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当众讲话;紧张心理

很多学生私下聊天毫无问题,但在公开场合发言却脸红心跳、结结巴巴,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曾经就“你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紧张吗?”这一问题,对117名在校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7%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感到紧张,有18.8%的同学感到有点紧张,感到非常紧张、很紧张、紧张的同学共计占比76.93%(详情见下表)。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工作分工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工作的完成更依赖于与团队协作,而团队协作的前提就是有效沟通。

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职业发展的要求

密歇根州立大学曾经对479位来自大型公司、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的人事经理们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最期待新来者掌握的十大技能,调查结果显示,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而业务技能只列居第七位。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包括交谈讨论、演讲、阅读、书面表达四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交谈、演讲)、读(阅读)、写(书面表达)”[1]。 因此,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口表达能力。

二、高职学生当众讲话紧张的原因分析

1.高职学生当众讲话紧张的客观原因

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应该少说话多做事,话说多了有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之嫌,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部分高职学生遇事往往三缄其口,错失当众讲话锻炼的机会。

我国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前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笔试进行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少有机会公开讲话。

2.高职学生当众讲话紧张的主观原因

担心自己当众讲话不被听众接受,是学生紧张的主观原因。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提出了自我形象受,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演讲时,其自我形象就会暴露于公众面前。由于担心自我形象会在演讲时遭到破坏,因而产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场心理。”[2]

积极的评价能使人自信和获得满足感,否定的评价会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甚至使其产生心理障碍。高职学生惧怕否定评价和对当众讲话的焦虑之间正相关,越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当众讲话的焦虑程度越高,自信心越不足。自信心越是不足,越害怕当众讲话。可见,过于看重当众讲话的结果和听众对自己的评价,惧怕否定评价心理有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害怕甚至回避当众讲话,阻碍自身的发展。

三、克服当众讲话紧张的方法

1.正视当众讲话的紧张情绪

(1)当众讲话紧张是一种普遍现象。高职学生不要担心自己当众讲话感到紧张的情况,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我感到紧张是一种普遍现象。《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854名参与者中,超过五成人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时“每次都非常紧张害怕”,41.3%的人表示“在某些场合紧张”,仅有0.7%的人“从来没有紧张过”。在回答“为什么会紧张害怕”时,27.1%的人“从小就这样,说不出原因”,“怕自己说错话,很丢脸”的占25.3%,“一见那么多人,不由自主就紧张了”的有23.0%,觉得“自己心理素质太差了”的有20.7%。

(2)适度紧张对公众讲话有帮助。 紧张是人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它会让大脑兴奋、精神集中、创新能力增强,使人的潜能的发挥有了可能。适度的紧张、压力是激发潜能的有利因素。

当众讲话过程中,人们普遍会感到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紧张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在当众讲话之前和当众讲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感到紧张,就会产生懈怠感,缺乏进取心,从而影响当众讲话结果。

2.看轻结果

在当众讲话的过程中产生紧张情绪,主要是因为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现代心理学认为,在有人评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在当众讲话时,很多发言者往往关注给听者留下什么印象,听众会如何评价自己,而不是要把自己的问题讲清楚。

事实上,高职学生惧怕否定评价和对当众讲话焦虑之间正相关,越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当众讲话的焦虑程度越高,自信心越不足;自信心越是不足,越害怕当众讲话。可见,过于看重当众讲话的结果和听众对自己的评价,惧怕否定评价心理有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回避当众讲话,阻碍自身的发展。

3.做充足的准备

在当众讲话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自信心。准备包括长期积累和短期准备两项内容。

对高职学生而言,求职和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一个人所说的话就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学习专业知识、广泛阅读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和总结,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需要利用生活中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的机会,锻炼胆量和学习当众讲话的技巧等。

在当众讲话之前,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 仔细推敲文稿,精心设计演讲的环节,适当地加一些手势语,熟练记忆演讲稿的内容;演讲之前事先熟悉场地,对会场的大小,听众的人数,发言的次序等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把当众讲话的提纲和关键点写在小卡片上,缓解忘词时的紧张感,临上场时,可以做深呼吸,稳定自己的情绪。

4.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起人良好的内心情绪,高职学生在上台之前,可以反复告诫自己:“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一定可以!”“我只要在台上把我认真准备的内容告诉大家就可以了!”“台下的观众对我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我对当众讲话的内容最有发言权!”现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使产生的行为动机是不完全真实的,也是当众讲话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

