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第1篇

一、“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理论核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同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情景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建构个体的经验;强调社会性的相互交往和作用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联系起来”。这种关注学习者内部生成、社会性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教育思想与远程开放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在课程目标、特点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一致性:

第一,社会性学习特点的一致性。从教学对象考察,远程开放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目前在远程开放大专、文科类本科学习者中进行。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具有以下学习特征:功利性较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大多是在职学习等。教学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第二,学习者内部生成目标的共同性。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同于财务报表解释、法律基础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电子商务应用、实用文体写作等一大批实用性的课程,专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为主。它的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决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必以濡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为重要指归。以《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为例。《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的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规定“本课程为研究性课程,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员因尽可能从某一侧面对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理解”。在此所谓的“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等,就是要学习者将理论知识内化生成为实际的人文素养及能力。这一目标要求与情境教学理论存在着共同性。

第三,情境化学习的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把整个传统文化比作球体的宇宙,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一百多个知识点就是宇宙中的星星,而且许多星星又自成星系;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近百年来又不断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于是在社会及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文化形态就较为复杂。根据乔纳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者必须将新旧知识联系整合起来”才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学习者是不可能学会老师知道的东西,他们只能学会自己知道的东西”。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就必须构筑生活情境与传统文化相贯通的桥梁。远程开放学员成人化、社会性的学习背景使得创设这种情境化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笔者在2004秋远程开放现代文员专业《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情境教学理论用于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并加以总结归纳,名之曰“情境一探究”教学模式。

二、“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探究”的前提:“情境”的创设为学习者创设进行学习的环境是“情境一探究”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他们创设以下两种学习情境:

1.独立探究学习情境。即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远程开放环境下,主要针对网上资源的建设。包括CAI课件、Web网页以及学校电子书籍的充实等;以及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对教材的学习、页面的浏览和文件下载等活动的指导。

2.协作探究学习情境。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协作性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指网上探究空间――网络教室的开辟和学习者互助协作小组的成立。

网络教室不仅包括中央电大、省电大、自建设资源等多级平台互动,还开包括教师管理功能区(学生行为统计、文章管理、考试作业管理、课程评估)、交流空间(留言板、公开讨论区、课程讨论区、公开答疑室、我的发言)等多个区块的活动空间的开辟。

互助协作小组的组建也是创设协作性探究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在远程开放环境下,学生和教师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学习者更多的时间是面对网络,缺乏一定的学习氛围,学习者不免感觉枯燥。组建互助协作小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尤其在涉及到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学习,如对复杂的综合的问题的求解等,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根据学习者的基础、能力、居住环境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4至6人分为一组。目前建立在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协作学部分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支持(即网上小组讨论),辅导教师可以是协作学习的组织、参与和指导者。如《中国文化导论》的课程学习,我们首先依据基础、性别把全班24人分为4个学习小组,指定固定的小组长,并初步拟定了小组协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二)学习者的“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只是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1.独立“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从学习生活、工作情境、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浏览相关网页、认真思考、亲身体验等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结论,此所谓独立“情境一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了《中庸的文化内涵》一节后,许多同学对“中庸”的文化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一方面收集了社会生活中多个与“中庸”有关的事例;一方面通过网上下载有关文章,把生活事例和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纵谈“中庸之道”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由于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定专题、自我准备,于是就有许多富有个性的见地。一位在网络公司搞营销的学员就这样写到:“中庸”就是对上司要客气中带尊严;对工作,在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发自肺腑的感悟,说明对“中庸”的文化内涵已有深切的领悟。

