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观方面;良好氛围;自信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具有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会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1)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结合,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到落实也会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阳光少年。
1.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心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元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温馨、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教师不要以权威的形象抵制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传统教师形象,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大大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组织的课堂活动,促使小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价值,端正当代小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游戏之后,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说一说集体的重要性,改变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中心的想法,促进小学生的成长,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2.讲解哲理故事,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3.做好鼓励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想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目的,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与心理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视。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认识到小学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利用正确的手段促进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内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小学生成长为一代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66-02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我国的小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占87.6%,其中较严重的心理缺陷者占32.1%,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7.8%,并且这个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开展全面有效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担当起此项重任。而语文学科因其本身的特征,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成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平台。
一、立足课堂教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1.打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打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把微笑带进课堂,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地走上讲台,教态亲切自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教育心理学还应当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也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2.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表现,适时的表扬与激励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学生的心理来说,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产生十分愉悦的心情和极大的满足感。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学会欣赏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到被欣赏、被尊重,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友爱、宽松的心理环境。尤其是对于敏感、自卑的学困生而言,也许一次精彩的回答后全班同学的掌声就能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在课堂中,老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动作和语言,通过激励性语言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句“别害怕,我相信你能说好”、“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赞同你的观点”都能客服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真实情感,发展他们的独特个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3.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人文性特点使它与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活经历、个性情感等因素紧密相连。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军神”一文中的将军拒绝用麻药,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潜心研究、为人谦逊……这些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情感和美德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的性格教育的过程。
二、利用写作指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写作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绝佳机会。小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于他们所见、所闻、所感。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把作文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以做到教学和育人两不误。对于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老师应给予适当的肯定、正确的鼓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良好契机。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也是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好办法。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这对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老师也可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当将这样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交流读书心得,渗透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也可有意识地编印一些心理阅读资料,或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社会实践优化学生性格。组织学生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像开展“啄木鸟行动”――查找商店招牌中的错别字,人们日常频繁用语调查之类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对优化他们的性格有一定的帮助。不但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也可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挖掘与探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开心灵的一扇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退到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将学生领到窗前,领略丰富多彩的世界,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历程与反思[J].天津教育,2007,(9).
[2]孟莉.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一、研究思路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课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团体互动的融洽氛围,以情景模拟、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是以预防、解决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自助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从学生终身发展、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校学生现状,自编设置问卷,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访谈、观察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适合陇海中路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主题,通过实践归纳出心理团体活动课教学和评价模式,从操作层面上保证心理团体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最终开发出富有陇色的心理团体活动课程。同时,让心理团体活动课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性的研究平台,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之路、研究之路。此项研究的特色是把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引入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研究,找到适合小学生、适合校本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预防和发展为主,校正为辅,着眼于全体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陇海中路小学心理团体活动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目标体系。塑造健全人格为总目标。以培养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自信、合作的做人态度为具体教育目标,以群体为单位进行积极性的拓展活动为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制定自我意识、自我认识、情感态度、意志、个性、学习、人际交往七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如下表所示。
三、建立心理团体活动课“五阶段”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暖身互动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情绪接纳。目的是澄清目标、消除陌生、组建小组,为成员提供团体气氛。教师运用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
第二阶段:主题呈现
本阶段的重点是从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来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问题进行转移。教师以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关心的问题,引出大家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并进行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
第三阶段:心品训练
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品质训练阶段,在大家彼此信任、接纳的基础上,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心理品质训练阶段。这一阶段设置中强度的感统游戏和互动活动,继续催化增强团体动力,注意不要让一个学生感觉自己是配角。
第四阶段:分享感悟
针对团体设置的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开展较为深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引发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理清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引发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这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开始。
第五阶段:行动迁移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
在学校的教育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就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成为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师应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教学条件下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最佳的结合点。个别化教学通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发挥智力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热情活泼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学生,可给他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其耐心,磨炼其意志;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肯定他,以锻炼他的胆量,增强他的自信心。这种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原则上应运用于每个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等多种原因,至少应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光靠几节心理课靠心理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曾有一位同学和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前,她因有道题不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没想到当时老师把眼一瞪冲她嚷道:“平时不好好听讲,这会儿拿不会吓唬谁啊?”……当时这个孩子感到很尴尬,非常难受,已经好长时间了,她见到这个老师都不敢说话,心里发毛。所以呼吁我们的老师请大家都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过度时期,做为老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无意的话就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当您心情不佳时,当您想向学生发火时请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请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四、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常言到:“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在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他们提问或回答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产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心理效应。要知道有时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和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励性评语是学生进步的法宝,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好的、充满老师关爱、激励性强的评语来拉近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课堂上是教育阵地的根本,应该实行激励性教育,以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为根本,对学生的言行赏识和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语言的灵动,展现的优势,对他们施以适当的表扬和激励,长此以往,师生情感接近,学生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地成长。
五、多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机结合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