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或针对学生现实行为进行相依的理论知识灌输,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再加上各大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其基础目标存在过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
2.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最具导向作用的目标体系,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供给、物质供给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是当前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要通过人才招聘机制来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确保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均能满足该项工作开展要求。
2.3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不仅要遵循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基础性教育方针,同时也要将“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教育价值观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打破“教师为主体”这一思想壁垒,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准确把握住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诉求,彻底打破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得到自我约束,确保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体现出人文关怀。
关键词:思政教育和谐社会构建
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1.1精神激励功能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激励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春风化雨,启迪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前进;通过关怀体贴,信任理解,使人心灵得到慰籍,情感得以交融,精神得以振奋;通过设置激励目标,增强人的动力,激发人的奋斗热情;通过鼓励参与、鼓励竞争,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有效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精神激励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通过这种精神激励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1.2信仰定位功能信仰的存在,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它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理想和信仰不但给人以行动的动力和勇气,而且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愈益激烈和公开化,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合理性的怀疑,由此导致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心理上的离散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目标的认同和信仰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与方向上来。
1.3疏导防范功能保持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疏导,即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强制压服、简单堵塞,而是疏通开导、说服教育。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达到使后进者感动、感化和感染的效果,使不同意见得到交流和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发挥其预见性、预期性和预防,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所难以取代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1教育体系方面的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这个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的科学体系。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转贴于中国重点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强调德育首位;把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起协调的、高效的德育网络,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二是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关注学生中的各类弱势群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三是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以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2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这就对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从而发奋图强,努力成才,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所在。二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1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69-02
大众消费型社会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指现代社会越来越困绕消费来加以组织与运作。本文所讲的消费文化是指在消费社会中的所形成的大众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时间活动的重新组织。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产品和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消费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相反,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示陈列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了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1]这里面就有一个从实际需要与激发现来的欲望之间的漂移过程。鲍德里亚早在1968年出版的名著《物体系》一书中指出:“消费的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品:它们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我们过去只是在购买、拥有、享受、花费……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被满足,皆不是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记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2]鲍德里亚深刻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它既被涉及又是缺席的,既被包换又被排除),在物品构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费的是关系的理念,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人与物品的关系,也是人与他人、集体、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活动和全面性回应,当然应该有文化认同的问题。[3]
一、消费文化:颠覆生产范式的意识形态控制
消费社会的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实质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解决长期困扰资本主义体系的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产物,是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如何消耗消费的必然结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一,西方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找到足够的市场,大生产要求大消费。其二,消费市场的扩张首先采取了地理扩张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殖民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其三,随着市场的地理扩张的结束,西方必须寻找到了新的市场扩张的途径:社会扩张,即通过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增加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不但把劳动者看做是生产力要素,而且把劳动者当作消费者来培养,从而增加国民的总体购买力与消费倾向,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而达到了消费从外向内的一个转型。消费社会的形成,按笔者理解,应该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大众传媒的促进作用,二是商品的符号象征性,三是欲望的被开发。消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分配与交换,颠覆了传统“生产决定消费”的经典范式。
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执行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能, 它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消费不再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经济活动领域, 而是一个实施社会控制的政治领域。物对人的控制、人的非人化都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消费使人沉浸在满足需求的幸福中不能自拔, 从而失去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对现有体制产生认同, 革命性的反抗被消解。物品符号化是消费意识形态得以施展的基础。一方面,符号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物品的符号化使得人和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消费者―物品”转向了“消费者―物品―消费者”,消费不再是作为个体的活动由主体直接指向对象,而是通过物品这个中介,指向其他的消费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物品这个中介也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离开了消费人就无所归依。只有通过消费,人才能寻找自己的社会归属与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消费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划分,而划分的依据就是对符号的消费。消费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交流,另一个是区隔。在通过消费寻找社会归属感的过程中,消费者不断向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靠拢、汇集,也就自动与其他的社会团体划清了界限。跟需求无关的消费,不断地制造出消费范例,自上而下地灌输给消费者。以消费范例为中心,消费者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团体。这就是消费过程中的社会区分。它成为取代旧的社会区分的新的社会分层。社会区分功能作为消费社会的法定过程,每个人都要通过它归属于社会,并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区分建立起一个有差别次序的社会整体结构,每个个体都通过符号消费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确立一个位置。[4]通过符号消费实现的区分没有任何强制性,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是在自我或他人的身份认同中实现的。人们察觉不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它非但没有质疑,而且人们还主动选择进入这个分层结构,并在其中自觉寻找自己的位置。消费意识形态就是在个体的无意识中实施社会控制,表面上看,消费只是个混乱的领域,实质上“它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5]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判断消费主义思潮是否进入大学校园。