认真分析自己当众讲话紧张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取得当众讲话的成功。

参考文献: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第2篇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践表明,心理状态对口语表达形成直接的影响。从生理年龄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转折时期。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绪波动极大,呈起伏式发展。另外,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没有最终定型,还属于养成阶段,在心理上和学习上仍然离不开老师方法技巧的指导。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没有以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依托,口语训练缺乏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影响训练效果。过于重视理论,实践性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评价不科学,口语表达或不计成绩,或在语文总成绩中所占份额太少,训练效果好差无关紧要。

在广泛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初中生口语训练自我概念问卷》,在本校展开了调查,抽样调查的学生遍及全校三个年级十个班级,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训练的影响

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持肯定观点,比较认同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生口语表达时的表现: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比较紧张,常常会因为紧张而影响口语表达。初中生在口语训练时缺乏主动性,不积极参加口语训练的相关活动,在平常的口语训练中被动、退缩,尽量回避在公共场合发言。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够自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患得患失心理。如担心口语表达时忘词、出错、冷场等。

初中生比较缺乏口语表达技巧,在口语训练时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容易受到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自己天生胆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认为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自我认识也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能够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反之,则感到无话可说。大部分学生当众讲话前,会去精心准备、演练,从而让自己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少数学生缺乏准备意识,不会对口语表达活动做相应的准备。

二、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设计口语训练活动,指导方法技巧,加强实践,循序渐进,使学生做到敢说、会说、善说。

都说“欲练嘴皮,先练脸皮”。口语训练首先必须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要训练学生在公众场合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这项训练贵在平时持之以恒的锻炼,利用语文课前安排“三分钟说话训练”,对说话内容不作具体限制,要求学生讲述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悟。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克服学生因紧张恐惧心理而导致的怯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敢说”的目标。

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患得患失心理,主要是因为缺失口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围绕话题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课堂训练要进行方法技巧的传授。要求学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讲述见闻,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借助口语表达技巧达到“会说”的目标。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对口语表达能力最好的检测手段。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磨砺、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活动安排诸如自我介绍、朗诵、采访、主持、导游解说、热点评说、即兴演讲、情景交谈等专题,巩固训练技巧。本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口语实践活动,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提升自信指数。口语表达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情境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临场应对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善说”的目标。

三、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练听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首先要学会倾听,把握对方的说话思路、内容,然后思考说什么,怎么说,最后由倾听者变为善说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倾听,要求目视谈话对象,态度诚恳,理解谈话内容并有所反映。

如通过讲述一则励志故事、描述一处家乡风景名胜、解说一场校内运动会比赛、推荐一本课外书籍、评述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请学生概括所讲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说话者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练朗读。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选取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作品,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注意重读、语调、语速、语气、投入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朗读时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以情传情。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又可以学会用声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练思维。口语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对思维进行训练。结合教材中专题部分的材料展开讨论,如环境保护、气候、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等专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类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撰写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准确流畅,条理分明。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辩论,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练态势。口语表达不是单纯的有声语言传播,它常伴有态势语言传播。态势语言是一种依靠面部表情、手势、体姿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结合口语表达的内容配合适当的表情、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内容流淌出的感情决定着表情的喜怒哀惧,手势要求手随意行,话到手到。通过训练,要求学生态势自然得体,心态平和从容;姿态,自然大方,稳重规矩;神态,端庄大方,目视前方。

四、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

积极探索初中生口语训练的评价标准。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性动态评价;立足三维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初一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初二年级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三年级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教学目标方法

口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对某些议题的探讨深入广泛,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口译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口译任务。目前,我国口译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各外语院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语言背景,非语言背景学生仅占极少比例。这种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的学员组成,造成我国口译员队伍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不利于我国职业口译员队伍自身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口译训练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讨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一、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1.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这种工具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而思想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个体不同而不同。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专业,比如生物工程、医药、汽车工程等,英语仅仅是他们的一个工具。理论上讲,语言水平等同的条件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本专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信息时,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英语专业学生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其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极大地挤占了英语语言的学习时间,英语课程及课时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及课时数量。到了三、四年级提高阶段,大量各种专业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挤占英语课程的课时,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ESP)大多数高校每周只有2课时,数量上更是无法与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不难理解,整体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不及英语专业学生。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语言方面的劣势使得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照搬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口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2.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多种。Pchhacker认为,从历时的角度看,口译最为明显的分类标准是交际的社会语境(thesocialcontextofinteraction),即口译发生的情景(setting)。按此标准,口译可以分为商务口译、外交口译、军事口译、法庭口译等。按照口译所需的技巧和知识可分为会议口译和一般口译。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ing),需要完整全面的口译技巧、多领域的知识和极高的A、B语水平。一般口译可以简单概括为商务口译(In-houseInterpreting)和陪同口译(Escort-Interpreting)等。对于一般口译而言,交替传译技巧就可完成任务,语言水平要求低于会议口译,一般只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社会对不同口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尽相同。如果把口译人才总需求比作是一个金字塔形状,那么,对一般口译人才的需求就是庞大的占总量达80%的金字塔中底部,会议口译人才的需求仅仅占为数极其小的塔尖部分。

