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内部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才能够从实际中出发,改善城市的环境气候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功能,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高质量、高品质的绿化空间的环境。通过这样的园林设计策略,能够建立一个舒适的、和谐的、休闲的、并且能够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居民,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众。
1、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植物群为主,草坪设计为辅
植物群的设计首先要仔细的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以及特点,对于生长环境的相关要求以及与草本花卉的搭配方式,通过对于他们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相关的层次性的搭配种植,做到丰富美观且不复杂,同时有利于园林工人的管理。园林绿化设计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该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植物群园林,从而能够发挥城市最佳的生态效益,并且要从园林景观的植物群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程度入手,选择出一种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生态效益植物群结构,从而在节约一定土地面积的同时发挥园林绿化设计的最佳生态环境效益。种植植物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应用草坪辅助的配合植物群对于城市生态的保护,但切记不能以草坪为主,它不仅需要大面积的土地面积,并且与植物群相比其自身的生态效益不高。
1.2 园林景观设计要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城市的绿地是整个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空间,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城市绿化用地,所以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就必须积极考虑下集中的中心绿化用地的相关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城市居民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彼此的关系;与此同时,更要考虑到过度的集中绿化中心用地不仅浪费城市的基本用地,同时环境难以安静,人员过多比较复杂,这样在实际的城市治理过程中非常不方便,所以也同样要考虑建立适当的分散性绿化景观,相对的团块绿地建设,能够形成相对的安静的环境和空间,更利于城市居民的休息和生活。
1.3 园林景观设计要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的基本用地的绿化进行设计,而不是对于公园、动植物园、旅游区的绿化设计,在注重美学艺术的同时,更要做到对于城市的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绿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空间以及人文关怀,从而给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充满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确立时更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相关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绿化城市环境、满足自身需求等方面,做到在美观的同时更能够充分发挥它自身的实用性。
2、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
2.1 为了绿化而绿化,缺乏实用性
现在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从它们对于园林设计的相关方案就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城市绿化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关于符合规范和绿化的法规条例的要求,但是却在关于绿化实用上缺乏可持久性的绿化空间设计,甚至有的城市的景观设计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而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满足了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的相关要求,但是实际上该城市的绿化设计却远远没有发挥它自身的绿化实用以及作用,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这些绿化用地并没有很好地与城市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绝大多数的绿化工程都是在城市中心或者繁华地段,而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区绿化工作却不尽如人意。
2.2 过分重视草坪,忽略了植物群的景观设计
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绝大多数都是在过分的追求草坪的设计和保护,大面积的草坪建植过于单一,并且草坪建植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极为不科学的策略,草坪相对于植物群经管的设计而言,它的观赏性更强,更为美观,但是大家却因此忽略了它的最大的弱点:实用性很弱并且养护费用过高,而大面积的草坪建植,它自身高昂的养护费用和建植费用对于一个城市的绿化资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
3.1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着眼于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民族文化个性的培育,并把其注入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1积极推动跨文化理解。深刻理解文化中的共有性与差异性,进而才能很好地整合两者在景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
3.1.2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化。坚守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而且要把这一原则推及到对待“他者”文化的行为之中。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1.3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就是如何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却自身传统的特色,这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3.2 加强可持续发展、节能型园林景观设计,维护生态固有平衡。
3.2.1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选择树冠水平伸展较大的乔木,为道路硬质地面提供遮荫。根据绿地的不同功能分区考虑相应植被配置。
3.2.2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平方米绿地上需种植不少于3株乔木、20株灌木和70平方米的草本及地被。
3.2.3树种产地与运输范围宜在500km范围内,避免选用从其他地区移植过来的大树。
3.2.4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景观提供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丰富物种多样性。水体景观避免硬质驳岸。
3.2.5场地中避免使用深颜色的硬质铺地。透水地面的使用率不低于50%。
3.3 园林景观设计尊重不同地域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建设“使用舒服”的园林景观。
3.3.1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知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服,园林景观要满意不同地域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色的认同,避免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园林景观的健康性还恳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意居民锻炼身体的需要。
3.3.2园林景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园林景观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3.3.3园林景观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园林景观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
关键词:校长;管理;理念;创新
中学校长是否拥有先进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它不仅关系着一所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关系着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随着时展、社会进步,校长学校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学校的发展与优质教学活动的展开,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应具备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务实性
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优劣时一般会注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中一切工作的重点也是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教学质量是校园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当然也要从学校的教育实际出发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其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校长往往犯了好高骛远的毛病,每天只顾空谈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却忘了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一名校长具有多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将落入“空谈”的怪圈中一事无成。
二、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独创性
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来源于校长在工作学习中的感悟,它不能从任何人手中学到,因为每所学校校长总结出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都来自本校实际情况,校长学校管理理念具有独创性,它可以供人借鉴却不能让人完全模仿。
三、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严谨性
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直接指导一所学校的教学与发展,如果其因漏洞过多而朝令夕改,无疑会使学校教学管理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希望能够给各位校长提个醒,在思考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现在有一些校长,缺乏对自身观点的认识,往往“听风就是雨”,极易受外界影响,这种校长往往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创新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时要注重严谨 。
四、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针对性
随着各地素质教育的开展,过去那种抹杀学生天性的教学行为已愈发少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彰显其个性的教育方法日渐兴起。在这种大环境下,校长学校管理理念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种类学生的方法纳入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的范中,笔者在这里列举几点仅供参考:(一)为每个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自身天赋充分的发展。(二)在教学工作中,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解答方式与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三)教育目的从“人人成才”变为“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学生的天赋,以期达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五、创新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需要具有前瞻性
