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构建高校学生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1.时代呼唤高校创新学生管理的模式
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进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根本,已然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国家实力全力提升的资源。放眼当今全球教育产业,全世界超过95%的国际留学生群体分布在世界工业国校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中,要想吸引资源争夺世界教育市场,就要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理念上全力的变革、创新当下僵化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即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创新,更要求教育者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智力与情商的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全方位的改革切实推动中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转轨。
2.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中国高校发展趋势的需求
时代的变迁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社会转型呈现出阶段性的跳跃性变化,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9年扩招前平均10.5%提升近至如今的30%,在已然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同时,也加速凸现了我们在现代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力不从心与缺乏权变性。因此,要想把高校所要达成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内化入现今崇尚个性化的高校90后学子心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必须勇于解放思想,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以学生为本,善于运用信息时代下现代的管理手段与设备,提升学生工作的内涵理念与工作方法,才能切实提升构建出现代高校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3.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国高校管理一向以行政与学术并行的二元结构体制为特征,学术权力相对弱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向以硬性的行政管理方式为主,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易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效能多流于表面未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现今高校已是90后的时代,他们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观念较强,更注重个性化的构建,面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新趋势,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增强管理与服务的透明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潜移默化方式内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具体的管理中,把以方便快捷的学生事务“一站式” 服务管理流程模式的建立真正纳入具体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凸显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趋势。
二、学生事务管理“一站式”服务大楼构建的内涵
“一站式”服务一词本意在于将不同服务请求,自动分配给相应的分管部门进行处理,以充分体现和谐、方便的人性化管理理念。高校学生“一站式”服务管理的前提在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实质就是服务的集成、整合;目的在于简化操作流程以提高 ;核心是整合学生事务服务的各项功能以实现便捷和高效服务;关键是构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契合的运行机制;成效是增强学生事务管理工的实效性;依托是集成学生服务的网络平台。
1.大楼设计要追求人性化。一站式服务大楼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整个环境的构建必须体现相互平等的人性化理念,工作的过程要以学生的要求为主,使得大楼的硬件与软件、功能和外观均能体现“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可在大楼每一层设立学生休息区(休息区内配置座椅、阅读资料、饮水设施等),服务标识醒目,并充分考虑空间和职能的协调,加强人性化建设如对残疾人事处理事务方便性方面的考虑等。
2.接受服务要注重便捷性。一是大楼外环境必须建设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二是大楼内环境能时时感受到温暖与放松,将服务工作目标尽量打造得自然、流畅。自然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客户,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让学生能很自然的把学生事务服务需求融入到校园生活过程之中;流畅就是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都可以在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楼里得以顺利快捷的解决。
3.解决问题要体现高效性。通过一站式服务大楼,从功能上将各职能部门更好地融入到一起以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将以往各学生事务部门独立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过道式的服务”,尽量能在前台接待处就能解决问题,同时辅以后台各办公室的支撑,并提供网上虚拟服务台,在为不方便前来的办理事务的同学提供方便,使得工作完成得更及时高效。
4.学生服务要表现专业化。为了给学生提供熟练而且专业的服务工作,学生事务部对进驻事务大楼的工作人员要作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即要包括能力与方法,也要包括服务的素质与态度,切实帮助工作人员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切实把我们的学生看着是服务的对象、合作的伙伴,尽量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服务。
三、对高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探索
1.以制度为保障,出台学校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实现服务部门和机构的专业化分工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在事务大楼的制度建设上一定要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可设计相关细则、流程、指南等。规章制度一经制定,所有入驻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自觉严格遵守,以耐心、细致、热情的标准接待学生来访,及时高效处理相关事宜, 并在工作中善于听取意见与建议,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温暖。
【关键词】高中生物;差异化教学;向导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化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公平的、最佳的学习机会。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因素,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理解和接收程度都存在极大的不同。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针,在不区分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情况下,进行一视同仁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这种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当不懂的知识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进而造成班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实行差异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差异化教学前必须了解学情,确定认知起点
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试或者是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学习背景、动力、兴趣等。差异化定位需要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了解必须客观、全面、真实,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差异化生物教学了。
二、学生分组搭配学习,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
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搭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互补式”分组方法,在一个小组内搭配不同类型的学生,保证组内成员在性别、能力、兴趣、认知等方面配置合理,使组与组之间是平等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的按照学生成绩把学生简单的分为A、B、C三。最为重要的是,“互补式”分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和同学对“后进生”的心理歧视,让“后进生”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放矢。
三、认真备课,将知识分层分组
将学生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备课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及分组情况,将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充分的思考。
