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述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防治药械因素
1.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2、技术因素
2.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
2.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3、法规因素
3.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3.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二、对策
1、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2、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辽宁省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锦州 121200
【摘 要】水稻施肥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供肥性能、水稻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结合当地生产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调节和解决水稻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关键词】水稻;施肥;高产
1 水稻生育特点
我市属于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生育期为110~160d,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可分四个时期:幼苗期(萌动、发芽、三叶期);分蘖期(始期、盛期、末期);穗分化期(长穗形: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膨鼓时的孕穗期);结实期即成熟期(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2 需肥规律
2.1 吸收量
水稻正常生长必须吸收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是施肥的主要元素,每形成100k量吸氮2.1~2.4kg、磷0.9~1.3kg、钾2.1~3.3kg,氮、磷、钾比例为1:0.5:1~1.3;硅虽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水稻对锌反应较敏感。此外,水稻吸肥量还与气候有关,营养生长于高温季节中进行的吸肥量常常大于低温季节生长的,其中以磷素最为明显,这是因为低温对植株吸磷的抑制效应最大,若以30℃时的吸收量为100%,16℃时磷的吸收量降至55.9%,而氮与钾分别降至68.3%与78.9%。
2.2 吸收率
在移栽到穗分化的营养生产中,钾的吸收量较大,占吸钾总量的31.0%~43.5%;氮次之,为26.9%~36.6%;磷较少,为15.8%~22.4%。幼穗分化到抽穗的生殖生长期,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加,氮为47.2%~53.6%,磷为44.4%~50.9%,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为56.6%~69%,这是水稻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抽穗到成熟期,氮吸收显著减少,为16.2%~33.3%;磷的吸收比较平稳,为33.0%左右。生育后期,水稻吸收的氮、磷仍在16%~33%。故氮、钾肥要前中期施用,同时要施好穗粒肥以保证水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3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一般是在前三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产10%。
土壤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水稻每1kg籽粒需N2.1~2.4kg、P2O50.9~1.3kg、K2O2.1~3.3kg)。
4 肥料施用技术
施肥是夺取水稻丰产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为667㎡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它们均是在不同发育时期形成的,各期施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适时、适量分期施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肥经验是看天、看土、看苗分期施好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
4.1 基肥
多以肥效稳长且含元素齐全的有机肥料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
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各种肥料元素的基本需要,使稻苗扎根后能及时吸到肥料,促进早发。
用量: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于耕前施用,为使基肥及早发挥作用,逐步改为浅层施用,即在干耕上水后施用,靶田时将氮、钾肥施入。一般667㎡施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40kg、硫铵20~25kg、硫酸钾8~10kg、硫酸锌1kg。
4.2 返青肥
插秧后3~7d,追尿素4~5kg。
4.3 分蘖肥
分蘖期是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决定期,也是扩大稻苗营养体为形成壮秆大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分蘖肥要适时、适量,使之能在基肥释放的配合下尽早地促进分蘖,以达到预期的穗数。同时,分蘖肥还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穗分化或拔节之前氮素过剩。从栽插到分蘖停止一般有35~40d,但并不是在这个时期内出生的分蘖都有效。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的有效分期较短,从栽秧算起只有20d左右,在早春气温较低情况下可延长到25d左右,在高温和带土移栽情况下只有15d,且早出生的分蘖成穗率高、穗形大。早生分蘖从分蘖出生到主茎拔节的时期长,有较充裕的时间赶上主茎生长,因此,追肥一般在插秧后10~15d,追尿素10~12.5kg;插秧后25~30d,追尿素8~10kg。
4.4 穗肥
拔节长穗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的时期,对结实率与粒重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期施肥可形成足够的产量容器,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符合预期要求,形成理想的株型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的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良好的株间受光效率,为增加抽穗后的灌浆物质奠定基础。控制无效生长,减少稻株在氮素同化时消耗贮藏糖类的数量,增加抽穗前的灌浆物质贮备。
4.5 促花肥
为增加分化颖花数,有效施肥期一般在穗分化前的6d到分化后的4d,最有效是在分化前1d到分化后1d。
4.6 保花肥
为防止颖花退化,在穗分化10d左右,(有效施肥期在分化后的7~14d)一般是倒二叶抽出1/3、穗长2~3mm时施用,其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可667㎡施尿素5kg左右,以抽穗前叶色能略褪淡为宜。
4.7 粒肥
粒肥可延长抽穗后叶片功能,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般667m2追4~7.5kg硫铵。对于抽穗速率不快、叶色偏浅的地块,可提早于始穗期追肥,一般田块粒肥追施不宜迟于齐穗后10d。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及其注意事项
郑党军 左媛媛
陕西省乾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 乾县 713300
【摘 要】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注意事项
按照防治原理及技术应用的不同,苹果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植物检疫五种方法。化学防治因其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就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进行了介绍,在优点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化学防治苹果树病虫害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1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
