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医疗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多元式病房的局限性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元式病房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其遵循的理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确保高质量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多的病房床位(见图1)。
这些设计在欧美、日本较为普及,但对我国的影响却十分有限,早期在国内有一些类似的改良设计,但未能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
医院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欧美国家医院的医生有专用的集中办公区域,不会在病房另设办公区,而我国医院病房引用的是前苏联模式,医生工作区就设在病房区。
现行规范上的制约
目前,尽端式的布置很难符合国内各类现行建筑规范。
文化风俗上的差异
我国的百姓在习惯上更愿意接受朝阳、自然通风的病房,而欧美国家对此认可度不大。
早期医院建设规模不大,投资有限
在我国,传统概念里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即可认作是大型医院,这与近年来普遍建设的上千床大型医院的新理念完全不同。
医疗诊治模式上的冲突
这是多元式病房难以在国内普及的首要因素。一直以来,我们固有的医疗诊治模式都是以大综合、大医技为主体。大内科、大外科方式分科,这在一定时期,在医院规模不大、医疗资源匮乏的状态下是适用的。
也正是因为上述5大因素,使多元式病房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医疗服务需求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始终处在一个极其初浅的层次上,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依然是一种奢望。因此,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医院建设模式的核心,而这一切都将基于我们对社会需求和医疗服务行业本质的充分了解。
患者认为,医院的组织结构应该围绕他们而建设,尊重他们的需要与权利。医疗服务方认为,医院以治病为本,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院体系模式应能提供良好的医疗诊治环境,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给就诊患者带来便利。技术提供方则认为,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和便利性,设备使用的均衡性,医技等治疗诊断设施能否实施就近服务,提高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疗诊治的合理性和效率。
不难看出,传统的医疗诊治模式,已难以应对现代医疗服务的新需求,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以医技为中心的医疗诊治运营模式。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经济水平和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发展的局限,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医疗技术设备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在医院规模日趋扩大和医疗解决手段日渐丰富的今天,传统的大门诊、大医技的诊治模式已显现出它的弊端,这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取代。
现代医疗诊治模式的更变
一个遵循系统医学思想,符合先进医疗理念的新型医疗诊治模式应时而生,我们称之为以疾病系统为中心的医疗诊治模式(简称为医疗中心模式)。医疗中心模式一改以往内外分科的传统大门诊医技模式,确定了以某一疾病系统专科为诊治单元的医疗中心模式,医疗中心模式原有的专家门诊也逐步改变为专病门诊。和传统医疗模式相比,医疗中心模式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疾病病种被归类细化
原有一些传统模式下的科室,如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分属于内外两大科,在医疗中心模式下被合并在一起,置于一个诊治单元内,医疗中心模式针对某一病种设置诊治中心,有效划分并限定了不同患者人群的活动范围,进而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专科综合诊疗。
疾病专科规模化
在医疗中心的诊治中心内,由于疾病类型相同,医疗诊治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完全可以针对该疾病病种在诊治空间内设置一些常用医技设备,以此降低患者诊治流线路程,缓解院内交通压力。对于一些大型设备如放射、检验等设备的使用,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医疗系统,如HIS、PACS、物品传输系统等,减少患者就医往返路程。
就诊(治)人群分化
医疗中心模式由于各病种就治人群各自独立,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就诊环境。如妇产科与肿瘤科患者完全应该以不同方式布置诊治空间,这在医疗管理效率上会有很大提高,也促使医疗自身质量的提升。
传统大门诊医技诊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医疗围绕医技,以医技为中心的门诊、急诊、医技检查、治疗中心等设施集中设置,就诊人流混杂,使通道承担着较重的交通压力,不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且综合设置门诊急诊,为医院的分时管理带来不便(见图2)。
而医疗中心诊治模式的核心是以疾病为中心,遵循系统医学思想,相关学科同一区域或相邻(近)区域设置,符合先进医疗理念。每个独立区域分散式布局能满足本系统医疗功能要求,减少患者往返路程,减少人流交通压力,有效防止交叉感染(见图3)。大型医技中心、临床治疗中心、共享接待空间的设置,兼顾投资、效益和效率。急诊、健康管理中心独立设置、高效解决就诊、健康与病患的分流。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how to conduct procedural management on medical arrears through HIS system, and makes the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makes the process more optimized, and make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ore re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hospital.
