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主要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宜教服务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博物馆藏品采用数字化管理,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寻藏品,浏览欣赏。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下: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MVC模式、J2EE框架、Ajax技术、Struts2技术和Oracle10g数据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完成整个操作过程,现以影像录入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功能模块类似。影像录入模块主要负责添加新的影像,录入影像时,用户需要输入媒体名称、选择媒体类型、选择需上传的媒体文件和媒体说明信息等资料,点击“确定”后,将新的媒体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构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博物馆信息化意义

我国博物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艰难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当时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先后开展了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CMIS,Coll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发和应用。30年前,文博业务软件几乎都是基于BASIC或dBase(FoxBase)系统而建立的,对于文物最重要的特征――照片、录像、图像扫描则由于当时成本较高而没有采集相关信息;加之当时计算机硬件和知识以及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未能真正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尤其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周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些博物馆比较深入地开展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CMIS的应用,还有一些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的保护和展示手段上开展了许多科研性的工作。

博物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强全国文博事业的宏观管理;博物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流。

(二)张掖市博物馆的历史及信息化现状

张掖市博物馆初创于1958年9月25日,原设于镇远楼,后迁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内。张掖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比较丰富,现馆藏文物1万余件[2]。目前,大佛寺及由张掖市博物馆所管理的万寿塔、镇远楼正在整体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张掖市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现已完成全博物馆的监控系统建设、员工电子考勤系统、恒温恒湿的藏经楼建设及对藏经楼的数字化管理。

二、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

博物馆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保管、陈列、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和知识工程这三大门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文物事业2015年远景目标[3],结合甘肃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经验[4]和张掖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标准先行,标准是规范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础条件,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和《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5],为各博物馆藏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在广泛调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细化标准,并逐步加以完善。通常来讲,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所使用的标准比较先进,而且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论证和实践,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参照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利于将来和国家未来出台的新标准相衔接。

(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全国博物馆共同的建设任务,各博物馆负责对本馆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以及局域网、网站的运行,采用统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进行全行业共建共享。

张掖市博物馆馆藏的万余件文物中,藏经阁内珍藏着的明英宗颁赐的国宝《北藏》最为珍贵。该经书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得以完整保存,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经典,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献学价值。一般游客很难见其真容,通过藏品的信息化,可以让更多的普通观众一睹国宝的风采。

(三)多媒体陈列辅助系统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以及三维图形等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博物馆陈列中,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地诠释展品。多媒体导览系统有很好的交互性,能使观众更深刻、更主动、更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互动式参观的愿望。例如,张掖市博物馆所在的大佛寺内大佛殿内有木胎泥塑卧佛像,长34.5米,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卧佛的修建、塑造过程。

(四)博物馆局域网建设

博物馆内部网络平台是博物馆局域网的软件、硬件环境。在局域网上运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网上协同办公,可以促进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的建设要整体规划、逐步实施,遵循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原则[6]。

张掖市博物馆在未来的局域网建设中,起点应比较高,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要有比较高的传输速度,有较好的升级和扩展空间,以适应博物馆多媒体演示与传输的需要。局域网可以提供较高的访问外网带宽,方便内外信息交流,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予以全盘考虑。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服务于博物馆业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挖掘信息,以充实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服务于博物馆业务。

(五)博物馆智能化建设

博物馆智能化系统是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的产物,包括全馆安全保卫监控子系统和环境监控子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于文物库房,可对文物藏品所在环境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实现防火自动监测、防盗报警的功能;应用于观众接待,可实行观众出入和博物馆门票的智能管理;该系统应用于参观、讲解,通过声控及红外线控制,观众可以自主、交互式了解陈列内容。

(六)Internet网站建设

博物馆的网站面向社会,是向公众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的网站又体现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它也是公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

未来张掖市博物馆的网站可以建设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三个版本,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新颖。通过网站,进一步提高张掖市博物馆的知名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网站中对外信息展示分为两个部分[7],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前来参观的观众的信息展示。由于两种信息展示各有其特点,因此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须关注的问题

藏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结合甘肃省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的实践[8],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博物馆信息化进程中,应遵循“数据至上”的原则,采用国内应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保存、审核、查询等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规范。第二,张掖市博物馆的藏品相对较多,采集工作量较大,参与部门和人员较多,为保证采集工作质量和进度,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管理的操作规范、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张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也过于单一,应当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全局考虑、统一规划、逐步调整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组成,形成可接续的年龄阶梯,要对业务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培训,在具体操作使用后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开展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和维护水平。第四,要避免博物馆的信息孤岛现象。要在博物馆各个部门间建立起网络联系,重视博物馆内部网络和其他博物馆的链接,建立博物馆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机制。

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紧迫性的要求下,张掖市博物馆作为张掖博物馆事业的中坚力量,要紧紧抓住大佛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努力作为,迎头赶上,在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诸方面,改革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和制度,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博物馆的发展类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和虚拟博物馆[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5):14.

