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行为训练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基的这句名言,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也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才能铸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习惯是在逐渐的“放纵”中形成的。同样,人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则是岁月河流中一朵朵小浪花的串缀。从学前家庭教育中的“是非”引导、“礼仪”感受、“亲情”培养,到入学后文明行为的践行、文明语言的构建,让学生从社会、家庭小环境的养成教育过渡到学校规范科学的教育过程中。诸如校园内的拾小纸屑,教室里的轻走低吟,走廊上下的礼让,操场上的嬉戏谦让,学习中的认真向上,穿戴时的整洁得体,小区内的不损花踏草,放学时的文明路队及礼貌口语等等。凡是利于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小e小动,凡是利于道德文化构建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应帮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去形成,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及生命中的道德资本。唯有如此,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才会真正地释放出“不求个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器”的新时期的教育灵动。

二、养成教育要从成长的关键期抓起

抓住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关键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贾谊曾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北宋著名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其行为规范的养成,如同“铸铁”,它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冷却变成了大铁砣,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纠正将会付出比原计划多得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注意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小处抓起,抓早、抓细、抓牢、抓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难成习惯。这需要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均有独特的又切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训练目标。具体地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三步走,第一步:1~2年级低年级段,以“快乐童年”为主题,一切行为训练都应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并形成。我们有一支小歌曲:“小手丫,真可爱,饭前洗,睡前洗,干干净净老师夸……”训练中,坚持寓教于乐,“乐”是训练的主旋律;第二步:3~4年级中年级段,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这个阶段的主题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品质,集体意识和思想、劳动意识及习惯、文明行为、文明养成。它的达成方式多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达成训练目标;第三步:5~6年级高年级段,以“好学、会学、学有所成”为主题,核心思想是突出“学习与理想”的思想教育。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形成“会学”的技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与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种下“兴国而学”的理想种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认知发展的规律。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意识培养

【中国分类法】G623.5

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性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质和核心。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教育承担着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任务,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关于创新能力目前还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评价标准为:首先,某项数学成果有其相对领先意义,并同时拥有一定的创造性;其次,该成果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正在或将来对某领域起到促进作用,拥有一定的实际社会价值;另外,能够通过重新操作对原有的数学问题做出相对更加理想的解决办法[2]。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是指在外界引导的前提下或自主领悟出来某种思维方式的过程,从而在此问题上找到自己的思维路径,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可见,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悟”,而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

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新事物或新形象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同时要克服思维惰性,利用不固定的思维方法,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或别具新意的观点,或是利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了前人尚没有解决的问题[3]。从教学角度来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比对象则是学生自己,如某学生采用自己之前尚未掌握的新方法解决了某一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

1.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情境不但可以丰富课堂色彩,更重要的可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程度,进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4]。要科学地紧紧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其突出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生动性,这样才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2.多种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的同时,使学生自主产生对问题的质疑显得更为重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问题的条件,如教学中可以用点拨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等[5]。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统计》一课时,例题中已经将小狗、小猴、小猪排好队,可以有以下提问过程。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三种小动物各有几只。问:你还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小狗比小猴少,少1只。问:还能换句话说说小狗和小猴比较的结果吗?有学生说:小猴比小狗多,多1只。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是算出来的,有学生说:是一眼看出来的。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回答是:他们一个一个对齐排好了,一只小狗对一只小猴,多了一只小猴,所以小猴比小狗多,多1只。问:你还能找出两种小动物,比一比,说一说吗?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两种动物,继续说着得出的结论。有学生说:小猴最多,小猪最少。因为小猴的队最短,小猪的队最长。也有学生说:是三个数中,最小的是3,最大的是5。课堂教学在有问有答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究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某一问题产生独特的见解,对其进行组合分析,并从中发现新的交结点或层次面,往往表现为直觉、逻辑、想象等不同的思维类型集合体[6]。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能够得出假设和猜测,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或新方法,并善于发现新的见解。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积极作用。

三、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一过程。即便某些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只要他思考了,再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其掌握方法与答案,也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生硬的灌输某个知识点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面积单位时,若以提问的方法问:“有谁能给我比划一下你所认为的一平方分米大概是多大?”此时每位学生都会敏捷思考,甚至跃跃欲试。倘若换成灌输的教学方法:“大家可都记住了,一平方分米大概就这么大。”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记住了,但过一天或者更长时间便会淡忘。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就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言,应在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经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并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尽可能多地使学生“悟”到其中的真谛,最终使学生对数学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广泛的学科,而课堂教学要以21世纪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从远处着眼,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文献:

