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食堂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等学校食堂采用了新的管理,经营机制。总的来看,就餐价格还算基本稳定,饭菜质量与食品安全已产生差异,花色品种有所变化,服务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推进学校食堂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思想认识与投入监督管理不到位。一些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思想有着偏差。致使诱发事端,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为保证食堂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学校的稳定,现就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推进社会化改革的思路浅谈几点见解。
一、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工作
改进学校食堂管理和运营机制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始终是学校与后勤管理部门的责任。虽然改革了学校食堂的运营机制,但学校作为甲方,既承担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改变,因此,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食堂菜品质量安全卫生和餐厅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认真把好经营单位和人员的资质关以及各方面的素质相关合同关,严禁腐败行为,对违约违法经营、诱发事端的食堂经营单位和个人,学校及时与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处理。转变相关人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日常监督工作,坚决防止与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学校食堂工作
学校食堂改革始终要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此,因地制宜、积极稳定推进学校食堂改革方案,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改进企业和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注意纠正“随意涨价”的错误认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更主要的是为师生服务,既要考虑经营者利益,又要讲究职业道德。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是有明显的公益性。更要兼顾广大师生利益,决不允许不顾学生兼受能力,以涨价、质量差,在采购原材料时发生差别。来推动经营,来衡量食堂工作的标志,保质保量,价格适当,是搞好食堂改革的关键。学校食堂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对学生的健康安全关心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教育、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制度
学校及后勤部门要积极宣传《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产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规范管理,合法经营。按卫生程序操作,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在安全卫生管理和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食堂经营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各食堂检查、评估。对食堂发生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承包单位或个人的责任。确保食堂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同时为防止发生意外,建立健全学生食堂食物中毒和疫、病情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深刻的,其在高校的推进和实施,给高校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改革思路。
1.有利于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后,原先直接下拨到高校实体账户上的财政性资金,被替换为支付额度。高校在使用资金时,需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批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出去。而资金使用计划的批复和编报依据就是高校的省本级预算[1][2]。这就对高校省本级预算的编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编制和执行省本级预算时,必须细化预算编制,增强用款的计划性,促进预算执行的主动性和严肃性,适应和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2.有利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新校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银行贷款规模屡次创下历史新高,许多高校因此面临巨大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风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财政部门规范了银行账户的管理和使用,杜绝银行账户管理不严、使用混乱的现象,减少高校随意贷款的可能性,降低高校普遍存在的支付能力与偿债能力的潜在风险。
3.有利于规范高校财务收支行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原来的一些规章制度与现行国库集中支付政策,在许多方面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建立、修订和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规范财务收支行为等方面给高校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给高校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如何去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课题。
1.预算编制难度增大。高校财务管理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影响最大的就是预算编制问题,它要求高校在预算编制时严格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预算才能有支出”“类、款、项、目”之间不可以调剂使用,支出项目要按照资金来源准确、科学、规范地落实到项目上,真正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而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大收大支”的综合预算制度,预算编制普遍存在着预算编制较粗、预算编制体系不完整、项目预算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造成很大的障碍[3][4]。
2.削弱高校的筹资能力。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前,财政性资金直接拨付到实体账户上,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剂在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来实施形式多样的银校合作,保障学校发展的融资需要[5]。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后,高校的宿费、学费等收入直接上缴到财政专户,失去了对教育资金的调度权。银行账户没有了存款资金的诱惑力,也就削弱了银校合作的基础,影响了银行对学校投资的积极性,使学校的融资难度加大,学校的建设贷款、助学贷款都受到一定限制。
3.审批手续繁琐,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性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延缓了用款额度的最终使用时间。而学校的各项刚性支出,如工资支出、水电支出又不可能等到用款额度下达之后才予以支付,导致高校不得不使用其他资金先行垫付这部分支出。然而,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预算单位不得从零余额账户向同名的其他账户划拨资金,也迫使高校只有使用自有账户资金,去垫付本该由财政性资金拨付的支出,挤占了学校其他项目的正常开支,降低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4.不允许向二级核算单位划拨资金,影响二级核算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零余额账户资金不得划拨到单位所属的二级财务和同名其他账户。这一规定对高校与后勤财务核算单位、基建财务核算单位等内部二级核算单位之间的内部资金往来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相矛盾,严重影响了二级核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5.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财务管理功能不完善。高校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学校通过网络与银行及财政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和资金支付的网络系统。它具有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职能,可以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但是,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还不十分完善,仅能满足简单的支付需要,缺少一般性的收支明细对账、数据统计等功能[6]。再加上国库支付系统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如经常出现操作速度慢,网络拥堵等问题,影响了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6.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性资金在申请、拨付程序和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工作重心以及会计核算方式也都随之改变。这就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职业素质差、电算化水平底、业务水平良莠不齐、政策把握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全方位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挑战。
