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策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更是促进经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形势下,全人类都应该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环保意识。本质上,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到了绿色发展的层面,同时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建设等内容,符合经济与生态共生共存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1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1自然灾害
乱砍乱伐等现象以及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村地区的绿色植被数量大量减少,生态发展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始终提倡和鼓励的绿化种植项目进展缓慢,在多雨季节,持续性的降雨很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没有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地表沙土变得松散,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则极容易出现沙尘暴。如今,全球气候都在发生改变,各个地区的降雨量严重不均,部分地区常年干旱,而有的地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化肥的过度使用
很多村民的知识水平不高,缺少对化肥的了解,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滥用化肥的结果就是肥料无法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化肥渗入土壤后,会对土壤、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土壤结构惨遭破坏,农作物的种植难度越来越大,产量也严重降低。比如,氮肥使用过量,就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资源,还会打破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导致地力下降,给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污染空气[2]。因此,在为农作物施肥之前,应该详细了解不同肥料的作用、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肥料无法被充分吸收,从而对土壤、水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1.3生活垃圾的污染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但在农村地区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执行效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较为落后,很多村民认为垃圾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即使不分类,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在垃圾箱上标记了垃圾分类,很多村民还是会将垃圾随意的丢弃在路边、田野、河内,或者直接焚烧,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1.4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剧,城市中很多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都被转移到郊区、农村地区,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尤其是近年来对城市垃圾的准入条件与处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还有部分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入乡镇,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流入了河流与湖泊,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严重危害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3]。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多次水污染事件无一不在警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
只有将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地区环保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这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协作与沟通,同时与卫生、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的管理部门,围绕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现状,确立环境监测目标。通过技术上的整合,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立足于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制订监测方案,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2.2明确监测指标,设置监测点位
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饮用水。土壤与空气的污染问题相对较轻。因此,需要选择典型地区开展环境监测,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监测,把饮用水、地表水、土壤污染当作重点监测目标,政府与科研单位通力合作,深入研讨食品安全、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尽量克服资金困难问题,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站,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
2.3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作为地方政府,应该从资金上支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信息化监测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采购科学、先进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还需要计算机技术、云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构建网络监测科技平台,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引入监测技术与设备,加强对水源、土壤、辐射、大气污染的监测。同时,加大研究院校、环境监测部门、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高监测技术的转化率。
2.4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的“三结合”
2.4.1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困境在于:监测效率低、监测内容缺乏针对性、监测指标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常态化开展。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活特点,应该将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引起的疫病风险等内容作为监测重点。2.4.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即使是在国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仍然对环境监测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环境监测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着环境监测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以满足现实的需求,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2.4.3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农业部、生态环境部都有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内容,但这些部门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监测信息,所以取得的监测成果比较少,而且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村民提诉求的渠道。为此,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联系与协作,拓宽监测内容,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
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解决策略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APP、短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村民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给农业、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宣传中,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3.2支持新型农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生产,提倡新技术、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构建推广体系,鼓励村民学习现代化的种植与养殖技术,促进农村经济逐步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将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农业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部门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农村地区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向村民普及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鼓励村民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附加价值。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村民资源化的利用秸秆。
3.3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
农村地区,大量的废弃物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地区有大量可供回收和利用的废弃物,比如人类和牲畜的粪便。政府部门可以修建沼气池,减少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从事畜牧养殖的村民能够安心经营,不必担心给环境和周边村民造成的影响。农田的秸秆同样大有用途,政府可以向村民宣传,不必直接焚烧秸秆。除此之外,还应持续推广垃圾分类政策,修建垃圾处理厂,实现对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经过处理的垃圾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只有在详细分析造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可行的环境监测体系与环保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旭.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21(3):167-173.
[2]杨肃昌,范国华.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2-23.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中大型养殖场的数量逐渐增多,使得我国畜牧数量实现了快速的增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丰富的畜牧产品资源、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1我国畜牧业生态环境污染种类
1.1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化合物。原因是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其中超过50%的氮、磷等物质会随粪便被排放出来,尤其是生猪,排放出来的氮、磷超过了80%,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营养浪费,还极大程度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1.2恶臭污染
我国畜牧业集约型养殖场生产方式逐渐增多,导致了养殖场大量的粪便堆积,另外动物饲料的发酵和家畜的呼吸作用,导致大量的臭气被排放出来,例如甲烷、氨、硫化氢、粪臭素等物质不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禽畜的生产能力,影响了禽畜的健康发展。恶臭污染还会对工作人员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1.3生物污染
畜牧业中养殖的种类较多,禽畜的疾病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其中较为严重的几类传染病会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困扰,人们在食用带有传染源的禽畜的肉、蛋、奶时极有可能会染上疾病。其次是禽畜的药品,药品中的抗生素等药品的污染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现阶段最为常见的污染源。
2我国畜牧业生态污染现状和原因
现阶段畜牧业生态污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早期的养殖场呈现出高污染的现象,而新建的养殖场污染较少。这是因为早期的养殖场年代久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的养殖场周围已经建造起民居,动物的防疫条件变得很差,再加上养殖场的翻修难度大,投入资金过多,只能维持现状;二是小型养殖场的污染程度大。我国小型养殖场仍占据了巨大部分,而小型养殖场大部分是由当地农民或外出归乡人投资建造的,由于初始资金较少,他们只能勉强将养殖场建造起来,对于养殖场生产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只能放在获得收益之后。
对于我国现阶段畜牧业污染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现阶段大型的规模化养殖场的数量增多,大规模养殖场就意味着大规模的禽畜会被饲养,再给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的增加了粪便处理的难度;二是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现阶段的养殖场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例如居民住宅旁、学校、重要水源附近的养殖场就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三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够完善,还存在认识、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即便一些规定和政策出台。
3对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3.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宣传
