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四基;理解

一直对自己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过程目标,这个过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过程?平常见多了日常的数学课堂,觉得数学教学就是知识的教学,就是分数的积累;读了诸如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等名师的课后,又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文化的教学. 可最大的问题往往在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只能感受到名师们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至于在名师手中一节优课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往往观察不到.

因此,我们最终的课堂可能只是模仿,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在长期思考且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之时,我们欣喜地从2011年修订版的课程标准中读到了“四基”的说法,近一年来笔者围绕“四基”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验证,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又积累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认识. 现在就将自己对“四基”的理解总结出来,以期与小学数学教学同行切磋.

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双基”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比较熟悉的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正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的. 这在造就大量基本数学能力非凡学生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多的弱点. 针对这一情形,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但同时笔者又意识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要防止对其进行经验化的解读,防止望文生义. 在这一思想的提醒之下,笔者开始了系统的思考,思考首先是围绕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数学在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在笔者所在的地区,很多人对数学家丘成桐、杨乐等人都非常熟悉,而经常见诸报刊、杂志的数学发现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也使得数学经常成为大众话题.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使得数学不再完全是抽象的符号,而可以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可以谈论的话题.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认为这种外界条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由知识和技能两者并重,向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四者并重转变积累了外因基础;其次就是更重要的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即今天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知识的积累与解题的技能,而更应该是知识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必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

由“双基”向“四基”的转变,意味着日常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有了四根主线,在研析教材时,我们应从“四基”的角度去审视;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四基”的角度去考虑;在实施教学时要从“四基”的维度去观察教学现场……

譬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当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家相对比较熟悉,那么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又应当包括哪些呢?我们以为可以从教学设计与实施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的认识是,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必须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比较中得出. 而点、线、面、体的递进关系,则需要经历旋转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就应当是基本的数学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旋转是表象加工过程,比较是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比较、数学定义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则需要判断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观察教具(如课本)的旋转是否准确,判断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是否符合它们的基本特征等,更要判断学生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看他们的思维有没有从对生活经验描述走向数学思考.

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课前备课与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确定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指什么

思想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十分抽象,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与我们普通教师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小学数学教学如果离开了数学思想的牵引,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只能成为简单经验的简单重复.

根据小学数学界的权威人士研究,数学思想是指三个方面的思想,它们分别是: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 这三者一般为大家所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建模与数学抽象一般难以得到真正体现,比如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难寻觅,而数学抽象一般也只有照本宣科式的抽象过程,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而即时采取抽象措施的教学则相对并不常见.

数学活动经验有三个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其中,活动与经验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人的经验有两个来源途径:一是活动,二是学习. 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活动经验,意在矫正过多的数学逻辑推理以使学生推动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转变是有道理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就意味着通过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更能让学生生成数学学习所需要的经验. 尽管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界遭到较多的批评,但我们发现这一思路既符合现实需要,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种重要观点.

那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进行数学思想的教学呢?又怎样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进行了尝试.

首先从概括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数”,而数的学习过程则经历了由实物到整数,再由整数到分数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为了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而引入数就是数学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当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以数为加工对象时,数与数之间的比较以及运算又成为一个抽象的过程. 如果注意分析,会发现在这种递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我们上面提到的由表象加工到意义加工的过程,正是抽象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讲,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从教学个例来看,以“认识分数”的教学为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怎样让他们认识“几分之一”,并用直观的方法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是本节课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从整数到分数意味着数学当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转变,即数学概念往往来自于生活需要,或者说生活是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源泉. 伴随着这一数学思想,我们设计了一个情境,以期让学生能够发生有效的基本数学活动:

家里来了4个客人,可只有两个苹果,怎么分呢?

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想到一人半个――请注意,这里学生自然想到并不是数学学习的作用,而是生活经验的作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生活经验改造成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去体验. 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提出问题,“如果用数字来表示一人分得的半个苹果,应当怎样表示呢?”(将一个苹果视作“单位1”)这个问题显然能够挑战学生,因为他们以前遇到的1已经是最小的单位,现在发现这个最小的单位也不够表示“半个苹果”了,怎么办呢?学生是无法想到怎么办的,因为他们完全没有相关的基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讲授分数,也就是说分数就有了一种学习的必要性.

