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英语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 教师角色 新内涵
一、“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特性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突出能力、注重实用为特色,以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方向。因此,高校英语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而非泛泛地接受、积累英语知识。针对这一目标,以任务型教学为基本原理而构建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际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英语教师更要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才能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推进课程体系创新,构建教育新范式,最终顺利完成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1]。
二、“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的新内涵
教、学、做紧密结合,实训、知识、理论一体化安排――“六位一体”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核心将由传统的“传授英语知识,教师是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能力”,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学习实用的英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英语教师走出仅仅传授英语知识的观念误区,通过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应用”。因此,英语教师应是英语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测评者、考核者。
1.学习材料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六位一体”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把课程从以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型为主;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地教“书”。在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英语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围绕注重能力培养这一中心,根据就业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各种英语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会用英语”上,从而真正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立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学习进程的参谋者和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权威被绝对化和神圣化,“我讲你听、我念你记、我问你答”的基本程序完全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教师的传统权威受到普遍的质疑和指责。“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英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造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努力做学生学习进程的参谋者和促进者[2]。
3.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协调者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要求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充当好课堂的主角。一堂课即便是教师在前面讲得再生动、形象,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一节课[3]。一堂课能否成功,教师的组织、协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上有关购物的内容时,笔者就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道具――售货员的服装、电子称,以及一些水果、饮料和学习用品等,并指导学生编成现实中的购物情景对话进行表演比赛,这样学生的热情就会很高,课前都会积极地准备。课堂上让他们分组表演比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对话表演,大家对有关购物内容的知识点如:Can I help you?(你想买什么);How much is it/What’s the price of...?(多少钱);How many/much do you want?(你想买多少);What else do you want?(你别的还要买吗);Here is the money.(给你钱)等都掌握得非常牢靠,运用也十分灵活。因此,教师的组织、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师生和谐共处、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的关键。
4.学习效果测评者和鉴定者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除了当好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还应充当好学习效果测评者和鉴定者。“六位一体”教育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更新评价观念,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进步的评价。要给学生公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3]教师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和尝试,以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表现都给予肯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关爱的眼光激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师和学生共有的家园,课改让这片土地充满希望。试着换换播种的方式,改变培土、浇水的时机,改变提供给树苗的养分,我们必将迎来收获的季节。
三、结语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教学理念和思路。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统得多,管得死,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成绩的评定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难以养成。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上来。英语教学重心的转换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少,相反,这种转变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英语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而应该是英语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监督者、考核者。总之,要实现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重心转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尊重学生的需求与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53-86.
[2]胡加平.转变英语教学观念培养英语创新人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2):52-53.
[关键词]医学模式; 知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9-01
The clinical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new medical model
[Abstract]socialization of medical advances、disease spectrum and the spectral changes in the cause of death,induce new medical model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The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medical mode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e new medical model set some new standards about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How to put Clinical Healthcare Affairs, which is guarded by the new medical model, into practice? It is a long existence problem in the Medical circles. This article will m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medical staff 'sbasic medic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guard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medical model; knowledge; advices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全社会各部门都承担着保护健康的责任,而社会进步也受惠于人类健康的支持。尤其是现在,都市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的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已使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应该共同防范的问题。同样作为疾病和死亡本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的趋势,病因直接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经济生活条件相联系,公害、交通意外、禁药、自杀等广泛存在,疾病更多地与理和社会因素相关。同样,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健康的主观需求也越来越高,积极要求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如延年益寿,增进感情,充分享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资源,讲究营养、衣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心理。这些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命的基本要求,从而发展到人类心理和社会的高卫生需求。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这种健康的需求,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医学模式呼之欲出。