为了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配置的任务要分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书本练习,同步高考真题,课外有关生物前沿知识或竞赛方面的练习;B层次:书本练习,并鼓励他们尝试根据书本知识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C层次:掌握书本上的生物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节时,让每个学生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的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案可以深入一点,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外,还要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能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案可以尽量深入,接近高考的考题类型,如“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消耗量、O2的吸收量、CO2的释放量之间比值的相关计算;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对知识进行分层分组分类,有利于学生学习时掌握好自己能力所及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也要进行差异性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比较喜欢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在进行差异化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差异化教学体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向导作用。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及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着――蛋白质”时,可以组织学生上台做游戏,每个学生代表一种氨基酸,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学习“免疫调节”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各免疫细胞发挥的作用,掌握体液调节和细胞调节的过程;学习“种群的特征”时,可以用黑米和白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如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此外如自主阅读、课堂讨论、上台展示、小组互评、课堂练习、动手操作、绘制概念图、分组辩论、游戏活动等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学生活泼、外向,在教学时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有的学生内向、胆小,害怕开口,害怕出错,在教学时就多鼓励;接收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就多利用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启发他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不断的改变学习活动,使他们尽可能处于参与状态。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引导;主观能动性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如今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唯一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开始进行反思,其中就包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对教学模式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型的以问题引导为形式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能力的自我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实施并获得满意的效果,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提出高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推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利于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屡遭诟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知识传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主动思考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数时候只竖起耳朵听老师的就可以了,无须过多的思考行为,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在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利,长此以往,学生也将丧失主动思考的意识。如今我们想要在生物教学中引入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要想让学生迅速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学习环境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并非是做一两件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包括教学语言风格、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渗透等。总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开口,提出问题,甚至犯错,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信,为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心理基础。
二、努力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总是把“教”放在前面,“学”放在后面,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先天性地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再来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中,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上教学过程,首先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来提问题,都要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倘若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一无所知,就无法顺着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实现,我们一定要努力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即在开讲之前,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自学机会,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再接下来引导探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当然,为了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包括布置预习作业,设计预习问题等,让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提前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有所认知,这样才能使得接下来的思考和探究成为可能。
三、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
生物教材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是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学生特点精心编制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很多的知识精华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着教材中的一些关键内容设计问题,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水分渗透作用的原理是什么?水分渗透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有什么区别?在植物细胞中,相当于半透明的结构是什么?除了水,其他物质进出细胞是不是也像吸水和失水一样?以上这一组问题就是围绕着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以及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在这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思考活动,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问题设计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想办法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生物概念、规律异常抽象难懂,尤其是一些高度抽象概括化的生物概念。可以说,生物学科的这一学科特征让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吃了不少“苦头”。面对这样现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尽量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会有效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让学生顺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觉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习目标。就拿“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来说,这一概念在抽象性是较为显著的,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这个概念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思考和探究呢?于是,笔者先撇开这个概念本身表述,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袋一千克的黄豆,怎样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这袋黄豆中有多少颗黄豆?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方法:先数出50颗或者100颗黄豆称重量(为了精确,可以反复多称几次),然后再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公斤黄豆的数量了。接下来,笔者又提出了问题:大量的黄豆数量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得出,但如果比黄豆更小的物质呢?比如一把细沙,怎么算出它有多少粒?又比如更小的水分子,怎样计算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量?以上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第一个问题那么简单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一个“集合”的概念,就好比把一袋黄豆包装成以100颗黄豆为一个单位的量,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设计,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对一些理论性知识认识上的不足,从而顺利地打开突破口,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
五、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名著《怎样解题》中指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解题,而成熟学习者的标志之一是建立模型的能力达到相当的水平.物理学家薛定谔曾培养过许多后继的杰出物理学家,他历来告诫他的学生:“要从尝试解决物理问题来提高你的物理水平.”他也曾说:“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建立一个物理模型的问题.”数学模型也罢,物理模型也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模型可承载问题涉及的知识结构与逻辑结构.解决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顺利回归到原始问题.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呢?下面通过一道典型习题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体会.
