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热力学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思考;实践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1.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教兴国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1)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摆在突出的优先的战略地位。
(2)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通过长期地科学地教育和培养才能造就,而大学正是培育这样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和造就知识宽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健全和谐的人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专家。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应当将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地位。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面对着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和岗位的多次选择,学生阶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几滴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靠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锻炼出来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出来的全面素质,才能胜任选择,永立不败之地。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竞争,争到最后,争的不是学历,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素质。学校最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政工人员和后勤人员三支队伍,必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维空间中合力推进才能奏效。其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各科任课教师则是关系到素质教育优劣成败的主力军。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渊博的学识和学术成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信任感和影响力。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我们每位任课教师都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自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素质教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3.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1)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摒弃只要科研水平高就是好教师,教学好是没水平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取才是好教师的观念;摒弃教师只管教书而育人是政工人员的事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观念;摒弃教书只是传授知识的观念,树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摒弃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学生的观念,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的观念。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敬业爱生、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发挥聪明才智,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2)必须优化课程设置。要扩展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陈旧过时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3)必须更新教学内容。要在筛选保留传统经典基础性的知识的同时紧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增加新知识。把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到鲜活实用的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适应新需要。
(4)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充斥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只重现知识本身的讲授,忽视知识产生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熏陶的陈旧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刻苦自学的内在驱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品德。
(5)必须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优秀课程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现场感和效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要特别注意电子教案和课程软件的制作质量、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防止泛用。
1.画好一张蓝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我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课程全局在胸,每堂课具体步骤有序实施。这种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和“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两部分。前者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程序设计,后者是每一次课的具体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包括:前次课内容回顾与作业讲评,本次课内容提出,本次课内容提要,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讲授,知识点、能力点训练(例题、提问、讨论),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下次课内容提示,填写教学评估卡以及大、小循环反馈等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个中心,通过教师讲授与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鲜活知识,首先给学生打下能力与素质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同样必须重视知识传授,“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倒掉”。我们反对的是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性、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其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2)深入挖掘工程热力学科学理论的知识价值、能力训练价值和素质培养价值,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与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力争使学生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升华人格。
(3)总体上要求整个课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次课还要实事求是,并不苛求面面俱到,知识与能力或知识与品德可能只侧重在二维目标,而不是都要达到三维目标。
2.施力于两个着力点――爱国、创新