综合考虑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优势、课时少的现实,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比较合适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在提高学生的A、B语水平的基础上,主要传授交替传译的入门知识,训练其交替传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技巧,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并从中发掘人才,为更高级别培训(如会议口译)输送后备力量。

二、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内容

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培训,仲伟合认为口译教学的内容可以综合概括为三个模块,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口译技能板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而言,应该以大学四年不同阶段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为语言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重视语言水平提高和口译技能教学甚于百科知识教学,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托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采取语言(英语)知识+口译技能的模式。

口译是一种耳听口说的活动,使用的是口头语言,口译语言教学的内容当然也应重视口头语言。这种口头语言包括A语和B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最需要提高的无疑是作为外语的英语口语(B语)。但是,作为口译教学内容的B语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口语课教学往往注重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言语的教学,如商店购物、机场接人、餐厅就餐等场合使用的日常表达用语,属于生活口语类。在口译活动中,译员虽然也需要这类口语,但是仅掌握这类口语是无法完成口译任务的。要想做好口译工作,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口译工作言语”。这是一种在社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某种工作之故而使用的特定的口语。与生活口语相比,因为使用的交际场合常为正式或者半正式,它的语级较高,可启用正式或者庄严语体;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信息量较大较浓缩不易记住需要比如笔记等口译技能帮助记忆;用词较为严谨,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很专业化,比如使用一些生僻的技术用语,这些场合惯用的套话等。“口译工作言语”在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却是译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和提高的。

因为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一般口译人才,需要用到交替传译技能,所以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听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辨别;口译短期记忆训练;口译笔记;目的语信息重组;演说技巧;数字传译技巧;译前准备技巧;协调能力训练等。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不尽相同。比如短时记忆训练可以通过复述练习、影子练习等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包括当众中英文演讲、就给定的主题和情景用中英文描述等,而笔记技能教学包括笔记符号的选择,链接关系的处理,笔记的布局原则等。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当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英语学习可以分为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基础阶段,学生的专业课开设较少,英语教学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多数高校周课时一般为四节到六节。提高阶段,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多数高校的英语课时被压缩至二节,英语学习进入专业英语学习(ESP)阶段,英语教学强调英文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运用,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很多高校也鼓励开设双语(英汉)专业课程。这种以内容为教学重点的课程(content-basedcourse)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做是提高阶段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受专业课程的挤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不论在基础阶段还是提高阶段都是较少的。口译教学安排应该尽可能结合英语课程进行。基础阶段,学生英文水平有限,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技能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不仅可以进行,而且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同时还能够减轻提高阶段口译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但是这时的口译教学只能算做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提高阶段,口译教学应该结合该阶段开设的专业英语(ESP),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强化口译技能和B语作为工作言语的教学。这时,口译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下面详细阐述。

1.基础阶段

在基础阶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一些口译技能训练,可以促进英语教学。这些技能涉及口译的各个环节,涉及听解、记忆、笔记、表达、译前准备等操作过程。

在精读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的口语语篇特征鲜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口译技能训练。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验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课的课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于2001年9月21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身份,请学生特别注意讲话是在9.11刚刚发生之后不久,作者发言的场合及目的听众组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在看课文之前对课文内容等进行预测,然后对照课文检验预测的准确程度进而讲解译前准备的口译知识。进入课文讲解阶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篇特征,逻辑结构等,熟悉此类讲话的结构措辞等。讲解完毕,引导学生进行断句、口头翻译成汉语等视译训练。为巩固学习成果,可以提供更多同类型讲话,供学生进一步练习。