[2] 吴正科.大佛寺史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 . sach.省略/tabid/287/

InfoID/11338/Default.aspx.

[4]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10):74.

[5]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EB/OL].sach.省略/tabid/437/InfoID/14367/Default.

aspx. 2008-07-09.

[6] 陆远.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局域网建设[J].博物馆国际,1998,(3):48.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4篇

一、美术馆藏品资源数字化及关联艺术家信息储备库数字化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艺术品已经从精英圈层走入广泛社会群体间,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品产生并投入热情,艺术品越来越普及,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而艺术本身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疑对于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效用。在许多艺术文脉兴盛、人文积淀深厚的国家,甚至将艺术教育视为与宗教等同的地位,认为艺术的传承如一脉香火,可以超越政治兴亡,超越时代变迁。美术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国家乃至全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收藏环境及保管手法至关重要。在传统的美术馆管理方式中,藏品的入库、藏品信息采集整理、人工检索存查、出版制作、信息交流等等活动,均要用到实物来操作,这样,藏品面临着反复使用造成的破损等问题,对藏品的保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经过电脑软件的引入和管理,只靠数据资料便可满足上述活动,而不必实际使用藏品,从而避免各种频繁操作对藏品造成实质性影响。

二、展览数字化

展览展示,是美术馆的主要专业之一,藏品资源即使比较丰富,如果不能有效的展示出来,就失去了藏品最大的意义。所以,美术馆要进行数字化管理,展览也是重要的环节。与传统展厅的展览相比,数字化虚拟展厅及展览,优点主要体现在持续性、趣味性、交互性、扩展性、普及性等几个方面。

1.持续性

虚拟数字展厅之于观众、之于美术馆、之于策展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展览结束之后,如何使之长期继续留存,是美术馆和策展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数字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可以转换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虚拟展厅技术,观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在虚拟展厅中观看浏览,即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又可以对感兴趣的部分或作品反复观摩,没有了闭馆时间、展览结束等传统因素的制约,使得观展变得方便、有效。

2.趣味性

首先,谈一谈关于交互技术在传统艺术作品展示中的应用。近年来,展览展示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全息影像,动态捕捉等技术,来增加平面作品的三维、甚至四维的互动趣味性。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有一件被称为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清明上河图》百米巨幅长卷交互动态版,以前所未有的交互方式和互动体验,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传统艺术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神奇美妙效果。其次,关于“虚拟时空扩展”概念。针对美术博物馆等场馆在实际展示操作中所或缺的灵活性和场馆在网络虚拟空间展示中情感丢失等缺陷,有些专家进一步提出了博物馆实体空间中的“展示空间扩增”新概念。即,将场馆实体展示空间与虚拟展示空间相结合,利用混合现实技术等加强、丰富观众在参观浏览中的感受,一方面使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语言丰富化,还可以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

3.交互性

网络时代的特征之一既为交互性,数字时代的美术馆,应该成为一个灵活的、权威的、方便自由的客户终端。观众可以利用网络时代优势随意与美术馆进行实时互动,美术馆则可以根据受众意愿有目的进行展览策划安排及各种活动安排。从今年起,我国手机网络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且这种差距还将继续扩大。与传统意义上的网站相比,移动互联和自媒体等媒介的特征之一既进入网络的时间和方式显得更加自由、随意,同时对关注对象的选择上也更注重交互性、多元性。网络时代的时间碎块化导致的泛阅读特点,使得传统传播方式在网络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显得不适。有了数字美术馆和网站等数据库作为基础,还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服务终端。比如,微信公共账号、二维码等,观众只需手机扫描,便可进入网站,详细了解展览概况甚至每一幅作品背后的信息。

4.扩展性

首先,有了美术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库基础,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就可以互相签订协议,将双方的馆藏作品进行网上虚拟互展,这样,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其他国家地区的艺术作品。其次,许多特殊的展览,比如现代艺术中的行为作品、不易保存和展示的特殊作品、大宗的笨重作品等,要在美术馆等场馆中实地展出,会受到场馆条件、环境因素等制约,不可能将所有展品都能随心所欲的搬进展厅,而上述种种特殊情况在数字美术馆的虚拟展厅均可轻松实现。

参考文献:

[1]蓝庆伟.这不是我们的时代——美术馆馆长的任命与使命[J].画廊,2013(2).