关键词:医疗欠费;出院结算;立欠流程
Key words: medical arrears;discharge;process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12-01
0引言
医疗欠费几乎是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理医疗欠费,已成为医疗机构不容忽视的问题[1]。对于医疗欠费的预防和控制每家医院的管理模式大致相同,但对于医疗欠费的“后管理”却很少关注。如何加强医疗欠费的计算机系统管理,脱离以往医疗欠费完全手工管理方式,成为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加强医疗欠费后管理的背景
医院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医院会计以收入和支出(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处理方式,即以收付应归属期间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的处理方法。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应当在本期负担的支出(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处理[2],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医疗欠费,如果按会计制度规定确认就会虚增收入,则夸大了医院经营成果,使资产收益率虚高。
2医疗欠费管理的传统做法
长久以来,医疗欠费的管理是依据收费处定期将出院未结算的病人在HIS系统中统一结帐,再将发票报送到财经处,未收回的医疗欠费按医院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2.1 传统做法缺点
2.1.1 账务处理不及时。传统的做法在病人出院后发生欠费的不及时结算,而是按一定期限清理,不能及时地反映医疗欠费金额,影响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2.1.2 不利于加强医疗欠费的回收管理。各家医院对于医疗欠费都有相关管理规定,对于发生的医疗欠费,根据不同情况对科室及相关责任人都有考核规定,但在传统方式下,欠费清理期间较长,清欠结账后的统计工作都靠手工操作,在HIS系统中不能反映病人是否补退欠费、何时补退欠费,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不能实时有效地监控清理欠费后的管理情况。
2.1.3 不方便病人补交医疗欠款。在按传统方式结算时,欠费清理部分与正常结算部分在程序上没有什么特殊标识,科室区分不开,不便于科室继续追缴欠费,而且病人需到财务部门补交欠费后拿着发票再到收费处盖章,增加了病人来回办理的工作量,病人非常不满意。
3HIS系统下医疗欠费的现行管理模式
如何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又能借助HIS系统对医疗欠费进行电脑管理,我院研发出一套欠费管理程序——“立欠”。
3.1 立欠定义立欠就是在病人出院后未及时结账发生的医疗欠费,由收费处授权人员将此类病人帐目通过特殊的欠费模式结算出来,不打印发票,此类病人在HIS程序中有特殊标记,等病人前来补(退)交欠费时再打印发票,程序有自动反映欠费是否收回、收回金额、时间等功能。
3.2 立欠结算业务特点
3.2.1 立欠操作业务授权制业务授权是很重要的控制手段[3]。对于欠费病人的立欠结算指定专人操作,窗口收费人员不允许立欠结算,只能在系统中操作立欠后病人欠费的收或退,同时打印发票。
3.2.2 病人的欠费信息在系统内的各个工作站都有提示,方便病人补(退)欠费。传统欠费清理后都报送到财务部门,但当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又来补(退)欠费时,要到财务部门去办理,有时遇到相关人不在,还办理不成,来来回回地跑,容易造成医患纠纷。但在立欠方式下病人不需要到财务部门,只需在收费处办理,这时输入病人住院号,系统将会自动提示“该病人已立欠”,可有效地避免在传统病人欠费清理后,系统不能分辨病人是否存在欠费,欠费是否已补交,同时病人的补(退)交款在收费窗口都能办理。
3.2.3 结算时不打印发票,等病人补(退)欠费时再打印发票,避免传统清理欠费时要保管大量欠费发票的繁琐工作。
3.2.4 便于医疗欠费的动态监控管理,程序能随时提供医疗欠费金额、医疗欠费收回金额、医疗欠费尚未收回金额的明细及汇总类报表,为科室及管理者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医疗欠费信息,使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为实时监管提供依据。
4医疗欠费管理不同模式的比较
传统医疗欠费的管理上依靠手工,在数据统计、欠费回收状态和欠费管理考核上都是滞后的,对加强科学的欠费管理起了制约作用。医疗欠费的现行管理模式充分地利用HIS系统立欠程序,在数据统计、欠费回收方面,能随时查询统计,做到医疗欠费情况的动态监测,达到了医院各部门共同管理、催收的目的,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欠费回收率,减少了医院损失。据统计,自我院实行医疗欠费立欠模式以来,医疗费用基本做到了日清月结,医疗欠费的实际情况随时都能统计掌握,医疗欠费的回收率提高30%。
随着医院业务流程的不断改进,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医院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利用HIS系统提供的信息平台来促进财务管理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东平.公立医院患者欠费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8):32.
