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一)内涵上
传统经济学是指以“经济人”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其中,“经济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计。
循环经济学又叫做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几部分构成的。人们通常通过生产和消费,最大限度上的将地球上的资源开采出来,并将产品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或者水系之中。
循环经济是从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开采和利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废弃物、开采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可持续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物质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够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能够将产品使用后的产生的垃圾资源转变成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发展
循环经济较之传统经济,其倡导的是一种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生产、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相比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主要在理论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新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将经济发展和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于国民经济增长,这种片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虚假性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开采率都是有限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进行超越自然环境承受力的开采,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能够为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弃局部的经济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绝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
(二)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实践开采的关系上,人类劳动能够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反之,也能够降低资源环境的价值。第二,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取的经济价值要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协调。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将三者孤立的局势,禁止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环境价值造成的损害。新的价值观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能将其视为材料的垃圾场,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科技时,要考虑到科技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发展和应用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第三,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能只考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要积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新的资源观
传统经济中,人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最后导致大量资源的枯竭。同时,传统经济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循环经济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资源观,提出人们对资源开发要尊重人和自然资源和谐的规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
(四)新的生产观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浪费。而循环经济观是要在考虑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对资源进行开采,且在开采中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化开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的新的生产观要求,在资源开采、加工、利用和处理中,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尽量开采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比如: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也可以用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实现资源的良性开采和使用,实现可持续生产。
[关键词]火电厂 循环经济 园区
全球经济正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大短板,循环经济已成为全新经济发展模式登上前台。燃煤发电在当前我国的电力行业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还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巨大、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等缺陷,目前在火电厂开展有效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及其特征
学界在对循环经济具体的界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认识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自并非相互背离,相互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与共识,即:循环经济应该是一个经济范畴,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循环经济关注的重点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可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以尽可能大的综合资源利用率,以期望达到尽可能高的经济方面的效益,而且应该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从而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新的系统观,这个新系统由人、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等要素有机构成,在统筹考虑生产与消费时,应把人自身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二是具有新的经济观,客观上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规律,充分考虑到生态本身的承载能力。三是具有新的价值观,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应该是维持其循环的基本生态系统,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应该大于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等。四是具有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五是具有新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的层次消费,生产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产品废物资源化利用,消费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选择。
二、火电厂造成多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
火电厂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一般而言,火电厂对外排放废水主要采取直流冷却系统排水、灰场排水、工业废水排水与生活污水排水等四种类型。仅就灰场排水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火电厂的灰场排水pH值超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水体的矿化度增高,进而造成水体生物的变异与死亡,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取用水之水质。火电厂的灰水闭式循环使用,使得灰中可溶物质不断溶于水中,还有可能对地下水进一步造成污染。
火电厂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目前的火电厂大多以燃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很大,同时导致的烟尘量也很大。火电厂产生的氮氧化物对人体器官能够产生强烈的刺激,而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还会形成严重的光化学烟雾。
火电厂粉煤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火电厂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对环境的危害多样化,可以对水源与大气造成污染,能够占用土地并污染土壤。火电厂对粉煤灰的大批量处理一般采取回填的方法,回填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粉煤灰潜在毒性能够对地下水与土壤造成长期影响。火电厂的粉煤灰属于固体废物中的细粒,能够随风飞扬而污染大气。
火电厂煤研石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火电厂排放大量煤研石堆积,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土地并且污染环境。加上各地对研石山灾害治理的投入不足,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亦不完善。面对我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研石,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地的情况相当严峻。
三、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实践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建立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实际上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依托火电厂自身为核心,建构模拟自然环境功能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与社会的综合体,科学整合各种相关的产业链条形成的生态工业聚合系统。具体是以火电厂为中心,科学设计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能量、资源与副产物以及废弃物的相互流动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园区内部的动态稳定的一个庞大生产产业系统。科学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途径,架构起建立类似于生态食物网络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工业系统,把废弃物当作资源,尽力实现物质与能量在园区特定的区域中的闭合式循环,达到不再向外界排放废物,追求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在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多赢效果。
目前行之有效的园区是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从而可以建立起不同形态的生态工业园。一是建立铝电联营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火力发电厂直接对铝厂进行供电,发电厂与铝厂均是用水大户,解决废水大量回收利用,配套企业的废物与副产品输送到对应企业,园区集中供热。二是建立煤电气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煤矿企业能够直接向火电厂和所有用煤企业输送原料,火电厂与煤矿的用水量也较大,利于废水的集中回收处理与利用,火电厂能够直接为园区系统供热。三是建立林电纸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的废物的炉渣与煤研石等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园区内的造纸厂、纸浆厂与养殖场等可以直接接受火电厂的热能供给,种植大面积树木可以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自然吸收场所。四是建立石化联合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区。火电厂可直接从炼油厂接收油开展生产,炼油厂与火电厂会产生芳烃及其转化物,均可建立相应的回收公司统一进行回收利用,统一供热与供电,废水集中处理。
总之,循环经济是当前实现节能减排,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非常适合用于火电厂改造升级。火电厂受到环境与资源的多重限制,应该主动建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科学建立相互组成系统的工业园区,从而促进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封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就其本质而言,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模仿,属于生态经济范畴。按照生态学规律来组织人的经济活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经济层面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靠排放、污染自然环境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则是“自然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力图使资源不仅得到最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而且还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从技术层面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综合技术系统,需要生产环节的技术、储运环节的技术、消费环节的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全面融合。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产业按照产业关联程度来排布空间,就近实现资源跨产业的循环利用,实现对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从而达到终极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从制度层面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循环经济导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传统意义上人类生产活动的成本和产出核算关系,将生态环保成本、资源利用效率成本等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大众的,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内容融入了生产成本之中,彻底改变了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为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提供新的制度诱导。
二、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
