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医学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业余训练运动教学竞技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和我国整体运动技术水平至关重要。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学校,组建和创办了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且也活跃了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我校以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体育竞技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小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参与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所有我校学生和训练的教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2、2、2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2、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2、2、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一般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3、2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3、3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体育业余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在训练中,作为一个指导老师,切忌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重身体素质,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1)使关节韧带受伤;(2)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4、1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2科学训练,注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首先;合理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既能增强体能,增强健康,增强运动能力,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还要确保正确动作动力定型的形成。第二;在体能训练时,改造和运用大量的运动游戏。必要时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宜广大小学生的实际训练要求,使他们活动时全心地投入。第三;小学生心肺功能、骨骼发育尚不成熟,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第四;在组织训练时一定要合理组织教材,强调身体发育的全面性,转换竞技运动的特点,要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即要考虑到他的耐力特点,也要考虑到他的力量和灵敏协调,要保证训练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另外,经过改造的训练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体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健身运动处方”,使竞技运动项目改造取得最佳锻炼效果。
4、3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4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4、5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学历、职称都比较合理,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较大区别的。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拔一些有一定业务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尤其是传统项目学校可考虑引进专业运动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基础理论。
4、6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关系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业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都应认识到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业余体育训练。从我校训练的情况来看,得到家长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业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充分理解业余体育训练的意义,给予业余运动训练应有的位置,更好的做好体教结合工作,并将它落到实处,使学校业余运动训练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2]季浏主编.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季浏、汪晓赞主编.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关键词】帕金森病;临床培养;多模式教学;住院医师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加强住院医师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继续教育,培养合格的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医生非常重要。临床教学医院对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进行教学;也要加强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循证医学研究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临床阶段主要是传授使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和抽象性,如何在帕金森病临床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总结分析帕金森病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专业人员。
1认真掌握帕金森病理论知识,奠定临床思维训练基本功
掌握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理论知识和临床特点是临床思维训练的前提,只有通过对椎体外系解剖和神经病理生理基础知识认真复习和理解,才能用其指导帕金森病临床实践。在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教学中遇到临床各种各样的震颤等表现和体征时,要学会把临床现象和复杂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相结合。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学习的过程中,要分析不同的震颤特点、不同的步态特征、不同的伴发症状等,不但要独立理解每个知识要点,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神经解剖生理为主线,综合理解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现象。
2掌握帕金森病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临床思维培养
在临床诊断方面,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已形成规范的流程,帕金森病等神经病学专业区别于其他内科疾病的特点是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理论课内容抽象,椎体外系解剖通路复杂,传统理论课难以深入理解临床表现与椎体外系通路的对应关系。根据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特点,我们按照诊断的流程引导学生从定位诊断到定性诊断,再到鉴别诊断。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住院医师按照规范有条理的思考和分析,结合神经解剖基础,客观分析定位诊断;从患者起病形式、发病时间、家族史、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和临床演变过程中思考定性诊断。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培养住院医师完整的病史询问和标准的专科查体。
2.1定位诊断
帕金森等神经病学专业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定位诊断。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肌张力变化以及震颤的特点结合神经解剖知识,对病变的部位做出客观的判断。定位诊断的核心依据主要是凭借病史询问提供的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获得的阳性体征。在神经专科学习时,住院医师通过细心观察会发现尽管同样表现为震颤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同一解剖部位的震颤,也可能因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形成的时期不同而出现不同频率和幅度的震颤形式。神经解剖尤其是椎体外系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在临床带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后结合具体帕金森病患者,抓住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定位诊断的思维训练。
2.2定性诊断
主要根据年龄、家族史、伴发症状、震颤和运动减少的诱因、起病的形式和进展的情况,对治疗的反应、既往患病情况以及实验室等相关的客观检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遗传性共济失调,以及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外伤、血管病变、药源性、遗传性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要掌握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所呈现的共性和个性,在遇到临床具体患者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难易程度,正向的推断可应用于症状相对明确的患者,排除法可应用于相对复杂的病例。住院医师进行定性诊断分析时既往重视临床的表现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也要重视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运动障碍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表现为震颤、舞蹈、少动、步态异常和肌张力障碍。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如帕金森病,有的表现是震颤为主型,有的表现是少动为主型。而临床表现类似的患者有时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如都是震颤,有的诊断为帕金森病,有的诊断为特发性震颤。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要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按照规范的思维模式反复训练,提升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的能力。
