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可见,如果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让学生视听觉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1.集体授课教学模式

集体授课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固定的教室集中对一定规模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各种音、视频设备作为呈现阅读教学信息的媒体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2.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不同学习小组, 指导他们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彼此合作。

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己的认知风格和水平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内容,确定阅读计划和进度,?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对自主阅读进行多元主体的评价。

三、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课例

笔者以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规划教材《旅游英语》Unit 2 A Tour of the Forbidden City,基于多媒体网络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目标描述:

认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和艺术魅力。

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技巧。

2. 教学资源的提供

(1)《解密紫禁城(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视频片段

(2) http://cnwinenews.com/html/200910/21/20091021170821.htm

3. 教师的准备工作

(1)确定阅读主题及授课时间。

(2)搜寻网上信息: 事先要了解有哪些资源丰富的网站,并告诉学生,以缩短学生查找时间。

(3)准备相关材料: 准备有关电影短片、图片资料、音乐资料以及经过简化符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文字资料等,同时要设计练习题。

4. 学习者的分析

技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对英语阅读不是很感兴趣。相比传统的英语阅读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明显。

5.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呈现紫禁城的一张剪影图片,让学生猜景点名字。

提问: Do you know the place of tourist attraction? (A tip: in Beijing)

观看影片: 节选一个长约10分钟的视频片断《解密紫禁城》

(2)阅读文章

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本快速阅读,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已经利用图片和短片对紫禁城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有了一定刺激,此时再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学生完全可以比较投入地进行阅读。

其次,精读课文。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进行仔细阅读课文。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的任务:

Write down the three main halls of the Outer Court and the inner palace.

(3)网上协作冲浪。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浏览有关文章,搜寻信息,进行交流与协作,完成老师所要求的课题: 用一个故事和一段话来描述紫禁城,制作成PPT。

(4)教师点评。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果。

(5)课文练习与课后作业。除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习题外,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关于紫荆城的知识,如太和殿、中和殿等。完成后,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中。

四、课后总结反思

在技校采用哪种英语阅读模式并不是绝对的,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必须因材施教。上述教学设计方案主要采用了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知识。笔者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网络功能,强化了英语教学内容的传播效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群体效应。笔者将学生按他们个人意愿分成了5个小组( 本班共有30个学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小组成员可以形成互补。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法建议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汽油机

方法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探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入,要重视章首语材料的数学实验的挖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其中的阅读材料,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用《标准》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章首语中有这样一个引入题:用长20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首先,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恐已遗忘,需要重新设计情景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尤其要让学生体验函数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其次,在与学过的函数对比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概念,是一个“强抽象”的过程,应任其自然过渡(由学生命名);再次,由于知识缺乏等因素,在应用结果(求最大值方法)的探究上留下了一点遗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次函数应用过程和方法的欲望。

在教学本节课前笔者先设计学生操作实验如下:

(1)观察和调查校园环境,利用已有环境的条件,设计如下方案:用长20M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生物实验基地;

(2)画出图样,并提供利用有关自然环境资源的说明,标注图样尺寸和面积;

(3)尽可能设计多个方案,比较哪个恰当?哪个方案的基地面积最大?(大致方案:一面靠墙、两对面靠墙、一组邻边靠墙、四面都不靠墙)

(4)选择利用一种自然环境资源的设计方案,写出面积Y与长方形基地的一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

(5)对比已学过的函数形式,请你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这种函数;

(6)用选取多个X值的方法 ,探究当X为何值得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7)写出实验报告,课堂交流实验成果。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数学学习不能离开普遍见识。“数学甚至在最纯的与最抽象的状态下也不与生活分离,它恰恰是掌握生活问题的理想方式”。因此我们讲解数学的抽象内容时也不应把数学与其来源割断,“请尝试做一下实验,当一回科学家”!数学实验正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自主活动中创造数学,理解数学对象的实际意义。“数学实验教学”是《标准》关于“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能力上有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又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前一周,布置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设计一个方案,调查本校(或本市)初二学生情况。

实验意图:一周后,我们将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请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或自学课文内容,分实验小组,对本校(或本市)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提示:如:身高、体重、视力……或数学、英语或其它学科成绩、课外活动或课外作业时间、每天看电视时间……)

实验要求:(1)发挥群体力量,提倡分工协作精神,根据实验小组通过的设计方案,搜集有关数据并整理,调查出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2)每个实验小组7天后上交实验报告,课堂汇报实验成果。

实验延续:随着本章学习的深入,各实验小组不断完善调查设计方案,使调查更科学,结论更可靠。并提出实验结果的指导意义,供学校或有关部门参考。

实验意义:(1)倡导合作学习精神;(2)体会“统计学”的价值和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3)把学习和知识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4)本章结束后正值暑假,请实验小组在暑假里自选课题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将知识回报社会。

