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36-01

在现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一“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设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四、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五、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学习;综合素养

小学生渴望在数学授课环节能够收获学习的快乐,在乐学之中进而将其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起来。小学数学当中的快乐授课方式,能够将师生参与兴趣有效调动起来,施教者带着畅快的心情投入其中,受教者收获学习的快乐,由此营造和谐的协作气氛,所有受教者收获快乐、自主的综合发展授课模式。乐学彰显规律性,也就是将教育教学规律显现出来,彰显个体成长特征;乐学亦展现着独特价值观,实则是师生一致探寻的价值准则。

一、兴趣培养,情境创设

学习兴趣即为受教者自主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源自自身的主观性的认知及探究知识,一般这样自主性的探寻都饱含着一种快乐的因子,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成为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水平等的有效驱动力。

学习数学的兴趣包含直接及间接两种类型。在知识及学习活动本身援引出的直接性的趣味便为直接兴趣,这些兴趣带有新奇性,源自实践,彰显着一种简洁化的公式特征,具备对称性的函数特征,问题解决之后收获愉悦之感。间接兴趣并不是直接感兴趣于知识自身及具体学习活动,兴趣焦点为将来的学习成效,也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周围人的赞许,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奉献自我能力。上述授课环节,受教者学习数学上述两类兴趣,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假如直接兴趣匮乏,则就会在学习数学环节产生一种枯燥感,不利于收获乐学的成效;间接兴趣匮乏,遭遇阻碍,就无法全心付出迎接难题,很好的探究数学奥妙。受教者不仅仅需要对数学知识予以学习,还应当将所掌握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对现实问题予以解决,挖掘数学的内质,深入思索学科价值,解题思路等。因此,施教者应当注重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对受教者的数学意识予以培养,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受教者解读数学知识有着很好的帮助,也令其探究兴趣更为浓厚。

二、引游戏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于课堂中的注意集中时间并不长,一些学生注意力甚至仅仅为十几分钟,吸引其注意力就需要制造蕴含趣味的授课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四十分钟的授课效能,数学教师于授课环节就可以将游戏情节介入课堂。依据授课内容将受教者的有意及无意注意予以调节,实施有效授课,令受教者处于抑制及兴奋的持续更替中,实现授课环节的动静融合。将乐趣和节奏有效结合。由此,将受教者思维有效的调动起来。比方说,讲授“统计图”的章节的时候,笔者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情境,引领学生尝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和一位学生进行此游戏,另外的学生可以在黑板上记录两人的比赛结果,剩余的班级学生就可以同时大声喊“石头、剪刀、布”,由此,令班级学生全部参与到授课情境,令每一名受教者自主参与的兴趣大增。这样有效的授课情境被设计出来,不仅仅能够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令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识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三、实施有效激励,感知评价乐趣

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有效的层次,实施层次教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予以其充分的肯定,令其探索知识的趣味更浓厚。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令其能够参与到基础题的练习中,对于其所作出的正确答案或者点滴进步,教师都是给予鼓励及赞许,令这些学生也能信心大增,感受到学习的光明之灯在召唤自己不断努力。施教者进行数学竞赛的环节,不应当仅仅侧重优等生的认知特征,应当兼顾不同层面的受教者,包含基础较为薄弱的受教者。

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第3篇

数学本质在宏观上就是指“什么是数学”以及“数学是什么”,可以说数学本质就是数学观问题。因此,数学本质既体现在数学研究结果上,又体现在研究过程中;数学本质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上,还体现在数学思想里。

在微观上,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这需要我们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一层层地追问。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是什么数学知识、数学规律?这个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某个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乘除法的认识》的教学中,对于“0不能做除数”的规定,常说“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或“规定零不能做除数”,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结论未处理,强调“0做除数,没有意义”。作为教师就应进一步追问:“究竟为什么要规定零不能做除数呢?”规定的合理性就涉及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其实,这可从两个方面谈起:

