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1篇

其实我是一个看书很少的人,就是瞎看。苏格拉底(笑),弗洛依德,荣格也看,但都没看完过,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

为什么看呢?

有时候,比如说,我看弗洛依德在骂荣格,你为什么要骂他?反正就是从一个八卦的角度进入,还有就是看一些野史,艳史,正经历史书不愿意看,我的历史结构是跟各种演义,旁门左道混合在一起的,我的文学名著都是小人书教育。到今天为止,我看过的完整部头的书是鲁迅全集。

跟你谈话,你很认真,但总是情不自禁地要自嘲一下。

唉,总是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傻B(笑)。我总是挺分裂的,所以我讲一种分裂的东西就会讲得很好。

你是一个特别喜欢观察世界观察别人的人吗?

其实不是,我很懒得观察这个世界,我在某些层面来说,挺自闭的,我不是那种有很丰富的生活,有很多朋友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工作完了就回家睡觉。

这是搞喜剧的人的通例吗,他们大体都是比较严肃的人。

能量守恒嘛。你在一个方面过大了,你就得在另一个方面找一个反向平衡,不然就往一头倒了,过份严肃的人,要么就会具有一种喜剧视角,要不然就会变态。

这可能是你作品里的一个根子性的问题,解构一切。你好像不是那种拍感受的导演。

对,就是不热,很难因为一个环境,特别高兴,也很难有一个什么事儿特别悲伤。就是比较冷(笑)。但是很奇怪,看作品的时候会,看电影可以看哭,可以看笑。作为旁观者会被打动,但作为参与者不会。

你看哭的电影是什么?

很多,很容易,《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看电视剧我都哭(笑)。

你是一开始就要做美术,做电影吗?

对,画画我一直喜欢,找不到别的喜欢做的事儿,电影跟所有的小孩喜欢一样,没什么特殊,纯娱乐,到了北京才慢慢确定要拍电影。

做电影这个事儿,是因为这事儿更有成就感吗?

不是,因为画不了画。

电影比画画简单?

当然,电影当然比画画简单,能通过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复杂。但是画画可不是,你差那么一点灵感,差那么一点天赋,就是这一辈子都不成,当时是真绝望(笑)。

而且当一个二流导演比当一个二流画家的日子好过多了,二流导演过得丰衣足食的,二流画家可是要饿肚子的。

你还是一个特别精明的人。

对,当然当一个三流商人比一个一流的画家过得还好。

但是你还是不能做一个商人。

不能。商人可不容易,情商要高,我情商不够,就靠逻辑。但在中国要挣钱是不能有逻辑的,也不能讲理。当然大艺术家情商也很高,所以我也做不了一流的导演。

中国导演里谁是高情商的人?

导演不是很了解,我觉得冯小刚情商很高,看他的作品就能感觉到,他不是靠逻辑,他在送你到感动时就是那么轻轻的一下。但是逻辑不行啊。

因为他根本没往那儿使过劲儿。

你这样做电影会不会感觉很累?

累,确实很累,而情商高的人,一感觉,哦,不对,他们有直觉,

你也靠直觉,不可能不靠直觉的.

我不相信直觉,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直觉是来自经验的,你所谓的直觉,不过是你成长的经验而已,你经验多,就有直觉,经验少,你就没有直觉,所以机位往这儿一摆,我的直觉就觉得不对,因为你已拍了十几年了二十年了(笑)。

但中国电影来说,还真是缺你这种逻辑性特别强的导演。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初等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现状 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中等师范学校开始撤销、改制、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师范专科或高职院校。

2005年3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松原市唯一的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校。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品牌专业,2001年挂靠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正式招收并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毕业生,学院成立以后经教育部批准保留了这一传统的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暴露了多方面的问题,仅就课程设置来说,与各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感觉长此下去,这种差异势必会造成在小学师资培养规格认识上的混乱,使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难以深入发展,进而对小学师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认识不清,理解偏颇,因此,笔者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研究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厘清我们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搞好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能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就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的课程设置的现状来说,内容上,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课程模块,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朗读与演讲、写字等;三是教育课程模块,它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特色,包括小学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师口语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基于一种实践的环境下开展的“直接性的教学活动,是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在课堂真实的情境里,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从课程形式上,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又可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成为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或骨干教师。侧重的方面即可通过分方向的选修来实现。选修类课程包括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等。

以上四类课程内容,各类课程学分差异比较大,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20.5%,最高为40%;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18%,最高为81.5%;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40%;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20%。其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相比,相差更为悬殊,比例为2∶1。由此可见,师范教育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基本规格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课程设置取向的明显不同。

透过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看出,师范教育系基于“定格在专科”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向传统的培养专科的高师课程标准看齐,以学科课程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自身学术水平的标准。认为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起点和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学术水平。基于这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师范教育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导致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弱”。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6年里,由于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少理论指导和成型的借鉴模式,只能在一定的模式上参照过去高师、中师办学经验,或借鉴本科大学办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理解进行实践探索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性轻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中师的办学思想,套用高等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3篇