2.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

学习者通过BBS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协作性探究学习的过程,称之为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网上讨论和小组讨论是其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似对某种公式或理论的阐 释,各种文化现象互相渗透,精华和糟粕彼此依存,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就非常有必要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辨析。特别是BBS论坛支持的实时性、非实时互式双向教学途径极其便捷地支持了协作“情境一探究”活动的展开。如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信”诚’等传统文化精神”这一专题。指导教师预先从网络、报刊搜集多个现实生活中关于“信”“诚”的事例,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要求结合传统文化精神对事例进行评析,并设定,如果你处于故事的情境中,你将如何处置?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记录,讨论结果成为判定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依据。各学习小组积极组织了讨论,每位学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各学习小组或者采用网上讨论的形式或者定时、定点小组讨论的形式,都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情境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对事例的讨论,或否定或认同,或设想第三种情境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的内化、能力的迁移过程。

虽然,在整个独立和协作“情境一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是原动力,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为学习者创设完成“情境一探究”的学习环境后,就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置之不理。在远程开放环境下,师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教师是情境学习的环境的创设者,也是沟通“情境”与“探究”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促使学习者内部生成的催化剂。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始后,指导教师就要适时进行个别谈话、要随时进入网络教室了解学习者探究学习活动的进展,并根据学习进展的情况,加入提示,以便及时引导学习者进入探究学习情境,完成“情境一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三、“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反思

1.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任何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者对资源的发现、获取、管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索”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又给学习者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得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一学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导论》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考察:文本资料(教材)、在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100%;相关网页能及时跟踪并下载有用资料,有所发现、感悟的占40%左右。达到了远程开放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2.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有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

实现《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目标:“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远程开放环境下的“情境一探究”活动,通过“情境”的创设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置于真实世界的情境学习环境中,打通“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社会”的通道,这有如“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的便捷(程颐《语录》),也是“万物之间俯仰皆有道”的认知途径,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以及情感、能力的迁移。本学期对04秋现代文员专业24位学员进行了追踪调查:80%的学员认为,自从学习了《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后,更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事、上司、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了;工作上更讲道德感、责任心了;以前许多不明白的生活现象,用传统文化理论去理解,很容易就明白了……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 生产、消费结构 特点

网络文学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文学的创作阵地得以由现实世界转移到数字虚拟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时空距离的消失,使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具有同一性。赛博空间的这个特性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结构具有新的特点,下面通过对传统文学生产、消费结构与网络文学生产、消费结构的比较来初步了解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

一、单线型、循环型结构构建

将文学作品看成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是马克思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他将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下的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将文学生产的主体看作“劳动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在“分配”、“交换”的环节,我将它合并成“文学传播”这个环节。因为文学作品的“分配”、“交换”,就是消费者的审美评判在对于商品在观念上的取舍,这与传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文学消费之后,我加上了“读者反响”这一环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可见,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生产的对象,而马克思所说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反响。以大机器印刷业为代表的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为标志,文学作品作为商品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接受理论开始影响文学生产。文学生产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可以形成单线型结构。

互联网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它没有改变文学生产、消费的共性。但由于赛博空间中时间、空间的同一性,文学生产、文学消费、读者反响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即时空法则失效。当文学生产完成后,读者马上可以通过各个终端观看作品,并及时向作者反映。由此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平台,文学生产主体与文学消费主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双向的结构。

现实世界中的单线性结构和赛博空间中的循环型结构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及不同点。对于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平台、文学生产、读者反响、文学传播等方面入手。但必须清楚单线型结构的时空差异性和循环型结构的时空同一性是造成文学生产、消费结构差别的根本原因。

二、T1―T3周期的缩短

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在这两种结构中一定意义上具有不可逆性。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可见,文学生产是先于文学消费发生。再者,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得以完成,必然是通过文学传播来实现,所以文学传播是连接两者的媒介。但在现实世界中,时间、空间的距离造成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即T1、T2、T3三个环节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即滞后性。譬如,一个作者完成作品后,要先投稿,被出版社采用后,进行排版印刷,然后出版进入市场。最后,经消费者之手实现作品的价值。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前提更是那个作者的书能够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在赛博空间中,文学生产者在电脑上完成写作,即可通过终端传至网站或BBS等平台,读者可以几乎同时完成阅读。T1―T3的实现,在赛博空间中周期大大缩短。

