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 互联网 数字化 卫星技术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广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正确分析形势,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总结广播的特点与规律,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对于推进广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普及率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1%)。城镇和农村电脑拥有量为每百户62.6台和3.6台(2000年分别是9.7台和0.5台)。宽带网民达2.7亿,占总网民数的90.6%。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较07年增长了133%。特别是3G网络的应用,使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产生极大的飞跃,流畅地无线上网已不再是奢望。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迫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限制使听众受到一定范围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开阔视野,基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所谓网络广播,就是以Internet网为传播平台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是传统广播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使网络(视频)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具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一、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普及,受众参与广播的活动也将增强。“互动性”的加强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 使听众可主动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人们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历史回顾等方面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二、不再受传统广播覆盖面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哪里有互联网,哪里就能收听广播,使广播覆盖全球。
三、通过相应的技术发展建设,可方便地实现视频广播,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量大,传播快捷迅速的特点。视频广播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广播也可以“收看”了。
我台紧跟新媒体时代先进技术的发展潮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8年年初对我台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应用于广播,使广播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此次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一、 建设一套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播出控制系统是以专业的数字化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与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设备等为核心,分别组成播出信号传输通道,互为备份。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广播技术,以保证系统在广播节目制作、播出和监控等方面与当今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潮流同步。同时充分考虑今后广播台网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业务需求,如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视频播出等新媒体业务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大屏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监控、报警、日志系统;慢录系统;监听系统; 信号路由控制系统;辅助管理系统;同步系统;网络系统;时钟系统。
二、 建立一个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为一体,适应现代广播的网络化平台。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将广播电台各功能网安全有效的互联起来,形成全台统一广播台网,以满足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播电台的发展需要。我台已建成了广播制播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三个功能网。新系统采用扩展性共享性好、集中管理度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的"星形网络结构"为主体的网络结构。根据业务种类、网络规模、安全级别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实现内/外网、各功能网之间的安全互联和信息共享。
三、 设计构建数字化音、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该系统由大小两步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应急发电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转播车基于卫星传输技术,搭建起一套移动的数字音、视频演播系统。日前该系统完成了设备调试工作,功能完善,达到设计要求。这套卫星转播车系统在国内尚属首例。该转播车除了配备完整的音、视频广播播出设备,车辆本身经过改造,可搭建一套小型演播舞台系统,适合各种转播、直播活动。
【关键词】电视技术 电视媒体 发展
从电视媒体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知道电视技术作为推动电视发展的具体性技术同样也会改变电视媒体,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近二十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技术的发展仿佛走上了高速路,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电视新媒体不断涌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电视技术到底改变了电视媒体什么?它是怎样改变电视媒体的?电视媒体将去往何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这篇论文的写作。
一、我国电视技术的基础
电视技术是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而发展的,近二十年来,电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电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本论文将对电视媒体行业正在使用的电视技术基础―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梳理。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
无线电通信技术源于电磁场理论,得益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发明,至今己经被广泛应用了130多年,是人们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手段。发展至今,因无线电具有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可用性高和较高可靠性等特点,在国防、科研、交通、生活、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无线电通信技术也有了其更多的拓新,包括3G技术、Zigbee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WiMAX技术、W i-F i技术、3.5GHz技术、Bluetooth技术等各种各样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自电视诞生开始,无线电通信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于电视图像和伴音信号的传输。
(二)有线电通信技术