一、从“理智取向”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

所谓“特质模式”,即通过对成熟专业的(如医生、律师)专业特征进行归纳式分析,形成“专业标准”,再以“专业标准”为参照目标来进行课程建构,希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达到专业水平,步入专业的行列。“特质模式”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形成“专业标准”;二是分析教师职业现状,找出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三是进行“专业化设计”,即采取措施缩短或消除教师职业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可见,“特质模式”是“泰勒模式”的具体应用,是以“专业标准”为目标,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编制课程的。“特质模式”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和控制,与我国中学教育的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与“目标模式”类似,“特质模式”的整个过程是“工具主义”的,是控制本位的,它同样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把教师和学生限定在预定的理性知识的“围墙”之中,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发展。当把“特质模式”移入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时,因其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相冲突,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以至于出现了在各个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小学教育”专业特征不够突出;与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针对性的理解存在偏差等一系列问题[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的根源在于“特质模式”的理智取向及演绎式的研究方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换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重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当前,伴随着诸如现象学、诠释学、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实践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属于批判型或解释型知识,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知识类型,因此,实践性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4]。实践性研究要求我们在实践取向下从小学教师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来思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特性由教学活动的对象所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对象是以感性活动为主的低龄儿童,这就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复杂性、生成性、变化性与创新性。小学教师的各种知识、技能、情意、信念必须整合到现实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教学活动的认识、理解、操控和艺术化才能彰显其价值;也只有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小学教师,才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特性保持其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生成其实践智慧。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才认为,“知识传授者”、“技能熟练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均不能恰当突出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追求并拥有高度实践智慧的“实践家”才是当代小学教师新形象[5]。因此,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起点绝非教师的应然素质,而是充满实践性的现实的小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绝非纯粹的演绎法,而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二、回归现实教学活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构想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强调从现实的教学活动入手,通过分析现实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教师怎样实现对现实教学活动的掌控来建立课程模块,形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教师掌控教学活动及其方式

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因素具有主导性作用。没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各个教学因素便无法产生作用和合力,教学活动也就无从展开。关于“教师如何掌控教学活动”的争论由来已久,“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集中地体现这一争论。施瓦布在论述其课程探究的实践模式时指出,影响实践问题的教育理论是多元的,关于“教什么”和“学什么”等课程问题的抉择并不受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根据地对所有有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因此,“择宜”是解决课程问题的重要方式[6]。这为我们理解“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提供了思路:教学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活动,每种因素的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用来解释的理论也不同,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各种方式(包括科学与艺术)综合运行的活动,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科学的或艺术的)都不能全面解释教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不论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科学”和“艺术”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除“科学”与“艺术”两种基本方式外,在二者之间,教学活动是否还存在其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运行方式呢?有学者将“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点,认为“技术类课程”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艺术的重要课程形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7]。因此,教学技术可被看作是教学从科学走向艺术的中介或转折点,同样,它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运行着,其中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是其两种基本方式,技术的方式是实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转化点,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三种方式紧密联系,相互转化,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

(二)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教学活动及其划分

显然,现实的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考虑到小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划分须在系统论的观点下,遵循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时空”出发,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由此,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三大阶段:教学前活动、教学中活动和教学后活动。在每个阶段,我们用“教学实践问题”来展示教师要做的努力,即将教学活动转化为连续性的教学实践问题。

1.教学前活动。教学前活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准备性活动。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了解学生?(2)怎样认识教学内容?(3)怎样设计(连接学生与教材)过程?

2.教学中活动。教学中活动是教学前活动的具体展开阶段。在教学活动的常式(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教学活动的变式)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呈现教学内容?(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怎样对学生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升华?

3.教学后活动。教学后活动是教学中活动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总结与重新开始阶段。教学后活动主要解决两个实践问题:(1)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2)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块构成

以现实教学活动为基点,提高“教学活动———教师素养———课程体系”三者的一致性程度,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思路下,将现实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方式相结合,形成基本的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中有体现本模块主题的基本实践问题,将每个模块中的实践问题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方式相结合,则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子模块。详细内容见表1。这样,每一个课程子模块都有其较为具体的实践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再通过过滤重复和宏观权衡,便形成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 理论 小学教育 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分析

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逻辑以及读写两个方面,而应该扩展到人类真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智能的突出表现,并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智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优异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的良好的补充和发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关注小学生的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小学生的多元化合理的评价。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包含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多个方面,鉴于每个学生其生长的环境、性格以及兴趣都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发展,应该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每个学生将来成才的具体实现,因此小学教育被人们广泛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运用到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是因为小学教育的特殊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校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对多元智能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准确地把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具体的方法,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通过对某一单一学科的掌握获得,实践表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相作用才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多学科的建设,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让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互相的渗透和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而综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比较常见的还是以单一学科为主,以数学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这种小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小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并不利于未来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方式,它倡导多元以及开放,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前提,并且要尝试培养学生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在充分研究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之后,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全面理解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实施依据,帮助小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小学教育中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课堂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新时期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上,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应该以突出某一项学科为特色进行教育,而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最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不科学与不完善的。从客观上来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开发,使得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显示出比较弱的能力,其实每个小学生都是非常具有潜能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比如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兴趣来促进和引发学生智能的成长,使小学生的心智达到一定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通过强调创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使我国小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W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5篇

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条件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政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政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独立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政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政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政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政治立场,以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