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建议

体育教育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育建议

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第1篇

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需要,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办学方向和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

1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现状

1.1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还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规定: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均要按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并要求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其健康教育师资均应接受培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学校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师资就更加奇缺。据调查,现在我国农村不少乡级中学还缺乏合格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卫生保健教师。学校卫生工作根本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即使有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也面临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担任。但这些师资不是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就是缺乏体育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任务。因而,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既能上体育课又能上健康教育课的大量专业师资。这为我们开办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如此,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大力发展。

1.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自创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该专业起步晚,发展参差不齐,有关理论、思想、方法、资料、文件等几乎没有建立,至今全国尚无材、大纲,教材奇缺,教材内容、范围不能确定,严重影响教学,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加之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照搬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内容繁杂、重复,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此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不能互相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两类课程内容没有融为一体。还未能使该专业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能促进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意识和终身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能帮助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1.3体育卫生教学观念陈旧

一方面,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为中心,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严格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缺乏筛选和更新。必修课与专修课重复过多。术科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练得多,讲得少,甚至把专项选修课变成运动训练课。考核评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教学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教学手段单调,讲课“满堂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卫生教学的发展需要。

2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1992年国家教委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这一目标较为概括,宜根据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课程发展趋势、中小学校实际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拟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达如下: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使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既能用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用卫生保健知识来维护健康,发展体能;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能力,具有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的能力,具有熟练操作体质测试和健康测试的能力,具有从事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培养规格方面,应根据21世纪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和我国的国情,要求该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班级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加强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它包括两大方面的课程: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以此目标为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在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教学内容,编好教材。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便该专业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并能诊治学校常见病、传染病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好医学、卫生教材,注意《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护理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精神卫生学》等课程内容的广度,掌握好深浅度,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论证,制定了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其中,核心课程为: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体育心理学共10门;基础课程为: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创伤学基础、武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健身健美操、临床医学概论等14门;选修课有:体育概论、体育绘图、护理学概论、精神卫生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游戏、体育康复、推拿按摩、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艺术体操、乒乓球、游泳等14门。教育实践8~12周,其中体育教育实践5~8周,健康教育实践3~4周。#p#分页标题#e#

3.2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变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变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顶,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最优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应以理论、行为和实践结合起来考核,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4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办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教育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现有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如何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思想建设,提倡敬业爱业精神,加强师德教育,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理论学习与教改结合,以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和科研。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骨干教师。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群点的组织和建设,通过立项的科研课题和研究室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展露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他们得以在较高层面上的学术环境中增长才干,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从而建立一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再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尽快提高队伍素质。中青年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第2篇

一、培养团队观念

据了解,如今绝大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重,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所以体育课中我们应加强集体团队的合作,树立他们相互协作的观念,我们在体育课中可以多做一些以团队为单位的游戏或者比赛,可以“火车跑、夹球跑”等,总之让学生明白不能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观念。

二、培养学生平等互助的心理

无论哪个学校,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要有学习成绩差别区分,但是学生的成绩不是学生评价的标准,中小学生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做到学生平等,相互尊重,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在体育课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学中认真考虑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与游戏中去,并且每个学生都愿意和老师一起参加各项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以队员的身份参加,接受奖惩制度,这样学生才能信服老师,并且在比赛中要及时的表扬优秀的学生,表现出由衷的佩服和赞扬,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优秀的学生会更加爱学,差的学生会看到老师的表情和话语同样的加倍努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上要同参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会在以后学生的成长中产生深远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第3篇

以前的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方法及评分细则总共有36项,采用加分扣分的定量评价方法。从教育实习的评价量表来看,指标多,很难统一标准,操作性不强,而且比较复杂,如全部采用定量评价,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客观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1一体化概念“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通过一体化把几个不同阶段或几个领域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益。一体化在其他领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等领域都在进行一体化运作。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由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组成,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几个部分构成,把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一体化运作,将大大提高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力图从体育教学最基本、最常规的领域入手,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自觉锻炼原则的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大课程体系,为体育科学系体育教学与实习的改革与发展开辟新思路。

2.2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指导思想一体化教育实习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要潮流与趋势。它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见习、实习进行全程规划设计,从而建立起教育实习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最优化体育教育实习体系。一体化模式把校内外见习与校外实习、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课前准备、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将课程见习与课程实习和教学技能训练、校外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现最佳的效果。

2.3建立了科学的目标体系(图2-1)体育教育实习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为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确立了努力的目标。通过增加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增强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在教育实习前全部学生必须过了教学关。下图是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目标体系。