基础及其重要意义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意识等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满足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我国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一个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我市能源、水和土地等资源十分稀缺,99%以上的一次能源从外地调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50立方米,约为全省的64%,约为全国人均量的55%;人均耕地面积379平方米,不足全国的1/3。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94吨标煤,略高于我省0.9吨的水平,低于全国1.43吨的水平;水耗82立方米,低于全省水耗150吨左右,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甚远。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结构优化的趋势明显,城市的综合实力正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但是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源能源约束矛盾也不断凸现: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阶段性电力缺口时有发生,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环境保护压力也不断加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根治,大气和噪声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当前在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宁波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打造“效益宁波”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技术经济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以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等为代表节约型指标的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则是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也充分显示了公共效益。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一个生产成本制约期,以能源原材料价格为引导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找寻一条既不影响发展,又能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宁波”的有效途径。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多山多水,环境优雅,自2001年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更是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但同时,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SO2、COD、重金属等污染影响着我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的废弃物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并加以重复利用,将有助于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我市的环境质量。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宁波”的重要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创造效益、保护环境,更有价值的是,它还是自主创新的一种原动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无论是产业链、生产链的延长和拓宽,还是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均需要有技术创新及应用来保障。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企业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够培育一批以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技术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增加城市宜居指数。
循环经济被广泛认可的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在实践中,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个不同而又有序衔接的层面。
一是企业层面上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
二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是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即整个国家和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法律,制定各种规则,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典型代表,又称“DSD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现实障碍
(一)规模优势难以形成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量不能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的体系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要想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就要有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专业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的专门企业。循环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聚集,才能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地域化规模经济。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同时,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的循环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致使长期处于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另外,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选择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单体在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优势。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建立以工业生态链为基础的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一)构建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信息服务业还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丰富环境信息资源,使企业成员了解到身边各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梳理废弃物、沟通相关企业、交流循环技术等信息,同时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进行信息时时把信息转变为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尽快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专业分工与合作,实施产业链战略,防止过度竞争。区域内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循环产业价值链延伸,加速循环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速度,降低运营风险。
(二)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园区
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生态链,如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相关企业通过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共生组合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产业链循环,不断延长生产链,实现中小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减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用生态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我国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政策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一)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的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进而无法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等共性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同时,由于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更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引导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国家应该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中来。
(二)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作了规定:首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其次规定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程序,同时明确提出规划应当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具体指标。政府制订发展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有意识地为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进入通道。
(三)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经受着资金瓶颈的煎熬。因此政府在业已出台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中不断进行完善,对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扶持。首先,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从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支持、贴息贷款、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优先发行等方面入手,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财金支持政策。其次,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家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方向一致的循环经济投资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单纯依靠政府专项拨款和企业微薄资金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一、引 言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所有煤炭企业的共识。循环经济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旨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重复循环利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上,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早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提倡和推行。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推动煤炭产业的优化配置,加快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消耗量以及污染量最大的资源之一。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高达32.4亿吨,但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我国煤炭业发展至今基本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现状特征,分别是: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由于资源赋存依赖性强,在我国的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业属于一个高危行业;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为复杂;开采技术决定煤炭产品生产效率与效益而非煤炭产品质量。
三、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目前全国煤炭企业数量仍在2万个左右,小煤矿数量和产量规模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过度竞争,给煤炭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制约了煤炭行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延缓了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进程。
2、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
目前,煤炭行业管理分散到多个本文由收集整理部门,缺乏综合管理与统一协调机制,政出多门,企业难以适从,这些状况不利于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还面临着许多机制和体制的障碍。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重、发展后劲不足。历史上形成的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分离难度大。煤炭税费负担重的状况也没有改变。
3、新旧问题交织
煤炭行业在经过了前些年特殊困难后,又经历了近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无序生产问题更加严重;二是盲目投资问题严重;三是煤炭开局继续向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内蒙古地区集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煤炭运输瓶颈制约矛盾越发突出。
4、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
煤炭固定投资经历五年多的快速增长,煤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煤矿项目为1563个,总规模6.53亿吨,加上改扩建和资源整合,总产能合计约8.3亿吨,这已经超过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5.8亿吨的建设规模,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合计已达30亿吨,远远超过到2010年煤炭需求约25亿吨的规划目标,煤炭产能过剩压力越来越明显。
四、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宗旨, 其实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 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 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矿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 而且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突出。作为传统的工业, 煤矿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五、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中央财政应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
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要研究开发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建立起技术支撑体系。
2、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国家推出许多资源利用的优惠政策,包括使用新型绿色材料有税收优惠等,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了一定政策保障。在现有的政策执行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应加大对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的政策优惠便利措施。
3、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划定矿区环境治理恢复的时间界限,应分计划经济期与市场经济期;法律出台前期与法律出台后期,明确采矿权人责任;通过提取煤炭资源补偿基金等形式,为煤炭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4、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促进煤炭行业清洁生产
通过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实现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提供保障。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可以控制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要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如提高煤炭回采率;井下产生的矸石尽量不出井,回填采空区;矿井水的井下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这样既可以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也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