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模式的来源

经济模式的来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模式的来源

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复合型 创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而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更是推动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进程,发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

二、国内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师资建设、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无疑限制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时,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心,应该大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解决国内对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三、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带来的借鉴与启发

历数国外关于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著名的主要有: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英国在职业教育中卓见成效的BTEC课程模式以及美国整套完备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它们的高职教育模式之所以闻名,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指的是人才培训过程是由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共同完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它的学制为2—3.5 年,其中,教学更加侧重实践,约60%—70%时间参与了企业实践, 剩下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它的课程设计参照职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英国在职业教育中的BTEC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主要有六个特点,分别是重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课程结构、模块式的课程管理、实行弹性选课和学分制课程、一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综合性的课业考核评价。这六个特点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实际性和灵活性,保证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保证了课程的实用性,也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3.美国完备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占据重要地位。美国的高职教育历史较久,因此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模式也最为完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政府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每年从州政府到联邦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发展高职教育,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给我国的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借鉴与启发呢?主要有下面几点:

1.采用产学结合的模式: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培养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运用“四六分”或者“三七分”的方式,将时间分割为理论学习和时间操作两部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切实掌握技能。

2.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高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从多专业渗透出发,遵守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和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利用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的方式,保证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专业性。

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和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大力挖掘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有多年从业、创业经验的实践人员,或者开设网络课程,引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4.争取政府支持,投入更多教育经费: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该重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财政支持,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鼓励高职教育的发展。

5.实施科学、严格的学业考评:这项措施有利于学生用正确、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就业技能,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不忘坚实基础,为学业考评、就业考核做好准备。

高职院校培养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意义。目前只有改善国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使国家经济步入新的阶梯。

参考文献

[1]李毅坚.中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科技视界, 2012(08).

[2]龙麟,周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0(10).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徐州矿务集团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06-03

引言

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困扰衰退矿区的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多集中于老工业基地,开发早、强度大使得中国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普遍面临着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废弃物排放不科学等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践层面上兖州矿务集团公司、徐州矿务集团公司、龙口矿业集团公司、淄博矿业集团公司等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相继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表1)。以兖州矿务集团为例,2000年以来,资源濒临枯竭的兖矿集团以煤炭为核心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合理选择产品品种和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在煤炭采掘、煤化工、电―电解铝三大主导产业之间通过高硫煤的清洁利用发展煤化工、煤矸石、煤泥发电生产电解铝,延长生产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山东淄博矿业集团是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整体性资源枯竭期的衰老矿区。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淄博矿务局采取了煤矸石置换开采新技术,即将采煤所伴生的煤矸石全部经轨道运输巷、翻笼、矸石仓、给料机等环节输送粉碎,最后用抛矸机抛射充填到开采永久性煤柱所形成的巷道;矿井水再处理技术。淄博矿业集团投资千万元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矿井水处理站,满足了矿区绿化,电厂循环、井下设备冷却、防尘、洗煤及地面清洁等除生活饮用外的所有用水,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中煤集团大屯公司为应对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构建出“一纵五横”的循环经济框架。其中一纵即为以煤为主带动电、铝、运产业链综合经营的主干线;五横是指煤电铝运产业链中,拓展“煤矸石、煤泥―发电”、“矸石―充填复垦”、“粉煤灰―防灭火材料”、“粉煤灰、灰渣建材”、“矿井水和生活污水―中水回用”。通过五条横向耦合共生链条,对煤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余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进行综合治理、再生利用,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流失与环境污染,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表1 实施循环经济的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

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中,徐矿集团因其采取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徐矿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期给予同类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借鉴。

一、文献述评

大量的研究围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展开:王文飞(2005)设计了基于“3R”原则和“就近循环原则”、“高质量循环原则”及“能力配套原则”的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模式;周仁等(2006)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将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企业层次的小循环模式、区域层次上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次上的大循环模式;王柳松,佘延双(2010)分析了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澳大利亚猎人谷矿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其中鲁尔区主要采用了资源合理开发和回收、环境保护和矿区恢复、产业升级等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与澳大利亚猎人谷矿区分别采取了生态环境治理、土地复垦模式。

更多的学者是从产业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模式,例如,李巍(2006)认为,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分为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链和扩展型产业链;张翼、任一鑫(2008)认为,可以按照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和复合模式来发展循环经济;翁翼飞(2008)以产业链为主线,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西山模式、同煤模式、兖矿模式和抚矿模式四类,其中,西山模式是煤―电―建发展模式;同煤模式是以煤为主,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水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集煤炭、电力和建材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兖矿模式是以主产业“煤―煤化工”和“煤―电―铝”为纵向主链条,其他产业为横向补充的发展模式;抚矿模式是利用抚顺煤田伴生的丰富油母页岩,开展“一矿四厂一气”的煤炭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赵淑英和王鑫(2009)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纵向主导产业链发展模式和横向耦合产业链发展模式,纵向主导产业链发展模式是以煤炭及煤系共伴生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开发模式;横向耦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是在纵向主导产业链基础上,对各种副产、次级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模式。