面对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地探索、交流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意见纷纭,实施调查的方式方法可能繁锁或以偏概全,另外,数据处理也有一定难度,数据结果表示的意义不够明确等等。经过本章学习,边学习边调整,从而掌握比较科学的统计方法,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也使本章的学习更有意义,否则教学会变得枯燥乏味,数学会变得不被学生喜欢。教师的手段就是把数学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尽可能拉近与生活经验、自然常识和社会现象的距离,首先让学生感到喜欢,然后化难学为易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物理 教学 物理文化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8-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发挥物理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启迪作用,是教学发展创新的重要方向。文化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运用系统的物理文化教育方法,塑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果将得到更显著的体现。

一、关于物理文化的剖析

关于物理文化的内涵,厚宇德老师曾经给出明确的界定,指出物理文化首先具备广义文化的一般属性,然后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是以物理学工作者为中心、为创造源、为实践者而向人类社会辐射的一种文化。具体来说,物理文化既有古往今来物理学家研究获得的物质文化成果其物质载体,如物理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也有抽象的思想、方法、人文情感、价值取向。综合来看,物理文化的形成是物理学史的积淀成果,是不可替代的物理学界的历史文化结晶。物理文化是物理知识最坚实的载体,高中阶段所讲述的运动、力学、电学等知识都不可能脱离物理文化而存在。

二、高中阶段物理教学融入物理文化的需求

从物理文化的内涵来看,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已经涵盖了物理文化的部分内容,只不过这种融入方式比较隐蔽,学生本身不易理解和感受到物理文化的强大魅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对文化的融入应当是以一种更清晰的方式,使学生沐浴在物理文化的海洋中,感受探索的喜悦。高中阶段融入物理文化教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以前,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直接从定理入手,分析定理的内涵,然后探讨习题的解答方法。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加深,很多学生即使在初中时期擅长物理课程的学习,可能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物理文化的融入首先是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学生希望获得深入浅出的定理解读,更加深刻地认识物理定理的生成基础,物理文化的融入恰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探索揭开问题的答案。

第二,建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思维。物理文化基于物理学史生成的特点使它饱含前人对物理知识实用方向的开发,因为实践需求对物理学家探索科学规律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比如指南针的发明,运动测量的使用,这些物理文化的有形体现都是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见证。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对建构主义理论获得广泛认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应用能力,应用能力的生成必须以学生思维层面的建构为前提,通过物理文化的融入,可以直接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启发,塑造物理知识的实用场景,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思维。

第三,培育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专业素养。素质教育讲求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育,对物理教学来说,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不是要在大学阶段才开始系统的培育,而是在高中阶段就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培育。与物理文化相对应,在物理学领域的专业素养也包含显性和隐性的体现。就高中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实验习惯就是基本的素养体现,也是显性的体现。而隐性的体现在于学生对前人精神思想的继承。

三、高中阶段物理教学融入物理文化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高中阶段物理文化的融入可使用普遍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并加强物理文化的探究延伸。

第一,高中阶段对物理文化融入的普遍教育。所谓普遍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中以启迪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学、文献导读、历史贯穿等方法综合运用,实现更广阔的文化传递范围,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础的、系统的物理文化融入方案。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距离并不遥远,适当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物理文化的融入作为创新的教学方向,教师可大胆尝试应用国外的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或模块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一系列的阅读文献。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合高中生、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文献篇目,使学生立足新的高度开展学习。经过文献中的文化导入,教师在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应使用更为鲜明的文化里程展现与本章节物理知识相关联的实用场景,学生从中领悟定理的来龙去脉。然后教师再运用历史贯穿的方法,加深对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背景渲染,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高中物理的学习快乐。

第二,高中阶段物理文化融入的专题教育。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开展物理文化融入的专题教育,集中将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为一个专题,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现其中蕴含的宝贵文化,学生从将前人探索的方法、面对挫折的态度、研究的科学精神进行全面学习。物理学界每一个经典的理论实际上都凝结着前人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结晶,教师可选择以历史人物为专题,将其在物理学史中的研究贡献系统讲述。

