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转化不是以治疗为中心,而重点是在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孤独症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和教育项目,以及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行为分析”对孤独症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一定效果。还有一些疗法专门针对某些特定功能,如针对其沟通功能的辅助沟通系统;激发特殊情感,促进社会技能发展的音乐疗法;针对其感官异常的感官整合训练等。然而,近半世纪以来关于孤独症的探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行为进行研究,或只是针对某一种康复疗法的疗效进行评估,很少有研究能达到详实而真实记录和展示一个孤独症学生全方位的问题,也没有研究多种康复疗法之间的关联,从而成为了纸上谈兵。
本研究是建立在对该孤独症学生有一个详实而真实的了解,并且还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更为真实的结果。
一、学校教育在该孤独症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孤独症学生康复过程的核心环节。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造成了语言发展的先天障碍。语言能力的严重滞后,阻碍着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去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成为孤独症儿童训练中的关键。
在训练中,首先要对孤独症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训练目标起点要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训练时,分两步:第一步先训练其被叫名字马上有反应及应答。第二步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训练中多结合游戏,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孤独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
2.行为能力的训练
孤独症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差,不擅长语言表达,因此,平淡的讲解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行为能力的训练就不一样,它能帮助孤独症学生培养达成预期的行为效果。
在训练时,分三步:第一步敢与人对视,能和家长教师有语言交流。第二步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第三步在教师组织下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可帮助孤独症学生引起持久注意和增强记忆,促进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取代呆滞、自残等行为,塑造形成正常的新行为。
在训练中可运用音乐来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可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训练中群体训练与个别训练应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症学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更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喜欢一般性的说教,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的刺激必须建立在患者对治疗者和治疗环境的欣然接纳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孤独症学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关心、信任,从而获取信心,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不是哪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是孤独症,他们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多方面的障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另外,学校教育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其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除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外,个体化教育与团体训练相结合还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
学生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或活动时间持续过长时,易疲劳,以致厌倦,从而注意力也易转移。因此,必须丰富活动内容,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提高参与的兴趣非常重要。即使是要训练某种能力,也应根据情况,对活动进行重组或提供一些新鲜有效刺激。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个体差异
[DOI]10.13939/ki.zgsc.2017.15.100
在教育理论研究里面分层教育一直深受课题研究者高度重视。它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着重强调,补充了传统课堂的教学体系不足,一种与学校管理改革紧密联系的方式。对比国外教育,国内高等教育远远落后其诸多重要原因因对理解存在误解或对学校服务速度缓慢的分层,或谈论与教育博览会不同的分层,致使分层高中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目前分层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领域。因材施教是一种很重要、很常见的教学理念,但是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去。然而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成为了许多老师在教学工作当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大多数时候接受的是统一化的教学,统一进度,统一难度,这样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学得太慢、太浅,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又会觉得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在初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1 分层教学内涵及必要性
分层教学为教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层次,进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对其各自适合的方法教学。经常也叫“能力教学”或“小组教学”。但是也要防止学生觉得老师在分“好赖生”。在对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许多注意的地方,如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钻研的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何解决数学上的问题。那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一定层面上能解决高年级数学老师面临的这些问题。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歧视差生的教W手段,不应该提倡。笔者认为,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分层教学,是将各个学习进度上的同学分开,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存在任何歧视,反而是为了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为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采取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他它的目的是让所有同学都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广分层教学。通过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确实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我们主张对待学生的待遇平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很难做到。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基础,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分为很多的等级。对于有才华的学生来说,课程的内容并不难,对于稍微蠢的学生来说,很多问题都不是很容易理解,老师需要及时找到并放慢教课速度。
2 组织学生编组分层
对学生进行编组分层意思是,对原来班级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状况、对先前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力及兴趣的差别,进行不同层次间的划分。可以使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优缺点正确、全面地认识。实现了不同层次间学生的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对学生进行编组分层是,需要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以及先前知识结构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实行把全部学生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学生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很高的学习悟性;中层次学生拥有中等的学习成绩、一般的学习能力、较为刻苦的学习精神;低层次学生拥有较差的、较弱的学习能力弱以及极为厌学的学生态度。通过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一定比例编排分层,方式多种,可选择将高低层次的学生结合编排或每个层次学生一起编排,让他们自己决定去哪个组,为了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在进行编组分层前,可老师自己决定不告诉学生本人,也可提前告知学生及家求其意见、建议。在数学分层次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分组适当调整,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流动,实行竞争的机制模式。还可以采取“一一帮扶”等手段,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主动改善其情况,为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手段,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得到真正的改变,提升学习成绩。