3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3.1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临床思维训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教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主动性、参与性不够,椎体外系复杂的神经解剖通路依靠文字无法直观表达。目前通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1-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抽象复杂的椎体外系基础知识赋予直观的体现。在征得患者以及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上级医师在查房时可以把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发作过程及时录制成视频,使学生对疾病的表现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并辅以文字和语言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临床教学中注意不断积累、收集、总结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典型病例和不典型病例,构建多媒体病案库[3-4],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弥补临床教学资源的缺陷。教材中所讲的临床知识往往是典型的,但在临床学习中,住院医师会发现临床遇到帕金森的病例,与教材所讲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符合。有的早期表现很像帕金森病,后期却证明是多系统萎缩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因此对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共性,带教老师可以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使住院医师掌握;对于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复杂性和个性,带教老师要以不典型病例为辅助,使住院医师充分了解疾病的复杂性,培养临床发散思维能力。
3.2结合教学医院实际情况,适量引入PBL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培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尽管不适合所有临床教学,但由于它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些经典疾病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5]。PBL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临床知识的分割,以问题为导向,把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有机衔接成一个整体,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重新复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帕金森病例时,将椎体外系复杂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病理知识和帕金森病临床特点贯穿融合,有利于住院医师对帕金森病临床特点的理解,适合于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教学。目前PBL在国内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在有些经典病例的学习中教学效果不错[6-7]。在教学医院神经科带教老师首先要结合帕金森病实际病例,精心编写PBL教学案例,一个好的PBL教学案例是PBL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其次针对PBL教学案例提出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查阅文献,以引导学生参加集体讨论,根据临床特点主动学会归纳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帕金森病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神经专科住院医师,既可以围绕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也可以是疾病的研究进展、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提升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培养了专科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我科在帕金森病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后,注重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进行跨专业和多学科的综合训练,显著提高了神经科住院医师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3临床教学中积极借鉴循证医学,培养临床科研意识
【关键词】运动营养学;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Sports Nutriology
WU Gui-xin, SHI 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into the features of sports nutriology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ports major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e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on of students and better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cour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sports nutriology, PBL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1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分析
1.1课程特点
从内容上讲,运动营养学课程〔1〕〔2〕〔3〕围绕一般运动锻炼营养和运动员营养两个方面,分为营养学基础知识、体育锻炼的营养、运动员训练的营养3个方面大的教学模块,从运动锻炼、运动训练中运动的特点和人体的生理变化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出发,从膳食营养和营养素补充这两个角度,讲述运动营养学的原理和应用技术。所以,运动营养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类课程。
1.2学生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的来源途径较多,运动人体科学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很大,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背景也差别很大,很多学生特别是通过大学统招来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或运动经历很少,这样在讲授运动营养的应用原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术时,不但对授课教师的运动和运动训练经历、教学方法带来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如何发挥主动性去思考、观察和应用同样带来很高的要求。
运动营养学课程和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焦点集中在:(1)如何在教学进行过程,充分挖掘学生利用现有的运动经历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背景的潜力,(2)设计合理并且是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3)能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体育专业课程的练习中主动应用和思考运动营养学的知识,(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合理设计教学方法,(5)重新思考教学目标,使之更加清晰,更能符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实际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在将来的体育相关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运动营养学的知识时,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在现有条件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一方面,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教学实践指导。PBL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提出问题一查找资料一讨论研究一总结反思”探究式教学。
2PBL教学法原理
2.1PBL教学法的提出〔4〕
PBL教学是20世纪初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各种技能培养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PBL教学法将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中解脱,改变了灌输式讲课,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PBL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5〕〔6〕〔7〕,并向其它生物医学基础课程甚至文科类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
2.2PBL教学法的设计原理
PBL教学法有3个基本要素:问题、学生、教师,其中问题是核心,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4个方面的原则,精心设计〔8〕〔9〕〔10〕。(1)自我学习、自我建构原则,(2)知识灵活、能力有效原则,(3)有效协作,共同会话原则,(4)尊重个性、情境合适原则。
PBL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观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组者〔11〕。但是,在经典的PBL教学方法中,需要改变人数规模过大的教学班级,实行灵活的授课时间和多样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可能照搬,但是可以按照PB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教学设计原理为指导,将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实施体育专业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
