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制度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学校的发展和不足,本学期校领导不断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细节,调整工作方案,完善制定学校科研制度。
1、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结合区科研室《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讨论稿),完善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建立课题申报与评审制度,中期检查制度,结题验收与成果鉴定制度,成果推广与科研奖励制度等。保证各项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成立科研工作中心组,组长:陆海红 组员:章晓颖、许竹筠、张辉、黄菊英、杨健、张燕、马骥、顾谈冰、张丹、王冬、苏晓波、王少平。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科研中心组的成立,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有序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培训,促进转变思想观念
1、教研活动。在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开展“主题式”讨论,增强科研意识,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一体模式。
2、教师培训。对了有效地推动学校课题的研究,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这学期,我们组织了陆海红、马骥、顾谈冰、张丹、王冬老师参加了区级的科研培训班。又组织了陆海红、陈川华、张燕三位班主任赴南京参加 “中华美德养成教育”的培训,组织章晓颖、陆海红老师参加了《如何写创意活动方案》的培训。组织了陆海红、张燕、李绿萍老师参加了区级的课题研究的培训。
3、邀请专家。此外,我们学校还邀请了我区进修学院科研室崔云老师作了主题为《调查研究法》的科研讲座。对如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老师们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加强课题研究,规范过程管理
1、继续做好课题申报工作。今年,陆海红老师申报的区级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被批准立项。
2、完成了20nn年立项的区级课题的开题汇报工作。
3、做好了课题的结题工作。对于20nn年21项校级课题及时进行了整理,并把资料归档。
4、完善了课题实施中的管理。凡立项的校级以上课题,一个课题选用一个档案袋,把课题申请书、中期汇报资料、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研究附件资料等一一装入档案袋,分门别类,做到管理有序,查找方便。已结题的课题,进入档案室归档管理。
3、组织参加了区教科研成果评选。不仅积极帮助结题老师完成课题结题报告,还发动了老师们撰写学科论文。
四、组织参加论文评选活动,提高反思能力。
本学期,我们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安排,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认真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
1、参加了了区级的《创意活动方案》的评比。
症状1:制度制定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定以校长的意愿为主,由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量通过。教科研制度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这种从上而下制定的教科研制度无法得到多数教师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定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和讨论,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决策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就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待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比较健全,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症状2:制度管理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更差,严重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这样尴尬的局面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③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⑥上好课题研究课。⑦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症状3: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视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深刻分析和对研究成果提炼的能力。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规范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提炼的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确定好本学期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小做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 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的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其带领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开展了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
症状4: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而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以及获奖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 科研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51-001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科研工作的主体,应尽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呼唤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来。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了解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通过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科研成果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科研课题,以及论文获奖等。
笔者调查了28所学校。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28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中,曾经从事或目前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人数只有158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大多数人从未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者参加省、市论文奖项的都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才被迫而为,其中各种科研成果较多的体育教师多分布在各级重点学校中,从科研成果的角度看,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
一、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影响因素大致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外语、计算机能力;科研态度等。主要是计算机能力有限,其次依次为科研态度、科研目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以及外语能力。首先,在科研过程中,很多文字和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多数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目的也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教师做科研是为了评职称,如果没有了职称评定的压力,那么他们是不会主动搞科研的。这种动机的偏差掩盖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当前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至于教师本身的职称、学历、年龄以及外语能力等因素,在前面几项因素得到提高与改善之后则会迎刃而解。
外因包括:目前的科研体制;经费来源的制约以及学校可提供的科研设备条件的限制。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搞科研都是自筹经费,并且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设备十分有限,加上科研体制的制约,共同影响着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积极性以及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影响其科研的内外因素,制定相应对策
1.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现行的体育科研体制的特点基本上以行政手段来组织科研,以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这使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要搞好科研,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和科研体系,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
2.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明确科研目的,端正科研态度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科研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参与科研工作就会被动和盲从。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为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服务。而不单纯是自己评职称的工具而已。另外,还应认识到,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学识的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也有重要意义。
3.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科研工作离不开教师各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的保障,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水平以及写作能力等。
3.1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科研方法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必须系统的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2实践经验的总结,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与方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如养成写教学、训练日记和总结的习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
3.3其他素质的提高。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体育教师自身各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如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保障。因此,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培训班,让体育教师有机会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目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教师科研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科研成果较少。
1.2影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能力较低,其次是科研态度不端,目的不明确。外部因素主要是经费的限制。
1.3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研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师对待科研目的明确,态度的端正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2.建议
2.1教育部门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要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在提高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物质上的保障。
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立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结合我校发展规划和教师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把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上,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注重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相结合;二是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三是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培养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育创新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充满创新活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要求
1、健全制度 完善机制
在原有一系列教研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修订和健全了校本研究开展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如《教研组长职责》、《教科研活动考核办法》、《教科研工作奖励条例》等,使校本研究处处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同时,从保障机制上,我们做到了时间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资料保障。建起了校园网络,使教师从网上获取研究资料,并得到共享。由学校主管领导带领教导处、教科室有关人员随时检查各组活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坚持优秀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每位教师、每个活动小组的活动质量和相应成果,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活动。落实教科研活动考核制度。教务处每学期举行各项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2、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有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所以为了让校本教研顺利开展,首先得让教师们了解有关理论知识的操作方法等。学期开学初,在教师大会中学习上级有关校本培训文件精神,还召集各年级组长培训并部署任务;尽量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分学科进行专题讲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围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进行的校本研究的精髓,作深入浅出的解读。为了造就一支专业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聘请外校各科名师进行“一对一”活动,这一活动也是我们学校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和项目。三、工作要点
1、校务会专题研究校本培训工作,设立校本培训组织机构和专人负责,其中校长为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任人。
2、建立配套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各项考勤记录表。
3、为各年级组、备课组订阅了足量的专业报纸、杂志、书籍供教师学习和交流。
4、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科研活动,同时调动教师积极性,组织六次各科集体备课活动,撰写评课稿,进行展示评奖活动。。
5、开展德育工作、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四次专题培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
6、聘请各科名师进行“一对一”活动。
四、校本教研培训活动工作安排表
...........