1.1杀灭速度快
化学防治病虫害可保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扑灭暴发性的病虫害。苹果的红蜘蛛、蚜虫等暴发性害虫,选择恰当的药剂可在几小时到数天内全部歼灭,并有效控制其危害,保证苹果树的正常生长与结实,这一点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所难以做到的。
1.2 杀灭彻底
化学防治对那些隐蔽性害虫(如卷叶虫、食心虫以及钻心虫等)都有着杀灭彻底的防治效果。用烟剂防治卷叶虫、用敌敌畏等有挥发性的药剂注入天牛的孔中就属于化学防治较为成功的事例。
1.3 防治范围广
任何一种害虫、病菌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育阶段都可用化学农药将其消灭。一般来说,虫卵是比较难杀死的,而现在研制的药剂不少已经具备了杀卵的功效,例如尼索朗专门杀死红蜘蛛的卵,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药物防治的范围。
1.4 可大面积机械化操作
可用各种现代化机械进行喷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防治时间。但农药也具有杀死天敌和益虫、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人畜中毒事故、污染环境、使害虫与病菌产生抗药性和造成药害等缺点。对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些问题,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加以克服或减轻。
2 苹果树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
2.1.1 做好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在任何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中,抗药性的产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长时间地使用一种防治药物,或早或晚都可产生抗药性。由此,在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中,综合性的防治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消除抗药性的弊端,同时对于消灭抗体个体也大有裨益。
2.1.2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剂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药剂可有效延长抗菌性的发展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混合或者是轮换使用三种不同的药剂,当一种药剂无法杀灭害虫的时候,其余两种很有可能就会将其杀死。而且三种药剂同时或者是轮换使用,病虫害对药剂的抗药性能也是顾此失彼,大大延缓了抗菌性的发展速度。
2.1.3 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
在化学防治中,一旦发现本地区的病虫害对于某种药剂产生了抗病性,就要及时更换使用另一种药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来说有着很明显的区域特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旦一个区域某地方的红蜘蛛对于内吸磷产生抗药性,那么这种抗药性会迅速得到蔓延。但是,另外很少使用这种药剂的区域却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在使用化学发展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也不是最根本的抗药性防治措施,因为在药物更换使用若干年之后,对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我们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研制出更新一代药剂进行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的时效性。
2.2 化学防治的药物使用要科学合理
2.2.1 严格选择施药时间,控制施药间隔期
施药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化学防治的质量,相关研究证明,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药物防治对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有着良好的效果。以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一般在果树开花后一周时间内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防治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施药间隔期的控制对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在间隔期的具体选择中,要综合考虑药剂有效期、降水量等因素。以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可使用多菌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等药物防治,在第一次防治之后,考虑到其药物防治有效期,可在20~30d的时间间隔之后进行二次防治,之后每月进行一次波尔多液喷洒,这样可取的较好的防治效果。除了药效期,还要考虑到降水的因素。在上述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的间隔期选择中,20~30d内降雨量在80mm,二次防治后降雨量在160mm,此时进行药物防治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在这期间降雨量有所增加,则应该适当的缩短二次施药间隔期。
2.2.2 科学合理混药,注意药物喷洒质量
在化学防治中,常常有把药物混合使用的情况。在混用期间,要做到科学合理,尽量保证药物混合之后不会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不会降低混合后药物的毒性,不会对苹果树产生药害。在药物喷洒中,要注意药物喷洒的质量,尤其是遇到多雨的时节就更要严格要求了。要保证药物喷洒均匀、周到,同时还要控制好用量。
3 结论
总之,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此,即可将这种病虫害防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林.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32.
一、种子消毒
种子可以用化学药剂消毒或热力消毒。化学药剂消毒常因染环境或产品,受到一定限制,而热力消毒无论是有机蔬菜或无公害蔬菜均不受其限制。温水浸种生产中常用的消毒的方法,由于种子吸水后导热性增强,致种子内外受热均匀,可以杀死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虫卵,也能杀死种子内部潜藏的病菌。处于休眠状态下的种子,比病菌具有更高的抗热能力。温水浸种就是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能力之间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虫卵,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所用的温度及浸种的时间,都必须事先用少量种子,经过试验,确认对种子没有损害时才能使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温度及时间。如防治白菜白斑病、黑斑病、细菌性黑斑病,种子用50℃温水浸种20分,浸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播种。防治甘蓝黑腐病、黑斑病、根朽病 种子用50℃温水浸种30分。浸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防治番茄早疫病、斑枯病、叶霉病,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浸后在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防治茄子褐纹病、黄萎病、早疫病、炭疽病,种子先在冷水中预浸3~4小时,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分,或在50℃温水中浸种30分。浸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催芽播种或晾干备用。防治辣椒炭疽病种子在55℃温水中浸种l0分。浸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防治黄瓜炭疽病、黑星病、蔓枯病、细菌性角斑病种子在55℃温水中浸种10分钟。浸后用冷水冷却,然后播种。
二、实施工厂化育苗
