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18日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到2007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达1.62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3%,手机上网者达4430万,占到27.3%;半年里网民增长率为31.7%,这标志着网络普及率进入快速增长期,预示未来3~5年上网普及率会急剧增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已高达18.6小时,每天平均2.65小时。大多数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首推网络(77.3%),接下来才是电视(65%)、报纸(60%)。
从手机上获得新闻信息的也已占到17.2%,与从杂志上获得新闻信息的比例相同。
有人曾经预言,到2026年报纸将消亡。这话有点危言耸听。2007年的世界报业大会认为:“尽管遭受电视和互联网的冲击,去年在印度和中国报业显著增长的带动下,全球报纸销售量增长了2.3%。”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报纸发行量的下降,年轻一代、尤其是高学历的年青白领远离报纸,却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大容量、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是纸质媒体不能与之相比的。
网络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多少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已经不是阅读姗姗来迟的报纸,而是上网浏览新闻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已经跨出了向多种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了网站,办起了手机报(短信与彩信),有的借助于网络发展了视频、音频传播(长期以来,广播台电视台可以办报纸,而报社不允许办广播、电视,正是借助于网络,在网上开办视频和音频频道,这种局面有可能会被打破),单一的媒体正在向多种形态的媒体方向发展。正如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鲍丁所说:“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市场正在突飞猛进地持续增长,而成熟报业市场面对数字化媒体正在显示出显著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报纸也正从数字化传播渠道提供的新的机遇中获益。”
未来媒体,应是一种复合形态,兼有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的功能:便携、可移动,既有文字又可以有声音、图像,既是大众的又可以是个性化的,既是单向传播的又可以是双向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互动的。
在单一媒体的业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线型的,即从本报记者采访到本报编辑加工,再到本报工厂印刷,最后交邮局发行,也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相对简单的过程,呈一条直线状。在报业集团化的今天,在复合媒体的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蝶型的―――蝴蝶状。在信息采集这个环节,不再是本报记者一个点,本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理应都视作信息采集点。信息采集从一个点扩展成众多的点,成为“蝴蝶”的一“翼”。而在传播这个环节,原先是单一的一个媒体,今天则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等。传播环节从一个媒体扩展为多个的媒体,成为“蝴蝶”的另外一“翼”。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等。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记者采集的信息不只为自己的报纸供稿,还要为全集团众多的媒体供稿,即为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等等各种介质的媒体供稿。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步的任务是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发回70个字以内的短信新闻,或是发回几十百来字的彩信新闻、照片,供本集团的手机平台即时新闻。目前有关技术已经解决,手机短信和彩信可以直接进入编辑部的采编平台,供编辑使用;记者的第二步任务是向网站发稿(包括音频和视频新闻);第三步是为报纸发稿;第四步,如果内容丰富,还可为杂志发稿,最后出书、出专题片。新的媒体生产方式要求记者掌握多种采访手段,会拍照、会录音、会摄像,这也要求媒体加强对记者的培训,掌握多种采访手段和传播手段。好在数码技术下的照相、录音、摄像工具十分轻便简单,容易掌握。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集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数据库。记者向统一的平台发稿,进入数据库,各媒体的编辑从数据库里寻找素材,加工改制成适合自己产品的稿件。大量的公共新闻可以也应该用这种方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大大节省采编成本,避免当下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一桩并不重要的事件、一个并不重要的会议、一场并不重要的比赛、一出并不精彩的演出,一个媒体集团会有多名记者前去采访,而出现在报纸上的只是一则几十字百来字的简讯、短讯。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各媒体加强编辑部的功能、加强编辑的功能。编辑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做标题、划版面,而是要有能力从庞大的信息库中选择材料,加工―――删改甚至改写成符合本媒体特性的稿件;编辑部要有一定数量的改写员,以便把公共信息改写成具有特色的稿件;各媒体的采访力量可以是少而精有专长,以集中力量采访、写作特色报道;各媒体还要在加强言论写作上下功夫,形成特色。
有特色的稿件、有特色的言论,一个媒体的特色便能显现了。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数据库,并不是很难的技术问题。问题在管理。在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在缺乏版权意识的中国大陆,由于经济责任所在,即便在一个集团内,也没有一家媒体的总编辑乐意把独家新闻拿出来与兄弟媒体共享。虽然建立了数据库,但数据库只是“共存库”
―――共存见报后的资源,而不是“共享库”―――共享未加工的资源。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强化版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即在采用其他媒体的信源时要标明“产地”,以保护原创媒体的版权和品牌;一个媒体不同介质的产品,都应集合在同一品牌下。还需要改进考核办法和核算办法。比如,对记者的考核,不只是考核见报量,还要考核向手机平台、向网络媒体、向本集团兄弟媒体的发稿量,集团内部要建立各媒体之间互相采用信息的结算办法。等等。
人工智能(AL)+大数据报道初露锋芒、端倪可见
人工智能(AL)+大数据报道,旨在实现以会话为基础、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人机交互性,是未来新媒体报道发展的使然。