一所学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内教学制度的产生,直接影响着校内师生的一举一动,所以它必须拥有时代性与创新性。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教育存在滞后性,它立足当下却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只有具有前瞻性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一所学校的教学与发展。不过在追求校长管理理念前瞻性的学习中,一些校长盲目地追求新理念,将所谓的“老思想”弃如敝履,这无疑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校长学校管理理念是需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一个优秀的校长不能屈从于时代和社会的束缚,而是要超脱于社会和时代,一个具有前瞻性学校管理理念的校长需要有以下几点品质:1.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生命在于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才会产生能够孕育出优秀校长学校管理理念的土壤。2.不盲从。一个优秀的校长,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经验,而是要从自身的想法出发,结合实际,找准真正适合自己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3.不墨守成规。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按红头文件、行政导向办事,要知道墨守成规只会被社会淘汰,开拓进取才是党和政府提倡的美德。
一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走入学习材料,对材料主动进行认识加工的反应过程。其发现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主体相对于自己学习水平而言的一般发现,是学生在学习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发现;二是主体“跳起来摘桃子”的发现,是学生在学发展区的发现。如在《磨砺意志之剑》一课中,为了讲清“怎样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我首先出示了四幅漫画:一是上课不认真的小明;二是爱睡觉的小明;三是爱打游戏的小明;四是考试不及格的小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明的缺点,然后提问:大家怎样才能帮他改掉坏习惯,在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之后,教师总结出“培养自己具有坚强意志”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再认真读书,谈谈新见解,这时学生又有了新发现,即:大家所提的建议和书中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这一发现,表明学生已掌握了“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发现后去掌握知识,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全新的,体现了较高的水平,而教师把感知目标定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优化了课堂教学。
学生不是没有思考的能力,而是教师未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我们应充分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 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观点非常精辟,它深刻地阐述了提出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勤于发问,在问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问题肯定不是指那些一开口能说、一翻书能言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思维容量大、探究分量重、价值取向强的非得学生攀一攀不可才能提出的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特点,于认识困难处、品评关键处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以深入研究,如在讲《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学生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心理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理论、教材、教师、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潜入教材的深度和会提问题的能力,同时说明学生只要努力攀一攀就能登上台阶,提出具有发展水平的新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是学生走向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 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会解决新问题,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围绕问题指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探索与品析,既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又能掌握理解问题的过程,从而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升华为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更新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规律的过程。在这里解决问题既不能停留在教师用教的思维取代学生学的思维,将问题的结果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要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停留在单纯地从理解入手,教学生以获得问题的答案放在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与感悟过程上,通过暴露探究的认知过程,发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时,老师首先出示本课目标:(1)理想的含义;(2)理想的作用;(3)实现理想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知识。最后在班长的主持下,小组自由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构建知识框架。老师只是适时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高等教育与管理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特有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是别的管理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高校工作主要是教学科研,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教学科研管理,轻行政管理的顽疾,甚至有的认为行政管理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动动嘴皮,下下文件,是谁都会做的杂事,从而导致大多行政管理人员来自非管理专业。再加上相当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不注重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很好遵循高校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使得管理多停留在事务性这一低层次上,仅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当代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机关倾向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流水过程,而是由管理者、教师、职工和学生四者之间形成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互动,先“理”后“管”,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而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机关化倾向,管理者好以“老大”自居,多在“管”字上做文章,片面认为“管理管理,我不管你,你就不理我”,于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再加上行政功能条块分割越来越细,使得各部门在具体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都不愿甘当其他部门的“配角”,导致各自为政。还有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受机关“官本位”影响,养成了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管理方式、方法生硬,缺乏灵活性、艺术性,让成天埋头教学、科研的教学人员难以接受,自然影响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不足使得经验管理明显
行政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然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目前高校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创新,说话凭习惯,办事靠经验。这种“我说你做”、“我管你服”的经验管理模式,无形中容易造成管理者的随意性和被管理者的被动性,导致对立情绪,使工作陷入僵化局面,这一切都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主义还极易形成工作人员的思想僵化,养成办事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不钻研不进取的惰性,给高校带来工作缺乏生机,发展没有活力的不良后果。
二、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的加大,高校面临的竞争既有国内同行,也有国外对手。在机遇和竞争面前,高校要以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找准管理定位,从单纯事务性管理拓展到全面优质的综合管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一)社会转型要求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的全方位的社会整体变动。当今社会历史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了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会受到来自时代的冲击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尤其当前我国高校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按形势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而相对于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来说,高校行政管理如前所述尤其表现出滞后态势。因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已成必然之势。
(二)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根据当代教育的新观念,高等学校已不再是单功能传授知识的教育机构,而是兼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因此,要搞好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单凭个人经验和手工业时期的管理方式已显然不适应了,而应当运用高等教育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去管理学校。其次,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现在已经开始跃上从对行政管理队伍数量追求到对行政管理队伍质量追求的新平台。传统的数量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已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只有逐步将传统的数量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转化为数量与质量结合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三,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它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这无疑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巧,实现理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
