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医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升这一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变异理论”为指导思想,明晰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重视学生的相关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根据具体情景的“变”与“不变”,把握变异维度,以引导学生审辨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二、行动研究方案与教学设计
本研究采用合作的行动研究方法,由小学数学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合作团队,在确定研究主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学生测试等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1.实验班的教学过程
实验班教师以“变异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环节,具体有三步。
(1)内容分析
“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一是规则学习。“商不变规律”,即“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该规则揭示了除法运算中,商、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大小变化关系的特殊规律。二是技能学习。“商不变规律”简化除法运算有两个方法:一是缩倍法(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零时,当它们同除以10或10的整倍数,可简化为划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零),二是扩倍法(除数为5、25或125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2、4或8,以使除数凑成整10、100或1 000)。
(2)学情分析
一是大部分学生对除法运算法则已灵活掌握,并能由商的限定条件推断被除数和除数。二是解释算式之间的规律时,一部分学生回答错误或未回答,另一部分学生能说出局部规律。三是在观察规律时,学生写的算式多是循着逐渐扩大的顺序,较少考虑到逐渐缩小的情况。
(3)教学过程
其一,认识“商不变规律”。
一是导入“商不变算式”。
猴王准备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小猴嫌太少;猴王又准备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小猴还嫌太少;猴王准备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小猴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请问,猴王为什么笑?
学生:猴王很聪明。
教师:你怎么知道?
学生:算一下就知道。6除以2 等于3,12除以4等于3,60除以20还等于3。
(教师板书:6÷2=3 12÷4 =3 60÷20=3)
教师:观察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它们的商一样。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是归纳“商不变规律”。
教师:我们试着分析,在这些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呢?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之后全班交流与总结。教师提示先分析前两个算式。)
学生:被除数比前一个算式扩大2倍,除数也比前一个算式扩大2倍,商不变。
教师:扩大2倍,采用运算的形式如何表示?
学生:乘以2。
教师:就是说,被除数乘以2,除数也乘以2,商不变。那么,我们可以把乘除的情况综合起来简洁表述吗?
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乘以(或除以)2、5或10,商不变。(此时学生未提及“同时”)
教师:乘以或除以其他数也可以吗?
学生:换成其他数,商也不变。(此时学生未意识到零的特殊性)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再归纳为更简洁的一句话呢?
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这样,学生用“一个数”“共同的数”或“相同的数”来替代那些具体数值,归纳出“商不变规律”的主要内容,但没有审辨出“同时”和“0除外”这两个要素。
三是完善“商不变规律”。
教师通过正反例对比的变异图式,既巩固已归纳的要点,又引导学生看到前面的归纳还不完善,即需要补充两点(“同时”和“0除外),并强调这两个关键属性。
(12×3)÷(3×3)正例
(12×2)÷(3×4)反例
(12+9)÷(3+9)反例
(12÷6)÷(3×6)反例
(12×0)÷(3×0)反例
其二,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除法运算。
在复习“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后,教师呈现两个新的教学内容:一是缩倍法简算,二是扩倍法简算。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审辨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方法。
一是缩倍法。
教师:这里有两道题,你可否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出结果?
(教师板书:2400÷1200= 24000÷12000= )
(有几个学生迅速说出答案)
教师:他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快?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两题的简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做第一道题,我们的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0,结果等于2。做第二道题,我们的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划掉1000个0,商不变。
教师: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点?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去零法或缩倍法简化运算?
学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0。
教师:0在什么位置呢?
学生:在数的末尾。
教师:很好,请大家完成这组练习。
(教师板书:8400÷400= 36000÷1200= 2000÷500= 72000÷600= 8080÷80= )
在这组练习题的第2、3、4题中,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零的个数不同。起初,不少学生未能审辨这一差别,只是一味地将末尾所有零划去。后来,学生发现了问题(划去零的个数不同违背了“商不变规律”),进而意识到:必须分辨末尾零的个数,以确保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的末尾零的个数相同。
二是扩倍法。
由于学生自己探究扩倍法简算的难度较大,所以采用课本上的例子作为导入示范。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第76页的“观察与思考”,注意“400÷25”的运算过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运用了“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4,商不变。
教师:为什么要乘以4?
学生:使除数变成100,再算除法就简单了。
教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简便计算下面各题吗?
