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深化体制改革

经过省委省政府近20年的强力推进,贵州省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已实现跨越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学校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东部。但贵州省的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贵州省学生的高考及格率,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司法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的合格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观念和制度的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确定了11个大项、81个小项改革任务。

2014年底,方案经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定后报教育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今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了方案,并指定贵州省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这是继上海市之后教育部批复的第二家教改方案。

创新推进机制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顽固的体制机制障碍,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调整。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理强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可见,改革之难,难在落实上,难在要动一些管理部门的“奶酪”。因此,要落实贵州省教改方案确定的81项改革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有效的办法是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教改试验区,或争取与教育部建立省部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8月2日,贵州省与教育部在贵阳共同签署了《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省委书记、时任省长陈敏尔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约。

协议的签定,体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办好贵州教育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国家对贵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绝不让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中掉队的坚定决心。自此,教育部将国家教改试点单位由原来确定的“两校一市”(北大、清华、上海)调整为“两校一市一省”(北大、清华、上海、贵州)。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化建设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保障支撑、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深化合作。加快建立部省战略合作会商、年度政策清单支持、综合改革协作、改革经验成效交流等四项机制,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

在签字仪式上,袁贵仁强调:教育部各司局要大力支持贵州教育综合改革,助推贵州全面同步小康,为西部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释放教育红利

在协议中,教育部承诺给予贵州省17项重大支持:

高等教育方面5项:与贵州共建贵州师范大学机制;支持贵州高校申报博士点;加大对贵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在高校布局、学科专业设置、学位点布局、招生计划、高校转型等方面改革;支持贵州扩大高校办学自改革。

基础教育6项:支持贵州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大对贵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支持贵州深化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贵州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支持贵州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元化、高中(中职)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相衔接改革。

职业教育1项:支持贵州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对外开放4项:支持贵州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深化拓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推动贵州参与区域性教育合作;支持贵州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支持贵州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学术交流,并给予政策倾斜。

经费保障改革1项:支持贵州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协议建立了四项合作机制:

战略合作会商机制。成立省部战略合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协商重大合作事项。这为贵州省与教育部之间搭建了对话平台。

年度政策清单支持机制。允许贵州在改革上先行先试,实行“一授权两报备”制度。这是给予贵州省与上海市同等支持。“一授权”,就是授权贵州省做一些突破性的改革;“两报备”,就是事前报备突破性改革事项,事后报告实施情况。

推进改革协作机制。双方互派挂职交流干部,根据改革需要,联合创建改革项目平台。

改革经验成效交流机制。加强总结、加强交流、加强推广。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改革方案采取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问卷调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提供开阔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视野。此外,受训教师还需提交能体现培训理念、特色的专业论文,经专业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集结成论文集或针对核心素养教学的研修报告。学院还计划在培训结束后3~5年内,选拔优秀受训教师,联合其所在单位和相关艺术馆等举办“国培”美术成果展览。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2.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课改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显得软弱无力。同时,受高中招生政策的影响,担心课改引发会考中考成绩的波动。

3.从保障层面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驾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很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还跟不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能力、校长专业化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4.从学校层面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理解的程度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表现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和引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坚定课改信念,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将课改引向深入。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我们必须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保障学生有效的选择课程的机会。要严格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以之为依据组织教学,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要科学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计划,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

深化改革是一个解决瓶颈问题的阶段,因此难度很大。我曾多次担任校长或教师答辩会的评委,当校长和教师们被问及学校发展或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制约因素时,回答最多的是考试的压力,各方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把教学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

这个回答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日益功利化期待成为阻碍教育改革的瓶颈,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学校教育危机。当学校把自己的主要工作窄化为应对社会和家长的功利性要求的时候,学校就只能充当帮助学生应试的工具。而一旦把自己等同于工具,学校就失去了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专业地位。学校就只能帮助学生人人成“材”,而非人人成“才”。一旦这样,学校就只能充当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我们能够观察到,真正优秀的校长和教师,都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所谓“适度超越”,就是倾听与关心每一个学生,研究与应用教育规律,坚信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打下一生发展的能力基础;就是有立足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设计时下校本学习和体验计划的勇气;就是有坚持多元智能的观点,设计各种智力、性格倾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爱的丰富的学校活动的智慧……“适度超越”体现的是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智慧。

适度超越的情怀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它暗示着质疑、批判与重建的精神。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威廉・派纳认为,如果我们不质疑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我们就会湮没在社会表层,就只能得到我们在表面上所能看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倾听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然后就能理解现在。这个“现在”我们可以重建。

以“适度超越”的情怀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二、深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天津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旨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行动工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启动且正在进行中的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农村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的促进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得到初步实现。各级学校在校本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校本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校本经验。我认为,在天津,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整体改革。

改革路径的选择很重要。是推倒重来,提出全新的改革方案,还是在求稳心态下,维持原状,只增添几个小小项目来证明学校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前者是埃里克・亚拉伯拉罕森2004年在《没有痛的变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策略,后者则是典型的“添加式假改革”。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实施“创造性整合”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是用行动研究的态度,深度研究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并提炼出组织中那些依然有生命力的元素以及那些稍加修改依然能发挥作用的元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个新的结构。用“创造性整合”的策略深化学校改革的优势在于,这是一种创痛最少的变革方式,因而所遇到的抵制最低。“创造性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新结构是否既整合了既有的成功经验,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而非病理学的领导取向。

观察很多学校的改革,我发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本校传统和已经实行的改革的价值,但是在“创造性整合”的功力方面显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普遍缺乏反思本校实践所必需的距离、理论的洞察力以及对同行创新经验的深入了解。解决之道有三。一是发起“多元对话”。让理论研究者、优秀同行和本校实践者就学校的已有实践和规划愿景进行对话。二是进行整体改革。循着“创造性整合”的路径制定出的改革愿景,应该是一种整体性改革:理念的转变、实践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三者既是行动的源头,也是行动的目标。三是全程加强所有成员的反思能力建设。校本反思能力的建设,其实是立足校本情境,通过全员、全方位主动的校本学习和研究,以促进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转变为着眼点,来逼近改革目标的改革方式。

三、把目光转向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成长状况,既是改革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评价改革深度和成功度的标准。“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某一类人,才是我们关注的真正对象。在最近3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关键词屡屡被提起,甚至写进重要的改革文本中,例如“一切为了孩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但是这些词语在具体的个体那里,远远没有实现。这是因为,很多改革词语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态出现,并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存在”,甚至有时候为了大面积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还会牺牲个体的自由和利益。

判断改革效果和力度的指标,不能是在原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多少新的改革。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内部,转向改革所意欲施加影响的具体对象身上,来获得改革的启示和灵感、措施和评价。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观察和倾听服务对象出发,进行改革的反思与建构。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7―2018学年开始,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创业学分的方式,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业比赛、进行自主创业等活动均可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网上创业、跨境电商两个创新创业课程群。《网上创业》课程群包括《网上创业》《网店装修》《网店客服》《文案写作》《网络营销》等。课程群包括《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实务》等。

3.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利用淄博新区建设契机,确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全体教师对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大赛,进行自主创业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