1 当被除数是零,除数也是零时,可写成0÷O=x的形式,求商x是多少。根据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这里除数已为零,商x无论是什么数,与零相乘都等于零,即0=0×x,这样商x是不固定的。这就破坏了四则运算结果的唯一性。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为零时,不能得到固定的商。”

2 当被除数不为零,而除数为零时,可写成a÷0=X(a≠0),求商x是多少。商x无论是什么数,与除数零相乘都得零,而不会得a,即0×x≠a。简单地说:“当被除数不为零,而除数是零时,用乘除法的关系未检验,是不能还原的。”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因此说“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或“规定零不能做除数”。

二、通过掌握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升华与结晶,它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数学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数学思想是认识活动的基本观点,而数学方法则是为数学思想提供思路、逻辑手段和操作原则。数学知识教学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观点和技能。因此系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教师提升数学素养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隐性的思想方法就是潜藏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教师只有系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能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数学教材,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数学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繁多,不一而足。一般认为,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对应、假设、比较、符号化、类比、转化、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统计、极限、代换、可逆、变中抓不变、数学模型、整体思想方法等。

三、通过建构知识联系提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是按照数学的科学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建立起来的统一体,其中的数、量、形和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密切的纵横联系。因此,钻研教材和进行教学,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甚至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所要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作好准备: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比如,对于小学数学中的“图形及其度量”,其核心内容在于“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度量”的学习。

“图形性质”其实就是图形的形状特征,各构成要素(点、线、角、面)之间的特殊关系,即图形的“结构”特征。任何复杂的甚至不规范的平面图形(多边形、凹多边形、含曲线的平面图形)都由最简单的直线形(三角形)和最简单的曲线形(圆)复合而成:立体图形,或运用“展开图”归结为若干直线形和圆,或运用“旋转生成”方法归结为平面图形。小学数学主要研究了四类图形的基本性质(形状特征):直线及其相互关系(直线、射线、线段、相交、角、平行、垂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及少量一般多边形:圆:圆柱与圆锥。这四个小类的逻辑结构都是“分解组合”二维相生(“二维相生”指分解与组合互为条件、互相生成)。如研究三角形:分解出构成要素(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内角)组合其中某些要素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等)分解某三角形生成其他图形展开新研究(作一条高生成两个小三角形、两个底边上的直角、顶角的两部分)研究由若干三角形组合生成的其他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第4篇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是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缺少文化色彩,教师的书法达标率普遍较低。为此,教育部加大了对教师编制的扶持,有些高校还主动承担能培养这部分师资。像北京的某大学自几年前起就开始对教师进行一系列书法的培训,在经过长期的教学指导、实际书法演练还有总结研讨,使这些受到培训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另外,其他同类院校也纷纷开展类似的活动,均取得良好成效,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教育政策的急迫与专业人才不相符合,目前教师资源缺失这一现象仍旧存在,这有待教育部的进一步解决。

(二)主要是课程标准不明确

教学《指导纲要》在对语文还有其他科目的参展下[2],对于书法这门课程的理念、教学内容、实施做了相关规定。上述的纲要,在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展当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与语文教学不同,书法教学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以及设施的构建方面均不成熟。当然,这个具有指导性质的纲要还不能作为正式的课标。想达到标准,就必须全力以赴,动员相关力量,制定出合理的目标,丰富的内容。但由于其他各种问题的干扰,这些组织规划完备的方案也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想要明确的标准,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完善,通过所有努力,达到目标准则,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三)书法教学研究需要加强

从哪里进行书法教育,又该怎么加深书法研究,书法课程怎么与教学有效结合,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在中小学书法课程中,教师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是书法教育研究的重点;书法课程教育怎样开展,书法教育怎么评价,还有如何处理好书法与语文课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教学课内课外教学的关系都是在书法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解决策略

(一)加大培养师资力度

各高校要加强对老师书法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书法专业知识能力。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书法技能,帮助学生提高书法写作能力。而对于学校而言,要引导具备书法专业知识的教师发挥其专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或者给相关的书法爱好者进行讲学,发挥其作用,营造全校共同学书法的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教师人员、书法家等,让其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书法传教。