(教师板书:300÷25= 340÷5= 4000÷125= )
在这组练习题中,第1题可采用“乘以4”的方法简算;第2题的除数是5,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2,这样,除数变为10,从而简化运算;第3题的除数是125,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8,这样,除数变为1 000,从而简化运算。这组练习题的关键在于除数。当除数是5、25和125时,为了简算,应把除数分别乘以2、4和8,以使除数变为10、100和1 000。当然,被除数也要乘以相同的数。
2.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对照班的教学过程也紧紧围绕“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展开,与实验班的教学过程相比,它有四个不同之处:一是强调了“商不变规律”的关键要素,但未通过“变”与“不变”的教学情景逐一突出其属性;二是设计的教学情景与“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的联系不够紧密;三是强调“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包括除不尽的情况),引发学生的不解;四是技能教学只列举了几个例子,变异图式不够完整。
三、研究结果分析
论文关键词:排球;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个体乳酸阈;训练方式;有氧耐力
排球运动是在间歇性,高强度的反复运动以及激烈的拼抢中进行的混合型运动项目。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现代排球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用血乳酸指标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被认为是掌握运动强度、评定身体对训练适应能力和预测运动能力的一个标尺,尤其是评价耐力素质的有效指标。目前研究认为,作为评定和预测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指标乳酸阈较最大吸氧量更为可靠,最大吸氧量主要由心肺肌能力水平所制约,而乳酸阈则主要反映骨骼肌利用有氧的水平。对于提高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来说,其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可能并不在于前者的改善,而是后者显著提高。从已有的资料分析,围绕着提高“个体乳酸阈”这一核心,该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重视个体乳酸阈的水平
“个体乳酸阈”指运动员个体的血乳酸浓度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到一定程度其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出现动态平衡丧失,血乳酸开始急剧上升的临界值。加大负荷量是一个量化标准,不是谁训练的时间长谁就能成绩好。真正有效的有氧训练,是以个体乳酸阈相对应的强度训练较为理想。
有研究证明:乳酸产生在供养充足的骨骼肌中,而线粒体呼吸功能并不为缺氧抑制。乳酸积累的出现并非于缺氧有关。在递增负荷中乳酸在血液中的出现率和消除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也会增加,只是消除率增加较出现率延迟而导致乳酸堆积。另外,由于不同个体在乳酸动力学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经训练后乳酸阈值有明显提高,学者们重新定义了“个体乳酸阈”是更为科学的。作为评定和预测人体的有氧耐力水平的指标。乳酸阈较最大吸氧量更为可靠。主要由心肺肌能受制约,而乳酸阈则主要反映骨骼肌运用氧的水平,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和乳酸阈值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应该用(个体)乳酸阈指标拉确定运动员(个体)训练强度,进行耐力训练和评价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血乳酸作为体育科研中最为古老,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之一,是制定训练方案、监控训练强度、评定训练效果以及选柴的重要手段。阈乳酸跑速的测定: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适当调整跑步器的倾斜度,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始,以1公里每小时速度增加跑速,各负荷强度持续5秒,分5个阶段,每个阶段即刻采血测全血血乳酸。根据血乳酸值与运动速度的曲线图,求出乳酸阈跑速。每两周测一次以确定运动员乳酸阈跑速的训练方案。
二、训练安排及内容
每周训练6天,依Kindaerman乳酸阈训练模式度训练安排进行调整。强化耐力训练:每次训练中以个体乳酸阈跑速强度训练30分钟,每天一次。速度耐力训练:每次训练强度逐渐增大,1000米*6中间间隙5分钟,最大强度控制在85%以内,每周一、三、五一次,9周后强度从80%增加到100%,间歇时间8分钟,有6次减为5次。专项速度训练:每次训练强度逐渐加大,300米*10,中间间歇3-5分钟,最大强度控制在85%以内,有10次减少到8次,每周二、四、六两次,9周后强度从80%递增到100%,间歇时间为5—6分钟。三种强度耐力训练均以不同阶段所测乳酸阈跑速,有计划、由针对性地来安排训练负荷。
(一)长时间的中强度训练:在耐力训练中,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训练方案。其运动强度低于血乳酸水平,训练时间可以从30分钟到2个小时不等。这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市运动时间延长,让肌糖元基本耗尽,以提高脂肪代谢的速率;2、通过长时间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
(二)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这种训练的运动强度稍低于血乳酸水平,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主要是要提高机体在血乳酸水平时的运动强度。训练中也可采用强度稍高于血乳酸水平,这样运动时间必然会受限制,说一要采用间歇训练法。训练时间一般为4—10分钟,这种方法成为有氧间歇训练。
(三)短时间的最大强度训练:这种训练的运动强度要超过于最大摄氧量相应的强度。训练中乳酸迅速积累,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很短,在30秒到3分钟不等。采用间歇训练法。间歇以15秒到2分钟的低强度运动来过渡。这种训练对新非系统功能要求很高,可以睁大最大摄氧量,提高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及机体对乳酸的耐受能力,对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以强度为主的大运动量有氧代谢训练及恢复:大强度运动训练后要求运动员仍要保持一定强度的慢跑10—20分钟,是神经系统交换的速度产生较大的变化,给于中枢神经不同的刺激频率,有利于高度兴奋的运动中枢平静下来,还可以利用负诱导机制,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部位,能使运动神经细胞轮流交换工作,通过负诱导的作用,就会使疲劳的神经细胞较快的恢复工作能力。