在大规模的蔬菜生产时实行工厂化育苗。所谓工厂化育苗就是提倡在洁净的自然环境或棚室内,用有机或无机的消毒基质,用隔离网纱和温、光、水、肥、气的控制技术育苗,防止病虫草害的传染,为大面积栽培提供不带病虫草害的优质商品苗。必要时利用早熟南瓜、黑子南瓜、葫芦、甜瓜等耐寒、抗病品种为砧木,嫁接黄瓜、西瓜等作物,可有效地防止黄瓜、西瓜等作物病害的侵染。定植时,需再一次淘汰带有病虫杂草的幼苗。在起苗时,应注意苗的大小、优劣,随手分级存放。栽植时,应按级分区定植。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亦按区分别管理,以求植株生长及产品均整齐一致。
三、调控生产环境控制病虫草害
在规划设计蔬菜基地时,应选择土壤、空气及水质没有污染源的地段。栽培中通过对温、光、空气湿度的调控,可创造出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夏天棚室内的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可用遮阳网、防虫网遮光、降温、隔离,以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冬季棚室内的光照过弱、温度过低、空气湿度过大易发病。对此,棚室上可使用防雾、防尘的保温膜,内部可用无纺布作二道膜予以保温,必要时,在棚室内再建小拱棚,并在拱棚上盖薄膜、草帘保温;地面铺地膜能进一步提高土温,降低空气湿度。设施栽培可根据生产的需要,覆盖1~4层塑料膜保温。冬春棚室的内外温差很大,棚室内低温高湿容易结露滴水而引发病害。为降低空气湿度,除增温、补光外,最好对棚室内地面用薄膜全面加以覆盖,包括沟渠道路在内。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防止病、虫、草害在棚室内发生。
四、提高植株自身抗病性
蔬菜自身的营养状况与抗病性能有关,病原物的侵染能力取决于蔬菜植株自身的营养状况,蔬菜的营养条件较好时抗病能力较强。因此,通过科学施肥,调节蔬菜体内的营养水平,增强植株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试验证明,增施钾肥可防治辣椒根腐病、番茄早疫病;叶面喷施1%的硼砂,可有效抑制瓜类蔬菜的白粉病;铁可降低蔬菜苗期炭疽病的危害程度;钙、锌对真菌病害的病斑扩展的抑制作用较强。反之,许多蔬菜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由于植株营养不良,常会发生病毒病。病毒病虽无特效药可治,但可以增施肥水,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促使植株的生长能力超过病毒病的危害,这样虽不能完全消灭植株体内的病原菌,但能控制蔬菜的大幅减产。
五、驱避措施
驱避措施是在生产区域的周围张挂或覆盖具有某些色泽的材料,用以赶走某些害虫,使作物免受其危害的农业技术措施。如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向性,将银灰色的地膜覆盖于地面,以赶走蚜虫,保护作物。一般每亩用膜约5公斤。也有将银灰色薄膜或反光塑料薄膜剪成10~15厘米的挂条,挂于棚室周围,也能收到驱蚜的效果。每亩挂条用量为1.5公斤。夏秋高温季节,还可用银灰色的遮阳网覆盖棚室,既能遮阳降温,还有驱蚜的效果。
六、诱杀害虫
诱杀害虫的措施是根据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将害虫诱集杀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无污染,效果好,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措施。
1.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 采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频振式诱虫灯等器具,可诱杀有趋光性的夜蛾科等害虫。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对光源、波长、颜色、气味的趋性诱杀害虫,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上黄色外壳和气味,可引诱害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能达到杀灭成虫,降低田间产卵量,压缩害虫基数,控制其危害蔬菜的目的。其中以频振式杀虫灯诱蛾比高压汞灯更好,方法简便。试验表明,它能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中200多种蔬菜害虫,控制害虫的效果十分明显。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黑光灯不仅可诱杀成虫,而且还可预测预报虫情。在夜蛾科成虫的盛发期,每30~50亩设一盏黑光灯,灯高1.2米左右,灯下20厘米设一盆水,水内溶入少许洗衣粉,以便于害虫掉入水液中被杀死。每晚21时至次日凌晨4时开灯,可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豆荚螟、蝼蛄、金龟子、棉铃虫等成虫。在天气闷热、无月光、无风的夜晚,诱杀效果更好。
2.糖醋毒液诱蛾 用糖3份、醋4份、酒1份和水2份,配成糖醋液,并在糖醋液内加入5%的晶体敌百虫。然后,把盛有毒液的钵放在菜地里,置于高1米的土堆上。每亩放糖醋液体钵3只,白天盖好,晚上打开,能诱杀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小地老虎等害虫。
3.性诱剂诱杀 如菜蛾性诱剂,每只诱芯含合成性诱剂50微克,用铁丝吊在离水面l厘米的上方,水盛盆内,并加适量洗衣粉。每盆诱杀半径约100米,持效期为1个月以上。在菜蛾种群密度较低时,用此法防治效果更为突出。目前已商品化生产的还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等性诱剂诱芯。
4.黄板诱蚜 在30厘米见方的板上,正反面均刷上黄漆。漆干后,在木板上刷一层10号机油。每亩菜地行间竖立放置10~15块板,黄板要高出植株30厘米。可诱杀蚜虫、温室白粉虱和美洲斑潜蝇等害虫。
七、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它主要包括天敌、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防治病虫害。
1.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昆虫的天敌,对有害的昆虫用寄生或捕食的方法治虫。捕食性昆虫常见的有步行虫、瓢虫、草蛉等。在农业生产上,利用草蛉、瓢虫防治蚜虫,以植绥螨防治叶螨等已取得良好效果。在利用寄生性昆虫方面,人工饲养赤眼蜂。利用赤眼蜂寄生卵的特性,控制、杀死番茄棉铃虫、辣椒烟青虫等害虫。其他如丽蚜小蜂防治温室自粉虱,金小蜂防治菜青虫等,也在蔬菜生产中取得一定效果。
2.以菌治虫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有千余种,这些微生物对人、畜和植物无害,可用来防治害虫。用菌防虫具有应用范围广、毒力持久和使用方便的优点。①病原真菌的利用。常用的有白僵菌、绿僵菌和虫霉。白僵菌以防治大豆食心虫、玉米螟而著称,绿僵菌以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而出名,虫霉则是蔬菜蚜虫的重要病原菌。②苏云金杆菌的利用。苏云金杆菌又称Bt杀虫剂。它是一种寄生于昆虫体内的细菌,是微生物农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我国市场上已出现多种苏云金杆菌制剂,如高效Bt、复方青虫菌、大宝、7216生物农药等,用其防治鳞翅目的害虫效果明显。
八、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化学农药仍是目前防治病虫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无公害蔬菜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规定,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和有“三致”作用的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蔬菜的农药残留不超标和严格控制蔬菜的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是保证化学农药不超标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严禁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
关键词 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探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78-01
能够对森林资源产生破坏的因素有许多,比如说人为的滥砍、滥伐,森林火灾、暴风雪、冰冻、干旱以及水土环境污染等等。以上的这些破坏因素多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发生率比较低,因此对其预防我们不做重点进行探讨。但是森林病虫害却是高发性的,并且能够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害,一直是我们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的重点所在。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科学的使用营林技术,坚决杜绝病虫成灾的现象发生,从而让森林资源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1 营林使用技术的简要分析