这种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师在临床医学上应该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来了解病人的疾病和病史,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诊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这样,我们就能使临床医学逐步脱离孤立的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禁锢,改变过去只见病不见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疾病而不治病人的严重偏向。
我们医务人员要适应新时代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就必须抓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契机,全面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理解其基本内涵,并把这些观念和内涵付诸自己的医疗实践。毕竟对于我们来讲,已经习惯于用生物医学的思维来考虑医疗活动的内容。所以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临床思维方式
医疗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临床医疗思维的变革,表现在对疾病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把人类疾病禁锢于狭窄的生物学范畴,将“人”与“病”孤立起来,静止片面地分析,而应充分考虑到“人”是生活于社会环境中,而且是具有心理活动能力的“人”,把人置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既要充分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形成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认识疾病。尤其是在医患沟通方面,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受到强化,它要求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把患者看做是一个整体的人,既要重视生理治疗,更要重视心理治疗。同时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做到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影响,以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所以,现代医疗服务的范围便扩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层次来观察人体健康和疾病,运用综合的科学措施来防治疾病。
2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恢复了有关心理和社会学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要想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医学模式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由于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内容,仍然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而对有关心理、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涉足较少,因此,必须自觉地学习有关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和一些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好地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体地应用于临床。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完善,思维才能敏捷,知识的运用自如,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立体交叉,纵横交错,刚好切合新医学模式,从而能在临床医疗中知识发生碰撞,触发火花和灵感,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思维效果,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能力。处于医学模式变更时期的医务人员受传统的影响,大多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紧迫性。
3 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说明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用单纯生物医学观点分析,而应该系统考察,整体分析,综合治疗。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繁重、风险多、压力大,人们烦恼丛生,旧烦恼刚消除新烦恼又产生,人们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许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会病大多由烦恼伴随而生。为什幺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烦恼反而越来越多?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与周围的环境、社会成员等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些生活中,人们会在必然或者不必然的情况下生体上发生各种病变和意外事故。
医学模式的改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和研究疾病的范围,克服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强调对疾病的研究,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研究,而且还需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在认识疾病时,应该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认识,而且还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认识。事实上,目前已由许多危害人类健康及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肿瘤、意外损伤、吸毒、性病等等,这些疾病的认识,如果单纯用生物医学的方法是不能全面认识这些疾病的,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看去待这些疾病,认识这些疾病。在这种形势下,医务人员就必须结合自己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结构,与外界医学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人类世界的医学动态,新型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学习新的医学知识,紧跟世界医学新潮。
4 完善治疗措施
医学模式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和手段,面对这一改变,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仅仅依靠药物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它的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通过改变社会环境,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完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事实上这些方法已经开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为临床医生治疗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武器,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武器。在疾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注意生物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胜利社会因素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既要做出躯体疾病的诊断,又要注意心理社会的诊断,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新型疾病的诊断上,更多的要采用新型诊疗仪器,摸索治疗方法。在诊疗的基础上,医院方面要重视康复治疗的重要地位,毕竟病人不能在医院里面呆上医生,最终还得回到社会中去继续他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康复治疗中要以恢复病人的社会自信和心理为主,尤其是对一些传染性疾病人和慢性病病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总之,医学模式正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已是事实,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这种改变,促进现代医学进一步发展,为人类认识疾病,征服疾病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幼龙,严飞.社会医学[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2] 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
[3] 杜治政.健康定义面面观[J].医学与哲学,1990,11.
[4] 吴达武,姚实林.亚健康研究的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
[5] 孙英梅.马丽娟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变化[J].医院管理论坛,2004,8.
[6] 肖军,朱锡光.临床医学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5,5.
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100037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模式出现在了现代医学中,进而对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的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中还经常的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去解决和应对。
[
关键词 ] 现代医学模式;卫生事业管理;现状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046-02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China under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ZHU Lei YANG Pengyue ZHANG Xuey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mode in the modern medicine, and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but also often exposed some problems of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present stage, we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and address.