口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解要求比一般人日常交际过程中的听解要求更高,更全面。不管学生将来是否继续口译学习,掌握口译员的理解技巧对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应对各种学生最为关心的听力考试及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等都将大有裨益。在听力课上可以融入口译听解技能教学,包括训练学生通过积极地听取材料有效理解不同的语体、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单位以及信息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脱离词语的束缚获取其中蕴含的意义、遇到数字、术语、模糊点等时如何应对等。随着听力课程的推进,听力材料的内容在不断加深,材料长度也逐渐增加。比如到了二年级有些听力教材的单篇材料长度达到将近400单词。受人类工作记忆容量(7+2个单位)和保持时间(2~15秒)的生理限制,即使学生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信息,也难以在听完后全部记住,如何记住理解了的信息以应对相关考试(比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部分的句子听写)就成了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口译员的脑记和笔记技能就可以融进听力课教学。比如教师可以讲解笔记符号的选用,如何做笔记最为省力,最应该记什么等,并结合材料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记笔记的意识。

当众清晰简洁流畅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口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要求大家当众阐述观点后,不妨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引入公共演说技能的教学,就语速与语调的控制、如何纠正不良表达方式等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

当然,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打好语言基础。口译技能教学只能见缝插针进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为其进行后续的口译学习准备条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提高阶段

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对部分英语程度较好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口译训练的条件更为成熟。首先,其时这些学生大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更为扎实;其次,学生英语学习进入提高阶段,专业英语课取代了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比例扩大,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这些都为口译教学的正式开展准备了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口译教师解决了专业术语方面的难题。这时,口译教学应该与英语语言教学脱离,单独开设。教学对象也不应该再是全体学生,而是英语程度尤其是听说水平较高的部分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口译人才,而非单独的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口译知识技能和进一步提高B语水平。

此阶段,口译知识技能的教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微观方面包括上面所说的口译分项技能,比如听取与分析技能、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表达能力、译前准备技巧等。这些技能在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只是有选择地作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手段穿行,并非教学重点,学生难以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到了三、四年级,口译教学应该全面地加强训练上述各项微技能。训练的方法可以参考其他类型口译教学,如采用复述练习、影子练习(ShadowingExercise)等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理解过程中的词语脱离练习等训练学生的听取与分析技能等。

宏观方面教学主要围绕如何训练学生把上述各种微观技巧协调运用于具体的口译任务。教学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因为该类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培养掌握一定交替传译技能的专业型一般口译人才。所以,设计选择口译任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可能的就业领域、甚至该领域内、行业内经常需要口译的场合(setting)等因素,选取一些典型的出现频率高的口译情景进行设计。

至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尤其是B语言水平虽然与基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一个合格的译员所需要的B语水平相比依然有相当的差距。口译教学依然需要非常重视学生B语水平的提高。不过,这时的英语教学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首先,英语语言教学不再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而是融入口译课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教学生译前准备技巧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口译任务对可能遇到的词汇术语等制作并记忆词汇表,进行听取与分析技能教学时让学生分析不同口头语篇熟悉其逻辑结构等。其次,这时英语学习的内容由基础阶段的普通用语为主转变为“口译工作言语”为主,是学生所学相关专业领域的典型口译情景所需的典型工作言语。比如,企业产品发表会,公司开业典礼致辞等场合的常用语体。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是教师要充分用好语文课,为学生练习口语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秉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还应该特别关注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把机会的天平向他们倾斜。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以上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回答问题成为少数同学“专利”的现象出现,效果非常明显。假如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单就这一形式,便可以为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提供不小的帮助。

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态度大方地回答问题,只是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我们要采取许多别的形式,真正使口语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复述能力的训练。

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这一点受到不少老师的重视。例如,要求学生在熟读《桃花源记》的基础上,根据适当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内容。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又可以提高其概括能力,效果是很好的。还必须进一步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主旨。除了复述课文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由学生轮流上台复述前一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时事新闻。这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看和听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学生不关心国内外大事,只关心一些娱乐八卦新闻,这对学习语文是很不利的。通过语文课引导学生复述时事新闻,有助于改变以上状况,一举多得。

(二)口头小作文。

复述课文内容或时事新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候需要讲清一件事,不一定有模子可套。所以,平时还多口头小作文。对口头小作文的要求不一定真正与写书面作文的要求一样,但基本程序可以参照。一是确定题目,可以跟踪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别的问题;二是结构、顺序等,跟书面作文一致。口头作文一开始比较难,可能不像书面作文,但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明显的进步。有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配合读书,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评价这本书,要求有理有据;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举行故事会。形式尽可能多样,目标就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举行小型辩论会。