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建设的信息化、现代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林业的信息化以及营林技术的科技化、系统化已经成为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下面我们就对营林技术的现代化体系展开简要的探讨,毕竟这是我们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
1.1 育苗技术
育苗是营林中最基础的一项技术,它关系森林资源的发展以及林木的未来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对育苗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通常情况下,育苗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育苗的地理位置应该尽量接近林业地带,并且交通要十分方便。这样才能保证所育树苗在生长环境上与林区比较接近,以此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其次,对于育苗地的选择应该尽量是平地或者是缓坡地,并且土壤要肥沃、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最后,尽量选择靠近水源的地带,以保证育苗地的灌溉、排水方便。
在育苗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到的工艺有以下几点:首先,深翻土地并对土壤进行施肥、消毒、杀虫灭菌等等,保证土壤的高适用性能。然后再开沟做种子培育床。其次,对种子进行消毒、催芽,然后科学的播种、覆土。最后,做好树苗生长环节的护理工作,比如说除草、杀虫、抗旱防涝等等,然后,再间苗、定苗,并做好出圃前的规划工作。
1.2 人工造林技术
人工造林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期间所涉及的内容和环节比较众多,因此我们应该持审慎性的原则以及科学的实施每一个项目。主要采取的措施一般有:首先,适地适树,主要是指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来选择比较适合的树种。其次,科学整地。土地作为林木的根本,关系着林木未来的成长,因此科学的整地,保证土地的适应性、高效性是我们做好植树造林的根本。再次,良种壮苗。在植树造林之前,我们应该尽量的选择优良的树种或者是比较壮的树苗,以保障树木的成活率和植树造林的高效性。最后,做好后期养护。林木的养护工作一直是整个植树造林环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环节,“三分循规蹈造林七分管”,道理也在此。所以,加强林木养护,制定制度化的养护管理措施,才是林业资源日益壮大的重要举措。
此外,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还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1)选择土地时应该关注的几项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土壤条件等,这几种条件都是对树木的种植与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2)在适地适树处理措施中主要包括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地适树、改树适地这几项。3)注意植树造林时的密度影响因素,这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的目的,是为了经营收益还是防风护沙等等;树的特性特征;土地的地形、水分、养分等相关适应性的条件;植树造林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1.3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通常我们在选择营造混交林时,一般应用到的混交方式主要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区域混交以及带状混交等几种。具体的还要根据地理条件、树种特征以及技术条件来综合性的选择。混交林一般具有单一树种林不具有的优点,比如说,首先,它能改善林地的条件,使各色树种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从而使林地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补充。其次,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最后,它还能提高整个林业区的生态效益和植树造林的整体效益。
2 营林技术中防治病虫害的探究
通过我们对营林技术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我们能够发现科学合理的选择营林技术,确实能够提高整个林业区的整体功能并让它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所以我们通过科学的选择营林技术,也能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鉴于近几年,我国注重营造杨树速生林以及其主要的病虫灾害是黄斑星天牛灾害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以黄斑星天牛灾害的防治技术为例来展开探讨。
2.1 林木栽培技术
在杨树营林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四大一深”的科学栽植方法,主要是指大穴要一米见方,而树苗的高度应在3.5米以上,大株行距并且用大水浇足,最后再深植8厘米。而在栽培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技术一般是:首先,先埋五分之一的表土,然后将树苗放入,再埋三分之二的土,然后进行踩实,最后再埋土到地平面并进行踩实。此外,在浇水之前还应该将树苗往上提一下,以利于树苗根系的伸展。
在林木栽培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首先,防止树木水分流失。如果苗木的水分流失,苗木有可能立即死掉,因此,在起苗、运输过程中我们要做好苗木的水分保持工作,防晒或者是用保鲜膜包裹根部,再或者将根系浸泡在水里24小时以后再用来造林。其次,在土壤颗粒较细或者是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造林应该采取深植法,在一般的基础上再深植50-70厘米。相反,在土壤颗粒比较粗、地下水位较浅的土地中则不宜深植。
2.2 采用混交林理念,科学配置树种
我们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首先从自然控制的角度上来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营林平衡是自然控制病虫害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营林的过程中采用混交林概念和技术,对于保障林区自然控制病虫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根据林区的综合条件,科学的选择树种,并采取最为合适的混交林技术,使林区的结构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平衡性从而抵御病虫害的侵袭。这项措施不仅是对病虫害的预防,更是为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采用多树种配置的营林模式
在进行营林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析不同地区对于不同树种的适应性,从而选择最为适宜的树种,因地制宜,进行多树种林区的构建。同时,在设计造林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树种之间的搭配、选择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最好是实施行株之间混交或者是行间混交的模式。对还没有发生天牛疫情的地区,我们最好采用杨树大林带、果树小网格复合的营林模式,以调整林网结构,这能够有效的防止疫情的快速蔓延,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树木的自抗能力来一直病虫害的快速生长。
4 总结
关于营林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探究,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还应该根据营林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以及经营的目的等等来客观的分析。本文旨在与同行业从业人士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学习,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朝阳.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措施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S1.