【关键词】设计;成本;控制;机制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科研单位项目研制经费越来越紧张,而对研制项目的技术要求却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科研单位项目研制的过程中,试验检验费在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职工的薪酬福利在增长,更主要的是设计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不严,造成了研制项目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有的项目在结题时经费余额为负数。我们知道,盈利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之一,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只有企业实现了盈利,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否则,企业目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设计决定成本
科研单位研制项目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又基本上为单件生产,没有规模效应;许多配套部件都是专门研制的,供货途径比较少,这就增加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成本控制中的比价采购没有明显的作用;同时,项目研制的周期长,研制费用分摊数量相应增加;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项目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有效的控制产品成本,设计是关键。
根据研究机构的相关统计,科研项目的早期论证对减少科研费用起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在项目成本总额中,大约有70%~80%的部分在产品设计阶段基本上就决定了(见图1)。在具体的生产环节,要想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是不现实的,除非偷工减料,或者重新改进设计。可见注重方案设计,虽然在项目研制全周期中所占时间比重很小,所花费用的比例也不大,却是降低成本、减小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单位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目前,科研单位研制项目不外乎合同项目、自筹项目(含风险基金)两种,科研项目经费一般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分级负责,效益考核”的管理原则。而在项目研制实际过程中,项目经费控制并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行经费核拨制度同项目经费预算需求难以完全匹配
首先,合同项目利润空间比例不是恒定的,有的利润空间较大,有的利润空间小,特别是依靠市场竞争取得的民品项目,为了保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影响力,有时必须低利润甚至无利润承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固定比例核拨经费,然后在经费范围内编制预算显然难以满足项目的经费需求。
其次,项目成本预算应该是采用制造成本法来核算,根据项目所需要的材料费、外协费、试验费、差旅费、研制费、管理费等编制预算,经审核批准后作为项目开支的依据。即采取先预算后核拨,而不是先核拨后预算的方式。
最后,在项目研制过程中,特别是民品项目,由于经费预算不够而无法执行时,却得不到调整,亏损由科研单位自行承担。
2.自筹经费项目不分摊研制费,占用合同项目经费资源
按照规定,自筹项目不分摊研制费,而实际上自筹项目同样占用人力资源、使用设备及房屋、消耗办公用品,存在研制费的发生。自筹项目本身发生的研制费只有转移到合同项目中去消化,这对合同项目是不公平的。更进一步来说,这种规定破坏了合同项目预算的正常执行。
3.研制费分摊数量的不确定性,影响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研制费包含职工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社会保障费、设备及房屋使用费等,是研制成本的重要部分,科研单位一般采用工时比例法在各项目之间按比例进行季度分摊。
在编制项目全周期预算之初,研制费计算公式为:
由于研制项目周期较长,一般为4~5年,全周期预算中研制费的变化很大,如职工工资、福利费在不断增长,设备及房屋使用费的变化,物价的上涨带动办公费的增多等等原因使得研制费分摊预算同实际差别很大,从而影响了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4.缺乏控制机制,“设计决定成本”没有发挥出最大能效
通过对近几年项目成本控制总结来看,科研项目成本控制只是表现在形式上,随着项目研发进度的推移,使原有的成本预算失去有效的控制和约束,起不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首先,由于项目负责人只负责项目技术层面,部分负责人认为按节点完成合同要求,达到技术指标就行,不考虑更不过问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重科研生产、轻经营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研究室在项目的策划、评审、检查等诸多环节上,重视项目进度及质量,没有对经费的策划、评审、检查足够重视。没有按阶段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测评估,直到项目接近结题时,才确认盈亏。
总的来说,缺乏一种控制机制,促使项目组充分重视项目成本控制,从源头、从设计上考虑成本,在满足指标要求、满足质量要求、满足进度要求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及机制
为切实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既要保证核拨经费满足项目研制的需求,又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充分发挥“设计决定成本”的效能,从机制上进行激励和考核,建议如下:
1.强化项目的早期经济性论证研究
加强项目早期论证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在项目论证之初,提供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及项目成本预测分析报告。在“技术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审的同时,组织“经济专家组”对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评审,确定可接受最低合同额。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入手,把项目成本的控制点前移,基本实现在图纸上就能够确定项目成本,真正实现“设计决定成本”。
2.项目经费“二级管理”变为“三级管理”
通过对很多科研院所及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查,大多采用经费“项目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对经费负责。
项目经费“二级管理”变为“三级管理”主要目的是项目组负责直接成本经费,经审批核拨后的项目组经费不再分摊研制费用,彻底消除研制费分摊数量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项目组对经费透明可控。
3.建立成本控制考核机制
在对职工进行成本教育和培训,树立成本意识的同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成本控制考核。对项目组成本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实行项目经费控制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组薪酬、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项目结余经费可以按比例提取额外奖励,充分调动项目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和激励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成本控制。