这一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同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能力。前面提到有些学生当众说话时语无伦次,与思维比较混乱有关。学习辩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辩论时要求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缜密,既要善于抓住对方语言中的漏洞,又要防止自己的话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将辩论会搞得正规一些,像社会上通行的那样,也可以随便一点,搞成自由辩论,这更有利于调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有一次,我曾经在初三的学生中组织过关于“学生玩电脑游戏”的自由辩论会,结果是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演讲比赛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碰上需要向人介绍自己的主张、意见,或是需要说服、打动人家的场合。例如,班干部竞选,需要发表演讲。比较简单的演讲,初中生是能够做好的。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演讲的目的,想办法“打动”人,并适当介绍一些简单的演讲技巧。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可以将这类语文课与班级工作适当有机结合,这样,两方面工作都会更主动。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都非常有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训练重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甚至形成系列。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之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

首先,在事前应明确自己要讲清什么问题,中心是什么,说话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不要无的放矢,不着边际。说完了,要让人明白你究竟说什么,如果毫无头绪,摸不着头脑,那就等于没说,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其次要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若是东拉西扯、颠三倒四,也会使人听了不得要领,很难达到交际目的。

(二)说话要清楚、简洁。

有的同学讲了一大通,但就像一团乱麻,该讲清楚的不清楚。这就要求讲话者事先多思考,弄清楚讲的目的、对象、重点、方法、顺序和详略,只有先想清楚才能讲得清楚。另外,还要讲究简洁,不罗嗦。重复的话不要讲,该去掉的要舍得去掉,去掉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去掉那些口头禅或不必要的叹词。

(三)说话要连贯、严密。

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能够连接得上,严密是指说话有逻辑性。这都要求讲话者的思维应当连贯、严密。要力戒说话不经思考,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平时就要多注意这一点。

(四)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

当众讲话的方法与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心;教育;适当;惩罚

伴随着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大力提倡,目前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许多教师已逐渐放弃了惩罚教育,甚至将它看成是一个不能触摸的“高压线”。而同时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这是教育的一个“软肋”,愈发地放肆起来。于是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敢严加管教;“姑息纵容,明哲保身”成为教师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学生面前,一味地姑息迁就,是教育的一种苍白、软弱的表现。作为教师,适当地运用科学的“惩罚”教育是需要的。但我所说的“惩罚”教育与“体罚”完全不同。所谓的“惩罚”教育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使错误行为得以遏制。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得到一次震慑刺激,更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过失,让孩子勇于承担因自己的错误言行引起的后果,是责任感教育,更是一种爱的给予。

虽然适度的惩罚教育必不可少,但是一不小心,就会闯进“体罚”的。那么,如何科学、正确地使用处罚呢?我认为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明确区分“惩罚”教育与体罚

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关爱性的批评中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

二、明确惩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1.尊重性原则

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粗暴的批评、讽刺、嘲笑,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之举,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教育失败。因此在惩罚措施上,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

2.适度性原则

对学生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惩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修枝去杈”的过程。一棵树生了枝杈,影响到树木的生长,要想使其正常生长,就要对其“修枝去杈”,并且修剪要恰到好处。

3.最后性原则

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地关爱教育无效时才启用的。一般的学生犯错误,我们都是尽可能地使用说服引导,进行柔性教育,但对极少数学生,在多次进行柔性教育后仍然没有悔改的表现,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这时就必须启用惩罚,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实施惩罚教育时要注意技巧方法

爱之才罚之。我们惩罚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技巧方法,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惩罚教育对有些学生能起到幡然醒悟的作用,而对有些学生却只是隔靴搔痒或起逆反作用,这时教师要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在实施惩罚手段时,必须做到罚之有理,罚之服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被罚者心悦诚服,达到预期目的。那如何才能做到罚之有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如我班,在我刚接手时发现班里有几名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吃东西、讲话。这不仅影响了老师上课,还逐渐在班上滋生出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在多次口头教育之后,此类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班实行一个针对上课迟到、讲话、吃东西的惩罚措施:哪位同学有上述情形一次的,就罚他在班上给大家唱一首歌。有上述情形两次的,那就唱两首,如果更多,那我们就给他开个个人演唱会吧。一席话说的几位“当事人”涨红了脸,其中一个吐着舌头说:“不会吧,我唱歌很难听的。”果然这招非常见效,慑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个人表演的威胁,那些同学自然收敛了许多。偶尔有一两个再犯的,在班上面红耳赤地放歌一曲之后,再也不敢“争取”这种当众展示的待遇了。

“惩罚”教育是一副良药。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惩罚”教育的内涵和分寸,将严厉的惩罚化为关爱的春风,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春风雨露下健康成长。就让我们运用“惩罚教育”的武器,给予孩子一种更深沉广博的爱吧!

参考文献:

[1]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北京出版社,2006.

[2]任小艾.新世纪班主任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学苑创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教育杂志社

钟山风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政协江苏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