关键词:抗旱造林;菌根菌;共生体
中图分类号:S728.2;S71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5-0031-06
随着全球气候干旱问题的日益突出,抗旱造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径流林业”和“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学说”的诞生,促使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思考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5]。该理论和技术针对旱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人工集水、高效蓄水、持续用水、合理构建群落结构等新理念及新举措,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造林效果、维持群落稳定性的同时,还要防止林地土壤水分衰退。然而,其中所用化学试剂的环境效应还有待评价,某些措施成本较高,作用单一问题也急需解决。因此,只有不断挖掘环境友好、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完善径流林业理论和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旱区造林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土壤瘠薄。实践证明,植物—菌根菌共生体是缓解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双重环境胁迫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植物—菌根菌共生体,是菌根菌通过侵染植物根系而与植物形成的互利共生关系体,它不仅可以固氮培土、提高植物水分吸收利用能力和生态适应性,而且具有无污染、成本低、作用多等优点,在抗旱造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17]。然而,关于植物—菌根菌共生体的研究多以草本植物和豆科植物为对象,且在农业中应用较多[6-9,11-12],而对于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则较少[10,15,17-18]。为此,本研究期望通过植物—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作用机制的综合论述,为旱区林业理论和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1共生体提高植物吸收利用水分能力的作用
1.1共生体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能力
共生体能够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扩大根系吸收水分的面积,即增加根系和根毛数量并利用菌丝网和菌套吸收水分,另一方面是通过降低根系的水势以及共生体和菌丝较强的吸水能力提高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对樟子松的研究表明:菌根化苗木比普通苗木在苗高和地径上均高出37%以上,其原因是普通苗自生根至起苗期间,苗木始终根系细弱、短小,难以从干旱瘠薄的土壤中吸收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来供自身生长,因此苗木瘦小;而接种菌根菌的苗木,由于幼苗根上的菌根菌有外延菌丝,它的数量和长度远远超过根毛,有的根上虽无菌丝却有菌套,所以有菌根的直径均比无菌根的直径大得多,因而,有菌根苗木的根系同土壤的接触面积大,吸收功能强,苗木的长势相对粗壮。同时,接种菌根菌的苗木成活率高出普通苗18%~30%,比草炭土对照苗也高,其原因在于有些菌根真菌能耐干旱,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利用真菌的外延菌丝数量大、长度长的优势,从远距离或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以保持樟子松苗木在干旱条件下不致于干枯[18]。Dakessian等[19]研究了土壤水分状况与菌根植物生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AM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丛枝菌根真菌)通过增加土壤束缚水的含量促进植物生长;Bethlenfalvay等[20]发现,AMF能够在低于土壤永久萎蔫系数的水势下从土壤中吸收束缚水;唐明等[21]和陈辉等[22]接种菌根真菌于杨树苗木,促进了苗木的水分吸收,提高了树皮的相对膨胀度,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形成菌根的苗木净光合速率的水势补偿点比对照苗木推迟2~3d;Levy等[23]研究证实,干旱条件下菌根真菌可促进柑桔对水分的吸收。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5期袁思安,等: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菌根真菌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方面提高林木自身吸收水分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菌丝和共生体辅助提高林木对水分的吸收,最终起到抗旱防缺水的目的。
1.2共生体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除了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外,另一种方式就是提高已吸收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储水量,即被菌根菌侵染的植物可提高自身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汪洪钢等接种菌根真菌于绿豆,使宿主积累1g干物质所需水分为未接种的50%[12],共生体固氮作用提高了土壤、植物持水力以及水分利用系数[24]。另外,共生体和菌根菌对土壤的改善,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2共生体提高植物养分吸收能力的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除了水分以外,N、P等营养的供应是最重要的。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对养分吸收的增加可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干物质的累积,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生态因子的互补作用,缓解水分缺乏问题。根瘤菌、弗兰克氏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等均可为植物提供氮素,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和其它可溶性养分含量,促进植物对磷和其它一些矿质元素的吸收,并且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和通气率及促进营养的转化[25-27]。
氮是植物第一必需的大量元素,也称生命元素,因为氮对植物生长是生死攸关的,它是蛋白质、叶绿素、核酸、酶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元素,也是构成植物结构的组成元素[28]。在贫瘠和缺氮的土壤中生物固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菌根菌或其根瘤具有固氮功能并为植物提供氮素,调节能量和物质循环[29-32]。放线菌Frankia能在沙棘根部形成根瘤,通过固氮作用改善沙棘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苗木的生长[33-35]。另外,在土壤腐生情况下一些自由生活着的Frankia菌也可以固氮[36]。共生体固氮量可以解决宿主自身需氮量的70%~90%,因此可不依赖土壤供氮能在贫氮土质岩石上生存[37-38]。