(二)加快出台课程标准的步伐

书法课程的确立需要时间以及实践的共同作用,书法课程才能让教研部门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让其将书法课程当作考究的对象,才能使书法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获得相应的地位。有关调查显示,有些较发达城市的教师,虽然在进行书法授课,但其自身并未完全掌握与书法相关的技法,能力也十分有限,由于从前书法教学人才有限,只能大范围寻找师资人员,但是现在想真正做出点什么对于这些教师来讲就有些难度。也因此书法课程很难进行下去。

(三)编写适合书法特色的教材

在加强书法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编写出符合书法这门课程的教材。指导大纲中要求在进行学生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其内容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及相关课程要求,有序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落实目标,展现书法这门课程的特性。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并且满足在教学形式、书法美感等方面做出例子典范,做出符合中小学生发展并要与教学相符合的教材。

三、中小学书法教育基本模式

(一)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有限,老师可以逐步分段对书法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小学最初的两年将书写硬笔汉字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3]。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将重点放在书写美观汉字的基础上,然后通过不同的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再过两年,学生已经掌握了硬笔的书写,这时候老师可以教学生用毛笔进行临摹,老师帮助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楷体范本进行临摹,在初始阶段学生要注重共性,而非个性;最后两年,学生应从毛笔的临摹,转移到自行书写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素材,培养学生书法意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二)中学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其教学过程最终要归属到一般教学论所讲的

教学过程上去。它是小学数学教学学科教学规律、原理、原则等基本理论在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综合而成的,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系统,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而且还具有比较具体的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是三个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由若干具体的教学方法构成的一种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教学策略的层次要比教学方法高,其外延要比教学方法宽,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要比教学策略窄。其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虽然都要反映教学活动的行为程序,但是后者通常反映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通常都不能涵盖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要用到多条数学策略。另外,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从动态的角度去刻画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学策略通常是从一定层面去描述在实施某一教学模式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带指示性和方向性的活动方式。再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反映的是一种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反映的是一种相对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其实施过程中一般都需要不断地调节和变化,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解决一类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就其功能来讲要求教师站在理论的高度,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程序去解决教学过程中带有一定倾向性或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一类问题。如“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要解决的是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的教学问题,这是一类带有共性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教学实践问题,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迁移而掌握新的知识。又如“直观引导”的教学策略要解决的是那些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需要感性材料支持才能顺利进行的教学问题,它可以启发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等途径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由于教学中凡是带共性的重大问题,往往都不是某一单一的具体方法所能解决的,因此,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才能形成能够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它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能形成某种整体功能,并且可以解决一类实际问题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体系。如“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从它的构成要素来看,很明显的是一个由复习、讲解、迁移类推、练习等多种具体方法组成的教学方法系统。

(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一组可操作的规范化教学程序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遵循和利用,但不能直接操作。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之相比较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可操作性,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学活动程序,反映了教学实践中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程序,包括对一些主要步骤的排列顺序和实施方式。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通常都是按照“设计适当的组织者”“呈现组织者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根据组织者提供的信息内化学习材料”“巩固所掌握的新知识”等程序去实施的。构成这一程序的各个步骤虽然不像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那样明确具体、确定不移,但也不像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那样宏观、概括。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各个步骤不仅有其特定的活动内容,而且相互之间还有着确定的实施顺序,这些活动内容和活动步骤对师生来说都是比较具体的,能够操作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从概括层次和抽象水平来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介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具体化的学科教学理论,又是一种概括化的学科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具体来讲,一方面高度抽象概括的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原理和原则等理论要通过教学策略才能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等理论,要通过“操作内化”和“直观引导”等教学策略的系统行为,才能转化成解决儿童思维特点与教学学科特点之间矛盾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创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措施,也需要通过教学策略的中介作用去进一步提炼成具有普追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科教学理论。

如果从宏观上把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视为一种一般性的原理,从微观上把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看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那就应从宏观到微观的中观层次上把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看成是一种能解决一类实际问题的方法体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既抽象又具体的特点,相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原理、原则来讲它是具体的,相对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来说它又是抽象的。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人本教育”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