3 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
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提统一的要求,因为这个统一的要求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怎么也达不到,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又太容易。教师在提出教学要求时,既不能按照最高要求来,也不适宜使用最低要求,而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异来进行分层教学,给予学生适合其自身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讲一些题,在使其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强其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戒骄戒躁,保持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则可以安排多回答问题或者一些可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快提升信心,找到方法,明白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尽早把成绩提上去。在作业和检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同样一张试卷,我们可以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完成整张试卷的全部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是否完成最后的附加题则不作要求。
4 评估测试分层
在具体实际实施教学时,保证其可以大幅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师作为教学主导,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主体)的发展水平,尽可能地做到。目前的教学模式结构图,教学目的和内容的确定依据是学生对教学作出的评价反馈。但是,如何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极其困难的问题,因此,通过简略、实用的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大致可以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C层次学生:该层次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所以,老师要懂得使用各种情感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机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指导教学中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老师要让学生渐渐懂得如何理解所学内容,怎样将其和一些外在知识紧密结合;以及实践中不但要采取“双基”规范演练进行增强,而且给出更稍稍变化的场景,对学习思路以及方法的引导继续提升,让学生视、听、说结合的方式学习。进行教学模式过程中,在情、导以及实践3个环节上,处于此层次学生的表现,9字概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
一、从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确定学校德育主线
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良好的习惯还是不良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个问题,家庭和学校都应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成为德育主线。该主线围绕着班主任专项培训——班主任指导手册、各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少先队大队队员自我管理手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班主任、家长、少先队员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从学校德育整体上讲,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期专项班主任培训的设计,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案到总结,都要精心设计。避免了以前这两项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年级方面,有目的的研究小学各年级最核心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个年级不应超过5个,抓住本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深入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心,总结出各年级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
班主任方面,学生在校的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形成,在家庭里保持难度较大。运用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密切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最大程度地提高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孩子共成长。
二、从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出发,确定学科主线
在小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等科目中,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在何处,是此项研究的重点。
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目标。
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这四个学科,虽在小学教学中也属基础学科,但学生这方面的成绩好坏,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学生对哪方面更感兴趣,就可按自己的主观特长培养,让有兴趣的学生,更好的发挥特长,就成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目标。
综合实践与科学这两门学科,是近十年来大家才开始关注的学科。它们强调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这些理念老师和家长得慢慢接受。一方面,教师担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想要家长支持,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内容,运用合适的形式,吸引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三、从少数特殊个体出发,确定心理健康主线
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众所周知,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学生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刻苦拼搏、坚持不懈地奋斗,一定能成为某行业的专门人才,所以,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材,生生都有作为”的全面人才观,对每一个小学生都抱有希望和期盼,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教师的期望,感知教师的亲和,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激发其潜在的成才欲望。
二、全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一定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教师平时应多读书、多思考,加强反思与总结,对不懂的问题,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耻下问,向周围的同事求教,向学生学习,向群众学习。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其实,“一桶水”也不够用,应该有“活水源”。而这个“活水源”的获得,要靠自学来积累。
三、加强集体教研,充分发挥学科备课组的团队作用
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确定一个主讲教师,就上一周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效果等作论述和总结发言。并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定出大致方案。教师根据学科组的方案,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四、创新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课程中,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它也有固有的缺点、弱点,尤其是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不够,需要有其他学习方式相补充,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需要摒弃的绝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能普遍适合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段,并足以使所有学生都去追逐的方式方法。这正如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说某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你首先可以判断这是假药,因为任何好药都需要对症,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五、强化个案教育
个案教育是以个案研究为前提和基础,以教育原则为规范,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并且有与之相对应的保障内容,使教育研究、常规工作、教师管理融为一体,实现全面、和谐、生动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素质的操作体系。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案教育,养成记录学生个案教育的案例、方法、途径等,不断提高个案教育的水平,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