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流转土地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流转;财政金融支持;国外借鉴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9-0080-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以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漯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相关产业生产规模,促进了税收收入增长,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有效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通过财政、金融的有力支持,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产生了积极影响。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漯河市县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研究,为各级决策层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土地流转主要形式
截至2009年底,漯河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共有239.9万亩,承包农户50.6万户,劳动力119.4万人,其中流转土地面积20.6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土地流转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采用出租方式的有10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8.8%;转包的有8.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7%。目前,漯河市土地流转组织形式不断趋于理性化,据调查,截至2009年底,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面积5.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5.8%;委托乡村组织流转面积2.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4%。
(二)土地流转成效显著
1.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土地流转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上效果显著。如:舞阳县设立了盐化工业区5个,拆迁行政村1个,集中建房安置村民129户,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在35%以上。
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产出效益得到了提高。对于转出土地的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打工,或者被返聘,增加了劳务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户来说,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各种成本,增加收入。对源汇区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显示,2009年,该区实行“用者提出、乡村牵线、双方确定”的土地流转政策,成功实现协商流转土地9000亩。靠土地流转政策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年创利润6000万元,8000多个农民不但可以每年得到900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其中5000多人还以参与“反租倒包”、不出村直接受雇打工等形式就业,仅此一项,即可增加农民受益3400万元;2000余个农民脱离农活外出务工,年收入2600万元。
3.有利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截至2009年底,漯河市已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6个。从业务范围来看,种植业方面有38家,养殖业方面有36家,从事技术、信息等服务的有22家。从出资金额来看,出资金额在100万~500万元的有26家,500万~1000万元的有4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从成员人数来看,成员在50人以上的有26个。从成员类别来看,总成员901人中有农民875人。从发展类型来看,有农业专家参与型、基层干部领办型、产业能人主导型等几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闯市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自我服务等多种形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类型和载体。
4.有利于催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据对漯河市大郭乡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该乡以招商的理念推进土地的有效流转,采取招大户、招能人、招公司的办法,带动了当地农民形成一村一产业为主的专业村发展格局。通过联合承包模式建成烟叶千亩示范点4个,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条件,为烟叶“工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烟叶生产实现了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规模养殖场、木材加工厂、农机服务队等各类创业项目遍地开花,自发形成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纣北为龙头的养殖小区,形成了岗杨为主的粮食加工,建材加工的工业小区,催生了以岗杨为主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以各种示范点为重点,累计投资260多万元对3万多亩的中低田进行了改造,整修农用道路32.6公里,开挖整修排涝沟23公里,先后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农田水利示范点四个,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5.有利于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当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现实选择。从临颍县土地流转的情况来看,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占全县土地流转的80%,主要是烟叶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业项目。土地流转的实施,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统一机耕、统一育苗供苗、统一供肥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化,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
6.有利于相关产业规模扩大,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城镇就业和农民增收。
通过对舞阳县盐化工产业的调查显示,舞阳县河南金大地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2004年10月注册成立的大型民营企业,位于城南盐化工工业园区,占地800亩,总投资26.5亿元,通过扩大规模、收购改造、修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成为舞阳县税收增长的支柱产业,2009年舞阳县盐化工产业实现税收3187万元,占舞阳县财政收入的14.1%。同时,盐化工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盐与碱等下游产品的生产带动周边运输业、餐饮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间接吸纳1.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9年,舞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增长18.5%。
二、财政资金支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一)财政资金支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土地流转方式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使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方面建设不断发展。2009年,漯河市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道路建设、农业等方面的支出和补贴6524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0.74%,较2008年的47272万元增支17969万元,增长38.01%。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乡村城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财政资金支持“三农”情况看,对农业生产方面的补贴较弱,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体系不畅,各项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小;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农民工外出就业
竞争能力差;农业科技投入薄弱,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龙头企业财政支持力度小,减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步伐的提高。