加强建设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养殖场在生产中提供一定的制度标准,另一方面将养殖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通过严格规范养殖场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科学的、体系化的防止畜牧业生态污染的法律体系。同时,国家还要加强对养殖场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为此,国家可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尽可能的将环保知识深入到农村之中。
3.2合理使用饲料,控制动物粪便污染
现阶段我国畜牧业中畜禽粪便中营养物质过剩是造成粪便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加强饲料营养物质的调控,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养殖场可以根据动物的种类不同配置不同的饲料,饲料配置过程中要严格的检测其营养成分,例如减少氮的排泄可以适当的减低蛋白质的水平,降低磷的排泄可以通过添加植酸酶等方法。
3.3合理选择养殖场布局
养殖场的合理布局能够有效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地理布局来讲,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土地资源,将养殖场的粪便资源合理的利用,建立规模化养殖小区,充分的利用远离居民区的荒地和荒滩,开发养殖小区。加强养殖场的绿化力度,改善养殖场的环境。养殖场可以建立有机肥厂,依靠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将动物的粪便干湿分离发酵,生产成有机肥,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养殖场的收益,提升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娜.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防治措施[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10):77-78+81.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总结
DEA模型[5]由于其科学性强、计算简便、灵活性好且能够提供更多的评价信息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技术效率测算中.但多数的传统DEA模型是在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产出或投入向生产前沿面径向的缩减、扩张程度的测算只能够在投入或产出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变化会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对于在实际情况下技术效率对径向的要求并不能够满足[6].因此,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提出具一般性的非径向DEA模型[7],而且,传统的DEA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只考虑期望产出的不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有期望产出也会有环境污染物等的非期望产出.在本文研究中,同时考虑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即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模型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研究.
2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C2R模型测算与分析根据指标的科学性、目的性、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参照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了该市整体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选取3个投入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重点耗能工业能源消费(万t标准煤)、社会从业人数(万人);1个期望产出指标:青岛市地区GDP(亿元);3个非期望产出指标: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图1).根据图1列出的指标体系,查阅2002—2013年《青岛市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环保局年环境公报》,获得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对应图1中的7个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并利用模型(2)进行测算.该评价问题中对应的期望产出偏好与非期望产出的优先控制无差别,我们可以假定每一个DUM中对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权值分别为θ1=0.5,ξ1=0.3,ξ2=0.1,ξ3=0.1.利用EXCELVBSolver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前6列所示.如表1所示,青岛市在2001—2012年期间,其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水平在2001,2002,2005,2010年里达到了DEA有效,对应的α*r=1,β*t=1,并且h=0,其余的年份未达到DEA有效.从产出指标方面对α与β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2003,2004,2006,2007,2008年期望产出效率值大于1,即α>1,说明GDP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非期望产出却未得到有效控制,说明青岛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2009,2011,2012年的期望产出效率值小于1,即α<1,说明GDP并未达到最优,但非期望产出却得到有效的控制,说明青岛市近几年开始加大了非期望产出的控制与治理力度,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和限制.
2.2各形态污染物治理效率测算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3个污染治理子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将运用C2R模型对其治理效率进行分别测算分析.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以及可处理性,结合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设计(表2).利用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的数据进行环境污染3个子系统的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即水污染治理效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效率.将青岛市2001—2012年的每一个年份看作一个决策单元,利用该市2002—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2001—2012年环境公开年报可获得的每个决策单元相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C2R模型测算,其结果如表1后3列所示.把水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2,2003,2008,2012年治理效率值为1,决策单元达到有效,说明这些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最高;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高且很平稳.把大气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011,2012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最高,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相对于水污染治理较低.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6,2008,2010,2011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其余年份虽未达到有效,但水平相对不低,可以说是整体水平较高.
3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污染治理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与污染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发现,青岛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不能兼顾,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源环境,同时,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不一,水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对青岛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1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由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我们可以看出,该市经济发展投入的环境资源并没有获得期望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目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二、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但同时第二产业又具有“重型化”的特点,也就决定着其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因此,在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减少非期望产出,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同时,青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不断提高旅游品质,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2走科技创新之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通过效率测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青岛市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逐渐增加,但污染治理并未达到有效,这说明污染治理的效率在技术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在污染物产生的过程中,应加快生产工艺的改革进步,设备的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在污染物治理的过程中,应提高污染处理的效率,增加污染物处理量.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推进技术进步,缩短环境污染治理周期,从而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一、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提供环境治理的程序保障
法律法规既是社会活动的底线,也是环境治理的基本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逐步化解乃至消除环境污染,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要求融入政府、企业、农民等群体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环境保护融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生态奖惩制度,打击破坏环境以及假冒无公害产品等经济违法行为。
二、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环境治理的心理空间
环境污染既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它所损害的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就要求激发农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孕育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讲,我们需要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科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农村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民的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
三、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系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发展能力的问题。能否有效提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环境保护及农业升级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既有资源和能动性,搭建农民、大学、乡镇企业与政府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公共平台,以此沟通社会和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撑,为提高农民脱贫发展,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能力支持。
四、创新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恶化并肩而行。土地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食品毒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农业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整体转型。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现实性的路径依赖,农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鼓励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搭建农村环境治理的三维社会平台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环境责任缺失。农村环境治理,决不应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力量,而应该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为核心,以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为抓手。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营造一种环保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平台,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切实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促成环境友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总之,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环境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问题既具有阶段性特征,也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积极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实现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为此,必须形成政府、大学、农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在政府推动、市场承接、科技催化、社会参与的循环互动中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