纵观以上文献,尽管当前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针对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系统地分析其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极为匮乏。

二、案例研究:徐矿集团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一)徐矿集团概述

徐矿集团是具有一百二十五年开采历史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是中国井工开采历史最长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计划经济时期,在“有水快流”、“老矿挖革改”、“东部掩护西部”的煤炭产业政策下,徐矿集团长期超强度开采造成煤炭储量锐减,资源接续矛盾异常突出。长期单一煤炭开采使徐矿集团积累了十几座煤石山,堆存量达1 500余万吨。在生产过程中,每年排除了矿井水5 000多万吨无法完全综合利用。此外,还有将近3万亩采煤坍塌地未得到复垦。为此,徐矿集团建立了西部、东部和张双楼矿三大经济循环区,采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开采、洁净煤技术、开展矿区塌陷复垦及生态环境整治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徐矿集团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1.矿产资源有效开发

矿产资源有效开发的举措主要包括:(1)提高煤炭开采的回采率。为提高回采率,徐矿集团利用刨煤机采薄煤层煤,不断改革支护方式,巷道支护改为锚喷支护、锚网支护等,在提高了工作面产量和巷道单进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通过改革掘进巷道布置和选择合适的回采工艺,如采取联合布置巷道、沿空留巷、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等方式,既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又大大减少了煤矸石的排放量;对建筑物下煤层的开采采取条带开采法、协调法开采、充填法开采、对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对新建建筑物采用抗采动变形设计和措施等。(2)开采伴生矿物。针对煤炭开采中的伴生矿物,如硬质高岭土、石灰岩、硫铁矿等等加以开采。例如庞庄矿、夹河矿、新河矿的煤系地层含有硬质高岭土,以巷道掘进的方法进行开采为填料、造纸、塑料、造漆之用。

2.发展洁净煤技术

徐矿集团通过分选加工、水煤浆发电、煤炭地下气化、煤化工等方式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的高附加值生产。当前徐矿集团共有十几座选煤厂,选煤能力达640万吨,所有原煤都经过筛选、分选后再出售;于20世纪90年代在庞庄建立的以水煤浆为动力的发电机组,为进一步发展洁净煤做了一个重要的探索;相继在陕西宝鸡、新疆塔城等地区建立150万吨甲醇项目以及80亿标准立方米煤制天然气、300万吨煤制油等煤炭气化及煤化工项目,有效利用的资源,实现了节能环保。

3.产业链延伸与土地复垦融合

即以煤炭下游相关产品作为起点,延伸至煤的转化、电力,直至矿区的土地复垦。例如,徐矿集团西部循环经济区的庞庄煤矿已建成了煤矸石―电―热―建材―土地复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东部的权台、旗山矿区建成低热值煤―水泥―土地复垦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区;张双楼煤矿建成了煤矸石(煤泥)―电―建材―土地复垦综合利用产业链。通过循环经济的建设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并创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政策建议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的比较,我们认为,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是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所在,因此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企业层面

1.以资产为纽带,加大兼并与重组力度。大型煤炭企业具有长远的规划与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源回采率,提升矿产资源有效开发程度,进而有利于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部分延伸,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因而以资产为纽带、以高附加值项目为依托进行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力度可以适度降低煤炭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提高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综合经济技术实力。

2.以高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双驱动性。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水平,发展洁净煤技术都客观要求加强技术应用。新技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引用国外先进生产和环保技术;二是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发适合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的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双驱动性有利于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收率。

(二)政府层面

1.以产业升级与技术能力为导向,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政府可以以产业技术升级与技术能力为导向,加强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或自主研发新技术的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政府要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健全优惠贷款机制,重点扶持煤电一体化、煤炭液化、煤制甲醇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项目,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建立煤炭工业经济循环发展基金,积极加强对区域环境的保护。

2.以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为战略基础,推行绿色GDP核算

政府不能再单纯地以企业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企业发展与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而应加入绿色GDP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使政府行政机关真正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并有利于促进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文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J].煤炭经济研究,2005,(8): 10-12.

[2]周仁,任一鑫.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6,(1): 29-30.

[3]王柳松,佘延双.国外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资源与矿业,2010,(S1):143-146.

[4]李巍,罗能生.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链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19-21.

[5]张翼,任一鑫.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结构模式研究[J].煤炭工程,2008,(5):97-98.

[6]翁翼飞,何媛,张.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解析[J].煤炭工程,2008,(5):94-96.

[7]赵淑英,王鑫.中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52-55.