三、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目前,漯河市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各银行对农户的信贷品种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3种。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2.73亿元,其中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分别占53.8%、3.2%和2.6%,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贷款增速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需求。漯河市现有流转土地中种植粮食作物的达10.4万亩,占50%以上,但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不足40%。受资金供给的影响,农业经营企业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松散。据调查,土地流转前,农户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基本生产资料,需求额为3万元;土地流转后,农户开始进行规模生产经营,贷款多用于购买大型现代化机械、引进新技术等,贷款需求额明显增大,达8万元。而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农户贷款最高额度仅为5万元。据初步测算,按现有的土地流转规模,全市资金缺口在7亿元左右。
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近两年受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国家“一号”支农政策的落实,漯河市农业贷款正在逐步增长。2007、2008年漯河市农业贷款分别为39.27亿元和38.82亿元,2009年,农业贷款余额为32.73万元,农业贷款占比分别为17%和19%和14%。
2.农业贷款品种不能满足土地流转需求。目前全市金融机构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只有小额农户贷款,主要形式为农户联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信贷品种单一,担保额度较低。存在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不能有效满足土地流转的需要,以及贷款抵押担保条件过高或手续过于繁杂和繁琐的现象。
3.现有金融制度在对农业贷款的抵押担保、利息优惠、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方面不能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目前漯河市实行2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的有5.7万亩,仅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7.7%。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地承包大户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得到贷款支持。
4.农业保险缺位。据调查,保险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品种较少,老百姓对能够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的农险充满了期待,尤其对风险较高的养殖业保险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农业保险覆盖面窄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自然灾害难以预知,保险公司开展动力不足,以致险种较少;另一方面农户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部分参保意识不强,均造成农业保险严重缺位。
四、国外促进土地流转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借鉴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专门制定和实施了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建立专门金融机构
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从事农业贷款,很多国家为了促进土地集中,建立了专门的农业贷款机构。如美国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成立了农业贷款局和两种农业信贷机构即联邦土地银行和合资土地银行,发放长期低利抵押贷款以资助大农场购买土地、农场设备、农业机械、肥料及修造建筑物。1923年的“农业信贷法”规定建立12家中期信贷银行资助大农场实现机械化。美国还有农场主家庭管理局、生产信贷协会等为农场主服务的金融机构。1985年美国农业信贷体系内还被允许设立一个资本公司,该公司可以发行债券和票据,筹集其他资金用于解决农业信贷体系内部银行的财务困难。阿根廷也曾成立了官方信贷机构(国民银行)为农场购置大型农机具、设施提供补贴性贷款。
(二)贷款利息优惠
原联邦德国政府规定: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贷款年利率为8~12%,而10公顷以上农场的贷款年利率只为3~5%。法国为了鼓励土地集中,在1960~1962年通过的《农业指导法》和《农业指导补充法》中规定,对为了扩大规模而购买土地和农业机械的大农户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美国政府在19世纪20年代也曾以低息贷款资助农场主购买土地和其他固定生产资料。日本政府在六、七十年代曾提供优惠贷款给农户购买土地,并且鼓励对大农户的贷款,如1977年日本都府县不满0.5公顷的小农户获得长期低息贷款的比重仅为11.4%,而拥有土地在2公顷以上的大农户获得的低息贷款比重高达55.9%。印度政府也曾提供低息贷款给农户购买土地、农业机械和修建其他基础设施。
(三)贷款期限优惠
不少国家除了对大农户的利息优惠外,为了适应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在贷款期限上也实施优惠政策,即为大农户提供长期贷款。如德国政府给大农户的贷款期限可长达20年,法国政府向大农户大量发放期限长达2~15年不等的长期贷款。
(四)政府为农户贷款提供抵押担保
为了解决农户在贷款时遇到的抵押担保困难,有些国家以政府的名义为农户贷款进行担保,如美国、德国等的土地银行发放以农业土地为抵押标的物的贷款。
(五)对农业贷款进行财政补贴
各国政府在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提供低息贷款的同时,也对金融机构实行相应的财政贴息,以补偿金融机构的机会成本。如法国、德国政府都曾规定:金融机构对农业优惠贷款的利息和市场利息的差额由国家财政负担。法国政府给予的这种补助金占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比重由1964年的21%上升至1978年的60%。
五、政策建议
(一)建议出台政策,明确土地流转流程
由乡镇负责对合同进行审查、监督,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各县区要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档案和台账,实行大户登记备案制度。设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乡镇一级要尽快建立土地流转仲裁机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组织。在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乡镇设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托管服务站。
(二)完善农村贷款抵押担保体系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条件和范围,适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价值认定和抵押登记制度,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最微观的农村社区性互助合作组织为基础,积极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将农业的风险管理与灾害补偿制度建设建立在组织农民自主抗灾、风险互助的社会基础之上,完善
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农业互助保险机构为补充的多层、全方位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鼓励农户参加财产保险、种植保险、养殖保险及其他保险业务,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四)增强农村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将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同时大力整合现有支农资源,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
(五)构建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体系
不断加强各项补贴政策,增加粮食补贴资金,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调整补贴重点;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强农民工外出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进村入户,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此带动农民致富。
(六)培育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实行土地转出奖励政策。对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并签订流转合同5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一定额度的补助。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发展二、三产业,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昌平.土地流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光明日报.2010-2-19.