[Key words] Modern medical model;Health management;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作者简介] 朱蕾(1990-),女,北京人,实习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杨鹏跃(1985-),女,北京人,回族,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通讯作者] 张雪燕(1976-),女,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
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下,为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推进,文章通过下文对现代医学模式下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及策略上进行了阐述,进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就是通过卫生事业表现出来的,大众卫生的建立为其中的主要目标,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改善、维持和促进。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不能改变其中三条原则是不能够进行改变的,对于坚持为人民服务和发展道路不改变的公益性和宗旨应该有效的去坚持,维护老百姓的健康和低廉应该是其创办的主要出发点。对于卫生事业的利益产出如果过多的去追求,这样对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宗旨和性质就会违背。
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即为卫生资源,能够将一定的基础为卫生保健活动提供出来,主要分为管理、物力、人力和财力等四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和医疗服务要素为其中的主要硬件资源。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出现在了我们的事业中,可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因为新的模式下的一些新的要求,使我国卫生事业也会逐渐的去适应新模式下的种种情况,所以,可以说新医疗模式下,我国的卫生事业需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2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卫生事业管理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将生物观作为其中的重点,对治疗手段单一的去使用,将卫生事业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在患者的治愈上,因此,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进步是这种传统卫生事业管理方式所看重的,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会影响到卫生事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2.1系统的卫生事业管理体系还没有被建立起来
在相关部门中,计生、环保、经管和医疗等一些系统没有将一套共同合作的管理体系机制构建起来[1]。一些部门过多的在乎本部门中的利益,对于病患的义务责任上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极大的影响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公平性,进而就很难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
2.2疾病谱的变化要赶超医疗专业的设置
随着致病因素的多样化和现代医学的进步,导致有一定的变化出现在了疾病谱当中,当前,一些疾病的诱发因素已经冲破了生物传染因素,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会对其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当前一些模式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规定医疗行业中的临床工作要不断的应对全新的疾病谱[2]。但是,服务方式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对于新的发展趋势上还很难去适应,这样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些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专科设置都很难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很难去适应。
2.3没有合理的发展造成混乱情况出现在临床治疗中
医院应该将连续、有效和全面的咨询服务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对于医院服务内涵要不断的去深化,医院就医的少数病人也不能完全占据医院服务全体的位置,而是将长期目标当做重点,对国民的大多数进行分析。对于疾病的治疗我国卫生事业产生了局限性,这样就会缩小医疗服务的范围,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而带来影响[3]。
3相应的策略分析
在当前医学基本理论改变的背景下,人们的疾病诊疗观念和健康预防观念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于工作的重心,医院也应该及时的进行改变和调整,对医疗专业的结构重心要合理的去转变,在社会系统中将人的健康问题放置进去,进而能够将卫生事业管理的视野予以拓宽。
3.1对医疗专业的结构重心进行转变
在现阶段的医学模式下,要将市场作为卫生事业管理的基础,依据当前疾病谱的发展设置科室,一旦有较大的疾病谱变化需求,需要将床位的 数量提升上来,将有关的科室数量增加,对应,需求量降低也应该降低,对于那些入不敷出的专科门诊可以逐渐的撤销。所以,当前的医学模式下,要将系统为健康和疾病研究的中心,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首先,随着不断的应用一些抗生元素,收治率在患感染病的病人中逐渐降低,其次,竞争意识在当前社会中愈发的强烈,有着较重的负担在各类人员的肩上,也会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很多人难以适应,这样就会患有心理疾病,对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就会带来威胁。对于新的形式医院要去适应,需要马上增设心理治疗专科,进而有效的放松和调节这些人的心理,此外,将一些感染专科的床位适当的降低下来。
3.2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起来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患者的疾病和身体为医生的主要关注点,对于具有心理活动的人却没有重视起来,治病不治人为生物医学模式时期医生的主要思维阶段,在消除疾病时,主要对手术和知识药物进行使用,对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心理状态和环境等根本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合起来,就能够将将人与环境、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充分的结合起来去考虑[3]。例如治疗高血压病人时,身体因素并非为高血压患者患病的所有原因,一定程度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也会对其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于高血压单纯的利用药物去治疗是很难将预期的效果展现出来的,为了对疾病能够有效的去治疗,消除病人的痛苦,需要引导他们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予以消除,防止再一次发生类似的疾病[4]。
3.3坚持防御路线
要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确定医院的社会功能,现代医院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下,对于人类生活的健康治疗他们已经不再去单一的负责,对于人类生活的监督和指导也是他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医院应该将连续、有效、康复、保健、预防等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对于医院服务的内涵要不断的去深化,医院就医的少数病人也不能简单的作为医院服务的群体,将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对更多人群去考虑,对于所有人健康的历史认知要认真的去琢磨分析。卫生事业管理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下,规定医院在服务的内容上,不但要将易懂、普及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对于预防、疾控和监测的工作上还应该予以强化,此外,将社区服务工作要积极的开展起来,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要有效的开展起来,将人民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上来[5]。
3.4更新经营模式,注入新鲜理念
在时展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需要通过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来不断的武装自己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这就需要卫生事业单位从这样几个方面下功夫去做:首先,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是卫生事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卫生事业对他们带来了帮助,才能够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更加稳定有效的发展下去,所以,卫生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人民群众和员工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不要过多的去在乎自身的经营利益,只有维护好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次,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单纯的是要强化一定的观念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些硬件的设备设施上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武装和强化,这就需要我们定期的关注市场中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及时的对一些过时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医疗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只有将自身的硬件设施质量有效的提升了上来,才能够切实的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健康问题。