一个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这也是课
堂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本人讲授的“工程热力学”是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课,既不能讲成脱离知识传授的一般的创新理论课,更不能讲成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要特别讲究方法,要特别注重效果。为此确定的原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重在渗透,重在熏陶,适时适度,努力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在绪论课中,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爱课程、爱专业的教育;通过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在讲授热力循环等章节时,通过国内外热能动力设备循环热效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用能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激励学生为改变落后现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如何提高循环热效率时,首先从数学上分析,提高热效率集中体现在状态坐标图上循环封闭线内的面积越大越好,则必须从这个面积出发向上下左右四周扩展开来才能达到。从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开始向上可从提高初温、初压入手;向下可从降低背压,减少循环热损失起步;向左可引出抽汽回热循环;向右可引出再热循环。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蒸汽动力循环的全貌及内在联系,而且也受到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如在讲范德瓦尔状态方程时,着重分析范德瓦尔如何从逆向思维出发,从原来的理想气体模型不考虑分子自身体积、不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到反其道而行之,考虑分子自身体积、考虑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建立起范德瓦尔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开创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研究的先河,使范德瓦尔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受到了逆向性思维的启发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
紧密结合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适当介绍热力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生平轶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理论的创新方法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并进而引伸我们从中应获得的创新方法的启示、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及人生感悟。
紧密结合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来思考、研究和创新。我常常向同学们讲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同样,我讲授的热力学理论知识,也只不过是真理长河中的一段溪流,而不是热力学的终极真理。这好比一个完整长句子中间停顿的逗号而不是句子最后的句号。热力学理论尽管是一门比较古老、比较完善的学科,但是它也在不断发展进化之中。从纵向来说,从可逆过程热力学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从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到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乃至到耗散结构理论;从横向来说,从理论热力学到工程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生命热力学等等。基于这种认识,我讲课的时候,总是实事求是地讲到某种“逗号”的程度,而不总是讲到“句号”完结,力争讲到“问号”的程度,讲出问题来。我体会,一个会讲课的老师讲的课,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用、还要有疑有思,这个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经常给同学们列举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微观可逆性与宏观不可逆性的矛盾问题、平衡状态的局限性问题、普适精确状态方程的研究问题,热动装置中能量利用率最有效提高的途径问题、传统能量利用方式与环境相容问题以及参数直接测量仪器研制问题,等等。我列出上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认识到热力学本身的不完整,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让同学们破除对真理的神秘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诱导和触发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们大胆去质疑、探究、想象、发明和创造,去攀登科学高峰。
3.抓住三个环节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老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我采用三个具体作法:
①通过《学生情况调查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状况。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现状,专业思想,特长爱好与不足,人生志向与理想,便于老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对于学习基础差、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②通过每次课后让学生填写《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评估卡》,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为节省学生填卡时间,评估卡只调查三个方面情况:a.在今天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包括知识、能力、素质)?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c.我今天的讲授中最模糊的是什么?通过评估卡我既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年来我收上来的教学评估卡有三千多张,对改进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③与每个学生谈心,努力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益友良师。我不仅努力做到育人寓教书之中,我还努力做到师爱于课堂内外。我坚持与每个学生促膝谈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谈学习、谈理想、谈生活……并且在谈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