[2]田静婷.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述评[0L].国研网.
[3]刘金坪.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J].西部金融,2009,(5).
[4]张 俊.国外土地流转研究与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
[5]罗进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5-01
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地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现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现状改善,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中国实施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努力。在众多农业发展政策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新时期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虽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当前还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
(一)被动性
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土地的转包情况在逐渐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其去向和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转包在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是无法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1]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序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土地纠纷等问题。
(二)不顺畅
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流转不畅,这些影响土地流转不畅的因素主要有:当前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完善的现状;当前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没有形成;土地供需受到限制等等。虽然实施土地流转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依然存在不顺畅的问题。
(三)不规范
农村地区和城市存在差异性,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多在城市地区实施,而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相对较少,除非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会在农村实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实施的政策,也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献制度,造成无法有效的实施。例如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就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很多土地流转都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相对分散、零碎等等。
综合进行分析,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二、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经济实力,为了有效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国家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制定、法律等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人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也将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分配中产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多以户为主,土地分布相对的分散和零碎,单一进行土地的耕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很多农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将农业种植规模进行扩大,实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到其他行业、产业中发展,而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其农业生产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土地流转将农业种植中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机械直接和间接投入,在也不断地提升,这些和农业生产机械、种植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将农民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集中管理和集中经营,形成农业种植特色,促进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在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时代和发展向相适应,努力的向国际上其他国际的经济实力靠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需要在大力的进行农业发展,将三农问题解决,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实施土地流转,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将农业、农村等相关的问题解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农业发展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虽然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的被解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思考;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推进土地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强化考核等措施,土地流转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流转特点来看,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已由过去的转让、互换为主逐步向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灵活多样形式转变。从流转用途上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用于建设粮食功能区和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也有部分结合了观光农业,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虽然我县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流转行为欠规范、规模流转难度大等问题,需在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流转行为、深化政府服务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引导,努力推进。
二、推进我县土地流转的思考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现就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下思考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土地流转认识。大力宣传我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让广大农民提高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能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组整畈集中连片流转。
2.严格依法有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1)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合同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内容包括:一是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方享受优先承包权;二是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三是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由双方协商并逐年递增;四是合同应明确流转期满后,续约或不续约的条件。
(2)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各村要落实专人,妥善保管土地流转合同,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清册,及时记载土地流转情况,并做好土地流转合同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3.深化政府服务,夯实土地流转基础
(1)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在二轮土地承包及完善的基础上,按省市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基础。
(2)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制度。根据淳安县实际,建议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且签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使农业经营主体有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物,为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提供支撑,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4.建立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和完善有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开展土地流出农民就业培训和援助制度。建议加强对土地长期流转农户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帮扶创业就业,促进流转农户转业转岗。对长期全部流转土地的农户创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对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大龄人员(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上)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经乡镇证明,县人社部门审核,按相关文件规定享受县有关扶持政策。
(2)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专项用于补偿因经营主体无法履行合同给流出农户所造成的流转费损失。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和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组成。县、乡镇两级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分别按一定标准安排,并列入县乡年度财政预算。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由村按一定标准提取,并上缴乡镇统一专账管理。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按一定标准向村集体交纳后,由村上缴乡镇统一建立专账管理。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大对仲裁机构建设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仲裁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土地流转平台