4结语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下,我们应该着手将卫生事业管理策略的效果提升上来,文章通过上文先分析了其管理的现状,之后针对出现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参考文献]
[1] 余可锋,王柳行.现代医学模式下卫生事业管理策略分析[J].公共管理.2011(8):85.
[2] 秦伟,陈琦.从现代医学模式谈戒毒机构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91-92.
[3] 张秋菊.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3):151.
[4] 朱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8).
[5] 徐石磊,李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问题的探究—基于收入分配均衡性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4(21):35-36.
1引言
1.1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念构架及人类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及医疗医药活动的根本看法,即医学本体论;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论构架,是指医学本身发展中的认知范式,即医学认识论;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医务人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模式,上述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特定性、稳定性、结构性、系统性等特征。其中,医学本体论是其医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即医学哲学观对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及医学思想方法、医学思维方式、医学实践方式、医学行为范式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认为,在医学史上,医学模式大体经历了远古时代巫术医学模式、古代自然医学模式、中世纪神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学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1.3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
现今时代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心理医学模式交替的时期。生物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作为单纯的生物或生物机器。机器是由另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的;反之,也可以一个个拆开还原;因此,作为生物机器的人体同样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概念还原为物理化学的单体。生物医学模式最根本的观点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学上的证据,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上找到可以检测的形态变化或生理生化上的异常。此即莫干尼所说的,凡病均有“病灶”。生物医学的疾病概念强调的就是病灶。而心理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字。也即生物医学注重的是“病”,心理医学注重的是“人”。心理医学注重的是心身统一的整体和心身统一的社会实体的人。心理医学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内容:(1)生物机体是完好的;(2)心理是健全的;(3)与社会是协调的。其中尤以后两条更为重要。心理医学认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对社会的不适应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所以,根据这一健康概念,心理症(neurosis的另一种命名)将是临床心理医学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防治疾病,心理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1.4现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
1.4.1时代信息化,心理负荷加重20世纪以来,信息量骤增。有人称这个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距离和时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竞争意识激烈,抢时间、抢速度,意味着经济效益和利益;意味着进步和前途;甚至意味着“生存”。这既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创造和积累,但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心理和社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心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如何稳定心态,如何诊治心理上的的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如何认识心理的物化和人体潜力、潜能的本质,如何进一步探索、研究、讨论这一系列原来是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现在却成为现代医学及其重要的课题。
1.4.2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将进入老年社会,这是医学又一个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老年既有生理上特点的问题如:衰老和抗衰老问题,更有特殊的以往很少关注过的老年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老年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心理衰老(也即精神衰老)是促进、加速生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则与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矛盾)有重要的关系。生物医学所研究和解决的衰老问题其重点往往放在生物学上的生理衰老,而很少甚至从来还没有考虑心理衰老的问题。现在,与生理衰老密切相关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将成为医学的崭新课题。
1.4.3病谱及病谱顺位变化近现代的高科学技术对生物性、体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物性的致病因子在大量高效药物及先进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得到明显的控制;好多曾经吞噬过成千上万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经消灭,有的也近乎绝迹;一般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与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却在不断上升。因此,整个人群的疾病谱和病谱顺位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曾经有很高发病率的结核病已被排在第十位以后,而心血管病、肿瘤却上升到第一、第二位;在某些地区、某些年龄阶段的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则几乎被列为首位而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生物模式医学的诊治手段和药物几乎已难以为力。
1.4.4医学观念更新存在决定意识。观念总是带有时代特征。当医学的现状发生变化时,人们不得不检查一下原有的原理、理论、学说、观点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一般说来,观念总是滞后于现实发展,它的惰性相对较大;当时代已经大踏步向前、新事物大量涌现时,人们这时才思考(不得不思考)原有的东西需要更新;这时,新观念方随之出现。新医学模式的诞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客观的事实存在所决定。
2分析与策略