三、两种结构异同比较

T1―T3环节周期的缩短,使得“读者反响”(T4)这个环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单线型结构中,T4作用于文学生产Ⅱ(T5),即新一轮的文学生产。这是由于上文讲到的不可逆性,文学生产Ⅰ(T1)完成后,才进入消费领域。这使得读者反映不能对T1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各种文学概论书籍都会提道:“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这里提及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是指文学消费对于T5的影响。当然,T3对于T1也会影响,这体现在制约了T1完成作品的发行量。但这归根结底还是对T5产生影响,即生产读者爱阅读的文学作品。也许还有人会提及连载文学的问题。传统媒介作用下的连载文学常刊载于报纸、书刊,这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而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单向性”。受时空距离局限,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得不到实现。即使有读者不辞辛劳向出版社寄来了关于作品的观点和建议,待到作者手中时,也往往过了许久。况且这样认真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如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可以用“施事―受事”来描述。在单线型结构中,作者保持了高度的主体性,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作品。读者也是单纯地作为接受者,孤独地完成阅读过程,而不参与写作。

在循环型结构中,由于时空距离的消失,上文中提到扔T1―T2―T3周期可以缩短到极短的时间,甚至可以忽略。T1―T3具有同一性,而T3是通过T4影响T1,所以T4对T1的影响较单线型结构增强。在循环型结构中,T4对于T1的影响,不同于在单线型结构中T4对T1或是T2的影响。在循环结构中,T4对T1的影响是对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进行影响,而在单向型中,T4是对已经完或是未进行生产的作品的影响。这直接影响了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及文学可塑性。就主体性而言,在循环结构中,主体性逐步丧失,向主体间性转变。这是因为T4的即时作用,形成了“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的生成模式。欧阳友权在《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中提道:“互联网的活动主体分散在不同的联网计算机终端节点的,但又可以通过在线的交互沟通与对话形成信息聚焦,从而把原子时代‘施动受动’的主体模式,延伸为电子数码时代‘施动施动’(或‘受动受动’)的间性主体关系,让那张覆盖地球的网络成为‘人性化地球的神经’和‘全球图像空间’的结构。”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循环结构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他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学的生产之中,具有“施事者”的性质。同时,文学生产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这造成了作者的意图受外在影响加大,可能使最终产品偏离甚至背离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不过,这也增加了文学的可塑性。更多活动主体参与文学创作中,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譬如一个句子A由五个词关于网络文学本质的论断很多,这里不做收录。文学形式不能以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划分类别。网络只是一个载体,不是以.txt形式存在的文本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可以是现实的纸质形式。关于网络文学本质问题,从文学流通结构角度探究或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4).

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教学;散发性思维

关于我国的环境设计艺术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学科目。也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环境艺两乏i专业渐渐的受到重视。并且自从环境艺两乏计行业的兴起之后,渐渐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且人们对于现在的环境艺两乏计关注的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的环境艺两乏i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环境艺两乏计教学中的散发险的教学进{了深刻的研究以及探词。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

还窿沿美彗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者堤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夔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两乏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徒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买还是腿的纵向发买,者烩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险。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相关的环境间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柳币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险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育断良好步肠置应现在的经济发夔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仓日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柳币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里小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险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险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l币又,步彭羊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J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l)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多方向的延伸月彭羊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洋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尸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刘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洋才能让学生弱导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胜教学不仅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石出教学以及专业险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刘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脑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卜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两乏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隆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险的思想。发散隆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险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间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馒的引向多拜匕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弋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夔,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育弹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而乏计。

三、结束语

发散险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现在的环境艺两乏计教育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间题的解决。淡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及传统的考试答案刘于学生的瓢固,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设计。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形式刘于学生的束缚。促进学生生珍子的学习环境艺两乏计,生珍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发散险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夔。

作者:田灿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隐

参考文献:

[l]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l.科技创新导报2013(2):187一188.