从高校大学生的象征性品牌的消费就可以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象征性品牌消费从其性质入手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示同性与示异性。示同性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自己是从属于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或组织,示同性的时尚消费让青少年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 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示异性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以此拉开差距,达到社会地位的上升。时尚消费中的“示同”或“示异”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对于自己达不到的消费水平不惜透支以达到,是谓“攀比”;对于消费品无休止的革新换代,总要站在时尚的潮头,是谓“炫耀”。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大学生是否以符号消费为追求对象;其次,这种符号消费是否能实现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消费主义思潮是一种崇尚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实践。消费者开始自主思考,于是“新一代消费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模式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像木偶一样亦步亦趋了。[6]首先表现为以自我为核心,一味满足自我需要,不顾及这种需要的外部效应。其次表现为崇物主义至上,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享乐主义至上,过分追求奢华;时尚主义至上,对流行文化产品趋之若鹜。最后忽视商品实际效用,追求商品符号资本,以达到区隔的目的。凡事一定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是否超过本人、家庭或组织的支付能力;是否属于理性化消费;是否超标准消费;是否危及到他人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正常理性的消费必须支持,过度消费才是消费思潮,必须予以反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下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主义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就大学生来说更注重自我方面的展示。现在的大学生主流群体注重的是个性,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企业而言,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当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有价值符合其审美观消费者才会愿意花钱购买,倡导 “自我消费” 。[7]
第二,崇物主义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细胞,现在的市场已经由以往的物资缺乏转入物质丰富的阶段。为了消费而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比富斗阔”的行列中,消费的目的已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证明自己。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会导致消费品的浪费。
第三,享乐主义至上的消费思潮。后物欲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单纯的只对物质资料进行消费,进而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出现了享乐主义的消费思潮。享乐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物质资源是舒适的基本条件,也是炫耀的最初手段。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无限追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刻意展现自己拥有的奢侈品,从而暗示自己的地位、个性和身份。
第四,时尚主义至上的消费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式、服装、审美判断、人类表达自我的整体流行风格藉时尚而不断变异。一旦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挪用上层的风格,即越过较高社会阶层已经划定的界限并且毁坏他们在这种时尚中转移而去采用一种新的时尚,从而形成区隔。时尚主义消费,把人自身品牌化。
[注释]
[1]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时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2页。
[3]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韩玉霞:《鲍德里亚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4页。
[5]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在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分组是关键
我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如遇辩论赛等特殊情况也可随时调整,把观点一致的学生临时分为一组。分组以每组6人为宜,每个成员依据兴趣爱好等有不同任务,如资料搜集员、整理员、联络员、记录员等。也可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角色定期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了各个角色的责任及存在的意义,体会到要想成功就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二、小组操作是重点
(一)要注意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政治课堂的任务之一。新编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内容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注意利用这些素材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课堂生活化,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小组成员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前,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通过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是小组合作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合作的欲望,并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选择活动形式,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他们调查到的资料、调查后形成的认识和感受,结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思维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中类似的简单问题是很多的,如:“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哪些课?你喜欢上这些课吗?”“你被别人打扰过吗?当时是什么心情?”等等,这些问题都没必要采取合作学习,用了反而画蛇添足,收效甚微。对那些或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或有流水线作业性质或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三、小组评价是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应把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地用赞赏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
事实上,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激励性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这个尺度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要重视反思。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与家长沟通和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系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管理;创新;重要性;艺术性
小学班主任主要起到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个班级能否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教育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事业。必须小心翼翼的严格的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1 详细、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为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班主任,应比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爱好和特长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日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准备、打基础。对学生的关系到隐私的东西,特别是对学生自尊心有影响的情况,教师切不可任意的告诉别人。如学生身体的残疾,父母的离异,以及一些作为学生难于启齿的东西,要为学生保密。教师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2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1]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3 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2]。
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
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
五是工作。锻炼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班委会,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全班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学习。班干部除了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班主任分担了工作量。
班主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宏观上的疏导、管理,又不能忽视和风细雨的个别教育工作,与学生个别谈话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常规手段和重要方法之一。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4 主动抓好后进生[3]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每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后进生(学困生),特别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学生有的只是到校“混时间”,厌学情绪严重。对于不同特点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每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后进生(学困生),特别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学生有的只是到校“混时间”,厌学情绪严重。对于不同特点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着重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对因纪律差而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过思想教育,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步的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因基础差和思维不灵活的学生,让他们从基础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对于双差生,更是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给予最多的鼓励、教育,使其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一定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快乐、教师生命的活泼和教育教学生活的充实。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豉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刘明鹏.刘燕 如何做好班主任之我见 [期刊论文]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