(三)高等教育发展呼唤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当今高等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表明,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对于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至关重要。首先,不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基准与资格已成共识。。其次,高校行政管理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成为不断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教体制改革,给学校和学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面对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要乘势而上,就必须转变理念,进行知识更新,及时捕捉和追踪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这样才能在变化了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着力研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几点建议
现代高校是开放式的学校,必然会受到来自时代和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当今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迅速传递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带来了机遇,更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管理实践,改变过去经验式、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使行政管理切实从/控制”转向“服务”,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一)树立“人本”理念,从“重物”向“重人”转变
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而且是千差万别,有着各自思想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僵硬的物体。因此,行政管理应该在重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的同时,更应重视师生和员工的心理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给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重视被管理者的适应情况。这就要求明确和坚持这样几个原则,一是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人”,而在于教育人;二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制订和贯彻层面上,而是要深入人心;三是高校行政管理要以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归结起来,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行政管理, 应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人的因素必须成为有效管理活动的核心因素,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反过来促进管理者的自身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树立“开放”理念,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念,一个系统只有对外界保持适当的开放度,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这个系统才会充满活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增强了教育和整个社会的相互渗透。日益紧迫的形势,要求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主动了解学习他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从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用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在全局高度,甚至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高度,来寻求高校管理的新路子,从陈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民主开放意识,承认个人的个体价值,相信和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树立“服务”理念,从“控制”向“服务”转变
管理是理论落实于实践的平台,有效的管理可以使先进的理论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低效的、无效的管理非旦发挥不出应有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起阻碍作用。规范管理、制度管理、量化管理等都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基础,但如果把这种传统的管理视作学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就容易造成如前所述的管理者的随意性和被管理者的被动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突出管理的服务性,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管理的最大效益,自觉多一些“服务”少一些“强制”。
(四)树立“法制”理念,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大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正在不断增强。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按章办事,依法行政,切忌简单而为、粗涉,感情用事,或是以罚代法。
(五)树立“创新”理念,从“经验”向“改革”转变
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教育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高校的行政管理自然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发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要。。过去的知识、经验已不可能满足现在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也不可能满足未来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者要从经验管理中解放出来,加强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先进思想的学习,研究社会大环境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使高校行政管理不断创新,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颖《行政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郭武军《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意义与措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6月
[3]国家行政学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题难点和切入点》《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兰德刚《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公共行政》2008年第1期
[5]马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 创新 建议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由此可见,黄炎培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技工教育更应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创新办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突出技能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吃苦而耐劳的职业观。针对创新技工教育办学理念,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一门有关个人成长和处世技巧方面的综合课程
技工学校的学生,入校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处于心理问题多发年龄阶段,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关系紧张,易冲动、控制力很差。普及法制教育,结合一些案例,让每个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他们遵纪守法,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自我控制化解矛盾,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软件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每一所技校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校园环境也美起来了,硬件条件好起来了,而至关重要的教师队伍和学校常规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常听老师们抱怨说:“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教师却缺乏自省。深入分析其原因,这些学生为90后的独生子女,初中时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每个教师都应针对技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管理方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激励、疏导的教育方式。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应给予关心、爱护、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三、开门办学,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中,营建学生生活中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减小学生在校内外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学校应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走进学校,采用家校合一的办学方法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校风、班风日益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和谐文明的学校品牌。
四、改革技工教育考试制度,实行学分制
在传统的“一刀切”课程设置下,没有考虑到技校生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他们不愿意学,而自己喜欢学的内容又没有机会学,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实行学分制可以依学生水平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允许提前达到学分的优等生提前毕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节约成本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每周抽出2-3天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这种实训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技能水平高,走上岗位后可立即投身于专业性的工作,很受企业欢迎。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技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心里轻松,渴望参与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演讲比赛,每周读一本好书,办校报,书画展览,歌咏比赛,乒乓球赛,篮球比赛,文艺汇演出等,满足学生的需求
七、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