除了固氮外,接种适宜的菌根真菌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使难于被吸收利用的养分变得易于被吸收利用[18],增加宿主植物对N、P及其它矿质营养的吸收[22,39-40]。放线菌Frankia可以固氮,可以增加植物对N素的吸收,但是对P的吸收能力较差,AMF恰好能在贫瘠的土壤中增加植物对P和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接种VA菌根菌可显著地促进植物对土壤P素的吸收[41]。磷对结瘤植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高磷水平不仅刺激了根瘤数目、大小和根瘤干重的增加,也提高了固氮酶活力,进而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42]。宿主对土壤磷素养分吸收利用的改善,可促进吸收水分,提高宿主的相对膨胀度,净光合速率的水势补偿点比对照推迟2~3d[22,40],改善的原因可能是水分胁迫条件下,随着AMF菌丝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宿主磷素等营养物质的交换吸收能力,沙棘苗木鲜重增加,萎蔫系数降低,最终提高了宿主林木的抗贫瘠能力和抗旱性[43],但不同AMF对宿主林木促生和抗旱性的影响不同。以上对N、P的吸收和其作用体现了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及互补性。3共生体提高植物生长物质合成能力的作用
菌根菌或菌根可改善植物体内生长物质合成过程,促进生长而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一方面是调节植物体内的激素水平。Moser研究表明,菌根菌能够产生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宿主植物的生物生长产生促进作用[44];范俊岗[45]指出刺槐根际产生的IAA要多于杨树,说明菌根菌可提高植物的促进生长类激素以促进植物生长,进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植物体内的氨基酸含量。植物对氮素吸收的提高,可增加植物体内尿囊酸的含量和向上的运输。杨梅、沙棘和赤杨3种放线菌结瘤植物根瘤、根部有机氮化物的组分中都含有占总有机氮化物50%以上的尿囊酸,说明在它们的根瘤中合成了大量的酞胺,同时,3种植物结瘤植株的茎木质部提取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尿囊酸,表明根瘤将其合成的酞胺向植物地上部位运送,3种植物的根瘤还将其合成的特定的氨基酸及酞胺向地上部位转运[46],尿囊酸含量的提高可促进氨基酸的形成和转化,而且菌根根系中游离半光氨酸、精氨酸和酷氨酸的总量及占游离氨基酸的比例(13%)均高于无菌根根系(3%)[47-48],范俊岗[45]发现刺槐根面及根际土中有着高于杨树194%和25%的氨基酸。以上这些生长物质的增加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并进一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体现了生态因子的互补作用。4共生体提高植物生理生化机能的作用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会做出生理反应,而抗逆性较强的会增加一些有利的物质而消除不利的物质以减轻逆境带来的损伤。在共生体中,不只是植物去抵抗逆境条件,还有菌根菌及其共生体共同抵御逆境条件。
植物代谢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具有极强氧化能力的活性氧,它们是引起植物组织伤害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的保护系统可清除这些物质,而在逆境中,植物的这些清除机制会受到阻碍,导致活性氧积累而引起伤害[49]。然而,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AMF侵染率的增加,沙棘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RP)降低,AMF侵染率较高的植物体内SOD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可有效清除宿主植物体内因干旱胁迫而积累的超氧自由基,降低MDA含量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减轻膜脂过氧化造成的伤害程度,增强了植物的抗旱性[50]。Ruizlozano等[50]发现在良好供水条件下,接种处理与对照植株茎内的SOD活性无差异,而干早胁迫后莴苣的Glomusmasseae和G.desenticola接种株SOD活性分别增加98%和128%。接种AMF可提高宿主植物的抗旱性,高侵染率的植株该效果更为明显。双接菌VAH+HR16后,接菌植株的株高、地径、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2.25%、33.52%、198.56%、43.33%和17.44%;接种放线菌的植株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效率分别高出对照34.26%和9.69%,这对于促进沙棘的生长、延缓叶片的脱落及提高其抗逆性有重要作用[52]。
除了非生物因素造成的干旱等逆境外,在干旱条件下病虫害较多,且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因干旱而相对较差,且病虫害的影响反过来也使植物的抗旱能力下降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而菌根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21,53]。固N菌和菌根菌具有的生防功能是联合共生体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的另一原因,菌根的侵染改变了根系的形状及生理和生化性状,限制了病原菌的侵染[54]。而且,放线菌能够分泌一些抗生素来达到生防的目的[55],VA菌根真菌可产生抗生素,增强植物根系抗土传病害的能力[44]。5共生体双方的多样性及其作用
这里所说的多样性应该包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菌根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多样性,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和作用方式使自然和人工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共生体成为可能。放线菌植物与Frankia菌之间的共生体关系所表现出独特广泛生态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双方都存在着多样性。Nickel等[17]认为,只有放线菌植物—Frankia菌形成的共生体才具有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表明共生体植物具抗旱能力,根瘤中含有优势菌种的抗旱能力更高。正是宿主植物和共生菌遗传多样性产生多种组合,才奠定了它们的生态多样性,表现出对生境的广泛适应性和抗逆性。放线菌结瘤植物包括沙棘在内,所以誉为先锋植物,都以宿主植物和Frankia菌遗传多样性为基础,共生体相容性完美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以固氮相连了生命所必需的C—N循环,实现了拓荒者在荒漠上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条件[56]。此外,多种不同功能的菌根菌的联合增效作用也使共生体中植物的抗旱能力更强,可能是长期协同进化、彼此协调、功能互补的结果[30,52]。我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极度脆弱的主要原因是贫肥、缺水,而生物的多样性使这些地方不在没有生机。因此,菌根为共生双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57]。6小结