有线电通信技术是相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而言的,是指通过铺设电缆、光缆和光纤同轴电缆网络作为介质,传输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电光信号的一种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拥有架空电线路和电缆工程(包括架空、地下、水底电缆等)两大块内容,这样就为其提供了纵横交错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我国,有线通信是电视信号传输的最主要的传输方式。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互相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的网络,为信号的传输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方式,只有它们之间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卫星通信技术
1962年,美国发射了全球第一颗有源轨道通信卫星,开启了通信技术的新纪元。卫星通信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者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卫星通信实质上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地球卫星接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悬挂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的通信中继站。
(四)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它是把若干且具有独立功能机、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资源共享和实现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就是联接在网络上的供网络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的集合。这些计算机被称为主机,主要用来运行用户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资源。这一主机也被称为结点。另一部分是把主机联结在一起并在主机之间传送信息的设备,我们称之为通信子网。
(五)数字技术
西方媒体推崇的计算机和传播科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提出:“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比特((bit),作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地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比特指的是“0”或“1",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黑或白、高或低、开或关、真或假,总而言之,比特简一记为“0”或“1"。基于这种数字技术的原理,无论文字、图像、声音还是视像,在计算机存储和传播时都可分解为一系列比特的排列组合,即数字化“0”或“1”的排列组合。比特易于复制,而且复制的质量不会随复制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比特可以以极快的速率传播,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所以借用这种数字技术用以记录表示信息,使得数字信息的记录密度高,可用计算机处理以及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达到最理想化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技术的革新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电视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在意见或观念层次上发挥作用,但是它带来的就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逐步改变这人们感官认知的形式,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下面将从传播方式、受众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电视技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
(一)对传播方式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革新首先改变的就是电视媒体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变化,电视媒体已经不可能按照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顺应时代的变化,电视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效率、频道建设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甚至在新的电视技术下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交互式传播。
1.传播渠道的扩张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视技术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都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扩张。电视媒体也不甘示弱,利用网络和手机平台开辟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渠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促使电视内容播放无孔不入。
以湖南电视台为例,自2001年湖南电视台迁至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开始,就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全硬盘化、全网络化。2004年又推出金鹰网,实现电视媒体网络化平台发展。接着推出芒果TV (imgo.tv)即芒果网络电视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电视机,实现“三屏合一”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其包含有视频网站芒果TV、手机电视芒果TV和互联网电视三大网络电视平台。其中于2010年3月全面上线的芒果,rv手机电视客户端,实现了湖南卫视等44路频道的直播以及综艺娱乐、新闻纪实、电视剧、电影、MV、动画片为主的内容点播体系。同时打造tazai互动电视( ),成为国内首家深度植入模体资源的电视社交产品,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屏幕的互动。湖南电视台的这种全方位传播平台打造模式,是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视单一的电视传播途径,实现多终端收看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全国各大省级电视台以及部分城市电视台也都在实行这一传播渠道扩张模式。
2.传播效率的提高
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有线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电视节目的制作、集成和传播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电视传播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3.频道专业化
数字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和卫星电视等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加,频道容量由传统电视媒体的几十套扩展到几百套。面对如此多的电视节目,受众难以选择,不可能每一套节目都看完,因此受众会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收看的节目。因而受众开始出现分化,逐渐向小众化、分众化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电视频道走向了专业化。
4.交互式传播的出现
交互式传播是交互性在传播上的体现,是一种双向信息传播模式。数字技术下的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使得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技术和交互技术的相结合使得电视媒体由传统电视媒体的点对面的单一传播向点对点、点对面多向传播共存的局面转变。与传统电视的观众只能通过电话、短信、电报、信函等方式进行反馈不同,交互式传播下能够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直接向运营商反馈信息。
