了多项整治行动,使农村面貌得到改善。

多措并举见成效

“2012年以前,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省里应该是正常推行。2012年,省里开始重视,力度空前。”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提到。2012年初,南方日报推出广东农村垃圾围村系列报道,报道中反映的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人们蓦然发现,曾经如世外桃源般的农村,已经同城市一样开始被垃圾所攻陷。此后,一场席卷广东全省的农村垃圾突围战开始打响。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结合实际,开始在全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并且明确了建设“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目标任务,为推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行动指南。

7月,广东首次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召开,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政府签订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责任书》,强调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各地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而且要纳入政府责任考核,同时明确了省有关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工作推动等事项。

2013年,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被列入十件民生实事,省政府明确提出“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需要资金配套。根据建设目标,省政府按照地方政府负责、省财政适当补助的原则,安排8.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专项补助粤东西北12个欠发达地级市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补助69个县(市、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转运站、村垃圾收集点。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9.3亿元用于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对推进“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破解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指引》、《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要求》、“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机械设备使用技术交流会”等也应运而出,规范了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要求,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全省还掀起了一股农村清洁活动。2012年,“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全面开展,全省共清理路边、河边、池边及公共区域积存垃圾42.5万吨。2013年,“美丽乡村,环卫先行”专项活动推进了农村环卫整治,形成“一县一条示范带”、“一镇一个示范片”。这一年,全省确定建设70多个环卫清洁示范带和1000多个环卫保洁示范片,覆盖了4000多个行政村,覆盖率达25%。

为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广东省人大环资委专门对珠海、江门、湛江3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进行暗访,并在广东卫视、南方电视台分别进行了曝光,同时印发暗访督查通报。省政府则召开督办协调会,约谈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滞后的17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通过多管齐下,截至2013年9月,全省71个县(市、区)中,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有33个县(市、区),已开工的18个,“一县一场”建成及开工率71.8%;全省1049个乡镇中已有735个镇建成转运站,“一镇一站”建成率70.1%;14万个自然村已有10万个村建成收集点,“一村一点”建成率71.4%。农村面貌因此得到改善,初步改变了以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窘况。

“农村变干净了,如果再回到以前的‘脏乱差’,群众也不答应。”谈起这几年农村的变化,许多村干部有感而发。

现实难题待破解

“我省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垃圾问题严重、农村垃圾管理工作明显落后兄弟省市区的态势仍然未变。全省统一部署的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启动仅两年多,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工作措施的适应性和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指出。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珠三角以外大部分地区县、镇财政资金紧张,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落后,保证治污工作正常运行的经费难以为继。“我们做过抽样测算,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费用情况:乳源县费用缺口为1802万元/年,兴宁市费用缺口为4174万元/年,德庆县费用缺口为2899万元/年,罗定市费用缺口为5711万元/年。”王提到。乳源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黄寿生就坦言,“建垃圾处理设施相对容易一些,咬咬牙把县的配套跟进就行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保障运作。目前,乡镇一级中转站还没有找到解决经费的办法,他们没有什么固定收入,运作经费都是靠县里。”

配套资金不足,加上受“重城市轻农村、重发展轻保护”等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都存在“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现象,导致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截止2013年7月,全省仍有38个县(市、区,占46.5%)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有21.5%乡镇未开工建设垃圾转运站,有32.2%自然村未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一些已建成的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由于未能满足密闭要求,垃圾运输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法律法规及工作机制不健全则使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尴尬。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款,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的立法还是空白。广东虽然建立了农村环境保护联系会议制度,但2011年成立至今,只开过一次会议,还没有把该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只有7个建立了农村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绝大多数乡镇还没有设置环保机构、监测网络,执法队伍缺失。

“现行农村垃圾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农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在业内人士看来,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现行模式的科学性有待检验、完善。由于缺乏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全部集中“镇运转、县处理”,工作量大,成本高、长期下去政府资金投入难以承受,垃圾填埋场容量也难以承载。另外,以行政区域确定的“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在一定条件下不利于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模处理效益的实现。例如一些山区县反映,边远山村距离县、镇较远,垃圾镇转运、县处理不合算,难以实施。

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这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有些家庭对自己家里很关注,对外部环境关心不够,有些麻木。”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村民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围村、围路,甚至直接倒入河涌,堵塞排水口,使河床垫高、水位提升,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村民又强烈反对在其附近选址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出现“选在哪里,哪里就有农民上访”的问题。

问诊把脉破瓶颈

“我觉得钱是一个问题,但是钱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机制问题。”对于如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转变观念是做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明确农村垃圾管理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把农村垃圾管理作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垃圾处理。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垃圾管理体制,稳定农村保洁人员队伍,保障农村垃圾清扫保洁和设施营运经费。要加强人大对政府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监督,适当时候借助社会力量对农村垃圾管理工作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使成效评价更具客观性、社会性和公信力,更好推动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路子,是做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农村垃圾存在重未端处理,轻减量化、资源化的倾向,给农村垃圾收运和末端处理带来巨大压力。事实上,农村生活垃圾量较小、种类不多,分类比城市简单,而且村民比城市居民更有空间和时间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该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之路,而且可以走市场化运作路子,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且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压力。