上述菌根菌共生体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同一林木根际、根系上不同菌根菌之间也不完全是孤立的,也存在着联合增效作用。这些特性也使得共生体的作用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因而在抗旱造林中具有不同于其它造林方式的优势。
1)没有菌根菌的植物抗旱能力以林木为主,而菌根菌与之形成的共生体的抗旱能力则以共生体为主,菌根菌或共生体通过促进水分的吸收和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2)没有菌根菌的情况下,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依靠林木,而共生体在林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同时,可通过菌根菌和菌根加快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沙棘使土壤含氮量大幅度提高,除共生体固氮和枯枝落叶外,还与沙棘须根不断地快速更新死亡,老瘤块腐烂,生活着瘤瓣对土壤分泌有关[57]。
3)菌根菌与之形成的共生体可促进林木对养分的吸收,改善植物内部生理生化环境(如渗透势、离子浓度、激素水平、氨基酸等有机物质浓度等),减轻病虫害。
4)具菌根树种与无菌根树种混交,有利于改善无菌根树种的生长条件。樟子松、紫穗槐形成的混交林,种间关系和谐,互补性强,可形成长期稳定的群落关系,紫穗槐有根瘤菌,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樟子松生长,同时对沙区多种病虫有抑制作用[58]。另外,其不仅体现在抗旱的综合作用中,还体现在综合抗逆性中[44,57]。因此,其应用和推广不仅能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虽菌根菌的应用前景喜人,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抗旱性强的优良菌株和苗木的选择、多种菌根菌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和利用及抗旱机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淑芳,冯浩,吴普特.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林业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4):150-154.
[2]王进鑫,黄宝龙.世界旱区径流林业的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3):5-10.
[3]王斌瑞,王百田.黄土高原径流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丁学儒.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林业的初步实践[J].甘肃林业科技,1989(3):30-34.
[5]丁学儒.径流集水造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SafirGR,BoyerJS,GerdemannJY.Nutrientstatusandmycorrhizalenhancementofwatertransportinsoybean[J].PlantPhysiol.,1972(49):700-703.
[7]AllenMF.Influenceof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eonwatermovmentthroughBoutelouagracilisH.B.K.Lagexsteud[J].NewPhytol.,1982(91):191-196.
[8]EllisJR,LarsenHJ,BoosalisMJ.DroughtresistanceofwheatplantsinoculationwithVAmycorrhizas[J].PlantandSoil,1985(86):369-378.
[9]BethlenfalvayGJ,BrownMS,AmesRnet,etal..Effectsofdroughtonhostandendophytedevelopmentinmycorrhizalsoybeansinrelationtowateruseandphosphateuptake[J].PhysiolPlant,1988(72):565-571.
[10]IansonDC.VariationinVAmycorrhizalenhancementofNfixationandinductionofdroughttoleranceinpigeonpea[J].Proceedingsof7thNACOM,1988,149.
[11]AugeRM,StodolaAJW,BrownMset,etal..Stimulateresponseofmycorrhizalcowpeaandsoybeantoshort-termosmoticstress[J].NewPhytol,1992(120):117-125.
[12]汪洪钢,吴观以,李慧荃.VA菌根对绿豆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9,26(4):393-400.
[13]张美庆,王幼珊.VA真菌优良抗旱菌株-CX-91[J].北京农业科学,1994,12(6):25-26.
[14]雪增普,罗晓芳,王昌沮.外生菌根对油松木猝倒病的生物防治效应[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3(1):81.
[15]吴炳云.水分胁迫下外生菌根对油松容器苗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1991,13(增刊Ⅰ):89-93.
[16]刘润进,郝文英.VA菌根真菌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4,31(增刊):46-53.
[17]NickelA.D.InsituanalysisofintroducedFrankiapopulationinrootnodulesofAlnusglutinosagrownunderdifferentwateravailability[J].Can.J.Bot.1999,77:1231-1238.
[18]雷泽勇.接种菌根菌对樟子松育苗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1996(4):8-9.
[19]DankessianS,BownMS,bethlenfalvayGJ.Relationshipofmycorrhizalgrowthenhancementandplantgrowthwithsoilwaterandtexture[J].PlantAndsoil,1986,94:439-443.
[20]BethlenfalvayGJ,ThomasRS,etal.Mycorrhizaeinstressedenvironments:Effectsonplantgrowth,endophytedevelopment,soilstabilityandsoilwaterInWhitehead[C]//E.EEdAridLandeTodayandTomorrowLondon.Belhaven,1985:1015-1029.
[21]TangMing,ChenHui.TheEffectofVAMycorrhizasontheResistanceofPoplartoCankerFungus(Dothiorellagregaria),MycorrhizasforPlantationForestryinAsia[J].ACIAR,1995(62):67-71.
[22]陈辉,唐明.杨树菌根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1997,33(2):181-188.
[23]LevyY,SyvertsenJP,NemecS.Effectofdroughtstressand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onCitrustranspirationandhydraulicconductivityofroots[J].NewPhytol,1983(93):61-66.