(二)对电视受众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进步使得受众在收视习惯上收视时间和空间的解放。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新的收视终端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人们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空间,也不必按照电视节目时刻表定点收看。影视剧里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过收看某电视栏目的桥段将不再出现,错过了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再去观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载体收看电视,在商店、大厦、KTV、酒吧可以通过楼宇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可以通过车载移动电视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Ipad、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收看网络电视,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谁是随地收看电视节目。数字技术使得电视媒体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拓展,电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对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倍增,使得越来越多的频道和节目可供人们选择。节目的扩增,收视人群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普遍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问题,全民收看同一个频道或节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交互电视的产生,一种新的收视趋势―个人化收看开始出现,收看电视节目成为了个人行为,而不是群体行为,传统电视时代形成的收视习惯同一性开始瓦解,必然会带来个人化的收视习惯。
2.对受众地位的改变
电视技术发展至今,受众的被动地位改变了,翻身成了主人。电视本身不再只是提供电视节目和信息产品,成为了一种与多种媒体相结合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受众可以在自家电视机上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辑属于自己的收视菜单;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任意查找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可以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新的电视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应该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和快乐。
(三)对运营模式的改变
1.打造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拓宽了内容传播的信道,需要更多的数字节目内容来满足播出,制播分离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内容生产不足的问题,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电视媒体内容运营模式的变革。因此打造开放的、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对电视媒体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平台的建立主要通过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就是通过对电视媒体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内部的共享和内容的重新组合和包装,形成一个具有很强价值的电视节目体系;第二步就是当电视节目内容的价值体系运营成功并逐步强大之后,通过技术支持,将平台内的资源逐步开放,通过市场运作和利润的分配机制,吸引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组织、机构和企业主动向电视媒体平台靠拢,形成一个强大的电视节目内容利益的系统。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媒体,需要建立多元准入通道,向内容提供商购买内容产品,在经过审查之后进行内容集成、播出。
2.电视媒体与网络、手机媒体的融合
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得益于有线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发展,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成果。二者融合实现了电视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的互通,即电视媒体内容可以在网络电视台中播放,而互联网的内容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媒体之上。这样既在内容上扩大了内容提供商的范围,丰富了内容产品,也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渠道和范围,相应地提高了电视节目内容的收视率,有利于广告收益的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尤其是3G和即将推出的4G技术以及CM MB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融合更加紧密。这主要是体现在手机媒体收看电视节目是的流畅性上。手机媒体用户群对于内容的需求个性化,要求内容提供商在内容创作时对内容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小批量生产。同时注重内容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编码压缩。
三、结语
纵观电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视技术的进步,而电视技术的进步又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正如麦奎尔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大众传播理论》里指出的一样,“在媒介全球化和新媒体化的背后,一直都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其中首要因素就是技术和经济”在近十年以来,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电视媒体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电视媒体的改变,同时思考电视媒体将来的发展趋势,从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视在良性的环境中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
连接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互动性: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1.2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他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联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并产生新的社群。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会有所影响。
2 新媒体艺术与中国
有关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研讨对于推动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面向新媒体艺术的本土化梳理,对新的艺术观念的延续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观念上看,新媒体艺术本无国界。在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它虽不乏本土化的特质与闪光点,但毕竟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及艺术观念,对中国的艺术界来说都是一个(在影响的基础上)不断认识、理解、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算起来不过二十几个春秋,但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的起点。”
3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考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为“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追求,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 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联结性与互动性。联结并融入其中,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鲜明的血液。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分析
(一)高超的技术性
和传统艺术设计相比,新媒体艺术设计依靠技术催生,进入新世纪以后,科技对艺术的表现和发展影响更加明显,尤其是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更给传统的艺术设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借助便携式的先进数码设备,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快速制作和传播,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传播的速度。而传统的艺术设计则主要依靠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情趣、文化习俗以及主观能动性,进行音乐创作、美术绘画、戏剧表演和雕刻展示,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新技术更加突出强调技术性,尤其重视新媒体科技发展,紧跟科技发展,凸显及时性。