3传统教学方法在运动营养学教学中的主要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虽然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授课的生动性,但由于运动营养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仅通过课堂授课,缺乏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技术来说远远不够,主要有下面这些不足之处:
(1)特别是在学生对具体运动项目的感性认识较差的情况下,给学生造成比较空洞的感觉。
(2)不能锻炼学生根据具体的运动锻炼或项目的运动训练情况分析存在的营养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知识普遍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充分理解教师对运动营养知识和技术讲解时所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而教师在讲解中很容易超出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
(4)参考教材在保持较为系统的运动营养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往往有较多的内容过深而偏向学术性更多。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讲授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运动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4PBL教学法在营养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分析
4.1在运动营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优点
4.1.1PBL教学法实施的出发点是使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运动营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运动锻炼和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学生合在一起,便于灵活地结合运动项目和学生一起学习具体运动锻炼和训练中营养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1.2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转化,老师可能对有些运动项目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体育专业不同专项的学生合在一起能够提出更加全面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提出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已有运动项目训练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运动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和应用;
4.1.3不同专项的学生之间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互相交流,共同合作解决不同的专项中的营养学问题,学生可以在专项科训练中主动应用营养学知识,起到了扩展课堂的作用;互联网在学生宿舍中的普及更是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上述3个方面基本可以满足PBL教学法设计原理中4个方面要求,因此,存在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运动营养学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4.2PBL教学法在体育专业学生运动营养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4.2.1受到学时数的限制。主要表现是不能满足试验课的课时需要,必要的基本试验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定量的感性认识,如能量消耗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补充的数量、水和电解质补充的数量等,这些问题在运动锻炼和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差别非常大,这些定量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4.2.2学生在PBL教学法学习方式中的自主性和合作性不足。学生在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分工、总结、反思、评价等合作学习中,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12〕,实际上在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中不能完全做到,受到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基础较差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做到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有不同层次(基于整个课程、学段、单元或课时)。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层次之分。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首先要从整体人手,分析把握整个课程、学段、单元及课时教学内容的关系,再考虑不同层次课程应用是否合适以及如何应用。其次,要将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成为课堂实施的时空延伸。按照上述原理,我们选择了运动营养基础知识部分,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的应用为教学目的,对其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按照PBL教学法的要求实施教学。
5教学设计
5.1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为2006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10个学时内,(1)掌握有关运动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营养、营养学、运动营养学、营养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脂肪酸、能量与基础代谢、能量平衡、运动饮料;(2)掌握碳水化合物、脂肪、相关维生素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运动中的一般需求特点,(3)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4)与运动员营养关系更密切的矿物质;(5)正常人体及运动中的水代谢过程特点;(6)膳食能量的营养素组成结构。
5.2教学方法:(1)基本概念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解后,引导学生再翻阅以前学习过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2)主要的概念的应用,通过设计PBL教学法问题,进一步深化并转换为感性认识。
5.3问题设计: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的内容,并与实际生活和运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初步在膳食营养和专项训练中应用,在上述课程和学生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设计问题,包括:(1)为什么说“营养”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2)运动锻炼和训练中的哪些问题与运动营养有关?(3)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日常食物来源有哪些?(4)蔬菜与水果在营养上有何区别?(5)红细胞生成相关的主要营养素问题有哪些?(6)一场篮球比赛中如何补充营养?或者各自根据熟悉的运动项目谈一谈训练中如何补充运动饮料,(7)你在食堂就餐时食物的能量结构合理吗?
6教学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方法相结合
6.1提出问题:授课前一周,将问题题目告诉给学生,并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参考内容和网络资源,以利于他们查找信息查、阅资料进行准备,3-5人自愿结合组成一个小组,针对问题建议他们如何进行分工合作。
6.2课堂讨论:在学生进行自学、查阅相关资料后,要求学生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做中心发言。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上述问题各有不同的特点,在讨论中教师在讨论的结果、时间分配上要掌握好,达到教学目的即可;另一方面,第2、3、6、7三个问题第一次只进行初步的课堂讨论,以教师为主导,为第二次经过实践观察准备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观察应用方法,然后第二次再根据学生的准备由学生主导进行讨论。第1、5个问题请学生根据经过查阅资料后写出的准备稿进行课堂讨论。
6.3食堂就餐应用:针对第3、6、7三个问题,请学生在就餐时结合学习观察和应用,然后每个小组按照第一次讨论的要求,写出讨论分析稿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6.4专项训练课中应用:针对第6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运动中水的代谢和运动饮料”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第一次课堂简要讲述后,讨论出在训练课中进行应用观察的方法,然后再第二次课中将写出的讨论分析结果在教室进行讨论。
7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学生写出的讨论稿和课堂发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应良好,特别是运动员来源和有系统运动训练经历来源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有益于运动营养学思维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运动营养学的知识点也可在教学实施中得到贯通,并能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交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通过初步尝试,将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体育专业学生运动营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扩展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对运动营养学基本概念和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动营养学技术,培养了学生综合考虑膳食营养和营养补充的思维方法,为在以后的相关章节中进一步学习运动营养学技术的应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钧,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3〕杨则宜.运动营养师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王小莉.基于建构主义的“PBL”教学法探讨〔J〕.教学研究,2010(2):19-21.