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则要充分考虑合理布局和规模处理效益,应该考虑地区差别而不是“一刀切”的分派任务,可以鼓励相邻市、相邻县、相邻镇突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共建共享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跨区域处理垃圾的一方向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地一方交纳异地处理经济补偿费用,做到资源整合,实现双赢或多赢。

在运输方面,镇域范围统一镇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合理划分垃圾收运范围,确定垃圾运输路线,统筹调配垃圾转运车辆,适时高效地将镇转运站的生活垃圾转运到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各镇结合实际,统筹制定本镇范围村收集点的生活垃圾运输到镇转运站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指导村庄做好保洁工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第3篇

最美绩溪

——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掠影

01、[画面]徽山,徽水,名城绩溪代表性景观;

[解说]这是一幅画卷,画出百里花园的水墨村庄;这是一首诗篇,吟醉文化名城的乡村梦幻;这是一曲飞歌,唱响千年绩溪最美的乐章。

[推出片名]最美绩溪

02、[概览][画面]孔灵村、仁里村、宅坦村、草节湾村,独特而美丽的乡村风貌

[解说]绩溪,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76各村,5个社区,532个自然村,总人口18万。一直以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个统筹”,文明创建、群众工作、扶贫攻坚“三个结合”,使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生态、文化、特色产业的优势推动,催生出一批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和传统文化村。倡导发展“一村一品”的临溪镇孔灵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旅游兴村、项目带村和文化活村的新路,蚕桑业优势进一步突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而有着千年古村美誉的瀛洲镇仁里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多头并进,通过创建3A景区实现旅游业的新突破,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村;闻名遐迩的举人村上庄镇宅坦村彰显文化特色,倡导保护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物陈列馆,荣膺“中国特色村”称号,成为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金沙镇草节湾村,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打造着宜居的天堂。而“六个中心、六大员”的创新实践,覆盖城乡的群众工作“三级网络”,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下联动、“三帮”到村的帮扶效应,成为绩溪美好乡村建设的无尽动力,美好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字幕]6年来,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3.7亿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全省文明县城,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下降70.7%,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03、[行动篇] [画面]千人动员会现场,乡镇动员若干场景、图片,专题文件,登源河景观,215省道项目现场图片资料,建设中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解说]。8月3日,建设美好乡村千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全面部署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一年一变化,四年大变样”行动计划。确定了建设安徽省最美乡村、打造“三江”最美源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三大目标,向全社会发出了“干,快干,拼命干,干成一流”的行动号召,吹响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标志着绩溪迎来了新一轮新乡村建设的热潮。领导帮扶创建制度和县直单位创建结对制度的建立,持续助力美好事业,在重点突破和资金保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共建的喜人局面。美好乡村建设投入的稳定机制逐步建立。县财政投入14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 215省道沿线改徽、河道整治工程和投资1119万元的太阳能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正建设实施中。

(县长同期声)

[画面]农村清洁工程点,有序的保洁工作场面,洁净的村道村巷,各乡镇工作场景,其它

[解说]清洁工程垃圾处理,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是难事,能坚持下去就是本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各村为实施主体、农户为参与主体,多形式的处理机制,超常规的处理手段,各乡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可谓亮点纷呈。荆州乡通过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瀛洲镇通过划分卫生责任区、任命干部路段长、确定重点区域党员先锋岗,形成立体化管理;上庄镇依托镇保洁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长效运作;华阳镇实行“五员一体”管理和明确的奖惩考核,收到显著成效;金沙镇开展星级美好家庭评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伏岭镇通过旅游、生态、文化的“三结合”和民兵、妇联、团委的“三联动”,使“民间艺术之乡”再展新貌。

[字幕]目前,全县共建设垃圾焚烧炉28座,中转站6座,垃圾池694个,配备垃圾桶4940只,垃圾车503辆,超配垃圾处理人员535名,用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保洁的经费投入达2030万元。农村清洁工程由垃圾处理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延伸,建成农户分散式、人工湿地集中式、太阳能微动力、地埋式无动力四种污水处理设施67处,覆盖登源河流域60%的建制村。全县18%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04、[展望篇] [画面]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建设,民俗活动,动员会场景回放,规划图,等

[解说]徽山脚下,徽水之畔,农村生活环境日改日新,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已经点燃,美好乡村的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下一步,因地制宜彰显绩溪特色,整合资源突出产业支撑,把农村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把农户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抓点、建线、带面,把“一个个盆景”打造成“一路路风景”,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产业协调发展。全县上下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深入实施“工程”,到2012年底,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全覆盖,全面完成19个建制村美好乡村创建和建设任务。到2015年,80%以上的建制村将达到美好乡村标准。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县委书记同期声)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第4篇