[1] 孙秀琴.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探讨[J]. 知识经济 2011年02期

[2] 泽仁巴姆.试论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 双语学习 2007年12期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一、倾听与表达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听讲时,要告诉低年级的学生:一要注意身体的姿势,不要弯腰曲背;二要收好其它无关的东西;三要在教师和学生讲解时保持安静;四要告诉学生力求当堂掌握教材,不要指望课后的补习。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精炼、准确、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这能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如:在教学新课标中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时,由于这个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观察小房子的移动后,教师说:瞧,我们的房子好象会变魔术,它从左边移到右边,这所房子移了几格呢?它的大小变了吗?让我们听听伙伴们是怎么说的。教师首先激发学倾听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这样他们就能真正获取知识。

除了倾听外,还要求学生要善于表达。学生的出色表达能将知识从外在变为己有,因而,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在对数的认识上要明确数位;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时说清楚算理;解决问题时要说明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比较1430和980的大小,并要求学生说理由。有的说因为1430大,所以1430大于980,这种说法仅在表面的认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特点。很快,一个学生说:1430是4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位,而980是3位数,它的最高位是百位,4位数比3位数大。可以看出,后者的表述更加完善。在这个同学的带动下,学生对3987和3789也进行了比较方法的完整阐述,给其他学生十分清晰的思路。对于学生而言,勇敢的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的教育更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教育。

二、读书与思考

不要以为只有语文课堂中才有朗读,数学同样要学生读书,而且比语文的要求还要高,一要从书中读出数学信息,养成会看图、看关键文字、理解数学知识,处理数学信息的习惯。二要养成与教材对话的习惯。

上新授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一些直观性演示以揭示新知外,要在适当时候安排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本的插图或关键文字。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口述每份几根小棒,理解“同样多”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书中几个小朋友分糖果的画面,引导学生读书中的语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让低年级的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学生能通过看书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是教育者的终极目标。因此就数学学习而言,要优化学生主体与教材的深层对话。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训练语言。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36页的第4题是一道情境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工人运饮料的情境图,画面上有3个工人运饮料,每个工人一次运2箱饮料,还有12箱饮料放在场内。这道题除了画面外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这道题没有我们原来所见的应用题的“条件”的语句。学生能看懂吗?会解答吗?这可是给学生的挑战啊。我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我说:同学们,图中有3个工人在搬砖。马上有同学指出来:老师,是搬饮料。画面中的箱子上确实印着淡淡的“饮料”二字(这说明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接下来,学生讨论书中给出的信息,学生纷纷说出了“3个工人、每人搬2箱、还有12箱没有搬”等数学信息。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根据自己找出的信息提问,学生很快提出了“一共搬了几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箱?”等问题,并且个个争着要到黑板上板演。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材中的图文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而教师的引导则让这些资源有了利用的价值,同时学生也在看书解决问题中知道如何学习,今后遇到类似的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题目应该是得心应手了。

三、观察与提问

勤思好问、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要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掌握实质并灵活运用。如在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后,我组织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个归纳。黑板上出示“12÷4 18÷6 6×3 4÷2 4×3 3×4 3×6 18÷3 12÷3 2×2 4×6”这些算式,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得数后,接着要求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所学,马上将用口诀“三四十二”、“三六十八”、“二二得四”计算的几个算式分别放在一起,并说明根据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乘法和除法。学生回答的很好了,我打算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没想到有一个学生又有新发现,他说这里面如果口诀中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除法算式。这说明主动观察、思考的习惯在支配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机会,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等语言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四、书写与检查

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全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具体要求。特别在格式上对学生有一些必须的要求,如在做“解决问题”类型的作业时,要求学生要在算式后面带上相应的单位,要根据问题完整的解答。

