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小学中将如此丰富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实现?即,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对处于教育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么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常常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因深刻领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新要求,而狭隘地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另辟新径。
其实,不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教育要求,都是在原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中诞生的。正是因为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产物。也就因此,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学校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善于利用这种联系,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帮助教师很快适应和接纳新的教育要求、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降低其压力与挫败感。基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认为,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的梦想。
经过实践的摸索与思考,我们发现,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完全可能、也完全可行的。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和教师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我们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根本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其次,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是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
如,在语文课《鸟》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但是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如前所述,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亦然。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善于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重压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缴械投降,或放弃这个同学群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或选择破罐破摔、放弃与同学竞争和向上的机会,或无法承受而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无法上学。这点在中学生中更为突出。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此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看待教师的眼光。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同伴、教师—家长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一,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数学课关于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提请教师在教学举例时选用学生自己每天的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还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一生,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由此学会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二,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其实它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学生除却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就是课下、课余以及其它休息时间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这通常就是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应成为继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的又一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
由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而且正是以育人为主。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必要的。通常,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以及结课后、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其实,这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如,某一年级教师每天利用下午上课前的预备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故事天天连续。结果,不出一周,全班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没有了。而且,讲故事成为了班级的保留项目,一口气讲到现在三年级了还在讲,只是讲故事的人慢慢变了,不知何时变成了同学。
讲的故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童话、神话,变成了文学名著、变成了国内外大事、变成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接龙、变成了自创自编自导的创作、变成了辩论赛等等,就在这些变化当中,孩子们成长的很快,不仅学会了守时、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善创造、善想象、会表达、充满自信并且与人合作等种种优良的心理品质,班级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另外一个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教师,她把班级管理的很多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并把很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管委员会去处理。结果,班主任省心了,可班级奖状却一个接一个捧了回来。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班法,学生执行起来自觉多了,而且因为是自己执行、自己监督,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完全能依法办事、毫不留情,被处罚的学生对受到的处罚也心甘情愿、坦然接受。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班风变了,学生们学会了关爱,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落后的学生也得到了友好的帮助并获得较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个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组织、合作能力也都加强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仍采用陈旧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有效的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自然无法提升。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途径去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课堂气氛较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调查,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学生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所占据,没有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课堂的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经常性的开小差,数学活动方式单一,创新性不够,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
二、提升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⒖翁媒换寡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育课堂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思维,或是思维被局限于教师所呈现的框里,无法有效的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章节时,在碰到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这道题要怎么算,一下子就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道题面积的算法,等待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这道题时哪些点没有考虑清楚,教师在对学生做的题目进行点评后,再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开发学生大脑
小学数学是一门包含算数、图像认识、单位认识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的任务是对一些知识进行认识,但是随着对课文认识内容的加强及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认识数字,但是慢慢的学生就要学会算数的运算,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投身于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的发挥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小数除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多出一些类似的题目,或是通过小数除法的学习延伸出其它数学知识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计算,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大脑思考,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对比:言语形式的内涵清晰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言语形式服务于言语内容,言语内容依赖于言语形式。相对于言语内容的感悟,言语形式的感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言语形式隐含于言语内容之中,按部就班地解读,学生难以发现;就事论事地讲述,学生难以领悟。为此,可通过教材改造,让表达方法凸显起来,清晰起来。这样,可再现作者的思维,亲历写作的过程,以加深文意的感受,促进文法的领悟。
二、示错:言语形式的准确理解
言语形式因言语内容而决定,言语内容以言语形式为凭借。可见,一切言语形式既是言语现象,更有实质需要。小学生阅读多关注内容,一旦引领他们关注言语形式,他们很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运用往往依葫芦画瓢,机械地模仿,难以准确地迁移。为此,可巧妙示错,超前调控,促其正确把握,准确迁移。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把握了“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自己运用便容易出现“机械地运用”及“惟数字是用”的错误。为此,学生解言语形式后,教者这样引导:一同学学习运用数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写了家庭的变化,请好好读读,你觉得片段中的数字好在哪里?为什么?