2016年全国两会,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智能机器人“度秘”共同推出“度秘带你看两会”特别报道,通过人机对话,传递两会的好声音、权威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在百度新闻上线的最新版本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聊”新闻功能亮相,用户只要点击进入交互界面,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重要新闻,还可以向机器直接提问,查找所需内容。3月1日,新华社客户端更新到4.0版本,推出独家“智能引擎”,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以人声和全媒体形态向用户反馈最新新闻资讯。
2017年全国两会,有的主流媒体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演播室,实现人机互动、实景虚拟切换,增加播报时尚感,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带来点击率的提升。中国军视网推出全国两会机器人“军视侠001”,有关全国两会的日程安排、国防和军队改革等问题用户都可以向它询问,“军视侠001”会把它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2月28日,光明日报宣布“小明AI两会”正式上线。这是一款国内首次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用于两会报道的应用,开创了两会报道文字、图片和语音三种交互方式、热点新闻的新模式。全国两会期间,“小明”每天会从最新的两会报道中分析信息、挖掘数据,及时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两会报道盛况。
虚拟现实技术(VR)+H5、全景相机报道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H5、全景相机,编辑记者的个人化视角、全景视角与用户视觉听觉相结合,受众的角色从会外虚拟进入会场,而且非常直观,如同身临其境。2016年全国两会,主流媒体进行了虚拟现实(VR)+H5、全景相机在新闻报道中成功尝试,推出了全景报道、虚拟会场。
2017年全国两会,主流媒体将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多家媒体推出VR频道,采取VR、H5、360度相机等新媒体创新技术,让今年全国两会更加清晰透明、立体直观、全方位移动直播,用户可从不同的视角“参与”两会,让其有直达现场之感。用户只要打开移动客户端,佩戴VR眼镜,新媒体设备不仅记录会议立体多维空间动态全景,而且让网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现场听众,身临其境地观察两会现场的精彩效果。
新华社记者使用的360度全景录播、拍照设备,酷似外星人的造型引人注意。光明日报向媒体界亮相一套被称之为“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首次将裸眼与VR直播应用到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的最大特点是仅需一名记者就可实现普通视频、全景、VR的同步录制与直播。报客户端全新改版,以全新界面亮相,实现栏目定制功能,并推出H5、VR、直播等特色频道,努力打造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强大、用户体验效果更加时尚的权威军事新媒体平台。中国军视网推出《指尖“微两会”》系列H5,普及两会知识、报道两会动态。《法制晚报》记者头戴的安全帽上装有全景VR直播镜头,备受媒体人关注。有的主流媒体提出“带你身临其境看两会”的报道口号,前方记者开启“VR模式”,画面、声音无死角记录;后方用户打开客户端,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两会场景,实现360度沉浸式体验。
与VR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不同,AR技术通过引入多层次的数字信息,对真实事物进行丰富与完善,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实时无缝接合。
移动直播(MB)+新闻移动网(客户端)报道终端随人走、直播随时看
目前,新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5G时代即将来临,会议报道移动直播渐成常态。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拉开了用户通过网络直播看两会的序幕。2017年全国两会,新媒体网络直播将进一步延伸,拓宽传播渠道。主流媒体除了在电视、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的直播外,门户网站也将直播延伸到了客户端平台。
有的主流媒体竞相在移动传播、移动视频直播发力,坚持移动优先、传播快速原则,第一时间向移动端供稿,彼此展开谁新闻首发、谁速度第一的较量。开通两会全场直播和新闻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部长通道(之声)、两会专访全程视频直播,掀起媒体直播大变革,彻底改变以往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更适合用户阅读体验、心灵洗涤、美的享受。用户只要扫描主流媒体客户端二维码,即可进入移动直播画面屏幕。据两会现场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两会期间 “部长通道”采访,部长们会与记者们面对面交流。所有部长交流画面和讲话,用户都可实时收看、回放。2月19日,人民日报社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新华社推出移动直播功能的“现场云”、央视新闻移动网也相继亮相,进一步实现了多屏联动、互动分享、社交化的功能。
2017全国两会,人民网开设人民访谈直播,联合腾讯网重磅推出超100小时的大型视频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从3月3日9时起,每天9小时在PC端、移动端不间断视频直播、全景直播两会,将《两会进行时》贯穿两会始终,内容涵盖两会核心议程,以及前方记者的一线报道、高端访谈、权威解读、会场花絮及创意微视频等各个方面,为用户提供全视角、多层次、移动化的两会直播体验。新华社进一步突出创新和融合理念,在新华网首页首屏上开设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专区,推出两会直播、特别栏目部长之声、的两会时间咋安排?、1分钟视频告诉你!、两会特别节目共商国是、两会访谈、两会视频,多终端、全方位覆盖两会焦点。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该网既是一款以移动直播为常态产品的新闻资讯客户端,也是一个基于电脑端的新闻网站,通过互动直播、即时视频回传、多屏联动等功能,使用户直击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看到更多、更快的新闻资讯。2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W阳夏丹在节目结尾处一改以往表述获取更多新闻资讯的常态,请关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方式,改为请您关注我们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下载地址可以搜索“央视新闻+”。央视网在今年全国两会专题页面右上角显示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自3月3日9时起,央视新闻遍布全球的记者可以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APP来完成现场的采集、编码、传输等环节,开通两会新视角:“移动直播”(跟着主播上两会),“快看两会来啦,这六大看点你得get到”,“快看部长通道第一问教育部长就夸问题好!关于啥?”。光明日报推出的“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利用光明云的服务同时实现包括电脑、微信和手机APP等跨平台的新闻直播与,将同时为15家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每秒传输在0.5MB)高清视频和VR视频信号。新浪新闻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人民日报、央视网、央视财经、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10家中央媒体,以及北京青年报、广东卫视等10家地方媒体达成直播合作,搭建起融媒体平台,打造两会期间最大的媒体报道直播联盟。