在教学中,要细细学好教育心理学。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课的讲授非常重要。这次课的难度要适中,过于难让学生没有学下去的信心,即使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有较强的求知欲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让这种求知欲增强,而不是削弱;过于简单学生没学习的兴趣。其次内容要丰富,提出课程的教学要求、发展史、物理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还要注意三本的学生要多鼓励、激励、正面教导。另外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性质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感到课程的枯燥乏味,导致产生睡倒大片、玩手机或说话的恶劣现象。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设问式教学,使学生主动置入课堂,结合化工生产实例说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多采用“设问、反问法”和“类比法”,例如讲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章节活度和活度因子时,首先提出:什么是理想气体?什么是真实气体?它们表示压力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带着问题回顾了前面的气体知识,又引出了理想溶液和真实溶液的知识。又比如讲解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系统相平衡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真实和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的区别和联系,再问:理想的压力-组成(p-x)和温度-组成(t-x)相图分别是什么样的?真实物系的压力-组成(p-x)和温度-组成(t-x)相图又是怎么样的?带着问题,回顾理想物系的平衡相图如何得出,p-x和t-x相图之间的关系,回顾气相线、液相线、杠杆规则、露点线和泡点线,最后回到真实平衡相图的绘制上来,引出正偏差、负偏差、一般正偏差、一般负偏差、最大正偏差、最大负偏差、恒沸混合物以及精馏的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利用这种设问、反问和类比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有些易理解的章节,例如胶体化学,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利用一节课,让学生来讲授,并且进行评比。该方法我已连续用了2届,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时候甚至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使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学习兴趣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教学手段
物理化学公式繁多,且物理量抽象难理解,如果仅采用传统板书推导其过程会浪费大量时间,且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如果仅借助多媒体播放闪过,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况可想可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3],结合本课程公式推导较多和三本学生数学底子较薄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配合采用传统的黑板书写。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章节中,体积功的定义、焓的引出,由于是该章最基本又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应用广泛,需在黑板上演示推导过程,不仅增强互动,而且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像摩尔定压热容Cp,m和摩尔定容热Cv,m的关系,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主要掌握对理想气体有Cp,m-Cv,m=R就足够,推导过程可一带而过。这样不仅使教学的重难点凸现,而且也达到教学目标。又例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学生常对可逆过程和循环过程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多媒体就发挥其优势,可用动态的效果展示,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但多媒体的画面对于我们理工科来说,又不能像文科那样从头到尾的唯美、花哨,这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无法在教学内容上集中。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多媒体动画中度的把握[4]。
3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大多以期末考试为主,且大多情况只重视对教材知识或是考题的记忆,造成目前大多高校只有在考前一周左右教室人满为患的怪象。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思考怎样让学生平时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期末考试不至于仅仅靠背来过关。而且本学院实行了学位基点的制度。首先通过与学生讨论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白,目前60分万岁的时代已经过去。其次我努力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系内规定30%的平时成绩至少由3项组成。物理化学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30%、作业30%、小测试20%、上课表现20%共4项。由于每届学生上课前我都会努力记住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每节课我都会核实到课人数,然后班委上报缺勤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勤的情况明显好转。小测试基本上都是随堂5~10分钟左右完成,根据教学目标,重要的章节多几次。并且,小测试或作业的重复答案都视为抄袭,如此学生上交来的答案由原来的几个版本到后来大多数人习惯自己完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以考出差距为原则,试题尽量覆盖面广,题量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理解及其应用的考查。明确告诫学生,试题一般都不会是复习题的雷同题,大都是类似题。题型一般是判断、单选、填空、计算。判断题最易上手,且第一道判断难度较低,目的是树立学生的答题信心。3届学生实践下来,发现《物理化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都在3%以内。
4结论
关键词:物理;教学;十个“一定”
物理对于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经过几年的争论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得到了公认。现在学界主要关心我们如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重要性并能自觉地学习,切实达到我们的目的,实现物理的这一功能。作者作为深爱物理教学的一分子,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十个“一定”,就能较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一、一定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让学生体验快乐物理
让学生爱物理,首先自己要爱这门课,用自己饱含激情的爱感染学生。要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导游,时而驻足欣赏,时而走马观花,引导学生在知识的营养快线上体会到“可口可乐”的。
二、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避免故步自封
拿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其他学科呈相互交叉渗透趋势,所以,很难用几句话讲出它的“全息定义”。传统的定义告诉我们,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追求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
三、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基础性,培养物理特色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是基础学科,它相对稳定,影响深远,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的基础性决定了它的必修性,只有基础扎实了,才会为自己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为装备新的“知识软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
四、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辉煌历史,增强学习的自豪感
从最初的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物理,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促进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17―18世纪,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建立,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适应了研制蒸汽机和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空间技术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大型载人空间站的建设,一是深空探测,其基础仍然是牛顿力学。没有牛顿力学的理论支撑,卫星上天、太空漫步、火星探测等都是不可想象的。