第三,高中阶段物理文化融入的延伸教育。对物理文化的普遍教育和专题教育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时间,当学生的兴趣获得激发,实用技能不断积累、专业素养生成后,他们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物理文化的探究。教师应设立网络互动空间,供师生在课余时间交流探讨,更深入地品味物理文化。借助网络空间,师生可以将搜集到的物理文化资料上传分享,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物理文化的心得,或是对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发问,教师给予详细的讲解。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物理文化展,尝试物理实验,观察物理仪器,阅读物理学家的生平,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物理学虽然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它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还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关注物理知识的双重功效,将物理文化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以新的思维和视角认识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芬,王春征,张亚茹 .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设计;混合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7―06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同时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要素。为此,教育部[1]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2001]4号)中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双语教学的大规模探索之路就此开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在理念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一方面,已经有相关文献[2][3]就此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活动和评价做全面分析,初步构建起“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并依据此目标体系,进一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双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以期明晰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丰富并充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语教学活动及其评价,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双语教学的目标――三维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经过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期望学生发生一定的变化。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就是要围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领域,对什么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4]。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新时期双语教学三维目标的由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其特点在于教学的语言环境为双语环境(通常是母语同英语的结合),并深受所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三者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1) 专业领域,它是双语教学探索的领域,学科专业知识是核心,无论是否双语教学,保障其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采用双语形式,并配以信息技术手段,以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2) 双语语言环境是教学交流的环境以及专业知识未来的应用环境。将教学置身于该环境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学会用英语去思考专业问题,表述思想,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既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思维工具。

(3) 信息技术环境,它是一个基础环境,信息技术虽不属于双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范畴,但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辅助老师和学生获得获取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用双语表达和交流思想,并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双语知识的同时,其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与双语教学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总目标相吻合。

2 “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

新时期的双语教学虽然其实质仍然是专业教学,但由于其语言教授环境与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其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应该是一个包含了专业、语言和信息素养的三维的立体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这一总目标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有三个子目标支撑着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即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这三个子目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三者中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总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习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与英语语境中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子目标还可以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形成双语概念、运用双语规则及运用双语解决专业问题。

“双语教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要求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5],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相关的专业术语,用英文去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概念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尝试着用英文进行思维,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子目标根据英语能力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表达与交流能力、专业资料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专业写作能力。

“信息素养的实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6]。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此,将信息技术与双语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双语学习的兴趣、获取海量的双语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就职于信息化社会提供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得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从而促进双语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

我们将新时期双语教学的目标从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并不代表这三者是孤立,割裂的关系。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统一体。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核心,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着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展开,最终达到三者同步发展。

二 双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已阐述了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总目标则包含以下几个子目标,即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新时期基于专业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培养促进双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养。面对该目标体系,我们该如何设计双语教学活动呢?很显然,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实现该复合的三维目标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混合式学习“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7]这里的混合,既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混合,也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混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实现新时期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混合式学习成为了我们的理想选择。

混合式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8]而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核心与落脚点便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以《教学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在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这里我们以该课程中教学策略部分为例,依据“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见表1)

针对以上分析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以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我们主要选取了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搜集、讨论交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反思等活动形式,紧紧围绕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来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具体设计情况见表2。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按照划分好的教学单元来安排教学活动,资料搜集、协作学习等活动发生在课堂之外,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我们借鉴了芬克[8]的方法,发展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称之为城堞图的混合式学习单元教学活动安排模板,使用该模板的好处在于能够为课堂的面授学习与课外的在线自学活动组织顺序提供一个框架。同时它还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安排顺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单元目标框架下,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网络学习活动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三 双语教学的评价――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贯穿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最终要促进学生完成混合式双语学习活动,达到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双语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更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真实地评价学生以更好地促进双语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过程,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记录

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学生经历过程以及掌握方法的全历程;电子学档(e-Portfolio)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记录, 利用学习记录来推断可能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学习者以正面指导。

2 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多元”是指目标多元和主体多元。在双语教学评价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多元主体对学生的纵向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不同视角对学生的整个双语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诊断问题,激励学习者,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评价应指向多元目标。评价应综合考虑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素养这三维目标。针对具体的单元和教学活动,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量表、设计方案评价量表、小组演讲评价量表等一系列量表。表3便是《教学策略》这一章中关于“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小组活动的评价量表。在量表的评价指标项设计中将三维目标贯穿始终。

四 结语

双语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个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仍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我们以三维的教学目标为指引,混合式的教学活动为支撑,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为驱力的设计思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了设计与实施。通过实施,该设计思路对解决双语教学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单门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诸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双语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还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内审视与考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 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

(19):37-38.

[3] 郇中丹等.大学双语教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语教学专刊,2007,(5):13-15

[4] 李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J].教育研究,2007,(11):53-57.

[5] 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5.

[6] 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

34-37.

[7]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8]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9] 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9.

[10] 王树贞,王叙果.高校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新选择[J].江苏高教,2007,(6):105-107.

[11] 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阎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 孔维宏.混合式学习的质量控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29-31.

Systematic Design about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WANG JingCHEN Wei-dong

(School of Media & Art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Abstract: Aimed at the current universal probl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 systematic design proposal from three aspects: objective,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It initially structured the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 system “profession-language-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ased on this target system, further discussed how to design and carry out the blended bilingual teaching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