5G时代的到来,令人憧憬,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直播随时看。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媒体、新闻客户端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互动交流普及化、官民化、常态化。互动交流,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民主新业态,“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是代表委员之间交流、代表委员与网民之间沟通的主渠道。互动最大的特点是能给网民带来两会心声或者表达个人的意愿,而“三微一端”为代表委员与网民搭建起建言献策的面对面、零距离沟通平台。
自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习惯在网络上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意见,到2006年微博的出现以及2012年微信的普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从一个单纯的个体沟通平台迅速转变成为一个个媒体平台和电商平台。
基于平台的商业影响力也开始凸显,产业结构在各个行业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细分后的商品和服务精准的推送传播到目标群体中。它颠覆了传统媒体大众、普遍性等特征,带给85后青少年更多的选择标准与价值评判,致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形成小众的、呈碎片化分布的、以亚文化为基础的细分
市场。
这不仅为各种草根大号和企业官方提供了直接接触个体的机会,也提高了品牌营销的想象空间。于是市场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服装市场消费的商业模式,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未来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新兴的媒介,品牌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平台。在这个信息泛滥、不再以谁领先得到信息而制胜的时代,服装消费更多的由提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慢慢转向以品牌核心魅力引导消费的模式。引导顾客形成个人着装风格的出发点能很好的服务于现代消费者对着装的自我意识。服装企业、商家在消费者形成个人着装风格的过程中大有可为,采取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促进消费者个人着装风格的快速形成,缩减多次着装尝试积累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确定并扩大了消费目标群,既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又有助于品牌风格建设。
品牌服装在引导顾客形成个人着装风格的过程中,站在消费者的形象设计师的角色,以合理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对品牌的忠诚度,使消费者做出最佳购买行为决策,获得最佳着装效果,达到双方的共赢。就此形成了以形象代言人搭配的教学式品牌营销模式,以服装搭配达人Piksi为主人公,做一些列品牌策划方案。
1.品牌构架
(1)品牌名称:Like Piksi;Like有“喜欢”和“像”的意思,喜欢的样子什么其实是心理自己想办成的样子。Piksi是一位来自芬兰的女孩。作为一位并非模特的平凡的女子,很会淘衣服,也很有搭配各种风格服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Piksi经常在flickr上记日记,秀出她每日的行头,已经引来法国顶尖时尚杂志编辑的诸多
关注。
(2)品牌由来:灵魂人物Piksi,21岁,现就读于芬兰赫尔辛基的赫尔辛基大学,主修兽医,是近来在网络上走红的芬兰小女生。她将自己每天的着装都拍下来放到网上,时常运用时髦的流行元素以及出挑的撞色搭配,而这些用来搭配的衣服都是廉价的,通常是网购和淘打折货而来的。虽然服饰很廉价,但通过心思细腻的搭配,和自身独特气质的融合,即使是那么不起眼的打折货也能被她搭得很
大牌。
时尚、休闲、成熟、甜美……各种风格的出色搭配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女人可以如此多变,可以百般美丽。并通过她每天的搭配日记,能敏锐地看出欧美正在流行什么,并且作为时尚潮流中的平凡人,如何着装更贴近生活状态。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她能迅速的广为认知,得到很多人的欣赏甚至追捧,人会根据她买的衣服追随
购买。
(3)品牌核心价值:Piksi形象人是该品牌的灵魂,非传统形象代言人的意义,所有产品均依照形象人的风格和生活状态设计,而不是先开发出所有产品,再找适合的形象人。我们展现的是形象人的多种的着装状态,也就是消费者心目中自己也想或希望伴侣成为的着装状态。所以,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形象人的着装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复制和模仿的。
(4)品牌定位:贫民时尚 廉价时尚 切民生活
(5)目标消费群:都市中产阶级白领族,追求随行混搭丰富生活的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又没有参照人物的女性,在消费能力比较有限又追求变化感受新鲜的人,以18~25岁为重点,覆盖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年轻一族,他们有着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心理,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
(6)消费者的心理特征:1.非常喜欢Piksi着装的粉丝 2.想要变成Piksi那样的人3.对服装款式和搭配变化要求高的人 4.想要有穿衣榜样和参照的人(市场中服装款式丰富和实用,但我自己不知道怎么搭配)
2.目标消费者分析
(1)社会文化特征:在当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达到大众思想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并且追随新兴事物的发展改变自己,让自己在社会的潮流中丰富起来。
(2)个人特征:85年后的新新人类,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充裕,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从小就习惯了影视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对现代化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他们具有独立性,他们欣赏前卫、追逐时尚,并展现个性魅力。他们炫耀,但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对自己品味的展示,对时尚的展示。
(3)生活方式:价值观上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性,注重自我感受,懂得自我享受生活;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追求对事物的理解有不一样的角度;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探索很多可能在前代人看来不正常的东西;更容易接受环保理念,践行“乐活”的生活方式―以环保、健康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娱乐化,在他们眼里没有那么严肃的意识形态,总是希望事物是有趣味的,有戏剧性的,并且什么都是新鲜的好;新媒体的发展和海量的信息为85后发展“新观念”、创造“新思维”奠定了基础,使他们能以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形成了具有全球性的意识。