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组织结构(图2-2)为了规范教育实习,经过研究,设计了一套符合我一体化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组织结构。组织框架的设计,是根据体育教育实习的需要而划分的。使教育实习更加规范,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职责,保障了各个环节工作高校节能运转,提高体育教育实习的工作效率,为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5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教学范畴(图2-3)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把校内外见习(包括课程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校内外实习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四个环节实施完成,把校内外、课内外、课程之间等教学和培训渠道打通、融合,从而形成教师教育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统一规划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2.6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图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是教育实习运行的重要保证,以带队老师为主、院系为辅,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即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分院系教育实习检查组、系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教务处四级管理方式,具体由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

2.6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评价体系(图2-5)一体化教育实习评价是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校内见习评价、术科课程实习评价、理论课程实习评价、集中实习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等,评价主要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以及实习班主任共同完成。一体化实习模式增加了任课教师和带队老师的评价,结合学校定量评价增加了定性评价,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样效果会更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成绩更加准确客观。

2.7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符合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1.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强调教育实习各环节的整体效应,行成了比较稳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研究价值。

3.1.3一体化教育实习改革后,极大地调动了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老师的积极行,使系部对教育实习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益。

3.1.4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一体化实习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而且大大调动了我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建议

3.2.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程序比较固定,对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务必加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3.2.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相比旧的教育实习模式增加了多个环节,工作量相应的增加,对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应通过多条途径提高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本人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新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促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就必须认真地开发学校体育规划与科学布局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

其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招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间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必然容易对所学事物失去兴趣。其二,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健康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健康”概念认识模式的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十分不利的。

2.课程内容的陈旧与教授方法的落后

教育部在修订后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在中职二年级实行拓展模块(学生自主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课程。”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把更多经费投人到校专业课设置与配备上,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相关功能却无法全部一步到位,导致健康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合理化地结合。校方的思想怠慢使多数教师丧失了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实践教育,重视理论的教学,没有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灵活

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主要采用定量评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核标准,而对新的考核制度不很适应而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而退求其次。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1.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应以以下教学方法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总结明确结论。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思考、研究、探索、讨论,教师后讲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职校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以往评价单一化的做法。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不要怕麻烦,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合各校特点,开展阳光体育

长期系统的健身锻炼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从而使骨变得强壮、牢固;身体活动使得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肉的健壮、有力。

4.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体育教育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小学校 素质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慢慢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随着这一巨大的转变,体育教学在基础教育中也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也渐渐的摒弃了过往老旧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本文着重研究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学校选取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多数都是以比赛为目标的,这样就脱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

1.1阻碍了儿童与青少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以比赛为目的的各种活动都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各项活动都要体现出成绩性。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竞技性的体育课程,人们往往会忽略这项活动最开始的出发点,不再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关注于体育活动的结果,这样就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初衷,难以达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1.2违背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青少年的体质锻炼,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然而就目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来看,大多是以比赛为目标的体育课程,这些体育课程都是从比赛的角度出发,以得到高分为原则,选取最优秀的运动员,利用传统的训练模式,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传统的训练模式,虽然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帮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所拥有的运功潜能,但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明显的违背了其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一种外在的行为要求,并不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成为提高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活动内容。

1.3模糊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2]。在我国的基础教学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少年确定正确的健康观点,提高青少年强身健体的意识。在不改变人体自身结构的自然科学上,加强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借用外界的力量与自身本身的条件相结合,提高身体体质,增强自身的健康。但是,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形式来分析,各种体育课程都在一味的追求体育相对于人体的改造作用,过分的追求人身体的最大极限,强调学生要不断超越自我的磨练精神。所以,比赛性质的体育教学一定会模糊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违背了人在大自然中的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好高骛远的要求学生不断追求极限的超越,来达到外在所规定的强健体魄。

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解决对策

2.1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前提[3]。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转换之前陈旧的教育模式,加入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把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课堂教学观点。首先,体育教学应该不偏向任何一位学生,面向全体青少年,争取做到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要主动发掘学生的优点,遵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潜能,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体育教学应该以体育实践为前提,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超强意识。只有这样,青少年才会在学习上更加的主动,这样一来才会使体育教学更加的多元化,才会使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的前提下不断前进。

2.2改善之前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老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自发性的主动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农奴翻身做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学习牵着鼻子走。因此,老师应该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在选择教学方案时,应该多多采取学生的建议,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多多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条件,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运动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真正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健体的好习惯。但是老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方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来自我选择,选取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同时也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3完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充实教学内容[4]。对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来讲,我们应该充实教学材料的内容,对于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中选取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教学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在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让青少年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学习到在现代社会需要的运动健身技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奠定长期进行身体锻炼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时常分析现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适时的增加一些有趣的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使学校与社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开拓青少年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加迅速的适应大自然的一切。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个学校在基础教育的同时,不再只是注重应试教育,而是更加关注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才能保证我国体育教学的长久性,只有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参考文献

[1].陆伟.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

[2].张启光.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