五、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克服“学习物理无用论”思想
1 与天文学的关系由来已久、有目共睹
可追溯到早期开普勒和牛顿对行星运动的研究,牛顿力学的直接基础是开普勒三定律。当今物理的两个尖端之一便是天体物理;另一方面,天文学也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极端条件的理想实验室。
2 与化学齐头并进、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如果说物理化学是唯象层次上的结合,则量手化学已深入到了化学现象的微观机理,即在分子、原子层次上,二者已很难区分了。
3 与生物学、医学的关系
物理学为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仪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等,并且为生命科学提供了理论概念和方法。
六、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类在同自然界打交道时,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即是从好奇的追索得出科学结论并逐步建立起物理学大厦的。
七、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物理之美,增强美学修养,培养对未来的信心
物理学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对称美、和谐美和简洁美。物理学是一门从物质结构和运动的繁杂、混乱、无序中整理出的统一、简洁的秩序和规律的科学,其中蕴涵丰富的美育素材,映射出理性美的光辉。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增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完美的人格,进行人文教育,从而使工科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八、一定要穿插讲述著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尤为重要,而科学家都是典范。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我们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首先是一个人,―个富有爱心并富有献身精神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一个勇于对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责任的人。
九、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哲学意义,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物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反过来,辩证唯物主义又影响了物理学家,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的学习能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素养,增强精确把握事物、掌握规律的能力。
十、一定要穿插讲授跟物理有关的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要让学生多了解很多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热点科技问题,激发兴趣,扩展知识面,如:激光工程、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从钻木去火、四大发明到“神舟”飞天都是我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在讲授其中的物理原理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把无助早早埋起来
虽然早都为自己想好了出路,但等待开学的日子依然漫长。亲友们听到我选择上一个如此“接地气”的大专都持有不同的意见,而我自己的内心也或多或少有点动摇。这样的日子让原本悠闲的假期过得不那么好受,抱着给自己积累一点经验的想法,我在假期打了几份小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打工的经历倒是给我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因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能把一门技术学到手是多么重要。
当时,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我既没文凭又没经历,打工的日子虽然偶尔也有快乐,但更多是艰辛和无助。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在社会中发展远比在校园里考个班级前十、年级前十什么的要难很多。因为不管你态度多么端正工作多么努力,始终都不会有人注意到你。我什么都不会,连最基本的苦力活也干不过那些身强体壮的同龄人,这样的感觉让人感到无助,似乎自己很渺小,随意就被人群淹没了。幸好是抱着玩的心态打工的,随着开学日子的慢慢临近,我一天比一天兴奋,巴不得赶紧去学校为自己充电,因为我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仅靠双手和运气是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的,我必须利用自己的双手去学习一项技能。我讨厌那种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的无助感。
于是,开学第一天,我就暗暗告诉自己,好好学,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我要把那种无助早早地埋起来,埋进大学的时光里。
虽不够高端大气,但也实实在在
如果我说,我的专业有多么高端大气,我的大学生活有多么多么美好,那当然是吹牛了。但是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你愿意,这个专业一定能给你实实在在的收获。初入大学的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来学点实实在在的本事。所以,来到这所高职院校学习汽修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完成对自己的一份期许。
每个男生都会对机械、汽车一类的东西感兴趣吧,我也不例外。尽管汽修专业在人心目中只是个“技工专业”,但这里浓郁的汽车氛围很吸引我。我本身就很喜欢汽车,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开着一辆拉风的车驰骋在路上——这是个目前来说还不能变成现实的梦,但我短期的梦是成为一个有着精湛技术且素质较高的汽修技师。既然目标明确而且对专业确实感兴趣,那么这个专业自然不会让我失望。我喜欢有汽车的氛围,喜欢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上课下课的日子。我想,只要心无旁骛地好好钻研,至少我短期的梦能变成现实。
在看到专业课表之后,我还是有点小诧异,原来我需要学的课程有那么多:英语、高等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电工基础、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汽车发展史、工程材料、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工程热力学与发动机原理、汽车液压控制、汽车专业英语、钳工、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技术装置、空调系统、音响系统、ABS系统、电喷发动机、汽车电路图分析、汽车噪声排放控制、自动变速器、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拆装实习、汽车故障诊断、汽车养护知识......怎么样,看晕了吧?其实我也晕!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每天都在宿舍、饭堂、实训室间穿梭,其余的更多时间则是留在实训室里。
让人欣慰的是,老师会把每个复杂难懂的知识点都讲得透彻具体,学校有些课程使用自编教材,自编教材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与一个个完整的操作实例相结合,这就使我们这些文化课成绩一般而且是零基础学汽修的人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了。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展示发动机模型,教我们使用四轮定位仪、汽车故障检测仪等仪器。此外,还有很多种典型车辆的教学模型,能把抽象的修车机械技能形象地展示给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那些以为很难的东西就慢慢掌握了。
稍稍感觉到自己有点入门后,我对汽修技术更加着迷了,刻苦钻研也成了不那么苦的事情。