Analysis on Circular Economy Modes of Decaying Coal Enterprises

――A Case of Xuzhou Mining Group

SHEN Dan-yun

(Department.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engde Polytechnic College,Nanjing 211106,China)

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模式 农牧交错带 化德县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所构建的末端治理模式逐渐为循环经济模式所替代。

一、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此后的末端治理发展模式,前者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后者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强调在生产链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对自然的危害。在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为主。

1.循环经济的提出

末端治理模式在处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中,前期依据的理论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提出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后期主要是“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晰,就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再有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关系,随着人均GDP达到某个程度,环境问题会迎刃而解,等等。这些理论为早期环境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础,即“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确定,曾经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的迅速扩展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结果却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从资源短期到资源枯竭的现状,也不难看出末端治理的理论基础已经无法再支撑起现实分析的框架。面对赖以生存的各种可用资源逐渐从稀缺走向枯竭,反思及从理论上探索能够解决目前困境的途径日益迫切。针对工业化社会采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此后的末端治理发展模式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人类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直接目的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循环经济实践。

2.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后面经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开来。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将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体系,并重构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的经济流程,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闭环流动方式来实现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生态平衡和一定的环境容量,为人类生存带来持久的、最大化的福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发展模式的扬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行“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即在人类生态经济系统中形成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再生产者)三者之间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交流和价值拓展功能的有机协调。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空间载体——农牧交错带的现实需要

人类的经济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无论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载体的微观企业单位、中观生态产业园还是宏观的区域,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并且依赖生态资源的供给。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县域作为观察、剖析和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空间载体,其实证研究区——化德县地处阴山北麓东端,内蒙古中部南缘,乌兰察布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13°33′04″-114°48′13″,北纬41°36′47″-42°17′41″之间,其地形西高东低,中部凸起,形成高低起伏态势。全县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7.6万人,生活着蒙、汉、满、回等11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农牧结合县,全县辖3镇2乡,93个村委会,355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干旱、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的贫困地区。该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不协调,生态与经济矛盾十分尖锐,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欠发达,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区的一个缩影,加强对化德县农牧交错带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具有典型意义。

化德县是农牧交错带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性强、承载能力小、抗干扰能力低。上世纪三十年代,化德县还是一块水草丰美的游牧之地。直到五十年代,绝大部分地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植物原始群落。但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多种多收”和农业大干快上,大面积垦荒种粮,耕地面积由1949年47.98万亩增加到1960年的130.42万亩,十年间耕地增加了171.8%,而植被率由80%下降到30%以下。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也随之而来,据专家考证,仅七十年代,全县被大风平均刮走了一尺沃土。粮食单产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50多公斤下降到八十年代后期的20—30公斤,且每年有10万多亩青苗被风沙毁坏,不得不改种两、三次。走了一条粮化——沙化——贫困化的路子,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正常运行。面对困境,1990年,化德县全面推出退耕还林还草还牧,逐步制定了“进一退二还三”战略,2000年,化德县被列入京津周边风沙治理范围,林木覆盖率由1989年的4.8%上升到2010年底的24.2%,退耕还林还草160多万亩,风沙治理200多万亩,草牧场资源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总体仍呈现出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具有脆弱型机制的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基本矛盾。事实证明,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发展模式导致农牧交错带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难以缓和,越来越靠近资源和环境的最大约束边界,制约了对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农牧交错带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循环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形态,它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的产业共生,是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农牧交错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以区域为载体、产业为依托,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交流和价值拓展功能。

1.种植和畜牧企业间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和主体,其通过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整合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企业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产业间的协同效应。设计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可减少种植业与畜牧产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物质、能量和信息使用。该模式主要根据种植业在化德县农牧交错带农业中的比重比较大,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其种植以马铃薯、豆类、玉米、小麦、莜麦、和油料为主,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物质,可作为牲畜的饲料来源,构建生态种植——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生态养殖——有机绿肥——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主要产业循环过程有:首先将马铃薯、豆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产品加工成淀粉、谷阮粉以及系列面食品等产品,农作物秸秆、麸皮、玉米皮等经过青贮处理或EM发酵后加工为优质的饲料,提供畜牧业养殖,再将牲畜的排泄物经自然发酵后形成有机绿肥,为种植业追肥、改良土壤。另一方面,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可作为牲畜养殖所需的饲料进行加工,同时,部分粮食可用于酿酒,并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糟,作为饲料用于牲畜养殖。通过种植业和畜牧业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实现低能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产业价值增值,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畜牧业+绿色蔬菜产业+生态旅游业产业群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整合,将不同产业间关系加以协同重组,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条件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产业群循环经济模式。化德县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场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2%,可利用的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84.8%,在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适宜于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生态经济特征,也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先天条件,可根据资源禀赋条件构建畜牧业+绿色蔬菜产业+生态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依托畜牧业养殖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建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方式,将畜禽舍、沼气池、日光温室大棚构成能源生态利用体系,形成一个密闭的小环境,使物流交换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种植与养殖并举,能量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还可以利用基地周边的黄羊滩生态景区、成吉思汗边墙、风力发电场及生态草原开展观光生态农牧业旅游,进一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重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中等空间载体,以原材料、能源消耗、废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经济表现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企业或产业集聚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交换剩余物质或副产品的产业群。该模式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通过资源配置,结合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总装机300万KW,目前已装机达70万KW),作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资源开发的用电需求,有机配置重化工相关产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一方面,利用丰富的萤石资源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氟化工系列产品,及现有的硅铁有色金属加工,其废渣用作建材工业原料;另一方面,利用风电和煤相结合生产甲醇,煤中碳元素基本都进入甲醇产品加以利用;在煤耗不变的前提下,甲醇产量可增加一倍;CO2单位排放量减少92%以上,单位耗水量减少40%,这在干旱多风、缺水及周边多煤的化德农牧交错带地区可行,形成风电——新型煤化工——新型燃料、合成纤维、合成蛋白、甲醛生产的产业链。