检查作业是低年级学生的弱项。低年级学生往往做完作业后急于交给老师或组长,很少去想作业完成的结果如何。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对错的把握性达不到100%,而且也没有检查的方法,自然就没有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检查作业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让知道作业通常在哪些方面出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看错题,抄错数字;二是会做,但计算中出现符号错误,或是写错数字;三是审题不细心,特别是应用题,大概一读,自以为见过这类题,殊不知老师把其中的条件和问题对换了一下,没认真读完题就下笔做,这都属粗心大意;四是概念不清;五是解答不完整,忘带单位了,带错单位了等等。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进行记载,并根据学生的作业毛病引导其针对性检查,逐步让学生养成边做边查的习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合作与交流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未开设专门的财经教育课程。近年来,农林下路小学作为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基地,通过项目式课程开发研究,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以数学学科作为突破口,把数学学习还原于现实生活,以数学知识和概念为基础,从社会与生活情景中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分析与建模、计算与验证、设计与创造、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概念、规则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人文情怀。在项目式课程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设计学生会所、规划假期旅游、制定理财方案、设计非洲儿童资助项目、探究广州建筑等一次次奇妙的数学体验之旅,财经素养教育渗透在其中。

一、深入挖掘内容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与财经知识相关的内容,要充分挖掘其在财经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确定财经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既不影响原有教学任务,又能够自然地渗透财经教育。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们可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理解人民币与物品之间的等价交换,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了解人民币的历史,拓展到世界各国的货币知识。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教师可将知识逐层深入,从面值到换算,到虚拟购物体验,再到了解货币历史,最后了解世界货币。这样,学生有了体验,有了直观知识,财经教育目标就凸显出来,并能得以实现。

二、构建学习项目

构建学习项目是实现财经素养教育渗透的关键,下面以数学项目《旅游攻略》为例,阐述学习项目的构建。

《旅游攻略》项目是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小数乘法》,整合六年级的“折扣”“统计”等知识单元而形成的一个项目。在本项目学习中,教师通过创建“亲子游华东”的项目背景和驱动问题,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完成包含交通、住宿等时间和费用的最优计算,最终形成了“旅游策略”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项目一共用10个课时完成,具体如下:

1. 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共2课时),教师首先需要通过驱动问题引入学习项目,“爸爸妈计划在这个暑假一起组织一个‘亲子游华东’的旅游活动,请同学们研究、制定喜欢的旅游策略”。然后,教师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华东五市的名称、特色、风土人情、著名景点等;通过华东五市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五市的大致方位,思考华东五市的旅游线路和顺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华东五市,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依据学生所制定的旅游线路和顺序进行分组。

2. 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共6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学习中插入六年级“折扣”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原价与折后价钱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让学生收集与处理不同交通工具、酒店的信息,制成统计表格,以此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选择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最后,让学生用图表、PPT来整理收集的资料,形成阶段成果。

3. 结束阶段

在此阶段(共2课时),学生需要进行学习项目成果的汇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介绍小组制定的旅游交通、住宿方案。在汇报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丰富知识,并通过分享交流,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项目学习将课程延续到课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百分数”时,往往是通过举例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并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模仿例题来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而在项目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建真实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应用。同时,学生分组学习的形式,由局限于课本的学习模式变成校内外小组探究活动的学习模式。传统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及其变式应用;项目式课程的教学重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化的教学情景,以现实问题构建学习项目,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项目学习,形成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在《旅游攻略》项目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定旅游方案,提高了自身在理财、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财经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形成项目序列

教育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学生财经素养的培养也不是进行一次项目式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农林下路小学一直致力于构建序列式的项目式课程,将价钱预算、货比三家、网络比价、货币换算、打折原理等知识,系统、有序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形成环环相扣的数学学习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式课程序列,逐步培养、提高自身的财经素养。

例如,五年级的《爱心传递》项目,以“自制蚊帐、传递爱心”为主题,以《蚊帐天使》的故事引入,给学生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课外,教师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到商铺实地了解、向父母请教等方式,自主在电脑里设计、制作“传递爱心”的蚊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更多儿童的受益”。课堂,教师适当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资源,紧紧围绕驱动问题开展互动学习、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让学生对提交的蚊帐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和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和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这是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财经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项目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货比三家”“价值最大化”等理财理念。

又如,综合“小数乘法”“折扣”“统计”等知识,设计《选购圣诞礼物》项目。《选购圣诞礼物》项目通过选购圣诞礼物方案这一驱动问题,让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小数乘法、折扣、统计等数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调查自己所选的圣诞礼物在商场、购物网站、港澳地区以及国内外的价格,通过计算折扣、运费、汇率后制定出最优化的购买策略,最后形成小组的选购方案。