(4)消费能力:85后服装市场现在所处于一个相对独特的市场。这是因为85后青年市场上的消费者普遍没有经济基础或刚踏入社会经济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他们作为同时代的消费者,经历过相同的事情,这也使得他们与众不同。
(5)消费购买意识:他们喜欢名牌,喜欢个性,青睐快速消费品,他们有极强的消费欲,爱好、选择广泛,但消费行为普遍不成熟,服装消费偏好与购买决策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且消费者多数人尚没有经济收入,少数人虽已迈入职场但收入较低,然而却不愿意在消费水准上被评定为落后者,他们希望被人看得起,被人重视,喜欢走在消费潮流的前端,对各种时尚商品充满渴求和欲望。
(6)品牌观念:85后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品牌意识,他们选择品牌的标准不是品牌的历史和价值,而是品牌形象所传达的信息带给自己的感觉。那些为新生代钟爱的品牌为他们提供了新生活形态的指导,通过品牌信息来引领生活目标,品牌本身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价值理念。阿迪达斯“没有不可能”,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超级女声“想唱就唱”都让他们体味到了新文化、新价值,这些品牌已成为一种年轻人提升自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因此,通过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生活、心理、经济各方面因素,建立一个能提供新生活形态的指导,以及穿衣着装的搭配信息的引领,是一个很能抓住85后的注意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这种85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和品牌的理念有效的契合时,就能真正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心。
3.营销模式
(1)品牌外在形象塑造:对于已经小有名气的网络红人来说,她的成名就是因为她很会搭衣服。她个人本身就是品牌的象征,她的形象也就是品牌的形象。Piksi等一批年轻的时装博客作者的崛起,代表了与大品牌引导流行不一样的声音,他们展现的是人们实际生活中怎样穿,有时甚至与时尚业界流行趋势截然相反。
(2)广告宣传策略:以视频、平面形式相结合,媒体选择中以网络为主,在Piksi博客和相册中明确Piksi自主品牌的诞生和产品链接;其主页口号:“穷风流也快活”“ 风格是一种直觉”;平面宣传时将普通人和Piksi穿着同一系列服装,普通人可以是各种肤色的,体型各异,风格大体相同的,也可以带有着装后独特的效果。
(3)终端推广:
初期以建立统一的官方网店为入手点,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官方账户做传播推广,再建立体验店的模式一步步推广。将Piksi的个人博客和相册中产品全方位展示,将这两周推出的七款搭配放置在最显眼的部分,还有分类导航栏,将不同场合下穿着分门别类展示,易于查找。建立网上试衣系统,顾客输入身体关键部位尺寸,挑选出款式,系统自动分析合适的号型,并显示在模特身上,就可以大致得到顾客的穿着效果。
4.品牌创建SWOT分析
(1)机会:目前以网络红人命名和定义的服装品牌有个别,但很少,以引导顾客消费为营销模式还不是很成熟,且都处于起步,但这是未来服装市场消费模式的大趋势。且在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正在慢慢加重消费的比例,对于时下正在大量参与这些活动的年轻人,一大部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消费群。
(2)优势:鉴于Piksi已经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焦点即商机。可以完全借助网络的优势,用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媒介,将其着装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广到关注她的粉丝中,通过Piksi的形象传递的一种生活状态等信息的形象力,会有一批粉丝作为消费动力,随着形象人的知名度的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也会也来越大。例如,由韩寒和王珞丹代言的凡客的成功,他们代表着他们脱去明星表面的真实的自己,代表着普通人,我们谁都是凡客,可也可以谁都不是凡客。而Piksi则代表着有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的部分时间是需要自己脱颖而出的,丰富多彩的,希望自己不再一沉不
变的。
(3)缺陷:将品牌的形象完全固定于一个人,形象人的成长在长期来看,是要事先考虑好战略部署的。结果是两种:(1)品牌产品风格和消费者年龄随形象人的年龄增长而增长,产品设计定位不是不变的年龄段和品位。这样做的问题在只针对这一批消费者不会有新鲜的顾客来尝试我们的品牌,过了几年有了一定得客户群时,就完全依赖这群消费者的忠诚度。而这众多消费者在往后阶段的各项发展也会出现分散式发展,很难做到从一而终。(2)产品只做最初定的年龄层不变,但形象人的年龄变化是不能忽视的,在做到最大年龄是就停止该品牌生命,或是再寻找另一个形象人。这样做的话,品牌的无法持久发展,或者更换形象人后,品牌失去延续性,消费者很难继续忠诚。
(4)威胁:将品牌的形象完全固定于一个人,短期内无法改变,风险性很高,形象人的事业发展和突发事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牌的形象。同类产品品牌如ZARA,也可以通过一定得应对手段,例如聘请知名形象人,代言产品,依靠强大的销售网络覆盖所有市场。到时,我们的品牌的特色就不再那么有特色了。
5.小结
当代中国大众化就是要用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信仰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到通俗、变抽象为具体、从只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大众化进程中,的传播者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采取显性或隐性的传播形式,借助多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把理论传播给人民群众,实现理论“说服”并“掌握”群众的目的。在这个“说服”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传播媒介起到了桥梁和渠道的作用,紧密地把传播者和人民大众联系起来。同样,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当代中国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要使当代中国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就需要不断创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的选用取决于传播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传播媒介的选择要依据传播目的而定,传播组织的性质和社会功能、传播媒介的性质、受众接触媒介的需求等都是传播媒介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传播媒介自身的性质、宗旨、定位以及传播的立场、方向不同,传播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在大众化传播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口语媒介传播、纸质媒介传播和电子媒介传播等几个阶段。