(二)明显的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主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模拟,运用魔术般数字化软件技术,精确地勾勒线条、调配色彩、组合图形,运用近乎夸张的手法展现奇异多姿的艺术画面,让设计师快速捕捉灵感,精确表现思想,彰显极具个性化的艺术设计理念。新媒体艺术设计师灵活巧妙地借助二维以及三维虚拟技术,设计出平面或者立体感极强的画面,在艺术的世界里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自由地驰骋。这些是传统艺术设计无法实现的,甚至一些高清的艺术摄像师都叹为观止,很多的艺术作品具有突出的超现实感,体现明显的虚拟性,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设计师的艺术潜质。
(三)及时的互动性
传统的艺术设计受到设计材料、传播时间等方面的制约,一部作品从设计到成型再到受众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欣赏者和使用者不能及时和创作者实现即时沟通,一旦完成就是成型,互动性只有成品完成后的交流。但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却具有极强的即时互动性,创作者、欣赏者能够实现即时双向互动,欣赏者(使用者)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等,也可以即时把自己的审美感悟、设计需求反馈给设计者。这种及时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作品的文化环境模式,构建了全新的艺术交往形式,实现不同层次甚至不同文明的即时沟通,在文化碰撞过程中带来更大的文化融合,形成多元互动的艺术创作审美格局。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一)丰富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内容
传统的艺术设计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需要很多的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工作量大,工序复杂,工作时间长,同时创作具有单向前延性,不具逆转性,一旦着手,并不能回溯,出现问题必须推翻重新开始。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能够根据创作者的主观想象,灵活自如地调动各种色彩、线条和图形元素,创作出异常逼真乃至超越现实的艺术作品,而且能够根据审美标准和预定效果,及时修正,因为现代化的新媒体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撤销功能,能够根据需要随时修改,能够后退和前进,反复比较,给设计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也留给了设计者更久的创新时间,尤其是能够根据互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表现形式,甚至根据自己前后的审美感知,在实践中即时调整自己的设计中的审美标准以及创作表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和速度的变化,尤其是各种新媒体艺术设计软件和硬件产品的不断推出,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形式。比如,智能手机、网络云电视、虚拟互动媒体不断出现,都将给新媒体艺术设计带来更加多样的展示平台。传统的艺术设计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将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富新意的创作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艺术设计内容。
(二)拓展传统艺术设计的思维外延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给传统的艺术设计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促进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度变革,影响了每一个设计者的心理、环境和对象,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思维。传统艺术设计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不断在传承中谋求变革,运用更新的科技元素,实现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尤其是通过现代新媒体数字技术让作品更加彰显人性。创作手段的变革推动创作思维的拓展,创作思维的延伸又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推动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传统艺术设计手段的花样翻新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通信 应用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乃至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活力,且发展速度较快,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多媒体通信技术综合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间,属于一种数据资料、音频文件以及视频文件等形式的综合处理系统技术,其核心在于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性处理的目的。通过本文对多媒体通信技术具体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
所谓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集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复合性以及通信网络的分布性等功能于一身,具备着广播电视所存在的真实性价值,旨在为人们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现今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时刻影响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多媒体通信技术应用广泛,涉及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型技术,范围广泛,且应用领域较多,现今已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与机之间的目的实现,通过使用多个设备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从而将信息资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工作,并最终展现给人们;其二是机与机之间的目的实现,以网络协议为基础,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通信网络上实现处理和传输,进而实现最终的目的。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系统结构具备三个显著特性:第一是集成性,也就是说多媒体通信技术许需要同时具备处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件编码以及图片编码等媒体形式的功能,或者能够展现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声音、图片以及音像等媒体信息的功能。第二是交互性,也就是说媒体通信的终端使用用户可以针对通信的全过程逐渐掌握交互的全部控制能力,为此,需要为多媒体终端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控制形式。第三是同步性,就是将图片、声音、文字以及文本等媒体形式得以在同一时间实现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另外,还可以最终将所涉及的媒体信息以同步的方法将其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渠道,将其全面地展现在客户面前。多媒体通信技术系统结构所具备的三个特性,都对媒体通信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三个特性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那么多媒体通信技术也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多媒体通信技术。三个特性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交互性,在整个多媒体通信技术系统中时刻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以用户自身需求为基础,为其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以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另外,交互性也是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现今社会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同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以通讯网络为基础进行划分,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话网、广电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等方面。