三、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公共财政深入发展的要求,是财政资金在运作方式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变革。高校应当转变观念,尽快将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今后财务体制改革的重点,同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虽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给高校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由于本次改革涉及范围广泛,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高校应当从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改革内涵,充分认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2.完善相关会计法规,规范财务行为。从我国的宏观环境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改革的新方向,其具体实施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对符合高校现行的相关法规进行修正和完善,提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融合的制度保障已经迫在眉睫[7]。因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授权控制,加大预算监督,防止截留、挪用和挤占财政资金,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保证高校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3.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是部门预算顺利执行的保证。部门预算编制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效果。因此,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必须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按照资金的性质和来源区分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细化预算编制,综合反映高校的经费需求状况和支出方向,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其次,要建立财务透明机制,实现预算编制的公正、公开、公平。最后,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部门预算一经确定,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随意更改,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4.及时审批用款计划,及时下达项目预算指标。高校项目支出预算是高校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资金的重要来源。为保证项目预算执行的规范化,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强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及时下达预算指标。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做到严格使用预算指标,不随意调整串用。其次,财政部门应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进一步简化高校用款计划的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保证高校及时用款,使国库集中支付真正做到高效、快捷。最后,高校要及时、准确地报送资金使用计划,必须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争取金融机构对高校融资工作的支持。目前,高校还存在着贷款数额多,还贷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财政、高校与银行三者的互动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财政、高校和银行三者应当形成良性发展与互动合作的新机制,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高校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机制和学校信用评级办法,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消除商业银行的顾虑,争取商业银行对高校贷款工作的进一步支持。
6.妥善解决高校与内部二级核算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问题。为妥善解决高校同食堂、后勤、基建财务等学校的内部往来问题,财政部门应该颁布合理的改革方案,将食堂和后勤视为最终供应商,规范高校与其之间的合同管理,明确服务内容、规范审批环节、理顺内部业务往来关系。同时,高校也要严格遵守采购项目的相关规定,按规定办理采购手续,让学校与食堂、后勤、基建财务的资金往来更加合理和规范。
7.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保障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进行。信息网络化和会计电算化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高校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财政部门应当尽快更新网络化会计核算软件,提升国库支付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功能,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各项功能更加完善,为财务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效、迅捷的支付平台。
一、科技
(一)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深入落实《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大部分转制院所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加大行业科技进步的投入,积极探索在转制院所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各种形式的行业技术战略联盟等加强竞争前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新机制,加大对产业技术共享装备及研发平台的投入,增强转制院所的发展后劲和持续创新能力。
(二)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
坚持分类改革的原则,到“十五”末基本完成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定位。继续对改革方案实施到位的部门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工作,验收通过后,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的投入强度。
在完成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制订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有关科研机构的立法进程。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重点探索进一步扩大院所自,以促进开放、流动和共享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人员聘用制、绩效评价制度等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制订《科研机构法》。
(三)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与加强能力建设同步推进,积极探索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等方式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基地与人才相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以及重点公益研究领域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的新机制。开展对以财政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提高机构运行绩效和国家科研投入的效益。
(四)制订和完善深化改革的配套政策
根据38号和78号文件的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实施办法》已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院所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后争取尽快。根据改革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前一段时间开展了专题调研,有关政策的制订和完善问题正在进行协调,有关部门正在按国务院要求研究落实,这方面的工作要抓紧进行。
(五)加大推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