2.1我国医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p#分页标题#e#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人本位”概念,一切以人为本。人本位贯穿在所有领域。医学更不能例外。医学是人的医学,更突出人本位的重要。只看到“病灶”和“病”,而忽略人,或不重视人,这个医学就是个落伍于时代的医学。当前的生物医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所存在的问题、矛盾的根源也在于此。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越来越多地干预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最大负面影响就表现在它导致医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把病人看作是疾病载体,而不是看作一个生了病的人,对人身上的疾病非常重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思考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之中,对病人则持冷漠的无所谓态度,即所谓“见病不见人”。加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分散化,使得我国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了多种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摩擦碰撞的局面。这种道德观念的交错与摩擦,正是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思想根源。而且这对于需要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崇尚个性而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一些青年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采取否定态度,从而为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及强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会的人”,对待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应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还要从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从而对提高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向我们表明,不应该把对医学生的其它素质教育看成是医学知识之外的额外要求,它们应该是医学教育本身极其重要的内容,把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医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应是医学院校的附属,而应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医学的本质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现代医学院缺乏的正是宝贵的人文精神,现代医生中有不少因缺乏人文素质而不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因此,医学院校不能再继续只教给学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应该赶快补上医学渗透交叉的医学人文科学,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应该只是学到专门医学知识去诊治“疾病”的医学技师,而更应该是富于人文素养,慈祥可爱的白衣天使。
2.2医学高校人文教育呈边缘化倾向
我国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认识自我。其中包含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认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人文学科的选修课比例不适当;(2)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3)我国医学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克隆技术的出现及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单纯的医学科学技术问题,但绝对不能应用于人类社会,因为它是缺乏人文导向的反伦理、反人类现象。
2.3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毕业后足不出户,沉浸在做实验、练技术的追求之中,为了练习娴熟的手法竟到了忘我的境界。按理说,这个医学生的精神值得赞赏,但是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素质固然是一位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无论技术有多好,也只能成为局限于本专业狭窄领域的单向型专家。而要成为专业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环节上,注重人文修养与人文环境熏陶至关重要。政治课不是说教课,应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为医学生搭建培养人文关怀情感的教学整体环境,弥补他们在人文关怀情感上的缺失。医学专业最早把人当器物研究,包括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后来发展到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整体人来看,人的疾病不单纯是机体因素,还有环境、工作压力、情绪使然,新型的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以治病为对象,只诊病不看人,桎梏了医学的整体发展,当前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非常紧迫。在掌握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的同时掌握人文科学方法,是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的研究和宣传;其次,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体现医学人文科学性质和强化医学教育,人文底蕴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最后,还要加强医学人文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2.4关于医学院校开设人文教育学科的几点构想
医学院校人文教学的学科设置,一般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提供支持。二是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学科,其中包括生命伦理、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生态伦理等,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三是以医学社会学为主的学科,其中包括医生与病人、医学与法、卫生保健政策、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技巧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处理好医疗保健服务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当前我国医学高校宜以以下七门学科为主要人文学科: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经济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美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课程只是载体,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塑造人文精神。课程设置要坚持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和公选课相结合的形式。重视人文课程是必要的,但人文精神的培育绝不是单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精神培育尤为重要。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许多医生在工作初期大都胸怀任爱之心,恻隐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医生对病人的关爱逐渐淡化,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偏离。应该看到带教老师的语言、行为、仪表、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教育不单纯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需要,还应成为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一。#p#分页标题#e#
3结论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模式;重要性;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一名词的提出,使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必须顺应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法律知识,打破传统医学弊端的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有效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医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一些医患纠纷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让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引起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些现状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国内外学者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人文素质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张宏[1]认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除了专业的医学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医学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质却是对一个人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综合体现,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2]等人