口语媒介传播是通过人们的口、耳、手势等人体器官媒介把理论传递给大众,例如演讲、表演、歌谣、座谈等都属于口语传播,它是一种人际传播,此种大众化传播形式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纸质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等符号信息来进行的大众化传播,此种传播呈现出方便快捷、信息丰富、覆盖面较广等特点,加之纸质媒介能够实现对信息的保存,可以重复阅读,具有文本的可靠性及传输的安全性等优点,因而在电子媒介传播出现以前,它是大众化的主要传播形式。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进行的大众化传播,较之口语和纸质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克服了其传播范围较窄、时效性较差的问题,例如从早期的苏维埃新闻台到后来的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都在大众化传播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断言的那样,“比特(bit)”和“数字化”成为了新世纪人类生存的“福祉”。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媒体形式,我们将它们称为“新媒体”。与口语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新媒体称之为“数字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产生方式、信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话语权和传播对象等都产生了重大变革,也使得社会大众在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语言特点、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样态。概言之,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异于以往传播方式的特征主要有: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具有匿名性,参与渠道具有广泛性,传播空间具有无界性,传播时效具有即时性,传播过程具有互动性,传播议题生成具有自发性,传播舆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传播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传播价值取向具有批判性,传播意见表达具有失范性,等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越了传统PC80.9%的使用率,继续巩固了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4]。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进入“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后,媒介传播的发展趋势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移动化的传播媒介将成为传播的主要通道;二是微传播将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不难看出,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环境,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新的大众信息接受心理、行为和传播习惯。所以,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必然要随之发生转换。因而,只有更加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载体形式,不断创新当代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才能适应当代大众化与时俱进地进行传播和“掌握群众”的需要。
二、新媒体的传播变革对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的影响表现
从新媒体及其所带来的传播变革的视角来考察当代大众化,需要抓住影响当代大众化传播的关键点。研究表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能否有效地推进大众化历史进程的主要方面[5]。笔者拟从新媒体对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传播话语权、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使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呈现
感性化、个人化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已从先前的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6]。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新媒体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化了信息传递影像化、符号化的感性传播方式,它不仅使传播显得直观化和视觉化,而且也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力与地位,人们由此进入了一个感性传播的时代。不仅如此,即时通讯的方便和快捷使得个人能够成为感性传播的主体,并且人们在不断地拍摄、录制、上传、下载中乐此不疲,成为主动的传播者。较之传统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参与,新媒体传播则更多地跳开社群而以非群体参与的方式进行,由个人去直接面对媒介。可以这样讲,传统的那种以组织为基础的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已然被新媒体“消解”了,已经不能完全发挥当代中国影响大众的功效了。与以群体参与为特征的组织传播不同,新媒体传播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对大众而言,组织传播是在强制基础上的被动信息接受,对信息而言大众基本没有选择权;而在新媒体传播中,信息不再是组织指令,而是大众积极参与和自由选择的信息资源。不难看出,与传统相比,当代中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迁,单单依靠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实现其大众化的目的[7]。
(二)使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对
象开始转变为传播主体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命题本身已隐含了对传播对象的界定,即“大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以往的大众化传播往往把大众化过程等同于对人民群众的单向的的宣传教育过程,传播对象常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传播的对象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序列,在传播范围、内容、时间等诸方面往往都要严格按照等级行事,因此其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辐射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是太高。与传统的传播对象不同,新媒体的传播对象不需要其他知识准备,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定差异,它消除了传播的等级区分。现实中的身份、阶层、收入等种种差别对于新媒体传播来说没有特别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接收权和选择权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拥有新媒体设施,均可遵循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在新媒体传播中,传播对象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他们不断地用不同的手段创建媒体内容,例如通过博客、播客、微信、QQ或其他各种社交软件和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传播对象概念的颠覆[8]。