1提出教学问题
因为提出“穆斯堡尔效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为何是线状谱而非连续谱时提出了跃迁理论.科学家后来在研究中发现,原子核的能量状态也是量子化的.两者不同的是:原子中电子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只有eV~keV数量级,而原子核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具有MeV数量级,这就是γ射线;一个原子核在由能级a向能级b跃迁时发出频率为ν1的光子,那么它在由能级b向能级a跃迁时吸收的光子频率为ν2,往往ν2不是等于ν1,而是ν2>ν1.这是因为原子核在与γ光子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反冲.若设已知某原子核质量为M,能级b、能级a的能量值为Eb、Ea,且ν2和ν1未知.求:
①ν2和ν1的差(称为频率漂移);(已知原子核在跃迁过程中速度远小于光速,光子静质量为零).②穆斯堡尔此后想到将发射、吸收光子的原子核置入固体晶格中固定,则ν2=ν1,此举称为“穆斯堡尔效应”,请你扼要说明穆斯堡尔效应的原理.
2指导学生简化问题
原子跃迁和原子核的跃迁都可以简化为两个质点的碰撞问题.其中一个最初静止的质点是原子或原子核,而另一个质点是吸收或发出的光子.
3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原子跃迁和原子核跃迁如果简化为两个质点的碰撞问题,那么,应该怎样简化?分析原题中的条件“原子中电子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只有eV~keV数量级,而原子核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具有MeV数量级,这就是γ射线”可知,原子中电子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远远小于原子核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而对光子,若其能量为E,动量为p,频率为ν,则E=hν=hλc=pc,可见,原子能级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动量也是远远小于原子核能级跃迁发射或吸收的光子动量,因此,“原子跃迁”应该视为“具有小动量和小质量的质点与一个巨大质量的静止质点之间的撞击”,根据已经学过的力学知识,撞击过程中的反冲现象几乎可以忽略,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原子发射跃迁还是吸收跃迁,发射的光子、吸收的光子其能量都等于a、b两个能级的能级差.所以,由E=hν=hλc=pc可见,它们的频率ν也是相同的.但是“原子核跃迁”应该视为“具有较大动量和较大质量的质点与一个大质量的静止质点之间的撞击”,撞击过程中的反冲现象不可忽略,怎样解决此问题?
4指导学生建立恰当的模型,建立研究的物理事件中的研究对象与模型中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寻求研究的物理事件中的物理过程与模型中的物理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回顾已学力学知识,建立“玩具甲虫”模型:如图1,将原子核视为光滑水平面上质量是M的玩具甲虫,静止在A处(未固定),当原子核发生吸收跃迁时,入射的γ光子视为质量是m的小球沿水平面向左以速度v0滑向甲虫右侧开口的空腔内.球一进入空腔,腔内弹簧右端就被球向左压缩,弹簧左侧固定于虫身.吸收跃迁结束相当于弹簧压缩至最短时,腔内开关S触发,恰将小球卡住.忽略球与甲虫作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这时,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相当于原子核跃迁的能级差,它应该等于入射球的动能减去撞击完成后的复合体的动能.在此过程中,总动量也是守恒的.那么,发生发射跃迁时,如何用此模型解释呢?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思考.在寻求此解释的过程之中,必须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运用自己的思维,找出发生发射跃迁前的原子核、跃迁中发出的γ光子、跃迁后的原子核分别相当于与上述“甲虫模型”中的谁?特别是让上述的“甲虫模型”发生怎样的过程可以模拟原子核的发射跃迁呢?最终,学生们经过讨论,提出:此后,用手将内有小球并在滑动的甲虫停住,再打开开关并同时在水平面上松开甲虫,球又被甲虫释出,能够自由滑动的“甲虫复合体”释出小球的过程就可以很好地类比原子核的发射跃迁过程.
5指导学生由模型回归到要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搞清了要研究的物理事件中涉及的对象与过程和模型中的对象与过程的对应关系后,如何求解呢?首先,明确模型中的对象参与的过程具有两个特点: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因此,回归到要研究的物理事件既原子核的跃迁过程中,也是如此.但是,对应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雷同关系.比如,对于小球这样的宏观物体,动能表示为Ek=12mv2,其中,v是宏观物体的速度;而对于γ光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其静止质量为零,静质能为零,其动能与动量p、频率ν有关,运用德布罗意关系可以看出E=hν=hλ[]c=pc,因此利用“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列出计算式时,不能简单套用相同的动能表达式.经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
关键字: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元化能力
G633.91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6%的同学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在我国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根本在教学中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露出弊端。
首先,师生缺乏交流。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老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者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他们看类似《探索时代》等科学性的短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和兴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