移动智能血压计是移动医疗的具体应用之一。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包括面向个人移动医疗和面向医疗机构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就医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大众引导入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中。
易观智库则预测,今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6.7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移动医疗在经过前期的技术发展、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大量移动医疗APP的面世以及VC/PE资本的进入后,去年迎来了产业整合的机会,各大厂商纷纷进入移动医疗行业,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式。
剖析利益链条
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改革,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而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易观智库的调查,几乎所有移动互联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到今年1月,中国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金恩廷认为,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成功的商业模式既要满足利益链条上相关人员的诉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也要能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但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
移动医疗使用者对于移动医疗的诉求往往不同。比如患者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更好地与医生及医院进行沟通,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已病与未病进行及早的判断与诊治。另一方面医院、医生、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进行内部沟通与管理,提高效率,同时保险公司则希望通过移动医疗来实现对用户费用的及早报销。
美国收费模式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在探索中国自身移动医疗行业模式的时候,美国的5种收费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一是向药企收费: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疗提供移动临床信息参考,也为药企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后者构成了其收入的75%。第二是向医生收费:Zocdoc是向患者推荐医生的平台。通过平台,病人可方便地选择预约医生,医生可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医生用户每月要向ZocDoc付费250美元,此项收入可达千万美元以上。第三是向医院收费: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可使医生护士与病人在专有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下使用和传输。出于对患者信息安全的保护,院内即时通讯工具必须符合HIPPA要求,只使得Vocera的产品具有一定专有性。第四是向保险公司收费:WellDoc是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记录存储数据。目前得到两家医保公司的报销,提供医保给患者。WellDoc还与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销售服务。第五是向消费者收费: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可佩带硬件,监测生理参数,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这些收费模式可分为B2B和B2C。前者向医疗机构、医生、药企、保险公司收费,后者通过向用户收取服务费和设备销售额款来盈利,多采用组合模式。
摸索商业模式
国内移动医疗收费目前是3种模式。第一是使用者付费:采用向用户收费的模式。第二是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在产业链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可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第三是循环补贴商业模式:形成多点共振,产业链足够长,某一点亏损或策略性亏损后,使用其他市场策略,转换商业价值。
目前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最可能的收费群体金恩廷认为有4个:医院、医生护士、药企、患者。患者为硬件产品、服务产品付费,医院为HIS、FIS系统付费,医疗机构为企业向它们提供的产品付费,医生护士向移动医疗平台或APP为他们提供的学术参考资料付费用。付费方的付费意愿强弱,取决移动医疗企业是否可以出台有吸引力的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从成本、质量、效益上实现一定时间内的投资财务回报,产生增值效益,以及是否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支持。当以上条件都达到,付费方付费意愿强烈到一定程度,且付费达到一定规模与数量时,便可以称这种商业模式走通了。只有在稳固的商业模式下,移动医疗才能真正提供弥补市场空缺的产品,创新服务,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
存在诸多瓶颈
医疗领域的创业者需要更多面对政策瓶颈。金恩廷认为,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行政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
由于政策对医疗资源的严格控制,当医疗健康软件和网站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面临如何与法规相适应的困境。郭阳表示,政策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处方药,只有官方建立的预约挂号渠道才具有合法性。在盈利模式方面,由于用户的付费习惯尚未形成,移动医疗厂商在实现盈利模式时困难重重。
智能健康设备的用户黏度较低,大多数用户未形成使用习惯,并且缺乏用户数据分析结果。而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也有待观察。用户无法养成使用习惯,绝大部的智能健康设备的数据价值并不高。郭阳认为未来还是需要平台性的数据集成方案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现代医院;职业化 管理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逐渐被推向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各级各类医院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业务为主的传统的经验管理将被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职业化管理形式所取代。职业化的管理是不断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向管理要效益、凭管理求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探讨离不开对传统专家型经验管理模式的反思和已变化了的外部新形势认识。
1当前我国医院管理现状
1.1管理观念落后,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前,我国医院都实行政府拨款补助的差额预算方式,一切事情政府包揽,没有市场经营概念,医院的管理被人为地简单化为单纯的业务管理,医院管理者主要是业务专家和技术骨干。同时,当时医院管理相对简单,凭经验管理已游刃有余,经验管理成了最主要的管理方式。由于尚未彻底摆脱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人们思维定势的作用,当今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仍沿袭经验管理模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医院管理者不足1/3的人接受过管理岗位培训,1/2以上的管理者所掌握的管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大部分人缺乏现代医院管理所需的市场经营知识,我国医院管理普遍落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1.2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目前我国医院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是,医院的发展还主要依赖医疗设施的购置和规模的扩大,对医院人力资源的认识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缺少充分的认识,并依据传统意识,把管理人员作为一种成本纳入经济核算,而忽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研究表明,在一个经济组织里,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有时可以提高50%的效益,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有巨大价值。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医院最欠缺的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具有新观念的管理者。加强医院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借管理求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医院管理的人才优势是许多医院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