“四基”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展望

在笔者看来,由“双基”到“四基”是一种思想的转变,在新的“四基”思想下,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笔者以一年多来的实践与思考为基础,对这样的课堂作出两点展望.

笔者展望的要点之一是:真正符合“四基”要求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课堂,但必定是理性的课堂. 因为数学天生是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都来自于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与理性天生关联. 理性意味着学生经历着实实在在的思考过程,意味着学生能够沉浸到数学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化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行为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营造生动、愉悦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实施数学活动创造了无限机会,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略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采用传统固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全盘讲解,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新授数学知识. 因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力图通过各种教学措施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现状

据调查统计显示,当前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较为被动,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很多学生不具备产生质疑和提出相关问题的数学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解答思路. 在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学生失分率的分析和统计,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于后期的重点培养,同时也是“数学思维”得到拓展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探求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二、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置于一个愉悦、宽松的情境中,较容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对于数学学习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圆柱形器皿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器皿,要求学生通过直观估算出圆柱体积为圆锥体积的多少倍?一些学生凭直观得出判断为1.5倍,有些学生则判断为2倍,接下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为3倍,这样构设的情境式教学,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质疑和疑问,对于问题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化操作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地灌输新授的数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出发点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自身动手操作,自主分析数学对象,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探求数学对象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认识”一课时,为有效掌握长方体面特征,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些学生将牙膏盒剪开加以比划,有些学生描绘出长方体各面进行比较,还有些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切身亲自动手剪、量、画等实践活动,并通过沟通、讨论和探索的活动,初步掌握了长方体面的基本特征,也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

(三)构建矛盾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主意识

提出问题是思维产生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问题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培养,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逐步深化. 因此,应认真探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内化为学生认知的矛盾问题,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讲授“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计算“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基于“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思维定式,大多数学生都是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求出最小公倍数为144,然后要求学生用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求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快?这样使学生产生了相应的矛盾问题,而直接转化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动机,确保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转变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进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授“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教师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并要求学生如实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周或每月产生废弃塑料袋的数量,再汇总班级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产生的废弃塑料袋的数量,并指引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互相探讨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一定的治理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养是教师从业的根本因素,学校应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以充分发挥数学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结合实际案例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间的关联,领悟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编排意图,在讲授数学内容时,应充分将数学思想逐渐渗透,从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将简单的数学思想内化为复杂的理性思维,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 其次,通过表格分析和问题研讨等方式对数学思想进行梳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逐渐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结 语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40-0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而更应当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功能。一句话来概括,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游离于数学的本质之外。

由此,我们教师要明确情境的目的,及早进入主题:情境的呈现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点缀。因此,及早让学生明白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是情境导入的一大要素,如果为了形式的漂亮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就有可能会冲淡主题。延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时机。我们教师更要创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数学情境: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而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本身呈现的问题更感兴趣,因而,我们要靠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在接受了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洗礼并付诸实践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跟紧。

二、在常规教育教学中,作业布置的时机上灵活调控

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作业布置的必要性,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灵活调控:

其一,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突破。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结构,巩固双基,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其二,在学生的需求点上着力。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建立在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值得他们去做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灵活将作业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及时来完成。课内的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讲解在前,练习在后,也可以边讲边 练,还可以先练后讲。比如,在处理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迁移性的预习作业,在形成新知时可以穿插巩固性作业,授后加强时可以布置提高性作业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作业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安排作业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积极探索和思考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去,他们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始终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思想 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稿)不仅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同时,还将“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数学基础与时俱进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将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精髓――数学思想纳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是人们存在于大脑中的两种思维形式。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渗透的数学形态为主,它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是高于基本知识的一种理性认识。它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从而达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与分析,得以严谨化。它强调学生自身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使数学思想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逐步成长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素质,并在后续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形结合的思想并适时加以应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和做法。

一、在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尤其是课改之后,老师们更注重算法的多样性,而忽视对算理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计算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将抽象的算法直观化,再从直观的算理中抽象出算法,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能力。