一、城市垃圾危害及处理现状

1.城市垃圾的危害

目前县城垃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垃圾露天堆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释放,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中还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垃圾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这些必然危害着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2.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简析

垃圾危害日益严重,但是目前县城里垃圾处理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现在仅仅只限于下列几种简单落后的处理方法。弃置法、露天堆放法、填埋法、焚烧法。存在种种问题和危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资金不足。我县属于内地一个贫困的小县城,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厂或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城市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

(2)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在县城里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堆放。

(3)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当前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

(4)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

二、城市垃圾处理对策

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县城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注重各自家庭的小环境而忽视了大环境,如果能够将市民们的小环境意识延伸到社会公共环境上来,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必将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让市民了解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并采取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市民的行为。

2.城市垃圾资源化

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过去城市垃圾的混合回收,加大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难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并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

(1)发展有高度技术集成能力的研究开发单位,把国内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引进、吸收、消化后加以创新,创造出适合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技术。

(2)改革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垃圾处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由原来的政府环卫部门的运作转变为市场机制企业化运作,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通过能源、土地、税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一系列环保法规,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强化相关的执法力度,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

美丽乡村垃圾处理范文第5篇

设施建设是骨架,制度建设是血肉,文化建设是灵魂――近年来,东温泉镇通过设施、制度和文化三个层次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浸润进东温泉镇的骨子里。

一沉一收,污物不“裸奔”

在东温泉镇著名的五步河边,很多村民曾经把垃圾扔到河里,这条跟东温泉人有着深厚感情的小河曾经脏乱差,而且河水变黑变臭,菜不能淘了,连衣服也不能洗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是,从城里来五步河游玩的客人少了,自然影响到村民自家农特产品的销售。

但从2012年开始,在东温泉镇各村,一些院落集中的地方都出现了垃圾箱,曾经四处可见的垃圾逐渐消失了,五步河不但恢复了往昔的清澈,河边还出现了久违的游客。

不过,那些一度被随处扔弃的垃圾统一“进箱”后,又去哪儿了?

“我这个村干部还兼干垃圾搬运工。”东温泉镇黄金林村一名村干部笑言,他的一项工作就是定期组织镇上的垃圾收运车,把各垃圾箱里的垃圾统一运到老场镇的垃圾转运站,然后统一运往附近的丰盛发电厂。

黄金林村垃圾处理的去向,其实是东温泉镇农村垃圾的理“路线图”。2012年以来,东温泉镇建立了“场镇――撤并乡镇老场址――村农家大院”的三级垃圾收运系统,通过构建全域性的美丽乡村骨架系统,改变了农村垃圾无序丢弃的“裸奔”状况,进一步减少垃圾对土壤、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环保网络沉下去,农村垃圾收上来,以同样的思路,东温泉镇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还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即在场镇、重要环保区域设立污水处理厂,通过排污管网向各村延伸,使农村生活污水由直排变为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一张一弛,行为有规范

“实行清洁种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村民要服从保洁员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劳动,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这是出现在东温泉镇各村村规民约中的内容,该镇是巴南区首个将环保纳入村规民约的镇街。去年,东温泉镇双星村村民王吉林刚从村规民约里看到这些内容时感觉很新鲜:“在传统老观念里,村规民约一般讲的是遵纪守法,现在环保也进了村规民约,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

但在该村负责人眼里,村规民约讲保护环境,其实是对村民形成环保理念、养成环保习惯的一种软约束,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

如果说这样的软约束是“张”,而镇上一系列的环保管理则是“弛”。通过这样的一张一弛,东温泉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

陈仕林是东温泉镇小桥村镇村两级的“生态督查员”,每天早晚他都要沿着村民小组的公路巡视一番。“发现有垃圾或其他污染情况,我马上要向村里报告,并追查污染来源。”

而在小桥村村干部眼里,环保无小事。一位村干部告诉笔者,东温泉镇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镇里又要求各村创建生态村,因此对各村都有环保考核指标,而且是一条严格检查、严格过硬的“高压线”。

高压线之下,这个考核指标充满火药味儿:零容忍、责任追究等。“但目前镇上还没有对任何一个村实施过惩罚。”该镇一负责人说,不是制度没落实,而是各村执行得很好,现在已形成一种“生态自觉”了。

一唱一吟,润物于久远

垃圾不再“裸奔”,污水不再横流,环保体系、制度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东温泉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该镇变得真正山清水秀,原有的“山、水、泉、林、洞、岛”资源禀赋也愈发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巴南区委、区政府在东温泉镇举办每年一届的“东温泉・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使东温泉镇的生态资源禀赋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和生态品牌。每逢节假日,数十万国内外游客拥入东温泉镇,一边感受“美丽乡村”的美好,一边感悟山水文化的味道。

在山水茶道文化节的一唱一吟中,近年来,东温泉镇旅游、生态投资项目达15亿元,超过前20年的总和。与此同时,东温泉镇更注重对群众的文明意识、文化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