物理性恢复手段可用在训练过程中获训练后,如水浴、蒸气浴、按摩、电兴奋、电睡眠、光疗等等。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必须在运动后及时地补充,全面营养物质的补充是大负荷大强度的基础,除了保证必需的供能物质外,还可以考虑我们的中草药。但必须考虑进餐的质量、时间及进餐的次数,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心理恢复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自我暗示、鼓励、放松训练等手段。
【关键词】 老年保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方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期待长寿和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其健康意识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更新。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老年健康保健的论述较为深入,尽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都较为分散,但总结起来都可归结为对于如何摄身的论述。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涉及的养生之道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常见病情况,探讨分析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在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保持活动,活筋通脉
中医学中的多运动指的是定时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医学名医华陀曾指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以前人所述“导引”理论为前提,编制了一套“五禽之戏”,并由其弟子吴普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五禽之戏”作为老年人健身的一大法宝,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广泛认可和推广,而易筋经、太极剑、太极拳、广播体操等其他健身项目,也都较为适合老年人,是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功能的运动项目。只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时间规律运动,则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节欲慎色,固存肾元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作为人体活动的基本能量来源,秉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会对人体的老、壮、长、生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可妄动,因此,节欲存精,则能够保先天之本,进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中医学名医都普遍认可节欲固精的重要作用,“顺其自然”指的就是注重养身固精者,则必然老而不衰,筋骨劲强,灵敏多智,精神健旺,肾气充盈[1]。
3 注意节食,平衡饮食
饮食调节也是一项重要老年病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消化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多食则难消。所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大都主张清淡饮食,反对过食辛辣、膏粱厚脂,同时,十分强调避免暴饮暴食,注重适当进食,其主要目的都在于保护脾胃功能。中医学医疗主张脾主运化,属生化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并主肌肉四肢。从老年保健观点来看,老年节食应注重下述几点问题:第一,对饮食量进行适当控制,避免过饥或过饱,因过饥或过饱都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应得到注意。第二,注重五味调匀,避免偏食。五味主人之五脏,五味调匀有助于人体五脏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因其自身脏气衰弱,一旦饮食有所偏颇,则必然会诱发疾病。由此可见,饮食均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4 调节情志,力求“戒怒”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有惊、恐、悲、思、忧、怒、喜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体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外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精神活动的正常范畴,只有在受到长期、过强或突然的情志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气血脏腑功能障碍,进而诱发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因其肾精已衰,本已存在肾水无法涵养肝木的病理基础,因而应注意避免七情受到过大刺激,日常生活中注重情志调节,特别要注意戒怒,因为怒为肝所主,如果肝气过旺,肝阳亢旺,则会导致人善怒、性躁,肝气横逆,进而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发生病理改变。由此可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保持与世无争、乐观、祥和、欢乐的思想境界,对情志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5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动、慎色、节食、戒怒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老年人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四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主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全面施行,则必然能够达到调匀气血,安和五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医学理论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中医学理论的不足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教学方法(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