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1篇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概括性的学科。对于思维相对简单的小学生而言,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并不简单。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趣,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指导思想,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下学习和体验数学。进行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瞬间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方式不但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益处

1.1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在一分钟内,兔子跑了200米,乌龟爬了10米,试问乌龟爬的距离是兔子的几分之几?通过情景创设,把枯燥的分数运算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1.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学习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性的知识让小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和了解数学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1.3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长期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是它的显著特征。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情境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2.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

2.1情境创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把握这一重要原则。在学习“乘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进行如下情境创设:全班40名同学一起去动物园玩耍,已知门票价格是20元/张,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2.2情境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使创设的情境贴合生活实际。在学习“除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他共六口人,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回家,试问怎么切才能保证每人所吃的块数一样?每人能吃西瓜的几分之几?

2.3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谨记: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试问,如果脱离了数学知识,那么情境的创设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教师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这一举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完全没有意义。

3.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经过慎重地考虑,以便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保证所创设情境中的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情境创设要为数学教学服务,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要保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再次,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注重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国.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小学版),2013,(2)

[2]瞿竹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5)

[3]魏明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J].新课程导学,2013,(2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法;课堂气氛

一、趣味性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面对天性好动、爱玩且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想要让他们一直保持对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易事,因而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那样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觉枯燥和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采用趣味性教学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轻松、舒适、欢乐的课堂气氛,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加自由和开放,能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趣味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热情地从事学习与探索的关键,对智力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中的愉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

在课堂中巧设疑问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巧的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那些平时较为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来。如向学生提问:“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了她的第21个生日,请问你知道她的年龄是多大吗?”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刻讨论起来,为什么奶奶才过了21个生日呢?这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暗示今天课堂中要学习的内容是“年、月、日”。学生们于是好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认真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3.组织数学竞赛

在教学中组织各类数学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定期进行口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并颁发小奖状,同时鼓励未获胜的同学在下次比赛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以此激励他们主动学习。

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想要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形式,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独特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开展趣味性教学。比如,可以推行国外教学中使用的角色扮演法,针对小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让他们扮演自己想要扮演的各类角色,充分展示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孩子扮演老师,自行准备教案和“讲课”内容。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出丑,事前他们肯定会为了这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能促进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并增强自学能力。

5.培养教师的个人魅力,让课堂充满趣味

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个人魅力大的教师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追捧,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其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感染其周围的学生,并在学生中产生向心力。因此,便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跟教师交流起来更加亲切。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此前他们对这门课程枯燥、乏味的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成祥东.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性教学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2):68-69.

[2]郭文康.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趣味性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3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90-0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

1.1存在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形式化,多媒体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购买了多媒体设备,甚至构建了专门化的计算机教室,但实际教学活动中对这些资源的使用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制作教学课件和对计算机效果的使用上,而忽视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导致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欠缺必要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影响课堂进程。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对软件和硬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备故障或程序崩溃等问题,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利,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率。在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容易出现素材堆积、内容繁杂、逻辑混乱、设计单调等问题,大量内容的展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仍然在被动接受知识。

再次,课件内容繁杂,偏离整合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做一些过犹不及的事情,对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过分依赖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不但多媒体教学环境没有发挥出来,原本课堂的美感也消失不见。在多媒体技术上大量精力的耗费也造成了一种隐性的资源浪费。

1.2问题归因

教师方面,对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解不透彻,以至于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处在媒体观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对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不当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对多媒体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高于对多媒体软件的投入,没有好的软件,多媒体设备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校制度方面,在全面开展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硬件设备的建设方面,对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组织保障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2促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整合的建议

2.1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体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其次,学校要逐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再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多媒体技术指导小组,创建良好的宽松氛围,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网络手段,与广大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在交流中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求得到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学校课堂优质化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计算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真正使课堂教学转变的高效,有趣味性,不能只依赖于这一种教学手段。

2.2多媒体的应用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理解,而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就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凭借自身的音响、动画融为一体的优势,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感性经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尽量直观展现教学内容。另外小学生课堂上对学习的参与往往带有感彩,投入的精力与情绪的高低有关,教师要通过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日常生活中学生骑自行车等的生活画面。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自行车、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区别,哪一种适合作轮子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也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一方面要重视逼真情境的创设,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数学知识大都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同生活中经验相联系,如平时买东西、量身高、看钟表时间等等,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时,会在无意中加快教学速度,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规划课堂结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思维活跃时间,如可以适当停顿或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结语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特点和学生思维的把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即墨市普东镇抬头小学,山东即墨266234)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 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3-02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精彩有效的课堂生成一定源于精心的课堂设计。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设计理念,从有效提问、有效讲授和有效探究等方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1.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有效提问为纽带,启发学生思考,调节教学进程。新课程提倡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所谓数学问题的情境化策略是将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转化成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在对这些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是自然而有效的,它得到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强力支撑,满足了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更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比如教学名数的改写,常常遇到这样的例题:1米30厘米=()米。若将这一习题改成:冬冬和芳芳都认为自己比对方高,比来比去相持不下,于是他们找李老师当裁判,李老师给他们俩量了量,说“冬冬129厘米,芳芳1米30厘米。”你知道他们俩谁高一些吗?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理解。把“名数改写”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熟悉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场景,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有效讲授,促进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的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说明和呈现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算理,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行为。讲授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向多人传授数学知识、概括数学方法,解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

讲授要合理把握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呈现的内容太多、太难,会超出学生的知识理解范围而形成“困惑”,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讲授时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经验和理解能力出发,对讲授内容合理安排,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进行分解,逐层突破。

3.有效探究,塑造学生数学思维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是通过对比三组相等的算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来记忆乘法分配律,这样使得学生在运用时容易混淆和出错。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的探究过程:

教师:学校今年上半年购进25个足球,每个120元,下半年购进35个足球,价格不变。今年学校买足球共花了多少元?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学生:120X25+120X35,(25+35)/120

教师:这两个算式算得的结果相同吗?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算理吗?

教师:25个120加35个120得多少个120?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算理解释书上的三组算式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从上面四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准确把握,采取以上抽茧拔丝式的探究策略,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和规律的探寻两方面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获得,印象更加深刻持久。

总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成为一个口号,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真正把关注学生发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数学;课堂教学;转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西部落后地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加强,广大一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社会和家长的期望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下面谈谈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展新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

1 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的教,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者,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好好听讲就行了,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按规定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是滔滔不绝,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学生缺少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论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协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不仅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考虑到学生怎样学。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如我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先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价格的质量,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在创新课堂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

3.1 创设情境,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如果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数学思维训练难于进行。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差的,评价时一定要因人而异,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2 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还要注重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的相互渗透和交替使用,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先从实际问题引入:同学们做操,每行20人,排成14行,共有多少同学?先由学生尝试解决。同学们分别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能否用竖式表示。从这样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自己把新的算法创造出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锤炼了思维。新课程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交流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严重扼杀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要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3 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一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根据际问题和自己的理解水平,分别列出了不同的两个算式,教师让学生各自把自己的算式讲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争论非常激烈,老师又不便过早下结论,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情感和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