[2]陈刚.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中国博物馆,2007(3).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5篇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藏品本身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了藏品的许多数字资源信息,如藏品的影像、文档、视频等。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物藏品,这些数字资源也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本文将故宫博物院影像数字资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例,阐述博物馆数字资源系统的开发思路和经验。

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数字资源系统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文物影像数字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文物影像数字资源子系统主要是将拍摄文物后形成的传统胶片,扫描后将其存储为文物藏品的影像资源系统。

如果依照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那么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的影像,就要在古建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大量影像信息。小型博物馆或藏品门类单一的博物馆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把数字资源系统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将藏品的各种数字资源如文档、影像、视频等存放在一起统一管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博物馆不需要太多对于系统构建方面的投入,并且系统结构简单,脉络清晰。但对于藏品数量众多、分类丰富的大型博物馆,该种方式便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独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数字资源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重新确立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这个框架的确定,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方向,也明确了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避免了各个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病;减少了相同类型资源采集、加工和存储系统的重复建设,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该框架确立了将数字资源系统作为基础系统,支持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和古建管理信息系统等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来解决故宫博物院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003年按照已经提出的影像资源加工和利用系统原则,开发单位经过需求分析首先完成了影像数字资源系统中的加工部分。该系统是由多个流程组成的工作流系统。改变了以往一次录入不经审核的工作方式,首先加入了审核流程,提高了对影像资源加工的质量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录入分为一般属性和影像属性两部分,因此,在影像拍摄或扫描前一般人员可以录入项目、文物等一般属性,在拍摄或扫描完成后再录入关于影像本身的属性。审核也由于影像质量和属性的审核人员不同而划分为两个流程。影像资源加工设计成一个规范的流程,即整个影像的加工流程分成不同人员参与的四个环节:属性录入、影像录入、电子影像审核和终审。影像大致分为文物影像、古建影像、业务活动影像和其它影像等几大类。文物影像的一般属性包含项目名称、文物号、文物名称、文物类别、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古建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相关古建名称、相关局部信息、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业务活动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在属性录入环节录入这些一般信息,到了影像录入流程录入关于影像的数字化设备、数据量、扫描人员、制作人员等信息。电子影像审核员则根据拍摄规范要求回退或删除不完善的影像,终审员审核所有信息后提交完成整个加工流程。

数字资源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延伸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闻名的大型博物馆,绝不能仅满足现有影像数字资源系统所取得的成绩。为此,通过系统升级和改造,重点解决了大量制约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的问题,如上传录入等问题。原有系统采用的以共享方式上传录入,这种方式既不安全又容易出现错误。解决方法是升级现有的影像数字资源系统,取消共享方式,所有上传和下载均通过服务器后台操作来实现,同时为应对临时需要读取大影像这种情况,采用了首先检索出所需影像,然后使用系统工具下载到中间服务器的指定目录的方式,这种方式系统会同时自动记录某一个影像何人何时下载过。这样创新处理,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便于系统管理。

通过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整合了各种系统工具,简化了录入内容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易用性。在系统工具方面,将各种系统工具整合在一个页面,以方便操作员工作。原有系统中使用的工具种类较多,包括三种清理工具、三种替换工具、三种上传工具,还有新建精修、利用抽点、转储转存等几类。升级后的系统将各个工具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中,按照各操作员的权限仅显示其可以操作的工具。这样的处理,既便于不同人员操作,也利于系统管理。

在功能继承方面,系统首次实现了属性录入流程和影像录入流程共享属性继承功能,这就使得录入人员在录入某一类影像时,可以自动继承录入相同内容的属性,如项目名称、摄影者、数字化方式、数字化设备等,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有效地减少了数据的人为错误。

未来应用展望

信息技术、图像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博物馆学、管理学等学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现有的系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

首先,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快构建三维精细影像,对立体文物进行标注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水平。

其次,需要建立统一的跨架构跨库的检索平台,开发智能型全文检索技术,重点解决跨地区、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检索难题。

第三,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整合各种新媒体来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影像系统,成为数字资源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