四、教学反思

1. 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学科整合

学校财经教育课程在整个财经素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财经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目前,我国现行的课程中虽然涉及了部分的财经素养教育内容,但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课程仍然不够全面。因此,学校应加强财经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学科整合,将财经教育融入数学、品德与生活、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之中,发挥学科群的统筹效应。

小学数学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一、音乐教育中的养成教育

(一)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于歌咏活动之中

我们大力开展群体性的歌咏活动,以培养广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用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来教育学生,陶冶情操,以美的歌声塑造美的心灵,鼓舞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这已成为我们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心,由音乐教研组向全体学生推荐“每月新歌”,并在“每周一歌”的校园电视台教唱。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围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要精心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或年级性的主题歌会。这些主题歌会不仅主题鲜明,而且教育性、针对性强。每举行一次歌会对学生都是一次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每一次歌咏活动后,我们还组织专题的征文、通过广播、黑板报予以交流,以获得教育的最大实效。

(二)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于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之中

合唱队是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中最常见的兴趣小组,我们特别精选富有人文精神和情感的歌曲作为合唱队活动的教材。在活动中既学唱歌又学做人。通过唱歌,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到培养。我们的舞蹈队,几年来也编排了许多“讲文明、树新风”的舞蹈。在我们学校里,课前有歌声,会前有歌声,路队有歌声,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个个争文明”已形成良好风气。音乐活动加强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歌声指引着同学们进步,歌声伴随着同学们成长,美的歌声陶冶了美的心灵。

(三)寓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第一,抓住歌曲教唱这个主要环节。音乐美不仅给人听觉感官的音乐美,而且可以通过学生大脑在审美过程中的联想、想象,感受到音乐意境和形象美,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通过音符来直接吐露。第二,抓住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音乐家的介绍环节。在培养学生具有“音乐耳朵”的同时,要向他们不断介绍我国的民族音乐,优秀音乐家和作品,使他们熟悉民族的音乐语言,感悟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介绍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时,我们也尽可能突出音乐家的人品和他们作品中人文精神。在指导学生音乐欣赏时,也让学生明白:没有音乐家的良好人品,也就没有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世界上一切有伟大成就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无不植根于美丽心灵的土壤之中。实践证明,把音乐教育同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能促使他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二、美术教育中的养成教育

(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在美术课中的渗透必须要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学生只有在特定的审美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记忆、联想等心理机制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人文情怀的内涵。所以,文明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特定的审美情境的创设中才能产生特定的效果。那么如何创设这种特定的情境呢?首先要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其次,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材的内容而定,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是他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再现,所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也必须渗透到“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

(二)利用美术第二课堂发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与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就是兴趣性浓、随意性强。那么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扬长避短,在第二课堂中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呢?我们在“趣”字上做文章,做到“兴趣情趣志趣”的深入转化,通过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动手能力和造就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通过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兴趣慢慢地转化为一种情趣。由于目标明确,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逐步使他们完成了情趣――志趣的转化过程。

(三)以竞赛活动强化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人文情感可以在竞争中得到强化,在激励中得到巩固,曲折中得到深化。我们经常抓住时机,创造机会去让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教师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结合竞赛内容从各个角度去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在比赛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巧思、妙画来体现新奇、别具一格的特色,在具体制作中既要求他们不厌其烦,百折不挠,不为困难吓倒,又要求他们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乱丢乱扔。竞赛活动既赛美术作品又赛文明习惯,既比作品水平的高低又比道德风尚的好坏。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之中,可见,比赛是一种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极好机会,现在我校不少竞赛活动就是从这方面着眼的。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机会,创造机会,那么,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可能,也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得到展开的。

三、艺术教育在学校养成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一)有效地培养了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艺术作品以社会活动和自然为载体,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并以题材内容的真、善和艺术形式美来感染、教育学生。青少年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自然会受到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真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感染和影响,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艺术作品可以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历史人文精神教育。另外,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各种艺术作业时,对社会和自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去发现和体验美,然后采用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主动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行为将会使青少年学生情感得到教育,培养了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情操,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近几年来,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思想品德评价优良率达98%以上。

(二)有效地提高了全校学生的艺术素养

有选择的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来提高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崇高的境界,是非常有效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艺术的基本特征。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达到以右脑的活动来带动左脑,进而使整个大脑得到开发,也就是用发展形象思维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思维一般多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一种,就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不间断的艺术教育,会在头脑中不自觉地树立起空间观念、色彩观念、形体观念、审美规律观念。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研活动。达・芬奇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