(1)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增强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确定专职信息员,负责做好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和招商工作,促进土地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2)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各类产权资源流转进入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建立县和乡镇分级办理机制,规范产权交易流程,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与指导。
6.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1)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按照“主体职业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培育发展高标准、高效益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并给予资金扶持;二是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以“管理民主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为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督查和指导,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
为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文就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深入基层的调研,谈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土地流转整体情况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多四少”:
1.自发流转多,有序流转少。目前,我县农民自发流转的占80%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20%,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农户之间。
2.代耕转包多,其他形式少。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代耕转包、出租两种,但由于代耕转包或出租土地不需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大多数农民转包或出租土地时并没经过村级组织,也没办理合同鉴证手续。据调查,有85%的转包和出租土地没有办理合同鉴证手续。转让、互换、入股等其他流转形式进程缓慢。
3.短期流转多,长期流转少。由于出让方担心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担心政策变化,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大多数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据调查,我县土地流转期在两年以内的占到了80%以上,大部分是一年一签,一般的经营者不敢过多投入,造成流转效益低下,影响土地流转。
4.口头流转多,书面合同少。目前,我县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不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协议,也内容简单,形式不规范不健全。一旦发生矛盾,容易引发土地纠纷,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集约经营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着重解决对土地流转认识不深不透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注意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增强土地流转的信心,促进农民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土地流转中来。要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绝不能搞行政命令。
第二,加强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做好土地流转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必须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农业经管部门要帮助农民群众做好流转合同签订前的指导、审查,对已签订合同进行登记备案,出现纠纷后进行调解和仲裁。乡与村必须监督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土地流转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尤其是要建立信息平台,提供土地供求信息。还要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三,加强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必须符合现行土地政策和中央精神,必须规范操作与管理。政府要研究制定规范土地流转的措施,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做法;问题;对策;贵州福泉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43-01
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提高土地经营效率,能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一定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1-4]。
1 基本情况
福泉市辖9个镇6个乡2个办事处,60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987个村(居)民组,国土面积1 688 km2,人口32万人,其中农户7.4万户、农业人口25.4万人,耕地面积1.55万hm2。截至2013年3月底,土地流转面积4 253.33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7.5%。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转包、转让、互换和出租4种。全市共转包土地面积217.33 hm2,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1%;共转让土地110.67 hm2,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5%。福泉市土地流转主体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大户承包型。种养植大户流转多家农户土地进行集中耕种。二是企业带动型。企业流转农户的土地建立设施农业或办企业。三是合作社带动型。合作社直接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或组织社员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开展规范规模种植。共有15个合作社流转土地606.67 hm2,占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6.1%。四是农户相互流转型。土地零星分散的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开展种植。
2 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宣传围绕新一轮土地承包政策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扶持及相关农村体制改革等政策,福泉市利用召开各种培训会和赶场天或各种节会等机会,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知晓率。二是配资源调结构、政策扶持引导。紧扣实施“185”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建设和农民对土地赖以生存的资源调配,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土地流转。三是强化中介服务,促进有序流转。为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中介组织搞好服务,如藜山乡建立土地信托流转服务中心1个、土地信托流转服务站3个、土地信托流转服务点76个,指导和服务全乡土地流转。四是坚持增收原则,维护群众利益。在农民土地进行流转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保证农民的土地流转费高于当年的土地收益,达到稳赚;被流转土地的农民要优先安排就地务工,达到好赚;让农民开展多种农村经营,达到多赚。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不够大,流转面积小。目前,福泉市流转土地的面积较少,产业不够强,土地资源未完全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手续不规范。除企业和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手续较为规范外,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以口头协商多,自发流转的农户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范围内流转,有文字协议的不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存在流转主体错位的现象,手续不规范,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三是信息不对称,流转不够快。信息还不够畅通,土地流转的供求双方消息不能及时沟通,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的情况,导致部分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和流转效率较低。四是依法流转需加强,社会诚信需巩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利益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有违反合同、协议的情况,加上诚信意识不强,往往不履行承诺。在业主投入大量资金后,不遵守诺言,要求退还土地、更改协议等,导致部分业主不敢投入资金,产业发展不大,示范作用不够明显。
4 对策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强化产业带流转。以三化同步为统领,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特别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让企业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中发挥调配土地资源的作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二是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三是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强土地流转的引导。由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在县、乡村建立日常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抓土地流转工作。四是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在全市各乡镇建立土地信托流转服务点等中介服务组织,通过该组织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及时解决供求双方消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行,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实现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五是加强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力度。在具体的土地流转工作中,坚决做到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不回避矛盾,保证出现纠纷就及时解决。
5 参考文献
[1] 胡长青,赵登宏,刘惠.彭阳县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95-97.
[2] 田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4(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