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54—01

一、教育生态学研究背景

国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建议把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976年美国学者劳伦斯·A·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Leather(2003)出版了《语言习得生态学》专著,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教学正在形成。在中国,陈坚林(2008)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和教学环境“生态化”;在教学环境“生态化”部分,陈坚林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生态化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生态学开拓了教育科学的新领域,从宏观上启迪了外语教学的新思路。

二、基于多媒体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位

1、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是学生和教师,两者处于主要生态位,他们是课堂学习行为的实践者,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生态位具有教学指导意义;3、教材与课堂的生态位具有支撑意义,对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有支撑作用;4、教学评估体系的生态位对整个教学系统具有引导意义,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细节和发展方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经过教学实践的磨合,已经构成了平衡稳定的英语教学环境和内在协调的生态系统,多媒体技术出现以后,基本的传统要素被新的要素替代,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影响系统有序发展的不利因素,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位在多媒体环境下发生了变化。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作用方面、学生学习目标方面、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手段方面、教材方面、教学环境方面以及评估体系方面。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中的失调现象

失衡的教学环境导致了以下失调现象的发生:1、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角色与英语教学实践的失调;2、学生学习习惯和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与英语学习目标的失调;3、多媒体、立体式教材使用方法与英语教学效果的失调;4、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英语教学系统的失调;5、传统评估方式与英语教学目标的失调。

三、如何构建平衡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生态环境

失调现象的产生说明教学的各要素没能在系统中找到其合适的生态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各个生态位处于灵活动态的发展之中,应利用各个生态因素的能动作用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失衡问题,促使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针对提出的失调现象,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优化教学生态环境: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观念,使教师教学理念生态化。在教研活动当中,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培养提高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强化多媒体应用方面的训练和继续学习,又要鼓励教师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方法生态化。 在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利用在线外语学习资源等,发挥课堂外信息网络作用,最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优化多媒体教材使用比例和时机,使教学手段生态化。 在授课环节上,选择性使用多媒体教材,开发多媒体化立体式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做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与平稳过渡。引进语料库进入课堂,学生直接接触语料库,直接接触现代真实的语言信息,从被动地死记硬背学英语变为主动吸收自然语言,达到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有机整合。

(四)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生态化。合理地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当前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课程)改进为“3+2+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情感、通识+课程),在英语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情感构建。每堂课分配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能够加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意义。

(五)用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的多维评价手段,使教学评估体系生态化。采用多维评价体系,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多元的评估结果不仅反映学生对大学英语知识的掌握,更重视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正性养成。

四、结语

本文依据生态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于多媒体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位的变化以及找到合适的动态生态位,使其与新的教学生态系统达到和谐与平衡,在教学改革当中应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素养,完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多维教学模式的运作,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意义,最终在多媒体环境下构建健康有序、兼容和谐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堂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传统教学环境范文第5篇

网络环境教学的特点

网络环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网络环境教学的自主性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从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而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计划,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网络环境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没有时间与地域限制,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网络环境教学的协作性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在教师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情节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学习,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学习时,除了可以使用本校教师的教学资源外,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比对,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来学习。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对教学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除具备传统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需要的课件以及网络传播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的复合性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内容包含网络学习资源,也包含文字教材学习资源;知识传授包括网络的传授方式,也包含口传耳听的方式;传播媒体主要有计算机、网络,也有录音、录像、投影等,这样就使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复合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的引导性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知识,传统的口传面授只是少量的。教师必须以新教学理念,适应新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提高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2)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体现新的特征,比如: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3)教学过程的实施能力。网络课堂教学应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并不似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注重讲授和答疑能力,而应注意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科的整合性以及对学生环境适应性和学习创新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其次,信息的获取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最后,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片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便再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它的优越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问题 个别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太多或太片面,致使学生学习精力不足或跑偏。解决办法,教师应注意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问题 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而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加干涉。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主导作用。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情感互动问题 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教师生动的讲述、影音资料的渲染、同学之间言语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

网络教学难以推广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设备要求较高,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接入互联网就无法正常开展网络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