事实上,我们更应该用“传播参与者”的概念来替代“传播对象”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只要拥有新媒体设施,就可以成为当代大众化的“传播参与者”。在这里,人民大众的被动身份发生了转换,他们不仅是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对象,更是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恰如夏德元先生所揭示的:“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人不仅成为新的认识主体,也成为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成为新的生产劳动实践主体,也成为新的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和新的伦理实践主体。”[9]
(三)使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话语权发生变化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化传播的话语环境,使传播话语权从“有序”“向心”向“无序”“离心”转变,“去中心化”成为这种传播话语权变革的核心特征。新媒体对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话语权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个人话语权的获得和传播秩序的重建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还是流量与流向,整个传播过程都由传播者决定,传播者起着主导作用,牢牢掌握着传播话语权[10]。而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以新媒体所具备的特有方式获取和传播当代中国的相关信息,每个个体既是传播受众同时也是传播主体。新媒体传播反映了人民大众作为个体自我传播需求的实现,个人遵循自身意愿,按照各自的认同和理解,对当代中国进行自主化选择,从而有效而主动地建立起个性化阐释当代中国的传播环境,个人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获得了对当代中国的传播话语权。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方式淡化了传统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话语的主导权,而代之以草根参与、平民舆论和个体体验,传统的等级森严的传播划分在新媒体所创建的共享交流平台搭建后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式微,同等的话语机会将成为新媒体条件下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的发展走向。新媒体开创的传播秩序开启并实践和分享着当代中国传播环境的民主化和平等性。
(四)使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向微型化转变
当代中国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的、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化大众”,因此它的传播内容只能是当代中国化的。依据诠释学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够到达传播对象那里,传播对象收到信息,也不能保证“被翻译”还原成传播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因此,要达到传播的目的,实现传播的最优化,就需要实现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一种“视域融合”,使二者拥有基本相同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当代中国化主要以系统理论的形式出现,具有宏观的理论性、严密的逻辑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抽象性。这些特性使“大众”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系统把握和理解,还会因为其难以理解而丧失对它的兴趣。尤其在新媒体产生后,信息形式更为综合和多样,图片、文字、视频等新媒体综合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较为单一的形式,使静态的信息在多元的表现形式下能够通过动态的方式传播。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工具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转向“微阅读”,不再喜欢“大部头”,而钟爱“简而精”和形象直观的微内容。因此,原有的系统而“宏大”的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内容将难以通过新媒体有效地传播到“大众”之中,这必将促使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向微型化和视听化转变,以适应“微传播”趋势。
(五)使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方法
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在传播历程中,“灌输”一直是重要的传播方法。在经典作家中,列宁将关于“灌输”的思想系统化并发展成为“灌输”理论。列宁指出俄国社会人是发展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而不能从这一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因此要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有区别地进行理论灌输,并提倡理论灌输要寓教育于斗争和生活实践之中,通过感化、说服等教育手段来进行。毫无疑问,“灌输”与大众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相关联,“灌输”的思想发展史与的传播史和大众化的历程是相一致,“灌输”实践的过程也是大众化的实现过程[11]。需要注意的是,灌输并不是注入式教育,并不是要把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理论硬塞进人民大众的头脑之中,灌输的过程是灌输者和受灌输者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双向交流缺乏交流的平台和可行的方式。新媒体的出现,造就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更为自由和方便的交流平台和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这使得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开始从“灌输”向“对话”转变。新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互动性和即时性,通过微博、微信圈、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分享与沟通交流。当代中国作为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最新发展的理论总结,对现实具有强烈的关怀。人民大众正是在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真实地表达对当代中国的关注与接受,这个过程即是理论与现实的对话过程,是个体与当代中国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可以达到使人民大众充分理解当代中国的目的。新媒体在当代中国与人民大众的对话过程中充分满足了人民大众个性化的表达需求,从而提升了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的认同心理。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 品牌传播 新媒体 传播策略