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地方公益类院所改革的试点范围,加大对地方公益类院所改革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使地方科研机构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教育
(一)全面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为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教育部为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对民办本科院校设置给予了具体的政策倾斜,对基本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的一批民办学校专门予以研究、考察和评议,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2005年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部分民办高校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听取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5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抓好学生公寓和食堂的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思路,完善相关政策;按照《2003―2008年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规划》,完成2005年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的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各地的检查验收落到实处;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推广改革先进经验。
(三)继续推进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1.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方式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再以大规模集中形式进行全国性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可以根据个别地方和部门的具体情况继续做局部的调整。
2.消化矛盾、巩固成果。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积极消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巩固改革的成果。切实推进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特别是合并院校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解决好学校合并后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创造的有利的宏观环境深化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配置和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新的基础上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3.进一步解决改革中的一些遗留问题。例如,学校到地方后如何解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经费问题、医科院校参与合并到综合大学以后,其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4.合作办学。企业、科研单位参与高校办学应进一步加强和推动,但在体制、制度上要规范和创新,实现高等学校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解决好产学研脱节的问题。
三、卫生
(一)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按照既定目标,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通过严格有效的项目监督、考核和评估,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完成预定的基本建设任务。抓紧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狠抓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和专业人才建设,完成1万名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场流行病学人员培训工作,着手开展实验室管理与检验技术人员培训。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经费,提高卫生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研究建立公共卫生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落实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措施,强化督导检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开展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
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开展HIV筛查,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建立健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发放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在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行为干预措施,逐步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加强结核病防治,对报告结核病病人及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在重点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查痰点,强化对结核病防治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发现率;开展结核病/艾滋病毒、多耐药结核等试点工作,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结核病筛查;严格实施短程督导化疗。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制订《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落实《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狠抓防治关键环节,制订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医疗救助工作管理办法。加强乙肝防治,制定乙型肝炎防治规划,提高首针免疫及时率,落实血液管理和安全注射等防范乙肝医源性传播的措施。
重视和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科技攻关。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重点精神疾患的防治。对意外伤害、自杀等新的健康威胁开展调研。
(三)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对新增试点县的指导,大力开展培训和宣传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基金封闭运行,保证基金安全。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完善其综合功能。启动并精心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明确项目责任,实行责任管理,规范项目运行,确保项目成效。研究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
根据《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对各地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督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监测和评价方法。
(四)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大学互联网信息化是把学生、老师、辅助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综合系统地连接起来,达到教学信息化、学习管理和理论建构的需要,建立公开式、信息化、仿真式、案例式的学习服务资源云平台系统.因此,鉴于这种教学思想理念,我们把云计算技术,创新出一种适合高等教学情况的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以达到师生用这个教学云平善学习需要.使用云课堂构建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新课堂,目前的云平台的运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改革的课堂应用实例
2.1预习环节