如教学《口算不退位减法》(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一年级下册)。

在教学56+30的口算时,学生根据教材设计的情景也能独立研究探索出算法。先算5个十加3个十等于8个十,再算8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86。“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何将算法与算理进行有效结合,将计算规则与步骤呈现给学生呢?在创设情境后,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怎么求小玲和小军相差多少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86-50=)

师:86-50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在纸上算一算,如果有困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棒和计数器,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谁想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先摆8捆6根,表示8个十和6个一,再从8捆里拿走5捆,也就是从8个十里减去5五个十,还剩3捆,3个十。再把3捆和6根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36。所以,86-50=36。

生:我是用计数器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在十位上拨8颗珠子,个位上拨6颗珠子,表示8个十和6个一。再从十位上拨走5颗珠子,表示从8个十里减去5个十,还剩3颗珠子表示3个十。十位上的3颗珠子和个位上的6颗珠子合起来,也就是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36。所以,86-50=36。

在这一计算原理的教学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将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对算理的理解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充分体现“形”的直观与“数”的精确,实现数到形、形到数的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明了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算理,充分发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初步建立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图式。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理解也比较透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真正掌握必须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初级阶段对于一定的图形、表象等一些具体的、直观事物有着较强的认知性。同时,对于任何有感知材料的事物都比较好奇。运用直接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开数学概念的教学。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简单化、趣味化,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时,教师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苗圃中种树的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排树,问:一排树有几棵?(4棵)再出示一排树,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怎样列式计算?(4+4=8)……依次出示至求8排树一共有多少棵时,学生自然还会用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表示为:4+4+4+4+4+4+4+4=32。此时,教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有15排树,30排树甚至100排树,你们怎么办呢?”此时,学生明显感到如果还是沿用固有的方法进行计算,将会十分麻烦。这引起了学生内心强烈的认知冲突,他们有一种急于寻求更为简便方法的需求,火候一到,建立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用8×4=32或4×8=32。

对于这一乘法概念的教学,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创设相同图像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动地展现了乘法的初始状态。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直观的树苗,抽象成连加算式,再抽象成乘法算式。数形结合使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还懂得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有效防止学生学习数学“一知半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应用题的呈现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而语言文字内涵丰富又深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应用题所呈现的情景和数量关系也是对现实的抽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给解答应用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根据情景对“数”与“形”进行互译,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数与形相得益彰。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一年级上册)。

在教学时,教师问: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告诉我们杨树有5棵,柳树比杨树多4棵。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怎么求柳树的棵数?柳树的棵数跟谁有关?你是从哪个信息里看出来的?

生:柳树的棵数跟杨树有关。柳树比杨树多4棵。

师:谁比谁多4棵?(抽取关键的数学信息贴在黑板上)谁多?谁少?标注:多,少。

师:老师用5张杨树的图片表示有5棵杨树。

师:柳树的棵数怎样表示呢?

生:先贴和5棵杨树同样多的,再贴多的4棵。

师:为什么要这么贴呢?

生:因为柳树比杨树多4棵,所以要先贴和杨树同样多的部分,再贴多的部分。

师:图中哪部分表示的是柳树的棵树?前面表示的是什么?后面的呢?

师: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什么?

生: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比5多4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把每一问题都讲的非常详细透彻,而学生一见问题,特别是应用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从动手操作的实际生活中引出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计算公式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验得出的。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做实验,要求在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很有兴趣的实验。实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这样就给学生以“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识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在生活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年、月、日”可以这样教学:先让学生学生说出从自己搜集的年历表中发现了什么?抽生回答。学生搜集年历前,教师要有意的安排学生有平年、闰年的年历,让学生说出其月份的天数,并加以比较;然后让学生归纳平年和闰年,还有大、小月的天数,以及二月的特殊性;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这样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并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为了使你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应用。因此,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通过设置情境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平行线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线;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有效教学的情境,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学习“百分率”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校的出勤率,面粉厂的出粉率等。在学习可能性的知识后,学生能判断一种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也可以设计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