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碳发展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善战者,求之于势”。无论节能减排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形势多严峻,无论低碳经济在全世界的平衡发展多艰难,无论低碳世界距离真实生活有多远,上海世博,如是博览,如是中国,如是上海――全球低碳经济元年+世界低碳经济的宣言。
碳创意,演绎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型场馆向来是耗能大户,怎可能零排放?落户世博园区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上海世博伦敦零碳馆给出生动回答。这里,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全世界各行业最新节能减排技术汇聚,零碳馆由可再生能源完全支撑运营,举世无双。
碳计算,展现精益求精的严谨。消耗一张A4纸,会产生12.67克的碳排放;消耗一瓶600毫升饮用水,碳排放为101.3克;运输工具消耗一升汽油,碳排放高达4.8千克;厨房消耗1立方米天然气,碳排放也高达3.12千克。提倡绿色出行,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将我们的消耗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低碳理念才能深入人心。
碳足迹,体现在认真务实的行动。比如,世博会参观者可以使用手机或者网上的“绿色出行碳计算器”计算自己参观世博过程中的碳排放,或者直接在网上购买“碳指标”;也可购买“含碳指标绿色出行交通卡”及其它“含碳指标世博纪念品”;还能直接参与种树等降碳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自己的碳足迹。
将低碳从概念到经济体制内涵,中国的行动也快马加鞭。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与其它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建设低碳中国,有识之士更是从中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以高技术、高制度、高觉悟为内核的低碳经济,刷新的是另“三高”即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能耗的高碳经济,创造的是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时尚的新时代未来。因为有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因为有社会制度做保障,因为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做依据,因为有传统的“中和”文化做底蕴,我们得天独厚,我们踌躇满志。
中灿电热器材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公司总部设立在山东省济南市银座晶都国际,生产基地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经济开发区。注册资金1000万,固定资产2000万,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充分保证每一块碳晶片的高效品质,始终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公司汇集国内顶尖电热专家在上海合资建设“芳纶基电热材料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芳纶基电热及绝缘材料技术的突破将是电热材料方面革命性创新。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中灿的制胜根本。从售前的产品了解、售中的安装施工到售后的维护保养,从产品的相关知识、装修风格的常识到装修配套选购,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专业性的专家指导意见和服务。帮助客户更全面的了解产品和解决产品使用上出现的问题,为客户服务的更加贴心和到位,让客户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感。中灿正在全心打造地暖行业的顶尖服务品牌,成为消费者心中信赖的产品专家。
国际化的营销体系是中灿的战略目标。以山东为核心向外优势辐射,进行合理有效的市场布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网络,通过竖立标杆市场推动周边市场迅速发展;同时以系统培训来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商的整体营销水平和专业素质;并通过终端形象全面提升和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建立更为优质和国际化的中灿全新品牌形象。
东灿碳晶是目前中灿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以“东灿碳晶地暖”、“东灿碳晶墙暖”、“东灿碳晶电暖器”三大产品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核心产品链。严格按ISO9001质量体系进行运营管理,以自身的优势和实力,树立地暖行业的旗舰品牌!
养生保健、节能环保、智能双控是东灿碳晶的品牌定位。对比其他采暖方式,东灿碳晶具有升温迅速,智能控温;节能省电,绿色环保等众多优势。同时特有的远红外线辐射,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长达50年的使用寿命,无需任何维护费用,为消费者免却后顾之忧。
以东灿碳晶墙暖为拳头产品,主打“健康、节能、舒适”,以更节能、更养生的产品差异化,冲击采暖市场。
地址:济南北园大街中段大明家居7楼
电话:0531-66683436
手机:15726143521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关键词]低碳经济;集体行动;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经济、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的《生态经济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低碳经济的系统观点与行动,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协议书》(1997)。联合国第35个(2008)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号召全球联合一致行动,改变高碳排放经济,意味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完全理解白皮书的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白皮书72次使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白皮书使用“环境”、“可持续发展”超过50次,且设有环境专章,如,白皮书目的是通过“反省和强化我们更加广泛的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系统化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报告多次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
低碳经济是可分割的、有市场的三大化石资源和公共的、无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转化)的双约束经济,最终目的是限制人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加速、无序耗用,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它以数量化方式约束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所处生物圈(环境)中的资源开采、耗用,即以碳排放为突破口,逆向约束人类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计量)开采、利用,倒逼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向,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此一思想,白皮书进行了详细阐述,布莱尔认为: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环境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环境公共服务、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可计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而言,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远离环境公共服务约束的混乱低碳经济观
低碳经济作为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1)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其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2)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元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碳减排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第一个机会,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个机会,低碳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第三个机会,低碳经济为英国
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兼容,白皮书要求房子绝缘、通风(insulated,draughty)等技术,不是高技术,又比如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3)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低碳经济的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环境公共服务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compromise)。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恰恰面临的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行动的成本无认识。布莱尔说:英国占全球碳排放2%,单独行动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初衷和实践。在布莱尔看来,恰恰是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从能源(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难推知,低碳经济是“碳获得、碳排放”的双约束经济。现有的无自然资源约束高碳排放经济及其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是私人产品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引起不可持续发展。逻辑是:生物圈非约束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累积――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阿伦尼乌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会引起温度上升理论――温度上升造成气候问题引起环境公共服务不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戴维・帕克说:“作为新西兰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