[24]MartinezCarrascoR.Regulationofgrowth,wateruseefficiencyandδ13CbythenitrogensourceinCasuarinaequisetifolia.[J].PlantCellEnviron,1998,21:531-534.
[25]BinkleyD.Douglas-firstemgrowthperunitofleafareaincreacedbyinterplantedsitkaalderandredalder[J].ForestScience,1984,30:259-263.
[26]YougbergCT.CeanothusinDouglas-firclearcuts:Nitrogenaccretionandimpactonregeneration.In:GordonJc,WheelerCT,PerryDA,eds.Symbioticnitrogenfixationinthemanagementoftemperateforests.ForestResearchlaboratory[M].OregonState,Corrallis.Oregon.1979:224-233.
[27]闫立军.落叶松沙棘混交造林初探[J].河北林业科技,2009(5):81.
[28]林美珍,张吉科,张国伟,等.论沙棘根系与功能Ⅲ——共生固氮机理、条件与初级氮代谢[J].沙棘,2006,19(3):7-14.
[29]贾黎明.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混交林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1998(1):20-26.
[30]吴清风,田春杰,何兴元,等.非豆科固氮树种-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纯培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21(2):22-23.
[31]HeilmanP.GrowthofNstatusofpopulusinmixturewithredalderonrecentvolcanicmudflowfromMountSaintHenlens[J].Can.J.For.Res,1990,20:84-90.
[32]翟明普.北京西山地区侧柏刺槐混交林的研究(Ⅱ)//混交林营养状况和侧柏叶的叶绿素含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3(Supp.1):128-134.
[33]杜大至,岩,崔国良.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研究(Ⅱ)//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分离与回接[J].微生物学报,1984,24(1):41-45.
[34]杜大至,原福虎,李荣儿,等.三种胡颓子科植物根瘤内生菌培养条件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86,13(1):248-251.
[35]吴清平,周小燕,蔡芷荷,等.非豆科植物根瘤放线菌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1996,23(2):101-105.
[36]Smolander.Frankiastrainsinsoilunderbetulapendula:behaviourinsoilandinpureculture[J].PlantSoil,1990,122:129-136.
[37]KurdaliF.Alder-poplarassociations:determinationofplantnitrogensourcesbyisotopetechniques[J].Biol.Fertil.Soils,1990,9:321-329.
[38]Huss-Danell,K.ActinorhizalsymbiosisandtheirN2fixation.[J].New.Phytol,1997,136:375-405.
[39]TrappeJ.M,FogelR.D.EcosystemticfunctionsofmycorrhizaeIn“Thebelowgroudecosystem:Asynthesisofplant-associatedprocesses”[J].ColoradoStateUniv.FortCollins,1977b,26(9):205-214.
[40]SubramanianKS,CharestC,DwgerLW,etal.Effectofarbuscularmycorrhizaeonleafwaterpotential,sugar,andPcontentduringdroughtandrecoveryofmaize[J].Can.J.Bot.1997,75:1582-1591.
[41]沈善敏.乙炔还原技术应用的改进[C]//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集刊(第6).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03-209.
[42]LuisGW,AnnaH,KerstinHD.Nitrogen,phosphorus,andtheratiobetweenthemaffectnodulationinAlnusincanaandTrifoliumpretense[J].Symbiosis,2000,29(2):91-105.
[43]唐明,陈辉,商鸿生.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沙棘抗旱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1999,35(3):48-52.
[44]王幼珊,张美庆,张弛,等.VA菌根真菌抗盐碱菌株的筛选[J].土壤学报,1994,31(增刊):79-83.
[45]范俊岗.刺槐、国槐根际土壤生化成分及其对伴生杨树营养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4(4):349-354.
[46]邹烨,丁鉴.放线菌结瘤植物根与根瘤中有机氮化物的组分及其上运形式[J].植物生理学报,1990,16(3):215-219.
[47]BrownA.Abstracts,8thNorthAmericanConferenceonMycorrhizaeJackson,Wyo,1990.
[48]熊礼明.灭菌的土壤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VA菌根的减毒效应[J].土壤学报,1994,31(增刊):234-241.
[49]唐明,薛楚,任嘉红,等.AMF提高沙棘抗旱性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4):29-31.
[50]RuizlozanoJM,AzconR.SuperoxidedismutaseactivityinarbuscularmycorrhizalLactucesativaplantssubjectedtodroughtstress[J].NewPhysiologist,1996,134(2):327-333.
[51]何兴元,吴清风,韩桂云,等.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876-878.
[52]王岚,张小民,林美珍,等.先锋植物沙棘iv——共生体是实现先锋作用的根本因素之一[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4(1):10-17,24.
[53]郭秀珍.松树某些外生菌根真菌对防治油松苗瘁倒病的作用[J].云南植物研究,1981,3(3):359-366.
[54]GongM-Q(弓明钦),ChenY-L(陈应龙),ZhongC-L(仲崇录).MycorrhizalResearchandApplication[M].Beijing:ChinaForestryPress,1996.
[55]DingJ(丁鉴),ZhangZ-Z(张忠泽).StudiesonsymbioticnitrogenfixationofFrankiaandnon-leguminousplants.In:ZhangX-W(张宪武)ed.StudiesonSoilMicroorganism[M].Shenyang:ShenyangPublishingHouse,1993:184-195.
[56]任嘉红,刘瑞祥,张晓刚,等.AMF及Frankia混合接种对沙棘生长效应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