1.3缺乏相应的管理职称体系,管理队伍很不稳定 在医疗卫生系统,我国早已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医疗技术职称体系,依据相关的职称评定制度和医疗技术专业论文、论著的多少,以及工作年限的长短,医疗技术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作为对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劳动质量的肯定,从而获得更优越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待遇。但医院管理人员至今无独立的职称体系,从事医院管理的行政职称均采取挂靠临床技术职称的做法,因而无法用传统的职称晋级评定方法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做出客观的评定。兼职式的医院管理人员,人在管理岗位上,但主要精力仍放在原来的医疗业务上,难以一心一意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医院管理队伍很难稳定下来。
2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基础
2.1医疗卫生改革推动医院逐渐走向营利市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医院投入比例逐年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平均比重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也仅占8.4%。由于政府投入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医院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医院从单纯的福利性机构逐渐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医院投资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涌现出一批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形成了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有医院被进一步推向医疗卫生市场。国有医院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不得不寻找各自的市场空问,追求各自所理应追求的经营利润。
国有医院步步走向市场,政府财政趁机逐渐减少资金投入,医院成为半经济实体,不得不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由此引发医院经营模式的调整。多年来,那种只注重业务管理的内务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医院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建立起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模式。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对医院管理者个人素质提出了不同的和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先进有效的管理知识和技巧,更要有一个聪明的市场经济头脑。传统的医院管理者往往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经营运作需要。一批拥有较多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进入医院职业管理队伍成为可能。
2.2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问竞争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模式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唯恐自己不够大,小医院也拼命扩张硬件,力图跻身大医院的行列,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急剧膨胀和不合理配置。但一个医院的发展要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服务半径、辖区人口、社会经济水平、医院人才结构、医院设备水平、医院管理水平、竞争对手的情况、本地疾病谱等。医院的竞争力了拥有硬件优势外,更主要取决于其品牌形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在医疗资源相对饱和的地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最具开拓价值的空间,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离不开医院的高水平的有效管理。在总体规模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医院建设,形成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是提升医院自身竞争力最具潜力、最具效益的选择。
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竞争方式的转变,其实是由外延发展模式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变。医院的外延是指规模环境和装备水平,以及服务范围;内涵是指医院的质量和效能。发展外延对增强医院竞争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内涵建设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所在、品质所在、价值所在,没有内涵的外延是空洞的、无力的,只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在处理内涵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上,应对内涵建设采取优先发展战略,这个基础夯实了,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自然会促进外延的发展。医院职业化管理就是通过加强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娴熟的市场操作能力,赢得各种资源放大的市场回报价值。
2.3患者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用较低廉的费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卫生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群众生活质量和对现代医院期望的提高,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医疗服务已由过去的病人扩展到需要各种帮助或咨询的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已从纯生理性健康观过渡到大健康观,求诊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问题也被纳入现代医疗卫生的思考范围。医院已不再把自己的服务对象称为病人或患者,而称之为求诊者。电子商务化医疗服务、预约上门服务也可能成为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时尚。为了一切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已成现代医院管理共识。
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要的持续增长和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院期望值的上升,必然推动医院服务、任务的逐步扩大和医院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翻新和调整。这使得医院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变得更为复杂,更加精细和专门化。传统的医院业务管理仅仅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医疗卫生的市场主导上,要改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加强对求诊者的全面分析和了解。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消费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单凭有限的经验,很难应付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传统医院管理必然向现代医院经营转换,医院的经营管理客观上存在着职业化倾向。
3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途径
3.1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管理人才优势 医院管理者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宝贵的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生产力的一支主力军。虽然他们不像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通过有效管理可以给医院带来倍乘的潜在利益,医院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不可小视。在医院不断被推向市场之后,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更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如果说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腾飞的一翼,而另一翼就是职业管理者。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在未来的发展长空中,医院的两翼都不可缺少。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医院管理优势,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
3.2医院业务管理和非业务管理适当分离,形成各自管理优势 在传统的医院管理实践中,我国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同样离不开对医疗业务的有效管理,医院医疗业务管理,始终是一个医院不断发展的命根子,业务管理上不去,谈现代医院经营就失去了任何前提。医疗业务管理需要很强的医疗专业知识和医疗业务管理经验,任何外行人员都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医疗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业内拥有相对较高的威望和感召力,他们常常顺理成章地成为医疗业务管理者。随着现代医院管理复杂化,一些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同样地决定着医院未来发展的状况,且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者不仅需要传统的医院管理知识,更需要拥有现代医院管理所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工商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一般医疗业务人员所不具备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和实践轻易获得。实行医疗业务管理和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的适当分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本文所讲的医院职业管理实指医院的非业务性经营管理。