二、低碳经济确定主体与实施路径
低碳经济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竞争性、有市场的资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市场的整体性的环境公共服务。高碳经济,从竞争性、可分割有市场的资源看,就是资源过度、非约束开采耗用;从公共性、不可分割、难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看,就是向环境塞进了过度的碳,环境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涉及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产品问题,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才能提供该公共产品。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仅仅是市场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来实现。
(二)“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与“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获得路径。市场手段不等于低碳经济形成。朱迪・丽丝(Judish Rees)认为:“很明显,对全球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进行价格竞争时,发达的富国总能比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出更高的价格”。戴利对环境无约束市场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没”为比喻,他说:“即使一条船的负载是最佳分配的,随着绝对负载量增加,它的水位线最终也会达负载线。超出负荷的最佳装载的船也会沉没――尽管它将以最佳的方式沉没!环境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类似负载线标志的经济标志――以防止经济的绝对规模,即经济负载,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斯密“看不见的手”经典地描述了传统经济主体间接提供非市场、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产品)。但是,他的公共产品,说到底还是私人产品,也因此,市场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共产品难题,而且他的公共产品供给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强调主体,完全是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不自觉”的副产品。斯密说:“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罗默称其为:“成员无意识的集体打算来推进社会福利”。
低碳经济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维持良好的环境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我们需要“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奥尔森说:“集团物品和非集团物品一样,取得越多,总成本越高”,并且“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要求有确定主体及其明确行动:确定主体有真实的成本增加,或约束行为以获得公共产品。因此,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关系,奥尔森理论从私人产品(约束,即人类对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约束)的角度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即公共产品必须由确定企业以真实成本、实际行动来提供。受搭便车,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实施成本等约束,将公共产品分割并以市场方式解决,即使可行也不经济。因此,公共产品不能从理性、自利的个人那里得到任何资助。如何获得公共产品呢?他提出三条件:(1)就边际成本增加而言,取决于公共产品收益该物品成本之比,与集团收益个人收益之比的关系;(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3)不同于集团利益的税收、制度等外在约束。
我们仅分析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供给中的(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即低碳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京都议定书》为实践例证,即碳减排,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获得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且必须有确定主体,或者联合主体的一定份额为基础。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经计算,这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核准之后才能生效。此前,虽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议定书,但它们的排放总量离议定书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17.4%的俄罗斯对议定书能否生效起着关键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后,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议定书》生效。
《京都议定书》一方面证明了奥尔森直接公共产品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而言,必须是集体的一致行动,且要求集体成员单独的份额占到一定比重,这需要透明化。
三、结束语
摘 要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相继探寻适合本地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现状中的成就与问题,着力进行产业调整,引进人才研发技术,提倡低碳理念,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工业园区及低能耗企业以实现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上取得了较大成效。
关键词 江苏省 低碳经济 试点 工业园区 低碳技术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低碳经济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动力
(一) 国际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得到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如今,随着其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低碳经济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主要国家国无不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推动力量。其次,低碳经济以能源变革为核心,从产业结构、技术、社会生活、产业价值链分布等各个方面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最后,世界各地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的兴起,使得碳交易与金融创新迅速发展,推动环保事业的成长。
(二) 国内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今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尽管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中国仍然致力于加快低碳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这主要因为低碳经济能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的巨大机遇,首先,低碳经济有助于节约能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其次,作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推动创新和先进技术发展,从而增加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中国沿海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能耗大省,江苏省一直致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以期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坚持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发展主线,大力引进技术与人才,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图1,自2005年起,单位GDP能耗已低于1吨/万元;到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至0.761吨标准煤/万元,显示出江苏省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而到2010年,江苏省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33%,这表明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应当看到,江苏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江苏省面临如下问题:
1.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度强,能耗总量居高不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由图2可以看出,自2005年至2008年,平均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达到11.5%,可以说增长较快。而且煤炭等传统能源在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