真正的“贵气”是不可替代
很多人提到汽修专业,基本上都会想到诸如蓝翔技校、民办中专之类的,甚至有人觉得只要去汽修厂跟个师傅学几天就能出师了。甚至刚入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有个过这样的顾虑,但是老师告诉我们,“学艺终身福,是艺不亏人”,要学好的技术,不能只靠一点突击上来的知识,你必须系统地学习所有相关的课程,这样才不会被新兴的潮流淘汰。因为汽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更新和变化,以往的那些老汽修师傅也许慢慢就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需求了,连他们都需要“回炉”重新学习。
当大家都听得惶恐,顿感压力山大之时,老师又说了,现在的汽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是你有经验、会用铁锤就行的。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汽修师,前提是得掌握当下先进的汽修技术。这个行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只要能修车的汽车维修人,还需要你有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这“三高”,才是成为一个好汽修师的前提。
关键词:建筑通风;历史;发展
建筑通风对于整个建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建筑室内的环境和居住者的健康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这方面也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特别注重建筑通风的设计,将建筑通风率提高上来,达到规定的通风标准。对于吸烟废气来说a应该单独设计一个通风通道,并对其进行稀释,这样才能减少污染。现在世界各国对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有一定的研究,并逐渐改善建筑通风的设计理念,使建筑通风真真发挥出使用,提高室内的环境。
1 建筑通风历史分析
从十九世纪开始,建筑通风这一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且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是人们对通风这当面的理解还是差很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通风。一直到而是世纪,随着呼吸疾病的广泛传播,更多人都被确诊为肺结核病症,且多数都病发在夜晚的空气中,这和当时的建筑环境有一定关系,因为那时候都是敞开式的火炉,这对空气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是这个时期,烟囱也才被广泛使用,即便是应用了烟囱,室内的烟气还是不能有效减少,污染还是较重的。敞开式的火炉在燃烧的时候会和较多的空气接触,这就会有很多烟产生,就算人们对排烟道进行多次改进,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效果。经常很长一段时间,火炉才慢慢进行了改进,不再是敞开式,而是封闭式,然后还能达到取暖的效果。并且在火炉上端加了烟气隔板,这样能达到供热的目的,还不会使室内有过多的烟气,从这以后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也就更加关注了。
1.1 碳酸污染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化学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都对空气有了较多的了解,经过相关的呼吸现象研究,动物在呼吸的时候都是将体内的不新鲜气体给排出来,而额时候空气中就已经被污染了。在二十世纪的时候,人们对建筑通风又有了新的研究,人的身体健康通常都是由腐烂的物质和它自身的潜在影响所致。城市在不断地发展,有些国家已经不光将空气的污染物放在沼泽湿地和腐烂的物质上,还将城市的垃圾和污水,还有密集建筑中的人群考虑在内,通过对空气和人们的疾病的病因分析,得出空气在被重复呼吸之后不能很好的流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引起人们的高发病率,特别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有相关的学者指出,在过于拥挤的空间内,会有碳酸气体的成分,还有些人认为由于空气的不流通导致人们缺氧,从而出现窒息的情况,而且碳酸气体已经被当做呼吸污染的一个衡量标准,且还比较有效。针对这些情况,最好的就是保持空气通风,这样也能较少室内空气被污染的几率。
1.2 对流通风
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有通风器,并在矿井中使用,最开始的通风系统主要是依据水利或者蒸汽动力,这并不适用于建筑通风。而后期的对流通风研究,成为热力学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并将其应用在建筑通风中,这一实验经过了200年左右才成型。有的工程师则建议将吸气风管应用到通风设计中,在通风的同时还能实现建筑供热,燃烧器并不在吸气管中直接安放,先利用蒸汽盘管进行装备之后才应用到建筑供热中,从而利用两个相同的管道以实现通风供热这一目标。
2 通风方法发展史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很多发达国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建筑设计理念上有流量较大转变。从以前开放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转变成密闭幕墙结构式的建筑,即便是冬天,还有的建筑要利用供冷装置将照明产生的热量进行控制,使其保持一定的平衡,尽管如此,在机械通风上还是没有过多的变化。在近些年中,人们对建筑能源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室内空气有所了解,在通风标准上也在不断地改善,对通风有了更新的认识,并能根据建筑的面积加工最小通风量给计算出来。由于存在吸烟形成的烟气和甲醛被考虑,修订了之前的通风标准对非吸烟环境通风量进行明确规定标准中规定可利用空气净化装置对空气再循环使用进而对特定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新风量也改变了原有通风措施。发生能源危机之前,定风量送风是一种主要送风措施。在建筑空间中空气固定流量流通,每个区域都被再加热系统调整温度,系统持续运转,温控系统不管室内是否有人都将冷却给定量气流后加热。
3 通风的发展趋势
尽管通风系统转化至VAV系统具有明显成效,但有关研究表明建筑Ac系统提高的能源效率也使超过一半的美国房客具有不舒服感觉,与建筑环境相关的某些尚未确定的疾病不断增加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导致经济损失,过去二十年间,人们更关注适宜的通风量,而未来更注重通风质量的改善与效果。目前很多研究开发集中在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使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即便过去三十余年间不断改进了控制策略,HVAC基本运行理念没有收到任何影响。结合调节供暖制冷及湿度与通风,实现热负荷平衡,利用稀释方法减少活动空间的污染物还依然是十九世纪所建立的前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通风措施基于能耗降低与空气质量改善的发展对此也具有一定挑战。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建筑通风经历了第一次概念革新。不管基于何种技术选择措施和技术,方式通风都将从热负荷中逐渐分离,并对局部条件产生更多地反应。为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热环境,建筑物将再次具有渗透性。利用选择性通风措施,将特定污染物祛除。纵观建筑通风的发展史,起初分离的通风与建筑热过程不断结合,从自然通风方式向机械通风方式转变,整个建筑空间作为通风对象向呼吸区作为通风对象进行转变,具有启停操作的通风控制向按照控制目标所需进行按需控制进行转变,建筑围护结构以通透型向密闭型转变。对建筑通风的发展进行展望,部分分离的通风与热过程将成为一种趋势,渗透风从新型建材中透过将日益引起关注,并结合机械通风方式。主要对象是微环境的通风使个性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并融合有关技术,灵敏反应出系统与微环境的相关技术指标,使调整具有实时性,而新型通透建筑围护结构基于可渗透性建材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建筑通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环境品质的改善,建筑、机械、控制等有关技术进步对于建筑通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现代建筑的时候,要将通风元素考虑在其中,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不注重建筑通风,让室内的空气不能很好的排出来,转换新鲜的空气将对人们的健康有较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刘红敏,连之伟.室内环境污染与健康[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