在多种新媒体形式的影响下,例如SNS社区、微博、博客、手机媒体、互联网等,是的国内的媒体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传播环境。作为企业传播品牌的新型手段,新媒体同时为企业创新品牌的传播手段带来了新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的竞争情况也日益激烈,其中品牌战略也成为了各个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应对新媒体下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品牌的实际情况,对品牌传播手段精心策划,要求可迅速准确的将品牌信息传播给群众。
1、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的概念是由戈尔德马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于1967年提出。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旧”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属于相对概念。媒体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同时不断的在改变,最终演变成为新媒体。就相对概念而言,网络对于电视来说,属于一种新媒体。电视对于广播而言,又属于一种新媒体。从当下的发展情况看,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其对多种新型技术(例如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加以利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将信息传播给用户。
新媒体通常包含有5个要素,其分别为:①新媒体在边界上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并具有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②新媒体在多方面的商业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其中包括了服务方面、产品方面、运营方面、技术方面等;③新媒体具有全覆盖、全天候等特点,使得用户可在覆盖范围内通过新媒体获取到最新的传播信息;④新媒体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信息,并且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跨时空、跨媒体等特点,除此之外,其还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互动性特征;⑤新媒体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所构成,属于信息社会的一个产物。
2、基于新媒体的企业品牌传播特征分析
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多个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交流方面、沟通方面以及参与方面等,另外新媒体以其可预见的影响能力与革命性理念等,使得企业在品牌传播上具有了新的标志,并成为其新的特征。
2.1新媒体使得品牌传播主体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人均可通过时下的网络平台了发表自己对于某品牌、某事件的看法,也因此使得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均可成为传播主体。在此环境下,一方面,迅速增长的传播主体数量可为企业所用,更好的传播企业品牌,同时企业也可借由网络平台或是其他渠道接触到消费者。然而,信息量的上涨除了可增加传播主体的数量以外,也导致了品牌传播的主体关系日益复杂,不利于集中用户的注意力,其对准确快速传播品牌信息给用户也具有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若品牌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会因为网络平台而被迅速暴露出来,影响企业的发展。由此可看出,新媒体除了给予企业的品牌传播带来机遇以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需不断提高对于品牌传播的管理能力。
2.2新媒体对品牌传播受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比起传统媒体的受众,新媒体受众主动查找信息,并借由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可看出新媒体受众在主动性上明显的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反馈通道越来越多,也使得用户的表达空间得到了很好的延伸,不管是在维护传统品牌还是在构建新兴品牌,均属于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进行沟通的一个过程。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了解信息的模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购买商品时由熟人介绍转变为受陌生人影响,此种决策心理的转也使得经营主体需要对互动营销进行重新理解。在此环境下,企业可对网络传播方式加以利用,以传播品牌信息与消费者体验感想,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可根据企业传播的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同时,在通过网络渠道传播信息期间,企业需做好消费者传播消极信息的管理工作。在信息占主导位置的网络虚拟环境中,品牌的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品牌企业等)应协同起来,更好的传播品牌,将消费者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品牌传播的主导者。
2.3新媒体使得传播手段的融合性有一定的加强
增强传播手段的融合性对于企业进行传播整合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新媒体平台中的媒体均属于复合型媒体,新媒体在新传播平台上形态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新媒体可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其中加入了视听元素,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媒体。另外,媒介融合属于数字化进程中,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当中除了包含了新旧媒体的融合以外,还包含了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可集合多种媒体的优点,更好的对媒体进行整合。例如网络媒体可参照电视媒体的内容优势,对节目内容进行拓展。而电视媒体也可参照网络媒体的优势(如开放性、动态性等),进行优化。使得两种媒体通过资源共享均取得进步。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在传播品牌时可将多种传播手段融合在一起,如赞助、促销、广告等,通过综合效应,提高品牌的传播效果。
2.4新媒体对提高品牌传播的实时性、可控制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比起传统媒体,新媒体下的品牌传播在网络媒体的支持下,更全面的进行了品牌传播,网络媒体的可控性特点,使得企业可对品牌的展示内容进行实时控制。并且通过动态web中的内容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品牌的展示页面,从而准确、及时的对品牌进行定位。