4.县域循环经济模式

县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活动的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发展领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其根据县域资源禀赋条件和城市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协调县域内部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等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县域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该模式根据化德县农牧交错带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及生态体系建设,设计化德县域循环经济模式(见图4)。该模式主要依托县域种植业、畜牧业、风电产业、服装产业、重化工产业、旅游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共同构建适宜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

图4 县域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微.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80页

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第4篇

发展民生,保护生态,是维持林业和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和有力保障,在国内外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共识和热烈的讨论。在国内,经过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发展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型生态经济、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经济、生态旅游、乡镇工业型生态经济、城市化生态经济、生态破坏修复型生态经济、流域生态经济。

2对生态经济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展森林生态经济,首先要明确森林的几项功能,从宏观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传统独木支撑的经济模式明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在于物质上,更应该重视它对人们精神层面和心理影响上的作用,重点发挥森林的生物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文效应等。对于基于资源的林下经济,应该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价值。

2.1形式简单复制

人参、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药材种植;蓝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种植及加工;红松果林承包;林蛙养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农家院旅游;矿产、地下水开发等,各式林业经济可谓遍地开花。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各地林业经济模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缺乏整体规划。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林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特质,地域特性明显,所以各地在发展林业经济,制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特色,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为中心,人参、五味子、葡萄、蓝莓等为主的特色医药、葡萄酒产业区;以敦化为中心,红松果林、林蛙养殖、木耳以及蘑菇养殖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特质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2资源利用粗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营养丰富、天然绿色的山珍产品,广受好评和重视,产业价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态鸡、山野黑猪、林下参、刺五加等食材、药材成了饮食行业的时尚宠儿。但是目前的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场。面对停采的大形势,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职工、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山珍产品,林下药材等林业经济,应深挖掘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在内外包装、产销以及售后服务上下大力气,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山珍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纯,寻求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行业产值的同时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

2.3结合文化内涵

人文效应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蓝蓝的天空,幽幽的绿意可以使忙碌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释放和完全的放松。特色农家院、乡村旅游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天然的餐饮食材,得到都市人的广泛欢迎。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急于求成,往往只是简单地学到了这种形式,导致有形无神,缺乏特色,遍地开花的同时,行业发展缓慢。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特色农家院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自然风光和食材的吸引力,在淳朴的环境中得到完全的放松,远离喧嚣的宁静,充分享受休闲时光带来的身心愉悦才是隐含在行业中最大的吸引力。另外,旅游产品更应该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产品的文化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出结合地方鲜明特点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休闲方式。

2.4创新机制

受区域以及传统经营思维的限制,林区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建设形成了严重的滞后,行业“欠账”较大。林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通讯设施覆盖面非常有限,社会服务行业明显不足,导致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限制。缺乏资金、技术落后、运输不便、消息不通等是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是发展林区经济的必经之路。剥离林区“不良资产”,由政府买单,依托优惠政策,走产学研、产供销的道路,让林区资源与企业资金相结合,跟随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方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是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内容。企业资金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林农以自有林地等有价财产入股或承包方式承担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企业回收后进行深加工,进行市场化销售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林农与企业双方各自面临的困难,实现互利共赢。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重点天然林林区停采,对林区造成了极大的劳动力剩余,如何转移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林区自然情况等限制,造成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建设,这笔账成了“老大难”问题。根据目前政府和林场都无力完全承担“欠账”的状况分析,可以采用BOO或者BTO等模式对林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对于建设中毁占林地的,应根据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并给与相应补偿。这种建设方式,在发展林区建设的同时,也将转移林区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3总结

经济模式的来源范文第5篇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网络经濟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凸显了综合效益;

(2)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丽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4):147-148.

[2]芦笑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2011(9):12-13.

[3]张杨,王栎,张艳菁.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2(3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