为强化示错效应,教学过程中,教者不要轻易点破,而要巧妙用错,细心引领,促其顿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获得准确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三、融合:言语形式的魅力彰显
言语方式的魅力只有在言语内容中才能显示,言语方式的运用唯有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凸显。从教学现状看,少数教师忽视言语形式与言语活动的融合,难以彰显语言的魅力;忽视形式迁移与文本内容的沟通,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为彰显语言魅力,提升迁移效率,须将言语方式的领悟与言语内容的感悟融合一体。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语言特色是通过细节凸显凡卡的悲惨命运,一般教师对“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会去关注,而“准备写信”和“美好梦境”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缺乏深度,对言语魅力的感受缺乏整体。因此,在关注“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同时,对开头和结尾可做如下处理:
体会“准备写信”的潜心之笔。文中准备写信这样叙述:“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对此,可引导细心阅读,揣摩内涵:你认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很可能是凡卡早先准备的,“小瓶”、“笔尖生锈”、“揉皱”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将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发现,这既说明凡卡的聪明,又说明他为写这封信绞尽了脑汁,这与课文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命运的悲惨。可见,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
体会“美好梦境”的画龙点睛。文中的“美好梦境”这样叙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对此可这样引导:读了这段细节,你高兴吗?为什么?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凡卡的希望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因为那封没有地址的信爷爷不会收到,即使能够收到,爷爷也不会带他回乡下去,因为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要有能力带他回家,就不会送他去当学徒了。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意味深长的结尾中加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感受,体会了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
四、迁移:言语形式的内化运用
在英语课堂上运用活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正符合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活动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英语教学活动可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和交际活动。
一、英语教学中的呈现活动
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是新语言。同一语言的呈现也要随时间、场合、情景的不同而变化,另外,语言的交际性也决定着语言呈现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多样化。呈现活动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出语言的意义。下面,笔者将几种呈现方式介绍给大家。
1、实物或图片式
英语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上第一课时,他们会感到非常新鲜、兴奋。当他们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上第一堂课时,教师要呈现图片,讲故事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小学生为何要学英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投影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些图片,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祖国学习的目标。
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常常运用自制图片(如文字图片、单词图片)让学生认读,利用图片搞一些活动:猜猜看、找邻居等,必要时,我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比如,教学单词帽子、书包、书等。实物、图片和简笔画呈现某些新的语言项目的好处是真实、形象,学生记忆牢固。
2、表演式
以表演进入情境,从儿童心理角度来分析,儿童天生好动2―5分钟注意力转移一次,模仿性强,进角色快,这些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加以利用。通过表演展开课堂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充分调动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我在三年级第1册unit 6 congratulations 。我创办了一次BirthdayParty,让学生扮演各类角色,学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及想象力,许多教学问题迎刃而解。课后学生都说通过这样的表演,不花大力气就记住所学的内容了,此后,我在三年级第二册每一单元的C部分(Dial Logue)我都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表演、情景表演,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的内容实际交谈比听录音更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实际交谈中,讲话者的身体语言帮助了我们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以一个表演者的身份去“演戏”,要让自己的表演(包括语言、表情、动作等)去感染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入“戏”去表演,去说话。
3、日常交际式
善于抓住和利用课堂内外等活动中最真实最恰当的情景和场合,运用所要呈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际,达到呈现运用及掌握的多种效果。我常常告诉学生,要把所学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有的不好意思。有的是想说又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启发学生,一方面在课间时我主动去和学生说英语,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一个大的转变,那就是学生之间用英语说话了,和我相遇时,学生也主动地用英语和我打招呼,这种自然与实际的交际,甚至无需教师向学生多作说明,学生就会很快,很牢固地接受新的语言。
二、英语教学中的联系活动
练习活动是指新语言呈现后所进行的听、说、读、写技能活动,它与呈现活动的练习区别在于:练习内容不是单项,而是新语言的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层次性的练习,比如,三年级第二册每一单元的d部分(Actixity)要采用形式各异的活动。例如,“比一比,看病谁快?”悄悄话,摸摸猜猜等进行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活动
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上所学的语言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较贴切。妥当地表达某一语言功能,要培养这种表达能力,老师只有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有限,但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模拟的相对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这就是我所说的交际活动。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
它们在语言、语法、语汇及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而且,我们学生主要在每周两节课上进行英语学习及实践,其余的时间,他们仍处于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层层包围之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英语产生遗忘也是必然。因此,我利用课间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把学生组织起来,为他们创设各种英语语言情境,编排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活动,保持学习兴趣,逐步获得交际能力,使所学知识有规律地循环再现。
关键词 实效性 实践性 多元性 语言情境 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45-01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活动中学会交流和交换信息。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教学要有实效性、实践性和多元性
首先,游戏教学要有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竞争性,并且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的趣味性并不是仅仅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更在于让学生把掌握的语言知识用于sud-communica-tion 中,形成一定语言技能。以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游戏,使游戏的设计为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服务。例如,在讲授《It’s time to do something》这一课时,采用“抢凳子”这一游戏,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句型It’s time to sit down / stand up / turn around。
其次,游戏要有实践性。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游戏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为了能使英语游戏活动收到实效,游戏规则应该明确,确保学生在明确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主动、踊跃地参与游戏活动。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因此,教师所设定的游戏规则要有激励性和可控性。尤其是在Guessing Game 中,更要有激励性的规定。例如:让学生猜:What’s his /her job ? 可以预先复习学生所猜的职业范围 boss / teacher / doctor / student / farmer / worker / driver / policeman / waiter 等。要求学生问的快,猜的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速度、正确率占优,谁的得分就越高。这种规定,就会加快游戏活动的节奏,使语言的实践活动频率得到提高。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全员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歌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科学研究表明,婴儿自产生听觉就开始进入了有声的世界,两至三岁时,就能用手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唱歌已经成为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与音乐结合起来,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大量英语歌曲的输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合理创设语言情境,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能很好地促进小学英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繁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的练习听、说句子直至熟练。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文中涉及了问候、道歉、问路、打电话、问天气等许多日常交际功能强的用语,如果在这些对话中加上生动、有趣、自然的表演,定会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乐学、爱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初步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授How to recognize time 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双臂,扮成钟表的形状,做出不同的时间。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更可以充分利用表演这一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