〔5〕黄东林,田彩云,倪萍.PBL.教学法在我院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5-16.
〔6〕边藏丽,王恺斌,龚权.医学免疫学课程开展PBL教学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271-272.
〔7〕刘璐,古继宝.PBL.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4(2):40-44.
〔8〕徐文娟,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2006,2(3):47-50.
〔9〕邓红,罗海吉.医学营养学教学中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881-883.
〔10〕汪春红,谭晓东.有效开展护理学本科临床营养学的实践性教学方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43-144.
降压操只能辅助降压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肝气郁结、心肝火盛、肝火上炎、肝肾阴虚等病因所致的眩晕、头痛一证。而现代医学则认为高血压病是由基因遗传、饮食习惯、精神状态、工作性质、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发生的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国际医学界一致认为,高血压病首先应以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国学者普遍共识:在规范应用24小时长效降压药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临床医学的特色特点,再伍用降肝火、镇心神、滋肝肾,改善心脑循环的中药疗效更好。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运动才能辅助中西药物有效地治疗高血压病。
许多人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有很大误区,认为“尽量不吃西药而要单纯服用中药”,甚至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最好不用药”,“单纯只做降压保健操或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来降压”等都是错误的治疗理念。
大量的医学文献和长期的高血压病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高血压病治疗领域里,必须客观理性地承认,在降压强度、精度、速度和药理作用的长效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西医的长效降压药确实有着无法比拟的降压优势,中药、中成药也可以辅助西药长效降压药整体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抗氧化抗动脉硬化、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等靶器官。因此,切不可轻信网络上的降压保健操或者单纯进行体育运动就有神奇的降压功效而放弃多年坚持服用的降压药,那样会引起血压的突然反弹而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恶性事件。
诚然,每天坚持做2~3次降压保健操或者进行适度的健身活动、体育运动对于高血压病治疗肯定有益处或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无论降压保健操也好,适度活动、运动也好,决不能代替降压药的规范治疗。
健步走最适合高血压患者
适合轻、中度高血压病的运动方式方法也有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强调有氧、规律、长期这三点。例如:太极拳、三浴功、五禽戏、游泳、乒乓球、健美操、降压保健操、健步走、慢步跑、骑自行车、气功、瑜伽等等,至于运动的种类、强度、时间等必须根据自己血压的高低和体质情况因人而异、灵活选择,千万不可运动过度过量,每周可以运动4~7次,每次持续20~50分钟左右,运动后周身微微汗出发热,无明显心悸气短乏力为好。
网络上流行的降压保健操从网络描述的做操步骤来看,这种从头到脚,从前胸到后背进行的按、摩、捶、拍等动作幅度不是太大太剧烈,手法大部分也比较轻柔,无疑也是适用于一般高血压病人的运动方法之一。这种保健方法基本属于室内运动或床上运动,是在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前提下的一种辅助运动方式。
许多医学保健专家认为,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最好的运动方式莫过于健步走。每天晚饭后40分钟以后进行有规律、有节奏的中等速度行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也可以根据个人血压高低的不同、体质的差异,每走5~10分钟左右再慢跑1~2分钟则效果更好。因为从运动医学角度看,有规律的主动运动,身体可以释放一种内啡肽物质而有利于降低血压,同时,运动可以改善周身动、静脉的供血供养,改善皮肤微循环,从而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利于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
另外,晚饭后40分钟轻微运动还有利于胃肠消化,改善脑供血,调整心理和提高睡眠质量等等,这些都有辅助降压的效应。
