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的新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应用;创新
1 概述
土地开发整理是目前土地管理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具有位置精度高、地形地物要素详尽等特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技术及其测绘成果的应用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日趋深入开展,对测绘成果资料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模式的一些转变。为了使二者能够更好的结合,因此有必要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应用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
2 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的一般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地形勘测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部分,其中地形勘测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勘测与地形图编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土地权属及界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及界线、测算统计各类土地面积、勘测定界图编辑等工作。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属于测绘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测绘手段和方法上,既有采用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类似的综合处理的作业方式,也有采用常规的工程测量或地籍测绘所使用全站仪、GPS等全野外作业方式;一般为大比例尺(常使用1:2000、1:1000或1:500);要求测绘出明确的权属界线;需要按照土地利用分类划分土地类型,并进行分类面积统计;要求有准确的高程和等高线。
2.2 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性的应用及特点
通常一个完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周期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对测绘手段的选择和技术要求均有所不同。
2.2.1 可行性研究阶段
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所使用的测绘成果资料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年度变更成果。该测绘数据成果主要是利用卫星遥感正射影像,经过外业调绘和相关内业工作处理后取得。调查比例尺通常为1:10000,局部地区采用1:5000。由于卫星正射影像本身的精度限制,以及人工调绘和内业转绘等各个环节的人为误差,导致土地查的测绘数据成果精度有限。加之,土地变更调查通常为一年一度,因此在某些土地变化较快的地区,往往存在变更不及时的现象,导致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在该数据成果中不能得到较好反映。
2.2.2 规划设计阶段
为了弥补土地利用现状图在精度和现势性方面的缺陷,土地管理部门规定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采用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通常情况下,要求按照1:2000比例尺进行全要素地形图测绘,在项目涉及的重点施工区域要求按照1:1000比例尺测绘。一般采取先开展控制测量,再进行碎部测量的全野外现场数据采集。控制测量多采用GPS、光电测距导线为主导的方式进行。起算数据常采用双频GPS接收机静态观测,与国家GNSS连续跟踪站同步观测数据联合解算,或者由项目区外高等级测量控制点引测。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定位首级高程控制点。控制网采用GPS技术布设时,各等级控制点可不分级,一次性布设为全面网而整体平差,但是高等级点之间应以直接基线连接。
碎部测量则一般采用全站仪或RTK进行野外采集数据,测定项目区的地物、地貌特征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高程,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特定的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
在形成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基础上结合地籍权属资料以及土地利用分类划分和面积统计所形成的勘测定界成果资料,作为规划设计的直接基础资料使用。
2.2.3 施工管理阶段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施工管理阶段,由项目施工建设单位根据规划设计阶段的测绘成果以及规划设计资料进行施工。通常由于施工时间和规划设计时间有一定间隔,因此有必要对施工内容进行前期测绘数据的核实,针对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补测,进一步反馈到规划设计中。一般仍旧采用全站仪或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此外,还要设立专门控制点,进行工程施工放样。这个阶段的测绘工作,主要是保证规划设计内容的落实,对施工整体情况实现跟踪管理。
2.2.4 竣工验收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需要开展竣工测量和竣工图编制工作。和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应用类似,采用全站仪或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只是该阶段的测绘内容,重点针对建设单位实际施工的区域。主要包括:(1)土地平整工程中的坡改梯和格田整理区域,需测绘施工的区域边界范围、整治后的地形坡度情况、田土坎以及修建的配套沟、路的位置及走向;(2)线状工程,需测定施工的沟渠、道路的位置、走向、规格、材质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涵管、挡土墙、错车道、人行桥等)的点位、规格及数量信息等等。将形成的竣工测绘成果和施工前测绘的地形图以及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对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也可以对建设单位落实项目规划设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
3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目前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大多采用全站仪、GPS等设备。不管是全站仪还是GPS,都需要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受到实际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这种作业方式一般耗时耗力,作业成本较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方面技术应用也日趋成熟。现在的无人机航测系统具有影像分辨率高、升空准备时间短、操作控制容易、起降场地要求低、作业效率高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地形图测绘面临的困难,航测也成为地形图测绘的新趋势。
根据相关研究,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在土地确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要求类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测绘工作对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上述分析可见,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所具有的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等特点,能够充分地适应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可以加强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4 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果的相关要求和特点,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劣性。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相关国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看,从精度要求方面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能够明显优于其他摄影测量方法;从成本和效率方面看,其相对于全站仪或GPS测量等传统方式也将是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工作中的良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吕立蕾.无人机航摄技术在大比例尺测图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2):116-122.
[2]李萌,李媛,宋文平.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土地确权应用中的探究――以陕西试点区域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8(4):760-766.
针对城镇化建设与优质耕地分布空间上高度重合的实际,决定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既包括总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和结果安全,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面对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等挑战,必须始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权重,强化耕地保护指标优先制度。二是统筹安排可用于耕地保护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等,重点推进土地整治,集中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在全面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耕地储备库,用经济手段大力推进跨区域补充耕地制度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分配使用制度,对承担跨区域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
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承载人口和产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
一要做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城镇化目标、模式和空间格局的协调,严格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规模边界、禁止建设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对城乡建设规模、布局和形态的管控,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确保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二要建立完善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产权明晰、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城乡土地整治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推进废弃居民点与废弃工矿用地复垦调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存量闲置土地再开发、旧城区与城中村改造等,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中释放发展空间,在统筹配置城乡土地中提升用地效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三要加快制定国土规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管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用途管制“一张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遥感监测和监督监管。四要将现行法律设定的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未利用土地开发审批等行政许可,整合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进一步完善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五要改进和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类下达、分别考核的有关规定,按照从严控制大城市、适度安排中小城市、支持县域和重点镇发展的原则,分解下达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并建立计划指标执行考核、预警机制。六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快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修改办法,抓好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评估,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调整制度。
针对摊大饼式发展和高资源投入等现行城镇化模式、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必须细化城镇化土地利用评价与资源承载研究,审慎决策建设用地配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