2.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产业结构并未根本转变;虽然至2010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已实现“三二一”重要转变,且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了40%与33%,但距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80%的比重仍相差较大。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为主和制造业的中低端化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难以避免。
3.生活领域耗能比例逐年增长。低碳理念倡导与普及的力度不够,不仅是工业,居民用电、用煤、用气量都在不断增加,小汽车交通耗能也在增长。如表1所示,2010年4月以来,江苏省各月用电量均较2009年同期水平有所增长,居民用电增幅尤其明显,九月达到了38.9%。
4.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节能降耗主要依靠低碳技术的运用,但目前关键技术与设备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促进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以园区发展定位为例
今年出台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我国已向全世界作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承诺。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江苏作为资源消耗大省,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发展的潮流。
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目标,近年来江苏省采取了大量措施。基于两种思路:一是考虑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平衡,以及园区的不同类型;二是考虑高碳、低碳不同产业做出选择,力图兼顾。江苏省致力于通过试点打造一批低碳生态城市、低能耗排放新园区、低碳循环性企业,从而以点带面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在2011年2月召开的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批准24家单位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包括无锡、淮安、如皋、溧阳4个城市、南京江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市工业园区、宜兴工业园区等10个试点园区和10家试点企业,明确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
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就是建立在减少碳排放基础上,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一般工业园不同,低碳工业园既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还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因企业生产而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作为整合企业,组成城市的重要部分,试点园区建设中体现出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各种措施,而园区的低碳发展理念贯彻了全省低碳转型的目标与计划。在进行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低碳经济实验园区的建设无疑是重要的一环,10个试点园区都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以宜兴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分析,二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举措:
1.产业集聚促进低碳转型。
大多开发区在园区规划中都充分考虑到了产业集群,这不光体现在区域的划分上,还体现在制定招商引资与优惠政策的侧重上。
如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确定将重点打造七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调高、调优、调轻”。 这七大集聚区具体包括“高新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物流会展集聚区”、“生态经济集聚区”及“旅游经济集聚区”。 而宜兴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了光电材料产业、光伏太阳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也呈现不断集聚集群之势。
2.创新机制吸引人才。
2008年,“江苏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正式启动,计划在2008~2013五年内引进10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约50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计划自2010年起,用5年时间,每年重点引进和培养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同时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而宜兴经济园区以招引行业领军人物为发展纲领,构建了“围绕人才定制服务,创新机制激活人才,建设载体支撑人才,组织产业依托人才”的人才生态圈,目前,已引进了100多为位行业领军人物和海龟创业精英,在不同岗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实践了高端人才引领低碳产业的发展路径。
3.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实施深度开发。
苏州工业园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在低碳领域有一定科研成果和转化实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在苏州率先推进碳排放评测认证、新能源项目示范等创新举措,并将低碳发展纳入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打造低碳新城区。
宜兴经济开发区借力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优势,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循环经济园区的深度开发,并对原有的传统产业实施全面的节能审计、能效管理,出台专门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装备改造、技术提升等方式主动转型升级,开展专项整治,对“三高”企业实行限期关停并转等措施,全面推行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与此同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低碳建筑与建设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4.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政府通过直接投入、政府采购进行财政支持,带动资金流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奖惩措施、完善能效标准;制定招商引资条件与优惠政策,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入园区,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
5.“产城一体”科学规划,实现绿色增长。
宜兴经济开发区在园区设计中全面导入“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产业分布、形态控制、社区配套、节能建筑、功能载体、生态多样等诸多方面推行低碳理念。围绕打造千亿级高新园区的目标,该区加大“产城一体”战略实施力度,不仅引进了北京建工、北京城建这样的实力企业,还集纳了荷兰尼塔、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一批知名的规划建设专业团队,保障园区建设多出经典、树立品牌,以不断完善的功能载体和生产生活配套来满足人才和项目的需求。一批科研型功能载体和白领低碳公寓、商务广场等生活休闲型配套项目的建设,打造出园区的新城中心和重要功能的承载区,形成“生态-生活-生产”的新格局。
6.发展循环经济,通过静脉产业解决垃圾过剩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垃圾回收与再资源化产业,如垃圾焚烧厂、废塑料再生厂、污水净化剂厂等;二是构建静脉生态产业链,鼓励园区内企业互换废弃物和副产品。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针对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密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了来自日本、台湾等地的著名电子废弃物回收厂家,以回收处置IT产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并使之最大程度的资源化,探索开展区域性循环经济的新思路。
宜兴经济开发区鼓励园区内企业合作形成区域回收系统,如利用尾气发电,将冷却水循环利用等,一批以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为特色的企业涌现出来,如双诚炭黑,以在裂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的可燃成分,引进一个尾气回收发电项目进行发电,他们还计划将废气输送给相隔较近的热点厂同其产生的甲烷废气一起燃烧发电,创造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
试点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为江苏省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新举措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四、总结
一直以来,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大省,始终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之路的过程中。相信将来的江苏,能以其成功经验为中国更大范围内推广低碳经济理念提供借鉴。
项目名称: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发展研究――以江苏无锡为例
项目的编号:scx-201007
项目级别:江苏省省级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
参考资料:
[1]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2]曹新.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如何调结构.中国青年报.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