虽然上述这些降压效果无法与药物相比,但是,长久坚持却是对中西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最好的一种辅助降压方法。我有十几位高血压病患者深有感触的告诉我,同样服药,但是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和不运动,降压效果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确实都大不一样。
过量运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虽然上述这些体育活动、运动以及网络上流行的降压保健操等等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高血压病人都适合做这些运动或保健操。应该根据每个人血压的高低、症状的轻重以及性别年龄等特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运动锻炼,尤其年老体弱、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三级高血压病患者更要注意动作极其轻柔,时间不宜太长,更不适合拍打前胸后背,以免诱发心绞痛等等。
【关键词】EMD;MATLAB;基线漂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94-01
一、概述
心脏病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慢性病,它有以下特点:发展比较缓慢、病情也非常的隐蔽、同时发病时危险性非常高,是一种能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疾病。因此,对处于运动状态时的运动员进行实时心电监测,可以让教练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心脏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运动员训练的量和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防止运动员受伤的几率。但运动心电的最大特点就是噪声污染非常严重,一旦去噪效果不好,后面的医学研究就没法进行。传统的心电去噪方法,特别是对心电信号基线漂移的去除效果不佳。基线漂移一般是由人在呼吸时会引起电极的移动而产生,运动状态中的运动员胸腔扩张变化大,胸腔内器官和组织会发生比正常状态下更大的变化,这会引起更严重的漂移。基线漂移其频率一般低于5Hz,但能量主要集中在0.7HZ以内。去除基线漂移的方法很多,但基于EMD的趋势线去除法是效果比较好方法之一。
二、EMD去噪原理
EMD方法是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信号处理新方法。与其他信号处理方法不同,EMD分解的基函数不是事先选定的而是取自于被分析信号本身,是一种自适应的的方法。自适应的基函数反映了信号的内在特征,它的结果具有高效,实际的物理意义。所以说EMD分解是一种直观的而且自适应的信号处理方法,既能用于分析平稳又适合于分析非平稳信号。
EMD分解的目的很明确:把非平稳信号分解为一系列表征信号特征时间尺度的固有模态函数(IMF),使得每个IMF分量为窄带平稳信号。
IMF分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整个信号数据段内,极值点的个数和零交叉点的个数必须相等或最多相差不能超过一个。
2、在任何时间点上,由局部极大值点形成的包络线和由局部极小值点形成的包络线的平均值为零。
EMD具体分解过程如下:
假设信号为x(t),令信号x(t)的上下包络线分别为u(t)和 ,令上下包络线的平均曲线为m(t):
用x(t)减去m(t)后剩余部分:
一般情况下包络线样条会发生过冲和欠冲作用,这会产生新的极值并影响原来极值的位置与大小,因此,分解得到的并不能完全满足IMF条件。用代替x(t)并求出它的上下包络线和,重复以上过程:
直到所得的满足IMF条件。此时分解得到第一个IMF, 和信号剩余部分,即:
对信号的剩余部分继续进行EMD分解,直到所得到的剩余部分为单一信号或者其值小于设定值时分解才算完成。最终得到所有的IMF及残余量:
而原始x(t)是所有IMF及残余量之和:
三、基于EMD去除心电信号基线漂移方法
EMD的分解过程其实是相当于使用窄带滤波器对信号进行自适应滤波。而各个模态分量的频率随着分解阶数的增大而降低,而趋势项是频率最低的成分。这个趋势项就对应于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因此用EMD去除心电信号中的基线漂移比较简单:
1、对运动心电信号进行EMD分解。
2、去除趋势项,即残余量,再还原信号即可。
本文使用麻省理工大学的MIT-BIH数据库中的心电数据作为仿真对象。截取MIT-BIH标准心电数据库中采样频率为360Hz的103号记录的一段噪声比较少的心电数据进行研究,取信号长度N=1024。为了评价去噪效果,本文在该段心电信号上叠加了频率为0.2+0.7+0.9Hz和0.3+0.5+0.8HZ两组正弦信号来模拟基线漂移。仿真结果如下所示:
(a)添加了基线漂移的心电信号
(b)去除基线漂移后心电信号
EMD基线漂移去除效果图
基线漂移去除评价表
从EMD基线漂移去除效果图及基线漂移去除评价表可以看到,EMD基线漂移去除法虽然方法简单,但图中心电信号中存在的基线漂移等到了较好的去除,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方法较难去除基线漂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旭. 生物医学电子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