(1)提前准备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要利用课前,根据教学课程内容和学生反映情况分析后,提前准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2)预习资料和预习反馈。教师课前可以录制简短的影音视频,大约5分钟左右.可以选择微信.QQ.微博.帖吧等电子邮件的形式课前发送给学生,在准备内容最后添加了选择题.判断题作为课前预测。小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将提前准备的课件生成并推送到手机,在手机微信端点由老师控制,并直接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达到预习的效果,最后至所有的教学班级。所有的学生收到推送课件后,可以在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地随时学习、完成预测并即时得到自动评分,此外,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学习过程的疑问及相关问题。教师也可以实时查看上线学习的学生人数、预测题各题答题情况,同时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3)精细教学设计。我们老师带着移动通讯设备比如手机,能看到的学生整体学习进展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随时对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进行更改等,学生在移动客户端反馈的情况是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课前预测题答题情况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货币计量、持续经营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少部分学生给老师的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对于货币计量等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会,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会计学的理论教学。同时,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课前所有学生预习情况统计详细数据(如所有同学观看页数、观看的页面、时长、预测题评分统计),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我们做后续的跟踪处理。
2.2课堂运行的环节
(1)课程开始,互动与展示。老师把运用手机掌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移动端反馈给学生,数据调查统计发现89%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会计,甚至会计师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老师就可以定位从“会计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会计假设?”通过这些问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展现课前自学成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而展开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2)跟踪结果。所有的学生将课堂上的任务完成后,教师立刻把所有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将课堂作业完成并提交给老师,节省了时间.老师根据学生的提交的作业情况,通过系统的内部数据处理,将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教师把分析后的数据第一时间推送给学生,同时老师可以由针对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另外教师将分数分布公布至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清楚自己本次的学习情况,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这个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3)完善总结。在“互联网+”技术的时代,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的获取可以不需要老师去教。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会失业和失职,因为孩子获取知识有许多的途径,所以教师的传授知识应该改为知识的组织者。未来,教书这一部分可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是育人这一部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替代的。技术是容易掌握的,但是人文的、情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是需要老师来完成。所以,未来在技术的影响下,老师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人文思想的影响者。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虚拟技术操作更接近于大众化,虚拟课堂在各大院校以及企业大学中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更灵活、更智能。对现今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人才培养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而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虚拟课堂应用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安全、管理维护机制等)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课题。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更方便,那么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更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习惯于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快地获取信息,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中的报纸,杂志,这些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师进行自我网络学习的同时,要不忘给学生提供信息的分享渠道。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2]詹泽惠.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3]王亚希,周红春.髙效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巧[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4]唐海风.SPOC支持背景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
[5]徐梅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刘红梅,曲爱玲,刘斌.教育信息化之高职院校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
[7]朱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摘要:绩效工资是工资的组成部份,是激励教职工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绩效的分配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处理得当,能有效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处理不当则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针对绩效工资分配存在的困境提出了顺利推行绩效工资的条件和计算,为中职校教师分配绩效工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校;绩效工资;工资分配;考核评价机制
引言
2006 年7 月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此次收入分配制度是解放以来改革跨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2009 年9 月2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决定从2010 年1 月1 日起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2012 年4 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 号)文件,至此中职校作为事业单位的组成部份正式实施绩效工资拉开了序幕。我国在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旨在完善事业单位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拉开了教职工的收入差距,同时也加大了各教工之间、教工与领导之间的感情距离,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扰。如何将国家绩效工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如何消除绩效工资分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的组成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后,工资总额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四部份。前三部分根据国家或所在地区统一标准确定,成为相对固定的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直接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工作实绩和贡献,根据考核结果计算发放。本文分析的绩效工资是指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问题。
二、绩效工资实施面临的困境
1.缺乏明确的绩效工资指导性意见作为参考依据
至2012 年4 月,江苏省出台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也未具体明确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导致绩效工资的推行困难重重。在向管理要效益,最大可能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总需求下,各级单位只能结合单位的实际问题,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力求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绩效考核标准难以精确量化