3、新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的策略
新媒体的出现为企业的品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特征,培养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思维方式,并将虚拟世界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企业品牌传播。除此之外,企业应改变以往的说服模式(自内而外单向性模式),而努力实现由外而内的思考模式。即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规划营销传播方式,以及时掌握消费者的最新动态,包括使用媒体的形态、接触信息的时间段、核心需求等。从而有助于与消费者更好地沟通,建立友好的、长期的互利互惠关系。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企业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传播策略可包括以下几点。
3.1重视与消费者的互动行为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加热衷于互动性强、信息及时性强的网络通讯工具。而且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这些通讯工具的使用量也越来越频繁。企业应抓住这一特点,利用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以消费者为出发点,灵活地将这些人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力量。要达到这一效果,企业应首先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新媒体接触点及新媒体接触频率,尤其是高度重视目标消费者的新媒体动态,通过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新媒体方式来展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行为,包括积极回应消费者、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互动等。
3.2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塑造
在当今的企业竞争中,企业品牌处于核心竞争地位。注重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品牌,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品牌的个性塑造受新媒体受众的个性特征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各种网络社区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有同样爱好或类似喜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并可互相交流沟通、抒发观点意见。各大门户网站及时更新着最新的新闻资讯,各行业网站也充斥着各种行业专业知识。个人的微博、微信及QQ等可随时发表心情和动态,与友人分享生活点滴等,可以说,受众每天都置身于众多的信息中。而要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眼球,则要求企业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多渠道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如关注消费者论坛、关注消费群体微波等,以帮助企业打造个性化品牌。
3.3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实现精准定位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要做到高精准定位传播,需对新媒体之间、新媒体与产品之间等进行追踪和深层次研究。并对于需要传播的目标和对象群体按照目标受众进行全新的媒体分类,以便制定出更有效、更精准的传播策略。要实现上述目的,企业应准确把握受众对于媒体的角色定位情况,然后细分群体,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投放和传播。
4、企业应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具体方法
4.1善于利用包装设计进行品牌信息的传达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利用相关话题的设计、信息增值、游戏嵌入等方式达到传播潜伏期的目的,这些都属于企业广告信息的包装设计,能有效实现广告传播的快捷方法。例如著名的玫琳凯化妆公司,为推广其护肤产品,在一线、二线城市的数据库中,甄选出年龄为18~60岁时间的中高收入女性,利用手机图像、文字、视频等方式向这些受众介绍这些产品,并提供上门免费试用服务。达到了很好地广告效果,受众也对此种推销方式表示欣然接受。
4.2采取内容整合和跨媒体联合的方式,以拓宽品牌传播及反馈范围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品牌信息可通过设置超链接的方式,使受众更多、更深层次地了解该企业的信息内容,实现有效拓宽受众对品牌的反馈范围。例如,可将广告的内容设置成可自动更新的,且可根据需求进行智能选择的产品排行榜或用户商品库等,以方便用户更快捷有效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产品,并进行同类产品的价格对比,实现择优选择。另外,还可通过设置超链接或关键词等形式,将企业品牌相关信息集聚到一起,以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4.3利用用户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开展公关活动
用户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互联网用户的忠诚度,依赖程度越高,则越能体现该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其拥有的精准传播效果就越好。因此,企业在选择新媒体进行公关活动时,应选择目标客户最为集中的媒体方式。
4.4利用新媒体实现人际传播,达到扩大品牌口碑的传播效应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往往通过网络工具,例如网络社区、论坛、微博、QQ、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尤其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微博是受众随时随地制造话题、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企业可对微博主的兴趣爱好进行研究,定向投放广告,或为微博主提供免费试用产品、邀请微博主发表对产品的使用感受或评价等,拉近与微博主的关系,使微博主成为口碑传播者,以扩大口碑效应,增强受众说服力。除善于利用微博主进行口碑传播之外,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口碑传播者就是网络虚拟社区,企业可利用虚拟道具、虚拟商品等实现品牌信息的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马滕.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价值、问题及出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9(08):39-42.
[2]夏德元.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J].学术月刊.2011(03):25-31.
[3]葛玉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高竞争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0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