以电话网为核心的通讯网络,其自身终端到话局之间存在的物理介质主要采用双绞线为其制作材料,其特点在于以语言通信为主要特征,进而实现设计的目的。所以,以这种网络状态为基础实现多媒体业务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由此产生了可视电话这一优秀成果。可视电话完全在PSTN上进行设计,而无需依靠任何设备实现多媒体通信的目的,进而达到了与交流者彼此看见和听见的效果,有助于促进交流者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有线电视得到了飞速进步,广电网自身具备较高的覆盖使用范围,其传输的信道带比较宽,布线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为此可通过广电网可实现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可采用适当的压缩方法和传输体系,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这一渠道实现多媒体的通信技术。比如可以利用视频点播VOD或者电视购物等已经存在的有线电视达到预期的多媒体通信目标。另外,大多数地区的广电网络已经实现了公用数据信息的服务系统、数据以及话音通信系统,且通过富裕频来予以实现。与现今社会使用单纯的电视信号帧的逆程扫描相比,具备更大的优势和价值,无论是在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收视效果方面,都可以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就是以电话网或者其他介质为基础物理介质实现的,将计算机作为交流性的终端网络而构成的一种新兴网络形式。计算机网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影响,将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的且独立存在的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以某种协议为基础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和目的,属于一种有效的多媒体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国际互连网四种形式,现今社会Internet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主要存在普通电话,就可以使用Internet网络,其主要使用了TCP/IP协议,属于一种开放性互连结构的标准协议模式。比如现今社会中的IP电话、计算机可视电话以及远程监控设备等先进技术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成果,民营航空公司、铁路运输公司、交通公司以及银行、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组织都更加深入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其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其中也包括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现实性应用。现今所使用的多媒体会议视频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以及银行工作中的票据交换系统等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都是极为普遍且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工作程序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多媒体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建立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大型系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多媒体通信大型网络系统可解决现今电话线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地面上的网络系统来实现接入工作,这项工程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无法将全球的各角落包含其中,难以实现普遍接入的实际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其中包括卫星系统针对通信、导航、定位、广播、遥感、监测、地球资源以及气象服务等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价值,卫星技术已经迈向了数字化的发展时期,可以为用户直接提供高宽带的服务,并将宽带频的信号轻松地传输给每一个用户,而不需要中间节点。所以,实现卫星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顺利发展,可以为用户构建一个区域性的或者全球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长期有效。多媒体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集中表现在多媒体移动通信的发展。
3.1多媒体移动通信应当实现三网合一,保证三网得以协调发展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环境下,为应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有效避免彼此之间的竞争,进一步缓解矛盾,三大网络应当实现融合发展,三者也正在根据自身的传统业务进行划分,并朝着融合的方向进步。三大网络实现融合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彼此保护着各自的现有网络资源投资,并在主营当前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宽带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全能化的统一性网络资源数据平台。实现三网合一,可以促使三大网络之间同时得到提升,进而强化我国的网络实力,实现我国多媒体通信技术技术的良好发展。
3.2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有利于促进通信领域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对通信领域水平的整体提高是有利的,不仅改变了传统通信行业面临的局势和环境,同时也逐步提高了通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和水平,促使通信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让通信行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进步。可想而知,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保证多媒体移动技术和通信领域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3.3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进而保证技术的提高
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自身具备着强大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促使传统化的通信技术发生适当的改变,深化通信领域的发展形式,同时也可以实现与网络技术二者的有机融合,凭借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目的。从当前具体情况来看,多媒体移动通信技术将会与网络技术实现融合,并以此为基础保证二者的深度整合,从而实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满足现今社会对技术水平的需求,未来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将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必须研究的话题之一,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多媒体通信技术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同时也可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总结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及时掌握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理解和认知,进而采取适当的先进技术,为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多媒体通信技术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必须充分发扬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陈学锋.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通讯世界,2016,(02):9-10.
[2]田苍.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9):51.
[3]朱秋海.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7):124-125.
[4]王英波.浅谈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95.
[5]马岚,于进才.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电子技术应用,20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