首先,考核标准对教师的隐性投入难以量化。绩效考核中可以明确量化每位教师所获得的业绩成果,如课题研究成果、、项目获奖等定性的衡量指标,对于在实施过程的付出难以考核,如课题结题前的课题申请、课题研究;获奖之前的辛勤付出等潜在的投入难以考核,只有把这些潜在的付出转化为显性的成果,才能被认可。这是因为,任何课题结题前的课题申请、课题研究的认可和评判都有个评判和认可的过程,有的也许要跨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尽管对应的考核可以在获得认可后进行,但是在此之前的辛勤付出等潜在的投入不被认可不被激励对教师的积极性是有某种程度打击的。
其次,考核标准对教师的非智力投入难以量化。绩效考核中可以明确界定教师的工作量,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如工作热情、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等,这些因素渗透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劳动成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考核者通过完全主观的认识、印象对被考核者进行片面甚至于是带有偏见的评判,随之带来的就是不公平、不透明,这也是许多非量化考核面临的最大问题。
3.增加管理中的各种矛盾,降低团队凝聚力
其一,增加不同岗位个人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如何合理度量不同岗位的贡献,如何在绩效工资中既能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又兼顾各岗位之间的相对公平;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是一个难题。
其二,增加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中层及以上干部由于处于管理地位,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上存在着工作量的折算、管理津贴等问题。如何合理度量处于管理层的工作量,如何在管理层、一线教师、后勤服务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一个难题。
三、绩效工资顺利实施的条件
1.根据管理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小社会,除了有自己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外,还必须有可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保证诸如门卫、保洁、教学、食堂等等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展开,这些部门都是密切合作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岗位分工之别,岗位职责各有侧重各有不同,这也在情理之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岗位职责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做好学校教学的管理;保洁员主要做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等等。同时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也是做好考核评价的前提。完成了相应岗位的工作,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至于完成的质量和成效,那是考核评价的内容。
2.制定相应岗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工资评价和实施的基础。“海底捞”的实践证明,员工只会努力做好上级考核的工作,所以,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完整的体现,就需要管理者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但是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多太细的考核指标有让人望而生畏,毫无重点的感觉。岗位设置完成后,要结合各岗位特点和工作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自身特点,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在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力争用全面合理的价值评判体系来评价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员工都有估计自己的工作投入与获得报酬的倾向,他们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值,也关心自己报酬的相对值。”因此,绩效工资的设置既要全面考虑每个个体的工作绩效,还要顾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绩效差异。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内各有不同的管理重点,管理者在意识到某一阶段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时,就可以在下阶段将这些亟待改进的工作列入考核体系,这样循序渐进的改变考核指标体系就能使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
合理的分配方案是绩效工资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促进员工努力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最大动力。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和分配形式,正确处理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类人员之间的绩效分配关系,既要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又要防止差距过大造成矛盾;既要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横向相对一致,又要确保同部门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纵向相对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横向比较,主要是平衡各类人员的利益关系,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不但要体现向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倾斜,而且要保证各类人员的协调发展;同部门同岗位的纵向比较,主要是处理好高一级职务与低一级职务之间的关系,要适当拉开差距。
4.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
霍斯曼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必然会有情绪,消极怠工,影响工作。为保证绩效工资的顺利推行,绩效工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绩效评价进行监督,随时调整有异议的绩效评价方案和考核机制。
四、绩效工资的计算
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具体的绩效工资计算见实例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五、实例分析
江苏某中职校设置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艺术系、综合部、高教部五个系部实行二级管理,另设政教处、教务处、实训处、总务处、招生就业处、办公室、培训处、财务处、教科室等9 个职能处室,所有教职员工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系部处室。
1.教辅、管理、后勤部门及校领导的绩效工资教辅、管理、后勤等部门完成的是管理和服务工作,其绩效以本职工作完成情况、年度工作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这些部门以核定岗位数、职级为基础确定绩效工资,参照年度考核进行调节,只需进行一次分配。
2.二级系部的绩效分配
二级系部需进行二次分配,先将计算的绩效总额分配到二级系部,再由二级系部按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分配方案自主分配。由于存在交叉代课,所以二级系部首先要按交互分配法计算工作量。如表1:
各系部工作总量= 直接分配工作量+ 对外提供工作量-接受外系部提供工作量
各系部按师德师风、教科研、教学工作、奖励等方面按量化得分分别计算绩效工资。如表2:
系部各教师的绩效工资= 本系部绩效工资总额/本系部教师总得分*各教师得分
3.全校绩效工资分配:如表3:
通过以上考核评价办法的实施,教师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辅、后勤、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工作内容,实行一个单位两种政策推行绩效工资,充分照顾到各自的利益,所以每个教职员工能勤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传递正能量。
结束语
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是推行“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创新,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绩效工资的实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动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对公平、公正的计算办法对被考核者做出公正、公平的评判,一方面需要许多政策与制度、机制与体制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者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进行更加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东.高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0卷第13期.
[2]张国军.高校顺利实施绩效工资的条件研究[J].会计之友,2013年第12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