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时代摒弃,开始注重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因此,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余天雾、李静[3]等人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社会医疗纠纷案件频繁发生,这大多数是由医患矛盾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临床医学经验,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吴珊珊、李艳艳、李微霞[4]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医学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校园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学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地链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其爱岗敬业,为患者着想,丰富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缓解医患纠纷频发难题,进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所谓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作用于医学模式,创新医学模式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郭瑞[5]认为:我国近代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它主要致力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存在法则,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疾病作为中心,医生起到主导作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以技术为中心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的发展需求。医患关系变的单一且冷漠,且与利益挂钩,忽略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重了治疗负担。因此,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患者要兼顾疾病与心理的关怀,顺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路岩、段志军、杜建玲[6]等人认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够。这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对现实利益过于看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医患关系认识不到位,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持不严谨态度。医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为,医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医患关系缓和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生应尊重法律,从法律层面去考虑医患问题,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对患者基础的问题细心讲解,保障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的对称,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有了法律的保障,医生才会放心大胆投入到治疗工作之中,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为医学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够综合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这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胜、傅琛[7]等人认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外在表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要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当前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与患者之间成了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质底蕴的医生,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方面的关注患者,使医患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最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完善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邱晓霞[8]认为:当前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问题加剧,因医疗事件产生医患纠纷甚至走上法庭的现象逐年增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能够使医生在医院工作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胜、傅琛等人认为: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结构的资深教师团队。即使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却缺少人文素养教学方面的能力,造成了医学生专业医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医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力基础。陈芳、赵海录[9]等人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50%左右的医学生从事医疗服务,为了使这些医学生能够顺利上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学到一定的医学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效果远比单一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把传授法律道德知识与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识维护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权益,切勿使学习的法律知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识贯穿于对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课程学习的始终。孙鹏、刘诗权、胡智昕等人[10-1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识。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法律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转变为内在的道德,为以后成为医务工作人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以及话剧大赛等活动,使医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具体的案件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使医学生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转移,进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巩建鹏、李燕琼[13-14]等人认为:要想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将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医学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医学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制,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生法学知识不足的局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51.
[2]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等.构建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537-1538.
[3]余天雾.探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60-161.
[4]吴珊珊,艳艳,李微霞.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38.
[5]郭瑞.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视听,2012,(6):67-69.
[6]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8]邱晓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8):757-759.
[9]陈芳,赵海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1]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J].内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时代,2014,(14):62-63.
[13]巩建鹏.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