1.1药学服务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药学联合会提出药学服务的概念,它是指药师通过运用自身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旨在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从而改善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立完善的药学服务体系,帮助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更合理地用药,是对传统的医、药、护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补充,有助于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健康,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2开展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1.2.1弥补医患沟通不足的需要:由于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分诊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部分患者集中在二级、三级医院,而二、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无法及时和患者数量同步增长,导致医护人员工作量激增,医患沟通时间很短。此外,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药品的种类不断更新,医护人员无法完全掌握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再者,由于我国大部分患者缺乏基本的医药知识,如果缺乏完善的药学服务体系弥补这一不足,就可能造成患者不够清楚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注意事项而用错药,甚至出现乱用、滥用药物等风险,用药安全隐患很大。因此,开展合适的药学服务是医生、药师、患者三方的共同需要,有助于保证医疗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2.2医院科学规范化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正逐步为各个医院接受。这就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同时应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这就要依赖医院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开展合理的药学服务,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3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据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患者由于药源性疾病住院治疗,约有19.2万患者由于用药不当导致死亡。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药物研发的速度加快,药品的种类大量增长,再加上部分医疗机构管理不够规范和逐利因素的影响,常出现乱用、滥用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这样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严重威肋、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开展合适的药学服务,让临床药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协同合作,更加全面认识药品的功效、毒副作用和临床用法,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由于用药不当造成的损害。
2药学服务对患者用药合理性的影响
合理用药是指综合应用药学、医学等知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保障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能够满足广大患者的经济需求。它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研究证明,合理用药与否的判断标准为:药物的疗效、实用性和安全性、药物的适应症及禁忌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龙岩市第三医院于2012年尝试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两年来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尝试对比我院实施药学服务前(2008-2011)后(2012-2014年),患者用药的合理性。
2.1调查资料:将龙岩市第三医院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作为实验组(2012-2014年),实施常规药学服务模式(2008-2011年)作为对照组;在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前后各随机从入院患者中抽取200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药品的有效性、药品差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和表现形为、合理服药时间、人均用药费用等差异。在研究期问,我院药学服务人员的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7.894.67)岁;总的来说,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前后药学服务人员的学历结构、人员结构、医疗环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调查方法:对照组为常规药学服务模式,而实验组则采用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具体的方式如下:①人员与制度管理:加强临床药师与执业药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药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严格按照《医院药品基本供应信息》的要求执行药品采购、入库、验收、盘点和保管等程序;②服务形式:设立专门的用药咨询台积极开展用药咨询服务,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处方调配时根据临床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③转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药学服务人员主动与医护人员协同合作,全程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
2.3统计学方法:调查问卷的统计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9.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4结果分析:通过对比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前后我院的用药合理性情况发现,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药品差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服药依从性、合理服药时间、人均用药费用均优于传统的药学服务模式(P0.05)。
龙岩市第三医院在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后,药品差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人均药品费用/次等均有明显下降(P药品有效率、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常规的药学服务模式提高(P0.05),同时患者合理用药时间更加合理(P0.0)。
3讨论
我院开展药学服务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服务模式和观念还较多停留在传统阶段,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医疗资源投入不足和药学服务人员的短缺,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推进我院药学服务,保障患者的用药合理性,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尝试多途径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①提高认识,优化服务理念。医院要开展药房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要从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给药学服务人员以肯定,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贯彻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药师从传统的处方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服务患者,保护患者健康上面来。
②开展药学服务人员专业培训。为了适应现代化药学服务理念的新要求,医院要制定专业、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药学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药学服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医院药师的继续教育,并严格考核和考评,提升药师的综合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③制定药学服务标准,改善窗口服务模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往往存在着重医轻药的现象,药房的药师往往忙于发药无暇顾及患者的感受和用药效果。首先,为了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医院要着手制定规章制度,确立药学服务实践的标准。明确临床药学服务的目标,为医生、药师、护士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励药师主动提供药学服务;其次,改善窗口服务模式,优化药学服务流程,药学服务人员要提高医药调配效率,积极主动向患者提供药品的用法、用量、功用主治、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等的讲解,提高患者对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